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疟药对心室复极的影响
-
血管迷走性晕厥者的T波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者无症状期间的T波形态学.方法 208例疑诊为VVS患者经直立倾斜试验(head-uptilttest,HUTT)检查分为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于无症状期间行心电图检查,对两组的T波形态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HUTT阳性组与阴性组的T波MCS[(90.47±40.57)vs.(79.81±33.08)]、Flat-score[(45.73±9.19)vs.(40.40±8.73)]、Tp-Te[(117.83±19.13)ms vs.(111.36±15.8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Flat-score为HUTT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8,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析:MCS(AUC=0.622,P<0.01),Flat-score(AUC=0.662,P<0.01).结论 MCS、Flat-score、Tp-Te是HUTT阳性的相关因素,VVS患者无症状期间存在心室复极异常.
-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同一心电图各导联长与短Q-T间期的差值,它反映了心室复极的非同步性和心电学不稳定的程度[1].1990年Day[2]等首次证实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关于"重叠"T波的探讨
T波是一个代表心室复极的连续光滑曲线,但多年来,我们经常见到P波与其T波重叠,引发出一些需与多种P-T"重叠"的假象(如T波双峰等)作鉴别.常见的P-T重叠是P-R间期显著延长使P波掩盖在提前的T波中.快速窦性或房性心动过速也可出现类似情况.
-
Q-T间期的变化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探讨
Q-T间期是指Q波开始到T波结束的这段时间,反应心室激动到恢复的时间.因为除极时间很短,往往把Q-T间期看成心室复极的时限.
-
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
T波异常改变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是较为常见、较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在心脏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T波是由心室复极过程产生的,正常心室复极需要心肌细胞代谢和一系列离子运转来完成.因此,任何能影响心肌代谢与离子运转的因素,均可引起T波异常改变.心肌缺血是引起T波异常的常见原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原因.
-
老年冠心病患者海水浴前后Q-T离散度的观察
近年来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c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当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QTcd可发生改变。本文观察了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接受30d海水浴体疗前后QTd的变化,并探讨了海水浴对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
运动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者QT离散度的影响
心电图运动试验至今仍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传统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性和预测意义欠佳,限制了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检测和评价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TET)可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影响心室复极,QTd及QTcd在衡量潜在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心室复极之间的作用机制.
-
健康人 QT间期、QT离散度正常值界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近年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但QTd的正常参考值大样本研究报道尚少,且检测计算方法不尽统一,为界定健康人QT间期、QTd的正常参考值,分析性别、心率以及不同的心率校正方法对QT间期及离散度影响,特作如下研究.
-
心室复极稳定性的心电学指标及其评价
心肌动作电位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有规律地开放、关闭引起的。心室肌除极时间短,影响因素少,较稳定;复极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稳定性差。心室复极是心脏电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复极过程中一些微小干扰即有可能触发心律失常。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和简便的检测心室复极不一致性的方法。常用的衡量心室复极稳定性的心电学指标有 QTc 间期、QTd、QT/RR 斜率、Tp-Te 间期、Tp-Te 间期/QT、QRS-T 夹角和 VG 等。这些指标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风险评估,现就上述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功能性ST-T改变及鉴别诊断
T波代表心室“复极”,以备下一次心室搏动前再次“除极”.T波是心室复极顺序发生细微变化的敏感指标.
-
关于心室复极顺序的错误表述--浅谈心室除复极过程与 QRS-T 同向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 QRS-T 同向是由于“先除极的地方后复极”,这是除、复极概念上的混淆,是把3相当成了复极的全部,把2相当成了除极的延续,把复极进程的差异归于外因,而忽略了心室肌本身在细胞电生理特点上的巨大差异。实际上,先除极的地方必然先复极,但后除极的地方复极更快、结束更早,使整个心室的膜电位梯度指向外膜,故 QRS 向量与 T 向量大致同向。
-
100例老年冠心病QT离散度临床探讨
QTd值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程度,本质系T向量环在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差异所引起,其异常的本质是QT间期的延长(1),有关研究证实QTd的变化不仅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再灌注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并与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程度有关.
-
冠心病患者性别对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性别对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6例男性及44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V3测定心率、Q-T间期、Q-Tp间期,计算Tp-e间期、Tp-e / Q-T比值、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和Tp-e间期(Tp-eC间期),并对上述参数作不同性别组间比较.结果 男性与女性冠心病患者Q-T间期及Q-TC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p-e间期[男性(106±19)ms、女性(90±17)ms,P<0.01]、Tp-e / Q-T比值(男性0.26±0.05、女性0.22±0.04,P<0.01)、Tp-eC间期[男性(116±19)ms、女性(96±16)ms,P<0.01]男性组均显著大于女性组.结论 与女性冠心病患者相比,男性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
-
健康人心室复极的昼夜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人心室复极的昼夜变化规律. 方法 对34例健康体检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其心率、Q-T间期、QRS波群起点至T波波峰的时间(Q-Tp间期).计算T波波峰至终点的时间(Tp-e时间)、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和Tp-e时间(Tp-ec时间)、Tp-e/Q-T值,并比较一天中8个等分时间段的上述参数. 结果 Q-T间期和Tp-e时间呈日间短、凌晨及午夜长的昼夜节律变化,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Q-T间期与心率呈高度负相关(r=-01796,P<0.01).而Tp-e时间与心率呈低度负相关(r=-01267,P<0.01);各时间段Q-Tc间期接近,而Tp-ec时间呈07:00~09:00高、10:00~12:00次之、01:00~03:00低的昼夜节律变化,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Q-T值昼夜变化节律与Tp-ec时间相近.结论 反映心室复极跨壁离散度的Tp-e时间除受心率影响外,尚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
非冠状动脉病性的ST-T改变
临床上分析心电图时,对ST段和T波易出现错误的解释和诊断,尤其对于非心肌缺血因素导致的ST-T改变,鉴别常较困难.因为正常变异与心肌或传导系统解剖及功能紊乱所致的复极异常有时极为相似.由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的原因出现ST-T改变的共同特征是无论各种运动或药物诱发试验的结果如何,其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均正常.一般来说,因心肌缺血影响心室复极过程而引起缺血性ST-T改变者称为原发性ST-T改变;而由于心室除极程序异常而引起复极程序出现相继变化者则称为继发性ST-T改变,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起搏心律等.除此之外,发生于其他情况下的ST-T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如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包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药物及中枢神经疾病等皆属此范畴[1].为方便叙述,本文按是否因心脏自身因素引起的非冠状动脉病性的ST-T改变分两大类作简要阐述.
-
高耸T波的临床意义
一、概念T波与心室肌动作电位3相曲线相一致,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末期的电位变化.正常T波形态平滑呈半圆形,两肢不对称,前半部平缓后半部陡峭.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正常T波额面向量指向左下方,在Ⅱ、aVF直立,aVR倒置;横面T向量指向左方,在V1、V2倒置,V4~V6直立,通常以V4电压较大.T波电压的正常值均不低于同导联主波R波的1/10.
-
幼稚型T波改变
幼稚型T波以右胸导联T波倒置为心电图特征,其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临床上需要与其他一些右胸导联T波倒置的病理性情况相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幼稚型T波的定义40岁以下正常成人V1~ V4导联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T波倒置,类似正常儿童或青少年的心电图表现,如无器质性心脏病,通过深吸气屏气试验或口服氯化钾试验可使倒置的T波转为直立,这种心电图现象称为持续幼稚型T波(persistent juvenile pattern T wave),也称"童稚型T波".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时期,右胸导联T波普遍倒置,进入成年期后倒置的T波可逐步变浅至直立.如果进入成年期后倒置的T波仍不能恢复直立,才称为持续幼稚型T波,属于正常变异.但如果这种心电图表现出现在40岁以上成年人,则需要考虑为异常改变.
-
Wellens综合征T波改变
Wellens综合征是以心电图T波改变及演变为特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综合征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此类患者因尽早接受PCI治疗而获益.然而,与Wellens综合征T波改变及演变类似的心电图表现也可见于其他一些临床情况,如何进行病因鉴别非常重要,本文对Wellens综合征样T波改变的鉴别加以简述.
-
T波记忆
一.T波记忆的概念T波记忆 (T wave memory)现象,又称为心脏记忆和T波电张性调整,1969年由Chatterjee K早描述,1982年Rosenbaum早定义.T波记忆是指在一段时间的异常心室激动终止后,能引起随后的窦性心律出现时间依赖性T波改变,即T波向量方向与异常心室激动时的QRS波主波同向,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与恢复窦律后的QRS波方向相反,T波倒置.常见于间歇性左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起搏、单形室早连发及室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