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对颌下颏下区包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颌下颏下区包块超声鉴别的诊断要点.方法:运用高频彩色多普勒对50例颌下颏下区包块进行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灶的囊性或实性物理特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8%;对囊性病变病理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4.12%;对实性病变病理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7.58%.结论: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对颌下颏下区的囊性病变定性诊断的正确率高,对颌下腺及淋巴结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
-
Kimura 病一例
患者男,40岁.发现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15年.患者15年前无意发现左侧腮腺区有一无痛性肿块,当时大小约 2 cm×2 cm,后于5年前在原肿块上方发现有一约1 cm× 1 cm大小的肿块.2年前又在原肿块下后方发现一约1 cm×1 cm肿块,均无疼痛及任何不适,也未予治疗.2个月前 3个肿块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体检:左侧腮腺区可扪及大小不等的3个瘤体:左侧腮腺后下极肿块约3 cm×3 cm大小,左侧耳屏前肿块大小约1.5 cm×1.5 cm,左侧下颌角处肿块约1 cm×1 cm大小.彼此有粘连,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度尚可,与周围组织界限欠佳,活动度较大,均无压痛.双侧颏下区及颈部区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94×109/L,嗜酸性粒细胞1.31×109/L (0.22),中性粒细胞2.49×109/L(0.4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b)、核心抗原(HbcAb)均为阳性.
-
舌体内血管瘤样型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37岁,汉族.主因舌体无痛性渐进性肿胀伴语音不清5年余,于以"舌体实性肿物"收入院.5年前,患者自觉舌体肿胀不适,同时感觉发音不清,无痛性生长.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等不适症状.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全身查体未见异常情况.专科检查:面部对称,颌下及颏下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开口度约3.5cm,开口型居中,咬合关系良好.舌体肿大,粘膜色泽正常,感觉及味觉正常,舌体运动障碍.舌体内可扪及一约6cm×5cm×4cm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韧,实性,中等硬度,无压痛.
-
迷走涎腺单形性腺瘤1例
患者,女,35岁,以颏下区成簇壮小肿物3年就诊.临床检查右颏下区稍隆起,皮下可触及成团块状,质硬,边界清楚小肿物与皮肤有粘连,无自觉症状,门诊以颏下区肿物行手术切除,术中见9个直径约3mm左右的小肿物.病理检查:团块状标本呈淡黄色,界限清楚,包膜完整.镜下:为单形性腺瘤结构,瘤细胞排列成实体片团状或平行的小梁状,基底侧细胞排列珊状,实体内可见管状或泡状结构,即由立方形细胞组成分支状小梁或小管或腺泡状结构.瘤细胞为同一立方形细胞,核大小一致,圆或卵圆形,基底细胞作珊状排列,瘤实质和水肿间质界限分明,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病理报告:小涎腺单形性腺瘤.
-
颏下区巨细胞肉芽肿1例
巨细胞肉芽肿又称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多发于颌骨内,而少见于软组织内,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发生于颏下区肌肉组织巨细胞肉芽肿,报告如下.
-
颏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临床诊断困难,易复发,儿童病例更为罕见,该文报告了1例儿童颏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探讨了其疾病特性。
-
下咽癌颏下区成瘤与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的比较
目的 建立一种下咽癌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并与传统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5周龄BALB/c雄性裸鼠,分为颏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颏下组)和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组(腋下组).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注射人下咽癌细胞株FADU及HN31,各亚组12只.颏下组于左颏下区注射肿瘤细胞,腋下组于右腋下注射肿瘤细胞,记录4个亚组裸鼠成瘤时间、成瘤体积、体质量.记录裸鼠死亡情况.对8周后仍生存的裸鼠行超声检查,观察局部肿瘤生长、浸润情况及肝、脾、肾等器官转移情况,并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 接种后第7天时颏下组裸鼠即有瘤体出现,第9天时腋下组出现瘤体;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瘤体体积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0.05,P<0.01).各组裸鼠体质量至接种后第17~19天基本达到峰值,此后颏下组裸鼠体质量逐步减轻,腋下组仍有所增加;第33天时FADU腋下组、HN31腋下组裸鼠体质量分别大于FADU颏下组、HN31颏下组(P均<0.01).第8周时FADU颏下组裸鼠死亡8只,HN31颏下组死亡10只,颏下组共存活6只;FADU腋下组死亡6只,HN31腋下组死亡6只,腋下组共存活12只.不同接种部位、接种不同细胞组间裸鼠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颏下组6只存活裸鼠中,4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转移灶,腋下组8只存活裸鼠中仅1只发现肝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颏下组有2只发现肺部转移灶,腋下组有1只发现肺部转移灶;颏下组有1只发现脾脏转移灶,腋下组无裸鼠存在脾脏转移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颏下区成瘤与腋下区成瘤裸鼠模型各有特点.颏下区成瘤时间短,局部侵害重、远处转移比例高,适用于研究肿瘤在体侵袭性和转移性.腋下区成瘤可形成较大体积瘤体,但邻近器官、组织受累程度轻,裸鼠存活时间长,但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适用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的研究.
-
Kimura病1例
1病例报告Kimura病(木村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罕见疾病,多见于日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好发于头颈部.近期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颏下裂头蚴病1例
患者,女,34岁,农民,因颏下区肿块发现1月余于2008年4月21日入院.患者自诉2008年3月无意中发现颏下局限性隆起,表面无发亮,无发红,扪及隆起区有一杏仁大小质软肿块,边界不清,触摸肿块有时在左有时在右,无疼痛,不影响进食及吞咽.全身无发热无咳嗽,精神食欲良好.
-
口底蜂窝织炎并发纵隔脓肿1例报告
口底蜂窝织炎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间隙感染之一,但并发纵隔脓肿者较少见,我科于1999年6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4岁.入院前10d出现右下磨牙疼痛,次日右侧颌下区肿痛,并迅速扩散至颏下区及颈前下部,在当地医院静滴哌拉西林6g,地塞米松50mg等,经抗感染治疗10d无效,继而出现吞咽痛及咽下困难而入我科治疗.入院时T 36.7℃,P 95次/min,R 21次/min,BP 16/11 kpa,全身一般情况可.右颌下区、颏下区及颈前部,下达胸骨上窝,呈弥漫性肿胀,表面皮肤暗红色,皮温略高,触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张口度1.5cm,张口型"↓",右舌下区轻度肿胀,抬舌时疼痛,7|牙合面深龋,探(-),叩(),Ⅰ°松动.辅助检查:WBC:19×109/L,W-LCR 0.80,W-SCR 0.20;RBC:5.18×1012/L,HGB:159g/L.入院诊断:口底蜂窝织炎.
-
颏下区气管支气管囊肿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1例
患者,女,54岁,因颏下区包块逐渐增大4年入院.自述4年前无意间发现颏下区无痛性包块隆起,无明显疼痛不适.未经任何治疗.4年间包块缓慢增大,伴有局部胀感及吞咽时不适.以此前来就诊.专科检查:颏下区触及深部圆形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位于舌骨上缘,触压胀痛、质中等,随吞咽上下移动.颏下区彩超探查显示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
舌部血管角皮瘤一例
潘××,男性,25岁,干部.发现左舌背部无痛性渐增性肿块二十余年,于1998年11月5日收住入院.患者约二十余年前发现左舌背部有一绿豆大小肿块,高出表面,颜色淡红,近舌体,3年前肿块增大至黄豆大小,无疼痛,无溃疡,无红肿.收住入院后检查:左舌背部近中线处有一约1.0×1.0×0.8cm大小肿块高出表面,表面光滑,色淡红,质韧,不活动,无蒂,边界较清.颌下区及颏下区淋巴结未触及.
-
下颌正中管的锥形束CT三维重建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对下颌正中管的存在与否、走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三维关系进行评估及测量,为颏下区手术的安全提供保障.方法 对100例患者的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测量项目包括Mandibular Icisive Canal(MIC)的存在与否,MIC垂直向和水平向直径,MIC在下颌管起始点,第一前磨牙对应点,尖牙对应点,切牙对应点至牙根尖、下颌骨颊侧壁、舌侧壁、下颌下缘以及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结果 100例CBCT中百分百可见MIC.MIC与颊侧骨板和舌侧骨板平均距离分别为3.52±0.54 mm和5.37±0.25 mm,与下颌骨下缘、牙根尖和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0.44±0.61、10.57±0.76及20.21±0.83 mm.MIC到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男性为10.70±0.43 mm,女性为10.17±0.63 mm,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C在CBCT中检出率高且走向各异.
-
颏下区淋巴结猫抓病1例
猫抓病又名猫抓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国内报道较少见.因饲养宠物人数增多,本病有逐年上升趋势.我院口腔科于2002年9月25日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
舌下正中纵行切口进路摘除口底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常位于粘膜或皮下较深的部位或口底诸肌之间,囊肿与周围组织.皮肤或粘膜均元粘连[1]口底皮样囊肿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1.舌下型.囊肿位于舌下区及颏舌肌之间.2.颏下型.囊肿位于颏舌肌和下颌舌骨肌之下.3.哑铃型.囊肿同时向舌下和颏下发展,在舌下区及颏下区均能触及肿物的哑铃型.[2]我科自2004年9月~2006年3月采用舌下正中纵行切口进路摘除口底舌下型和哑铃型皮样囊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牙髓炎致颈部多间隙感染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右侧颌面部肿痛半月,加重伴右颈部肿胀2天,无明显发热症状,追问无牙外伤史.入院后查:右侧颌下区肿胀,触及质硬,口唇颜面及四肢末梢无发绀,张口困难,张口度约1指,口腔内大量唾液及脓性分沁物潴溜,口底粘膜肿胀明显,右侧上颌仅见尖牙、前磨牙、第二磨牙,余各牙缺失,右侧下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缺失,其上方颊粘膜可见一约1cm的切口,挤压右侧颌下或用压舌板按压舌根,均可见大量黄色分泌物自切口处溢出.右侧颌下及颏下区肿胀蔓延至右侧颈部,向下达锁骨上窝,右侧颈部皮肤发红,颏下正中及右锁骨上窝处各有一约0.5 cm的切开口,放置橡皮引流条,间断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因张口受限,无法行间接喉镜,喉部情况无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