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光碎石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结石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结石成因复杂,发病部位不一.常见有肝胆结石、泌尿系统结石、消化系统结石等.各类结石成分也有很大差别.如胆结石中,胆固醇类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达90%,胆色素类结石以胆红素为主要成分,混合性结石则由胆红素钙、胆固醇和钙盐混合组成.泌尿系统结石可分为草酸钙结石(占尿结石的80%~90%)、磷酸钙结石、磷酸铵镁结石、草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等.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4例疗效观察
肝内胆管结石是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的胆红素钙石,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局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本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据统计约占胆结石的20%~30%,高发区达82.5%[1].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残余结石发生率较高,高可达81%~91%.而残余结石往往需经多次手术,且手术难度较大,效果也不满意,死亡率高达5%~20%[2].因此,提高非手术疗法的有效率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医学界值得研讨的重要课题.作者自1998年以来,根据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特点,采用自行研制的清肝利胆合剂,辅以西药溶石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天然牛黄中胆红素的分析和人造牛黄合理组分的建议
探究天然牛黄中胆红素的存在形式和真实含量.采用中国药典染甲法,显示:胆红素钠是天然牛黄中的挂甲成分.采用纸层析法,展示:天然牛黄中含有胆红素钠和胆红素钙,不含胆红素单体.采用张恒洲改进的总胆红素测定法,经10个批次的测定,揭示:天然牛黄中总胆红素含量比2005版中国药典法[1]平均高12.91%,胆红素钙平均含量为26.88%,胆红素钠平均含量为12.83%,两者比例约为2:1.实验结果提示:2005版中国药典未能正确反应天然牛黄中胆红素的真实面貌.建议:在新的人造牛黄组方中应弃用胆红素单体,增添胆红素钙和胆红素钠,两者比例为2:1.
-
规范鼻胆管管理结合术前口服庆大霉素在降低ERCP术后胆汁培养阳性率中的应用
目前,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用于缓解及治疗各种良恶性胆胰疾病引起的胆胰管梗阻,但胆道感染一直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为0.57%~5.00%,一过性菌血症发生率为27.00%[1]。而且,很多情况下可能存在胆汁内培养发现含菌而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现象,但胆管内细菌存在,其所产生的B-葡萄糖醛酸酶将结合性胆红素水解成为非结合性胆红素,易聚结析出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发胆色素结石形成[2]。通过培养结果及时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胆管结石的再发率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将鼻胆管胆汁培养的规范采送与术前口服庆大霉素相结合,降低ERCP术后胆汁培养阳性的发生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临床上一般将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管结石,前者又以左右肝管汇合部为界,将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主要成分为胆红素钙,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七十年代以前曾是我国胆石病的主要类型,目前在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仍较为常见.继发性胆管结石,是胆囊结石排入胆管引起,近二十年来,随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率上升,继发性胆管结石明显增多.
-
熊去氧胆酸在预防胆管结石再发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前瞻性分析熊去氧胆酸(UDCA)在预防胆道支架内结石生成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共119例患者随机分成UDCA组和对照组,并收集胆道疾病患者十二指肠内引流术(ERBD)后塑料内支架,肉眼判断支架阻塞或堵塞.采用免疫定量分析支架内膜抗核周因子(APF)含量,细菌培养分析支架内细菌学,红外光谱分析胆红素钙、胆固醇和碳酸钙盐含量.结果 对照组和UDCA组APF蛋白定量分析数值分别为(10.17±2.38)和(17.55±9.39)ng/mL,两组发生支架堵塞率分别为58.3%和1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使用UDCA组支架内生物膜的胆红素钙和碳酸钙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阻塞支架包含多种胆道感染的细菌种群,多由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引起的.结论 UDCA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分泌,增加APF含量,来减缓胆道支架蛋白生物膜的形成,而减少胆石生成保持胆道通畅.
-
兔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血清、胆汁免疫球蛋白和胆囊免疫球蛋白分泌细胞含量的变化
为动态观察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讨在成石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将10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10),胆道不全梗阻组(BO组,n=45)和胆道不全梗阻加感染组(BOI组,n=45),动态检测实验组术后3、7、14和20天的胆汁,血清免疫球蛋白(Ig) 及胆囊Ig分泌细胞的含量,并比较其变化.结果:实验组各时相血清IgA浓度均明显高于Con 组(P<0.001),血清中IgG浓度随结石形成增加而逐渐升高.胆汁细菌培养阴性者胆汁中IgA和IgG浓度高于Con组(P<0.05),胆汁细菌培养阳性者胆汁中Ig浓度略低于Con组 .Con组兔胆囊粘膜存在少量的Ig分泌细胞,BO组胆囊粘膜IgG和IgA分泌细胞无明显变化,B OI组Ig分泌细胞明显高于Con组(P<0.001),以IgG分泌细胞为明显.以上结果提示 :兔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血清和胆汁Ig有明显改变,而胆汁中Ig的含量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IgA在成石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
形形色色的老年胆结石
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据统计,胆结石的发病率40岁以下为10%,41~50岁为25%,51~60岁为30%,61~70岁为40%,71~80岁为45%,80岁以上为55%,可见胆结石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胆结石的4个临床特点1.胆固醇结石多见.构成胆结石的成分,青壮年主要是胆红素钙,而老年人则多为胆固醇,这与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有关.胆固醇结石多为体积大的单个结石,不易自然从胆囊或胆管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