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葵毒素对心肌钠通道开放模式、动作电位及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作者:李慈珍;王红卫;刘建立;刘凯;杨智昉;刘远谋

    应用膜片箝技术记录游离豚鼠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 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室乳头肌的动作电位和心电图机记录豚鼠的心电图。使用与心肌细胞钠通道有高度亲和力的海葵毒素(sea anemone toxin, ATXⅡ)改变钠通道开放的动力过程, 从三个水平来研究钠通道、动作电位、心电图变化的关系, 并试图探讨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的发病机制。结果显示: ATXⅡ使钠通道的开放频率增加, 钠通道中“长时间开放模式”的开放时间常数增大, 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APD50和APD90也分别增加了23%和27%。 ATXⅡ使动物心电图QT间期延长18.6%, QTc (校正的QT间期)增大18.9%。这些结果提示, 钠通道动力过程的变化对动作电位和心电图QT间期有重要影响, 钠通道功能或结构的变异可能是临床上部分长QT综合征产生的原因。

  • 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的风险评估

    作者:Arthur AM Wilde;江雪

    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主要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及儿茶酚胺敏感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等.由于该类疾病猝死风险极高,因此及早诊断并进行危险分层极其重要.确定极高危或低危个体相对容易,但对多数中危患者进行分层较困难,基因分析和临床评估对危险分层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结合病例分析,主要探讨对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及CPVT危险分层的相关因素.其中,长QT综合征危险分层与QTc、明显的T波改变及基因变异有关;Brugada综合征危险分层因素包括基因变异及碎裂QRS波;CPVT危险分层因素包含心脏骤停病史、发病年龄及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此外,文章还阐述了核纤层蛋白A/C基因突变致心肌病与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关系.

  • 遗传性长 QT 综合征

    作者:籍振国;马国平

    本文主要讨论了常见的遗传性长 QT 综合征(long-QT syndrome,LQTS)的不同表现、临床诊断及处理。过去的二十年,在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简述了 LQTS 的危险分层、可疑患者的筛选及对年轻运动员 LQTS 患者的建议。如有过晕厥、抽搐,尤其是在一级亲属中有无法解释的猝死,应进行有关 LQTS 的检查及诊断。对遗传性 LQTS 的治疗措施应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合理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

  • 遗传性长 QT 综合征的药物及器械治疗

    作者:刘红彬

    遗传性长 QT 综合征(long-QT syndrome,LQTS)以心电图上 QT 间期延长及其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为特征,易导致心脏性猝死。它的危险因素有 QTc 长度、基因型、晕厥史等。LQTS 的治疗手段包括β受体阻滞剂治疗、外科心脏左侧交感神经节切除术(LCSD)、心脏起搏治疗以及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 LQTS 治疗的基石;心脏起搏治疗适用于伴有心动过缓的 LQTS,可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复发率,但不降低死亡率。对高危的 LQTS 应植入 ICD,皮下 ICD 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LCSD 技术实用性较差,更适用于 ICD 植入后频繁电击治疗的患者。

  • 中国人长QT综合征HERG基因E505D定点突变及其载体构建

    作者:桂乐;杨钧国

    目的:对中国人遗传性长QT综合征2型(LQT2)HERG基因突变E505D进行体外定点突变研究,并构建有基因突变E505D的pCMV-seript/HERG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重叠延伸法),根据突变位置附近的两个单一限制性内切酶位点(BamH I和EcoR I)设计两对引物,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通过PCR扩增,使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后将扩增片段克隆人pCMV-script载体中.结果:DNA测序结果表明,HERG基因在第1515位由G变成T,发生第505位谷氨酸→天冬氨酸的改变(E505D),定点突变成功.结论:PCR技术介导的定点突变准确、高效.pCMV-script/HERG(E505D)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进行该基因突变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长QT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作者:袁方正;涂晓文;乔怀宇;苏涛

    目的:分析长QT综合征( LQTS)的高危因素、预警心电图表现、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统计15例LQTS病例临床情况、血钾、血镁、心电图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总结分析。结果年龄(63.8±10.0)岁,男4例,女11例,仅1例考虑先天性,其余均考虑获得性。有明确基础心脏病者10例(67%),心脏彩超提示心室肥厚、心腔扩大者8例(53%),心动过缓10例(66.6%),低血钾9例(60%)、低血镁4例(27%)。所有患者给予补钾、补镁、提高心率。14例(93%)终止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发作,1例反复发作TdP死亡,治疗前QTc间期(556±13)ms,治疗后QTc间期(464±15)ms。多数病例存在预警心电图,13例(87%) T?U畸型、7例(47%) T波电交替,11例(73%)出现R?on?T。结论高龄、基础心脏病、女性、低钾、低镁、心动过缓是LQTS的高危因素,尽快纠正可逆因素,可有效终止TdP发作。绝大部分病例存在预警心电图表现,应早期识别。

  • 倍他乐克联合起搏器植入对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国栋;郑燕列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联合起搏器植入对长QT综合征(LQTS)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LQTS并发TdP患者根据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倍他乐克联合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晕厥发作次数、校正后Q-T间期(QTc)、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事件年发生次数、TdP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6%)明显高于对照组(68.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晕厥年发作次数、QTc、心脏事件年发生次数、TdP发作频率和TdP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而两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联合起搏器植入对LQTS并发TdP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电视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珊

    随着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电视胸腔镜应用的不断深入,电视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ympathectomy,VATS)逐渐成为胸部交感神经切除术的首选方式.文中就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发展史、适应证及术后并发症作一综述.

  • 先天性长QT综合征KCNE1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李伟;杨钧国;杜戎;徐秋梅;管思明;柯琴梅;王斌

    目的:克隆先天性长QT综合征KCNE1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出KCNE1基因;采用T-A克隆法,将KCNE1基因克隆入pCR2.1 TOPO载体中,经限制性酶切基因重组后,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KCNE1,经DNA测序鉴定,用Effectene转染试剂介导转染HEK293细胞.结果:采用基因克隆和重组法,得到了KCNE1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KCNE1,并在HEK293细胞中得到了表达.结论:KCNE1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对人类果蝇相关基因钾通道的调控作用

    作者:任莉;沈心远;林吉进

    目的:由人类果蝇相关基因(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HERG)编码的钾通道电流的改变可引起长 QT综合征,HERG钾通道受到蛋白酪氨酸激酶和磷酸酶的调节,且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2(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type 12,PTPN12)具有负性调控HERG钾通道的作用。文中旨在探讨PTPN11对HERG钾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PCR技术,构建携带pcDNA3.1-PTPN11-EGFP的质粒;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各质粒转染进入HEK293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分别检测对照组( pcDNA3.0-HERG-EGFP单独转染HEK293细胞)、PTPN11过表达组( pcDNA3.0-HERG与pcDNA 3.1-PTPN11-EGFP共转染HEK293细胞)以及抑制剂组(pcDNA3.0-HERG与pcDNA3.1-PTPN11-EGFP共转染HEK293细胞基础上加入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正钒酸钠)的HERG钾通道的脉冲电流大电流密度、尾电流大电流密度及去激活时间常数Tau等。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1-PTPN11-EGFP质粒。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各组中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表达。膜片钳检测发现, PTPN11过表达组的脉冲电流大电流密度[(31.85±5.54) pA/pF ]、尾电流大电流密度[(73.82±11.31)pA/pF]较对照组[(45.92±3.18)、(108.43±7.98)pA/pF]均降低(P<0.05);而抑制剂组脉冲电流、尾电流大电流密度[(48.08±4.32)、(120.06±8.02) pA/pF]较对照组与PTPN11过表达组均明显增大(P<0.05)。 PTPN11过表达组去激活时间常数Tau[(622.16±46.49)ms]较对照组[(440.70±49.49)ms]明显升高(P<0.05)。结论 PTPN11对心脏HERG钾通道的电流具有负性调控作用,而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能逆转PTPN11过表达的HERG钾通道电流的减小,这一发现为应用HERG钾通道的某些调控酶作为治疗长QT综合征的治疗思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VVI 起搏治疗先天性长QT 综合征12例随访

    作者:童丽军;季乃军;陈东海;梅益斌;胡昌盛

    先天性长QT 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律紊乱[1] .LQTS 并非常见病,但该病发病突然、猝死率高、且以青少年发病多见.本院收治39 例长QT 综合征患者,其中12 例由于频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心源性晕厥,我们对其进行VVI 起搏治疗,本文就其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 药物致心律失常及其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岳慧杰;王友群

    目的 综述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对模型做一简要回顾评价,为找出合适的临床前评价模型提供帮助.方法 检索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与讨论只有对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机制充分掌握,才能建立合适的模型预防心律失常.

  • ICD植入术中的体外测试

    作者:孙雅逊;姜江芬;盛夏;蒋汝红;陈世权;何红;傅国胜;蒋晨阳

    目的 研究ICD植入术中进行体外连接ICD进而对ICD的心室感知、起搏等功能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存在的误感知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8名ICD更换术患者,术中通过主动起搏导线连接体外ICD方法,对多个品牌ICD进行测试其心室感知、起搏阈值及阻抗等,并比较体内ICD与体外连接ICD腔内图.在体外连接ICD时将心室感知灵敏度调为大并观察是否有心室误感知.结果 体外连接ICD与体内ICD相比,心室感知振幅无明显差异(15.54±4.43mV vs.15.55 ± 4.54mV,p=0.84),腔内图形相似,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1.13±0.68V vs.1.03±0.60V,p=0.20),起搏阻抗有所增加(549±131 Ωvs.512±132Ω,p< 0.001);不同ICD的R波振幅不同,但均满足临床要求;不同ICD提供不同通道的腔内图,心室R波振幅与心室放大器通道的腔内图振幅相一致,与双极感知通道的振幅不同.8名患者在大心室感知灵敏度情况下均未出现心室过感知.结论 更换术中体外连接ICD能够模拟ICD在体内的感知情况,可能对评估潜在的误感知有所帮助.

  •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作者:黄立萍;卢慧;郭冰丽;王莹琦;洪丽;丛培鑫;刘金秋;高连君;杨延宗

    目的 研究12导动态心电图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LQT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9例,监测动态心电图,动态评价静息和运动中QTc间期和QT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LQTS组,大QTc 0.60±0.07s,正常对照组,大QTc 0.45±0.03s(p<0.05);平均QTc 0.52±0.05s而对照组为0.42±0.02s(p<0.05);QTcd0.17±0.07s而对照组为0.06±0.04s(p<0.05).LQTS 组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发作前可见T波电交替现象.5例患者监测动态心电图4~9年,QTc间期和QTc离散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LQTS患者,QTc均明显延长,QTcd明显增加,且不受心率影响;长期监测动态心电图没有发现QTc的逐年变化,病情加重期间动态心电图记录到T波电交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动态心电图是LQTS的评估、监测必不可少的无创性手段.

  • 基因筛查在长QT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廉姜芳;薛小临;马奕;胡清;席建堂;张百宁;崔长琮

    目的明确基因筛查对先天性和获得性长QT综合征(LQTS)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位于LQT1、LQT2和LQT3基因内和临近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 tandem repeats,STR)位点后,行染色体单倍型连锁分析;HERG基因外显子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3位患者携带缺失19个碱基的HERG突变基因,该致病基因来自于父系家族.结论基因筛查进行早期和准确的诊断.从而对IQTS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获得性长QT综合征1例

    作者:王秀亮

    患者、女、70岁.因“肾功能衰竭”入院.既往心功能不全病史5年.入院心电图如图1所示,窦性心动过缓,Ⅰ、Ⅱ、Ⅲ、aVL、aVF导联T波倒置,QT间期512ms,QTc间期481ms,V2~V4导联三相T波,V5、V6导联T波对称倒置.入院第15d,患者突发晕厥1次,心电图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图2).随即给予胺碘酮75mg静脉推注及0.5mg/min续静脉泵入,患者室性早搏减少.

  • 长QT综合征伴发室速和室颤的动态心电图改变

    作者:邱慷;刘霞

    患者,女性,38岁.发作性晕厥与心悸8月,加重1月来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每次发作性晕厥均在情绪紧张或环境嘈杂时,每次持续约1~2分钟,偶伴尿失禁及抽搐.检查日前十天发生三次晕厥,检查日当天在安装记录器后返家途中又发生一次晕厥.发病前与发病后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因未发作时常规心电图中见明显窦性心动过缓).

  • 长QT综合征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于忠祥;马奕;崔长琮

    遗传性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简称长QT综合征)是因编码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QT间期延长、QT-T易变、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以及发作性晕厥、心脏性猝死为特征.

  • 家族性长QT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作者:胡大一;秦绪光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并不常见的临床疾病,从1957年起,统一命名为"长QT综合征",它包含了两种不同的遗传学类型,一种类型是J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征(J-LN)伴有耳聋,此类型属于常染色性隐性遗传;而另一种类型为Romano-Ward综合征,不伴耳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

    作者:胡大一;李翠兰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高居不下,其中不明原因致心律失常的死亡因其不可预测尤其引入注意,估计它可占猝死总数的5%.在这些无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例中,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介绍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在分子生物学及发病机理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184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