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勇

    目的:分析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患者108例,观察所有患者并发胃肠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08例患者中有18例并发胃肠道癌,占16.67%.并发癌的胃肠间质瘤男女病例比值、瘤体平均直径、核分裂指数、Ki-67阳性指数与未并发癌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类肿瘤.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并发癌的胃肠间质瘤的认识,对手术前及术中出现的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尽早切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Pin1、Ki67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曹明晓;姜立新;胡金晨;陈剑

    目的 探讨Pin1和Ki67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间手术切除的40例GIST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in1和Ki67的表达.结果 40例GIST标本中Pin1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80%(32/40)和32.5%(13/40).Pin1的表达程度与GIST的危险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相关(P<0.05).Ki67的表达程度与GIST的危险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坏死相关(P<0.05).Pin1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1,P<0.05).结论 Pin1、Ki67可作为评价GIST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Pin1对于GIST可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 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邱开贵;李都;戈佳云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胃肠道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并占全部软组织肿瘤的5%.根据组织学分析,原发恶性GIST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28%~60%.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近2年来,我们对8例转移性或手术不能切除的GIST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现对其疗效进行初步总结.

  • 胃肠间质瘤11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一富

    胃肠间质瘤是一个随着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被认识的诊断概念,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征.目前确切的定义尚未取得一致意见[1].我院1997年1月~2007年11月共收治胃肠间质瘤患者1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诊治
  • 胃肠间质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春秀

    为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表达,对24例GISTs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24例GISTs发生部位包括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16例,上皮细胞为主型3例,混合细胞型5例.免疫组化Dog-1、CD117、CD34、Vimentin(+)、SMA、S-100部分(+)、Desmin(-).结果表明,GISTs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肿瘤大体形态、组织学、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Dog-1、CD117及CD34在GISTs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靶向药物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护理观察

    作者:陈爱云

    目的:探讨靶向药物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所有患者经过全面的检查后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标准,CD117表达阳性,且存在不少于一个客观可测量病灶.所有患者接受靶向药物格列卫治疗,并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没有CR患者,有39例(78.00%) PR,4例(8.00%) SD,7例(14.00%) PD,治疗总有效率(CR+PR)为78.00%,疾病控制率((CR+ PR+ SD)为86.00%;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有1例(2.00%)腹痛腹泻、5例(10.00%)皮疹、2例(4.00%)下肢水肿、13例(26.00%)眼睑水肿、4例(8.00%)恶心呕吐,主要集中在Ⅰ ~Ⅱ度,毒副反应轻微,发生率低.结论:靶向药物格列卫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显著,结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易传敏

    目的 分析与研究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观察情况.方法 于2015年3月~2018年3月间在医院诊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进行本次试验观察,将本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将两组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是(90.36±27.45)mL、(121.69±51.35)min和(8.43±1.12)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是(168.46±73.21)ml、(140.62±58.96)min和(12.68±2.51)d,两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更加准确,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贾雷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病例及病理资料的胃肠间质瘤患者28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进行染色.结果 GIST中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2~75岁,平均54.5岁.发生于胃16例,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8例,发生于结肠3例,位于直肠1例.良性12例,恶性10例,交界性6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黑便等.28例中梭形细胞型19例,上皮细胞型5例,混合细胞型4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为96.4%,DOG1阳性率为92.9%,CD34阳性率为78.5%,2例SMA(+),1例S-100(+).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胃发生率高,好发于中老年人,CD117、CD34、DOG1、SMA、S-100联合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胃肠间质瘤4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杨磊

    目的 了解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以期为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47例中CDl17阳性率为87.2%(41/47),S-100阳性51.1%(24/47),CD34阳性率为66%(31/30),DOGl的阳性率为91.5%(43/47),Nestin的阳性率为89.4%(42/47),Desmin阳性44.6%(21/47).结论 CDl17、CD34、DOGI及Nestin抗体应用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作者:李允荣;张建宁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扫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94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胃肠间质瘤的检测,能准确分析出肿瘤生长位置、大小、形态,外科手术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胃肠间质瘤诊疗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李越;张军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Cajal细胞或胃肠起搏细胞的间叶来源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左右,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来源的软组织肉瘤。GIST发病率不高,生物学特性不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理活检,其中CD117与DOG1的表达有助于特殊基因型GIST的诊断。目前GIST以手术治疗+靶向治疗为主要方案,总体预后较前明显改善,复查随访评定标准也较前完善。但靶向治疗的佳方案仍无定论。现有判断复发风险的标准不尽完善,除传统危险因素以外,与靶向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可作为新的研究对象加入对GIST预后的研究中,如基因突变位点等。明确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腹腔镜与开腹楔行切除术治疗胃的胃肠间质瘤疗效比较

    作者:徐福海

    目的 对比考察腹腔镜和开腹楔形切除术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上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胃部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2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胃肠间质瘤的切除,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对比总结.结果 根据数据显示,就手术时间而言,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20.4±59.1) min,开腹组的手术时间为(141.5±58.3) min,腹腔镜组的时间要短于开腹组;就术中出血量来讲,腹腔镜组具有更少的出血量;就手术后患者的排气情况来讲,腹腔镜组的患者排气要早于开腹组;就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来看,腹腔镜组的患者术后要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结论 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具有更佳的疗效,更小术后影响,特别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 胃肠间质瘤的诊疗进展

    作者:汪颖;胡锦;李沛林;李泉;吴文涛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在临床中可发现此类患者,经胃肠镜检查瘤体较大的患者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瘤体较小的患者往往会选择定期复查胃肠镜。随着内窥镜器械的不断改良,操作技巧的日趋完善,黏膜下隧道切除固有肌层来源肿瘤(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经自然管壁的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s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及混合自然管壁的内镜手术(联合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后续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内镜下诊疗胃肠间质瘤的国内外进展做一概述。

  • 精细化护理在胃肠间质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常立倩;周艳春;安娜

    目的:探讨在胃肠间质瘤患者围术期中应用精细化护理的作用.方法:选取予以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肠间质瘤患者围术期应用精细化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手术治疗的体会

    作者:杨兴泉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37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1%,在12个月的随访中,2例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死亡,患者术后的存活率为97.30%.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需采取多种辅助检查来进行明确诊断,若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需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采取对应的手术治疗方法,才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复发率,使患者的存活率升高.

  • 内镜下切除技术对食管胃连接部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价值

    作者:何建霞

    目的 探讨食管连接部胃肠间质瘤采取内镜下切除技术的意义.方法 选取50例于2013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EGJ部GIST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传统开腹术和内镜下切除技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8例行EFR出现穿孔,金属夹成功夹闭;手术期间,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多于实验组(P <0.05),术后随访实验组无复发转移病例,组间有差异,完整切除率为100%.结论 食管连接部胃肠间质瘤采取内镜下切除技术,成功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 胃肠间质瘤诊治的成功对其他消化道肿瘤的启示

    作者:李健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作为早开始接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的实体瘤,在精准治疗实施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是实体瘤精准治疗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对其他实体瘤的诊疗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首先,利用特异性的驱动基因突变将GIST成功从其他软组织肉瘤中区分开来,开启了利用分子特征将实体瘤进行亚组划分的时代;其次,c-kit基因功能性突变的发现与其特异性抑制剂的研发提示靶向治疗重要的核心在于特异性驱动基因的寻找与确认;伊马替尼是首个批准辅助治疗实体瘤的TKI,停药后复发提示TKI辅助治疗到底是可以根治实体瘤还是仅仅推迟了肿瘤复发这一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TKI耐药后新的突变基因的出现为探索TKI耐药原因提供了新的机制;而新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方法——Choi标准被广泛认可,揭示了传统的RECIST标准并不适合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估.这些新的问题与现象对其他消化道肿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杰;朱元益;常仁安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共16例胃间质瘤患者接受胃镜辅助下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0min,术中出血量35-90m1,术后3-4天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日4-6天,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胃间质瘤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价值分析

    作者:应旭燕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提高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结果 31例胃肠间质瘤中起源于食管2例,胃2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3例,肝胃间隙1例,后腹膜1例.其中良性5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18例.X线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或肠腔被压迫变窄,局部粘膜展平,少数可见粘膜破坏,蠕动消失.CT表现为肠腔内、腔外或跨腔内外生长的肿块,多呈圆形、类圆形或哑铃状,邻近肠壁无增厚,部分瘤体内可见气体影,平扫肿块呈均匀等密度5例;边缘呈等密度,中央呈低密度区26例,增强后CT表现为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性进一步强化,少数病例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结论 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消化道胃肠间质瘤常用的方法,而螺旋CT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有价值的方法,尤其是多排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有明显的优势,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有重要的价值.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李兴普;王光浩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胃肠间质瘤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60例胃肠间质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病理检验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间质瘤首发症状以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主要分布在胃和小肠;显微镜下观察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检查以DOGI、CD117 和 CD34 阳性为主.结论:临床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结合病史采集,还要结合各种影像学检查,同时更要注重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的检查.

760 条记录 38/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