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间质瘤分子病理诊断及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农涛;殷舞;钟晓刚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IST)在分子标记物、基因检测、靶向治疗药物药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有诸多进展。 DOG1、PKC-θ、ETV1等新的标记物的发现有助于提高GIST的检出率,同时为寻找新的靶向治疗的靶点提供了方向。目前伊马替尼作为靶向治疗一线药物对于改善 GIST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其耐药机制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该文对GIST分子病理诊断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腹腔镜与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效果比较

    作者:余强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08~2015-07该院收治的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楔形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复发率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楔形切除术在治疗胃肠间质瘤中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预后的恢复,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胃肠间质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杨利文;李波;陈明;赖浩;林源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c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病理组织特点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对影响GSIT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GIST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经病理诊断的67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所有GIST患者均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对CD117、CD34、S-100、dog-1、desmin染色特点进行分析。运用Life-table法计算总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加以比较,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67例GIST中,病变位于胃41例,肠17例,胃肠道以外9例;组织学类型主要以梭型细胞型多见,为52例,其次为上皮细胞型12例,混合细胞型少,为3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61例,CD34阳性52例,S-100阳性28例,dog-1阳性65例,desmin阳性23例;发生于消化道的GIST其CD117、CD34、dog-1的表达均高于发生于消化道外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100及desmin的表达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GIST预后与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危险度分级、格列卫治疗情况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和CD117的表达情况均无关(P>0.05)。结论 GIST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梭型细胞型,胃为GIST常见的发生部位,其次是肠,发生于腹膜外的GIST少见;CD117、CD34、dog-1在GIST中呈高表达,发生于消化道与消化道外的GIST其免疫组化分子的表达存在差异。远处转移、危险度分级和格列卫治疗情况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46例分析

    作者:韦振轩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肿瘤.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与研究进步迅速,尽管分子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格列卫)对其疗效显著,但手术切除仍是原发GIST获得临床治愈的佳途径.自Lukaszczyk等[1]首次应用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以来,因其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使腔镜技术在这一领域得以迅速推广.我科从2006年1月-2012年6月为46例GIST患者实施腔镜下胃(肠)部分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4例胃间质瘤诊治的临床体会

    作者:唐建周;石忠谋;游波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

  • 胃肠间质瘤41例的治疗分析

    作者:牙韩清;黄顺荣;秦千子;冯泽荣;麦威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肿瘤的2%,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病理免疫组化的深入研究及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近年来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我院2002~2007年诊治的41例胃肠间质瘤,现分析如下.

  •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作者:刘光俊;邱维加

    胃肠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s).以往在病理上难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等相鉴别,随着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的发展,胃肠间质瘤逐渐被认识,但有关其影像诊断的报道并不多.现对我院3年来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7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诣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3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官斌;朱一宁;王昌波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3例胃和小肠间质瘤患者均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2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直径2~8 cm.腹腔镜或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1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2例,近端胃部分切除5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3例.手术时间(82±25)min,术中失血量(65±28)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2±1)d,住院(7.5±2.5)d.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 3~24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 115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殷舞;农涛;黄顺荣;麦威;王晓通;韩亚民;钟晓刚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DOG-1及CD34蛋白的表达、基因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结果 115例GIST患者中,病理类型以梭型细胞为主型95例(82.6%),上皮细胞为主型17例(14.8%),混合细胞型3例(2.6%).CD117、DOG-1、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6%、92.2%、84.2%.CD117、DOG-1、CD34蛋白在不同性别、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核分裂数及是否转移分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例CD117阳性表达患者的DOG-1、CD3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12例CD117阴性患者(P <0.001).109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1%、63.4%、48.6%,其中行根治切除患者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4.2%、7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是否转移、手术方式与患者生存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01).结论 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有肿瘤大小、NIH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转移情况,其中否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胃肠间质瘤伴发其他原发癌的病理及DOG-1、P16表达分析

    作者:李辛辛;林思彤;罗元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 GIST)伴发其他原发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单发GIST 78例(单发GIST组)、GIST伴发其他原发癌11例( GIST合并癌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GIST合并癌组患者的DOG-1(DOG-1)、P16(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GIST合并癌组年龄(62.7±12.9)岁,明显大于单发GIST组年龄(53.3±12.9)岁(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合并癌组危险度分级明显低于单发GIST组(P<0.05),GIST直径明显小于单发GIST组(P<0.05)。11例GIST合并癌组的GIST位于胃9例(81.8%),位于回肠、腹腔各1例(各占9.1%);伴发的原发癌分别为食管癌5例(45.5%),胃癌2例(18.2%),肝癌、胰腺癌、肾癌及宫颈癌各1例(各占9.1%)。11例GIST合并癌组的GIST均为梭形细胞型。11例GIST合并癌组患者中GIST细胞DOG-1表达阳性11例(100.0%),P16表达阳性8例(72.7%);其他伴发癌细胞中DOG-1表达阳性6例(54.5%),P16表达阳性5例(45.5%)。结论 GIST伴发的其他原发癌主要为消化系统癌,组织学以梭形细胞型为主;DOG-1、P16蛋白可能与GIST合并其他原发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作者:李辛辛;朱世龙;林思彤;罗元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等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2008 美国国立卫生署( NIH)的GIST危险度分级标准对89 例 GIST 进行危险度分级,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与其的关系.结果 GIST危险度分级与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组织学类型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均无明显关系( P>0.05). 单发、复发且有转移的GIST患者危险度分级均较高(P<0.05). 结论 GIST临床病理特征和GIST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危险度分级均无关,但为GIS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依据.

  • 胃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良恶性程度预判

    作者:岑峰;张锋玫;覃求;梁健华;方艳玲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良恶性程度的预判,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具有完整MSCT检查及术后病理资料的GIST患者99例,综合分析其MSCT表现,探讨其良恶性程度的预判.结果:99例GIST中,胃发生率高,达54.5%,结直肠、胃肠道外及小肠GIST恶性程度高于胃及食管.GIST的大小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GIST呈不规则分叶状提示恶性程度高.GIST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及持续强化的模式,但与良恶性程度无相关.GIST的坏死或囊变、靶征、血管束征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恶性GIST对周围组织浸润较轻.结论:胃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定性诊断仍有困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GIST的良恶性程度做出预判.

  • Imatinib致胃肠间质瘤Ⅳ期肝转移患者血压骤降1例报告

    作者:史颖;黎辉武;彭大为

    1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因"反复上腹痛20余年,再发伴黑便2d"为主诉人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该科住院半个月期间,血压波动120~130/70~80mmHg.复查腹部CT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胃腔改变,待排除胃内占位病变,大小约10.1×12.4×22.9cm.胃镜病理活检示:(胃底)胃肠道间质瘤,考虑中~高度恶性.故明确诊断为:胃肠中高度恶性间质瘤Ⅳ期肝转移.

  • 小肠间质瘤并发肠套叠并穿孔一例

    作者:毛润佳;何书为;王纯恩;吴惠慈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平滑肌层少见的间叶性肿瘤,而其中小肠部位的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tumors,SIST) 的发病率(20%~30% ) 仅次于胃(60%~70%)[1].由于小肠间质瘤的典型病史、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因此如何早期、准确的诊断本病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现将我院收治的1 例小肠间质瘤表现为肠套叠并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 超声与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作者:王佳讯;陈毓菁;梁展鹏;伍卓强

    目的:比较超声与CT在诊断胃肠间质瘤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4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分析其超声与CT的影像学资料,比较超声与CT术前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准确率。结果超声与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2%和7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与CT对胃肠间质瘤术前诊断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 手术切除程度对高危胃肠间质瘤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卫;周铃;李敏

    目的:探讨原发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切除程度对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原发可切除高危 GIST患者的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分析3种不同手术切除方式对高危GIST预后的影响。结果 R0切除34例(70.83%),R1切除6例(11.50%),R2切除8例(16.67%)。术后均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平均用药时间(26.5±13.6)个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以水肿和白细胞减少为常见。3种切除方式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6%、66.67%、25.00%。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程度及肿瘤是否破裂是高危 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完整手术切除,防止肿瘤破裂,是提高高危 GIST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 5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与诊治分析

    作者:沈启锋

    目的:探讨胃肠道同质瘤(GIST)的病理以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收治52例GIST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52例CD117阳性,41例CD34阳性.结论:CD117和CD34是确诊CIST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 胃肠道内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卓;周莹;黄南祺;郭欢仪;郑坚奕;陆晓晓;王连唐

    目的:探讨胃肠道内、外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83例确诊的GISTs(包括167例胃肠道内GISTs和16例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117、CD34、Actin、S-100).结果:胃肠道外GISTs约占8.7%.胃肠道内GISTs和胃肠道外GISTs的临床表现、镜下形态和免疫表型均较相似,主要是发生部位不同,胃肠道外GISTs肿瘤体积较大且生物学行为分组级别较高.结论:胃肠道外GISTs较胃肠道内GISTs除发生部位不同外,还表现为瘤体体积较大、常见上皮细胞样型、出血坏死较突出且生物学行为分组侵袭性及复发率相对较高,影像学CT检查无气液平面.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润琳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发生于胃肠道空腔脏器肌层,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治疗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它被运用于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如胃肠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上皮内瘤变等)、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ESD可一次性切除直径大于2 cm的消化道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组织,达到根治的效果,是消化内镜领域一项前沿技术[2].我科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46例GIST患者实施了ESD,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250例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不同危险性分期的术后短期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印义琼;刘春娟;张波

    目的 调查不同危险性分期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一年的生存现状并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对某科室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调查并分析其术后12个月生存现状和预后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250例患者调查过程中,其余患者按照危险性分期:极低危险性(8例),均无复发、转移、无死亡病例;低危险性(66例),均无复发、转移,2病例死亡于非此疾病;中危险性患者(75例),12例复发、转移,2例死亡;高危险性(101例),44例死亡.结论 胃间质瘤患者预后主要与肿瘤Fletcher分级相关,在术后1年内危险性分期越高术后死亡率超高.

760 条记录 33/38 页 « 12...30313233343536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