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质瘤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分析

    作者:丁志海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4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细胞形态、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发病部位、Ki-67、S-100、CD34、CD117以及α-SMA等)进行分析,并探讨GIST危险度分级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发现,Ki-67指数、肿瘤坏死情况、肿瘤数目、周围组织有无粘连等指标与GIST危险度分级有着密切关系。结论研究得出,在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危险度分级中,其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4个指标,分别是Ki-67指数、肿瘤坏死情况、肿瘤数目、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因此在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时,应对这4各指标进行参考。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祁真玉;曹娟;王骏;王干勋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GIST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结果 30例GIST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3.8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肿瘤发生部位为胃23例,小肠6例,1例位于肠系膜.30例中梭形细胞型29例,混合细胞型1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3.30%,DOGl(+)阳性率94.40%,CD34(+)阳性率70.00%,vimentin阳性率100.00%,SMA(+)阳性率6.70%,desmin及S-100均(-).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缺乏临床特异性,极易误诊,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

  •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郜永顺;刘耀刚

    目的 研究分析胃肠间质瘤临床的病理特点以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62例,并对选取的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随访,对临床中常见的症状、肿瘤大小及部位、核分裂象、Fletcber分级以及免疫组化结果等因素进行预后的分析观察和比较.结果 患者在常见的症状、肿瘤大小及部位、核分裂象、Fletcber分级以及免疫组化结果等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的直径、核分裂象和预后有关,完整切除肿瘤科获得较好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因素和作用.

  •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

    作者:周飞(综述);朱家胜(审校)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甲磺酸伊马替尼等是作为治疗GISTs有效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但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 GISTs的耐药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所决定的。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耐药的基因类型及其肿瘤具体情况,施行个体化治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作者:邓军奇;李青云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9例GIS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中病变位于胃12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均行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历.术前3例病理确诊;19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6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治疗以手术为主,治愈率较其他方式高.

  • 进展期胃癌合并胃肠间质瘤1例

    作者:李程;吴伟强

    患者,男,74岁.因间歇性上腹部胀痛伴消瘦、黑便2月,于2013-07-10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并食欲减退、反酸、恶心、大便色黑,无呕吐、腹泻、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近2个月患者体质量减轻约5 kg.患者于当地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胃癌进展期并出血,反流性食管炎.活检病理报告提示:胃窦、胃角低分化腺癌.

  • 食管癌/胃癌合并胃肠道间质瘤2例

    作者:朱峰;董都选;张颖;孙妮;吴玉丹;魏小英

    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突变[1].CD117、CD34及DOG-1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特异性标记物.间质瘤与消化道癌并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学意义.本院2009-03~ 12收治2例因食管癌/胃癌切除后发现与间质瘤并存病例,现将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翔;王金宁;姚建军;刘娟;郭庆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 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 胃肠间质瘤38 例诊治分析

    作者:何铁汉;张文斌;王云海;文西年;李涛;阿不都外力·吾守尔;陈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X线钡剂检查16例,小肠造影3例,内窥镜检查35例,B 超检查38例, CT检查37例.37例GIST行手术切除,1例GIST术中活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切除率97.37%,3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5、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5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4、7、10、11、12个月出现肝转移.30例病人随访至今仍无瘤生存.结论:目前GIST 的治疗以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为主,胃部GIST发生转移的机会大于其它部位的GIST,转移的脏器多位于肝脏.

  • 胃肠间质瘤中p-ERK1/2、CyclinD1、PC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金钟;买尔旦·赛力木;张传山;何铁汉;刘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rmal tumors ,GISTs)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p-ERK1/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GISTs患者及肿瘤旁正常组织(平滑肌)中p-ERK1/2、CyclinD1和PC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GISTs组织中p-ERK1/2、CyclinD1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82.0%、62.0%、66.0%)明显高于肿瘤旁正常组织(24.0%、30.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肿瘤直径增大,p-ERK1/2、CyclinD1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的GISTs患者CyclinD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民族及发生部位的GISTs患者p-ERK1/2、CyclinD1和PCNA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ERK1/2(r=0.291,P<0.05)和PCNA (r=0.378, P<0.05)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ERK1/2激活、CyclinD1和PCNA高表达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9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路祎;虞海荣;孙振柱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3月资料完整GIST患者97例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蛋白及Ki67表达结果,回顾性分析GIST临床与病理的特点及关系.结果:97例间质瘤位于胃71例(73.19%),小肠17例(17.53%),结直肠2例(2.06%),食道1例(1.03%),其它部位6例(6.19%).肿瘤大径0.3~17cm.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杆状或长梭形.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空亮或微嗜酸性,核周出现亮区.肿瘤细胞核分裂像≤5个/50 HPF83例,6~10个/50HPF7例,>10个/50 HPF者7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D117、DOG-1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6.91%、94.85%和88.66%.SMA、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38.14%、15.46%和16.49%.Ki67阳性率1~40%.肿瘤危险度分级,极低危险35例,低度危险30例,中度危险15例,高度危险17例.结论: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CD117和DOG-1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联合CD34、SMA、Desmin、S100同时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GIST的危险度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多少.

  • 胃肠道间质瘤30例CT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仲军;郭兆立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以往多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的发展与应用,证实胃肠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充质细胞的缺乏分化或非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1].本文对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子鹏;汪文杰;余稳稳;陈为凯;李坤;于建平;李洪涛;刘宏斌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9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4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腹腔镜组.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施行.肿瘤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行楔形切除术.肿瘤直径>5 cm或位于贲门及幽门的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消化道重建术(胃空肠吻合术、Brauns吻合术).肠道间质瘤行肠切除+端侧吻合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7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手术及术后情况: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胃肠减压管拔除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2±.49) min、100 mL(10 ~300 mL)、(2.6±0.6)d、(1.1±0.3)d、(5.7±1.2)d、(8.3±1.3)d,腹腔镜组分别为(201±62) min、100 mL(5~600 mL)、(3.1±0.7)d、(2.1±1.5)d、(6.9±3.4)d、(11.6±7.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3,Z=2.104,t=-3.776,-3.637,-2.018,-2.817,P<O.05).(2)随访情况:9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安全有效,与腹腔镜辅助手术比较,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胃癌合并胃肠间质瘤的治疗

    作者:赵恩昊;汪明;金鑫;曹晖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1].近年来,GIST同时合并其他类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我科收治的12例胃癌合并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规范化治疗.

  •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付亚君;阎晓初;章容;于冬梅;柳凤轩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为其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对35例GISTs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35例GISTs中,良性16例,恶性17例,潜在恶性2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vimentin、CD34、CD117肿瘤细胞显示明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88.6%、60.0%,SMA和S-100蛋白呈散在细胞阳性,阳性率分别为34.3%和6.1%.结论 GISTs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肿瘤,HE染色下形态与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较相似,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CD117特异性较高,CD34敏感性较高.

  • 分子靶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进展

    作者:张云;曹晖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年发病率为15/100万,发病中位年龄约为60岁.约有20%~30%的患者是GIST高度侵袭危险人群[1].由于GIST对常规放疗及化疗均极不敏感,既往手术是其主要且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高危GIST患者极易复发.以前对于GIST.无法切除或转移复发患者缺乏良好对策,近年来随着GIST.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作者:刘念;耿小平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

  • 胃肠间质瘤28例诊治分析

    作者:刘勇;崔乃强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及其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结果 .结果 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10例良性,18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3例(46.4%),而S-100阳性1例(3.6%).胃间质瘤中CD34表达率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以及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0例,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8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18.5个月,9例局部复发再手术,5例肝肺转移,4例死亡.结论 CDM可能在胃间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肿瘤大小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重要的预后因素.

  • 血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GIST患者的预后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汪泓;周徽;柯瑞盛;张坤

    目的 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胃肠间质瘤(GIST)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经病理确诊为GIST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NLR、PLR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NLR=2.78,PLR=131.85作为评价的分界点,高NLR组、高PLR组GIST患者的5年无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NLR组、低P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中细胞核分裂像和肿瘤大小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NLR、PLR、核分裂像是GIST患者5年无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LR、PLR及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27例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研究

    作者:赵金锴;张友文;邢涛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到2009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外科治疗的2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对这2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外科手术均获得成功,患者康复出院,经2年随访,死亡2例,死亡率7.41%.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治疗为主,而是否进行完全切除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目前不提倡进行常规系统性的淋巴结清扫,术后使用伊马替尼可以提高胃间质瘤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在进行完全切除外科治疗后给予进行伊马替尼治疗可以延缓出现复发和转移.

760 条记录 37/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