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积极推进妇产科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作者:金龙

    近30年来,介入放射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具备传统治疗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介入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与其他新技术一样,介入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也遇到很多挑战.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技术推广,是促进妇产科介入放射学发展并终造福广大女性患者的关键.

  • 3D(4D)超声成像技术在肝肾囊肿介入穿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钱晓芹;夏泽;刘光岚

    目的 评价3D(4D)超声成像技术在肝肾囊肿介入穿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动态三维成像(即4D超声成像)、实时动态三维成像(即实时4D冠状面成像)和静态三维成像的条件进行肝肾囊肿的引导穿刺过程.结果 ①4D超声成像无法达到实时状态,显示的图像落后于针道的步进,图像平均采集时间较长.实时动态4D冠状面成像,引导穿刺过程效果佳,能达到实时状态;②穿刺针在4D冠状面图像和融合平面上比正常情况要厚一些,这一现象增加了针在穿刺过程中的可视性;③静态3D只能穿刺结束后评价针的终位置而不能引导穿刺的过程;④实时4D的佳成像模式为表面质地模式50%和透明大模式50%混合,动态4D以多平面成像和表面模式成像引导穿刺过程为佳.结论 3D(4D)超声成像技术为超声引导穿刺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PBL-Seminar”教学模式在介入放射专业人才培训中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张肖;肖越勇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临床专业,又不同于影像诊断专业.“PBL-Seminar"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介入放射专业人才临床、科研及学术交流能力,保证学员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 介入诊疗工作人员的综合防护评价

    作者:杜端明;刘鹏程;陈在中;余宏建;成先义;戴鲁平;韩志华

    目的 评价综合防护方法在介入诊疗中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在174例介入诊疗中分别采用床下铅橡胶帘,床边悬挂可活动式铅玻璃防护屏,医用铅防护服,铅防护围脖,铅防护眼镜及距离等对工作人员进行X射线辐射综合防护,利用RAD-60S个人报警剂量仪监测防护前后的X射线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综合防护方法可明显减少X射线辐射剂量,有显著性防护意义.结论 综合防护方法在介入诊疗中可有效减少X射线辐射剂量,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 康复干预对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李生;郭丽萍;李宝民;曹向宇

    目的:探讨高危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及栓塞术后康复干预的疗效.方法:经脑CT或MRI确认为脑实质内出血的56例出血的高危脑动静脉畸形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inous malformation,AVM).根据AVM病灶的特点,经血管内超选择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结合康复干预治疗.结果:56例均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6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2例因新生和残留的AVM中存留有动脉瘤而分别在随访1年时和在X-刀治疗后3月时再次出血,经2次栓塞后痊愈.经过康复干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高危性脑AVM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

  • 症状性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李政伟;陈云红

    目的 评价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症状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2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术后随访至少3~12个月,观察其临床症状及肌瘤大小变化.结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部分患者卵巢动脉也参与供血,栓塞冶疗后子宫肌瘤血供被完全阻断.术后3、6、12个月随访,全部病例症状改善率92.8%,术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5.3%,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6.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胸腹水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董俊平;邢霞

    目的: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在介入临床中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共48例患者,其中肝癌23例,肺癌12例,大肠癌3例,各种肿瘤术后腹腔转移及胸腔转移7例,放疗后单侧胸水合并腹水3例,所有患者均有大量积液,经皮穿刺留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水或腹水引流术,术后配合静脉输注白蛋白及利尿剂或根据病情腔内注入化疗药.结果:本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间7~90天,平均18天,积液引流量6 000~80 000 ml,平均12 000 ml,并发症4例均为穿刺点渗血,对症处理后痊愈,无因置管引起感染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留置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恶性胸水和腹水,安全,简单,有效.

  • 107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作者:李素敏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在院内感染中居首位,老年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与病人原有肺部及其它基础疾病有关,还与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介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的应用、吸氧等)及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1].

  • 肝脓肿介入治疗18例疗效观察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李妍瑜;易习之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它在肝脓肿诊疗中的作用已日渐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肝脓肿18例的介入诊疗资料,以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内超声特点与TIMI危险评分的预测价值

    作者:华宁;唐雪正;张闯;邸春霞;刘献鹏

    目的 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血管内超声测定,探讨TIMI危险评分对冠脉斑块程度预测价值.方法 对78例UAP患者进行IVUS检查,而后进行TIMI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析各组间斑块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横截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A/EA)、偏心指数(EI)的相关性.结果 LA、PA与EI比较中高分与低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而PA/EA的比较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IMI高评分组与斑块性质、EA、PA、PA/EA、EI密切相关,且以PA/EA具临床意义.

  • 髂股动脉病变的血管内介入诊疗价值

    作者:戚跃勇;孙清荣;梁开运;邹利光;黄岚;易习之

    目的:探讨髂股动脉病变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 例髂股动脉病变的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资料,包括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0例,假性动脉瘤 12例,内膜撕裂6例和股动脉破裂2例.结果:50例患者经血管造影均能明确诊断.医源性损伤27例是本组髂股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12例髂股动脉粥样硬化者经单纯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后,严重的基础狭窄段的平均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8.5%±7.5%降为38.4%±8.6%(P <0.05).对12例假性动脉瘤,3例经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治疗与9例瘤腔内凝血酶注射法治疗均获成功.结论:轻柔的操作、利用透视指导、术后仔细观察以及丰富的经验等对降低髂股动脉医源性损伤尤为必要.血管造影是其重要的检查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为之提供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 护士对介入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

    作者:王春华;李惠聪

    目的:报告了肝病专科医院护士对介入治疗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采用自拟式问卷调查我院肝病病房护士100人对介入治疗知识掌握的程度.结果:调查显示85%的护士缺乏对介入治疗和术前、术后护理知识的掌握,82%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对介入知识需求高.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介入相关护理知识的指导,可提高护士在介入治疗前后施以预见性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介入治疗有极高的辅助作用.同时提高患者介入术后护理质量,受益于患者.

  • 如何使介入放射学在基层医院健康发展

    作者:王向东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词是Margulis在1967年提出来的,到了1976年,Wallace首先系统的解释并使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介入放射学是在Seldinge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Seldinger1953年所创立的经皮血管穿刺技术是现代介入诊疗技术的基石,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刘子江教授以培训班的形式训练了100多位介入放射医生,这批学员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医院早期的一批开展介入工作的骨干,吴恩惠教授风趣的形容介入放射学"无孔不入,无孔人也"[1].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 介入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耿玉玲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门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不仅需要有适应自身特点的一套器械设备和工作环境,需要作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而且要有同外科手术一样的无菌技术操作要求,穿刺插管诊疗术中也要有人在台下巡回协助,观察患者并作一些必要的处理,以及穿刺插管诊疗术前术后患者的各项准备及观察,医嘱的执行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来配合医生完成,所以护理工作是开展介入放射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

  • 质量控制在防范介入治疗室护理缺陷中的应用

    作者:赵勤俭;刘艳茹;田春英;王颖

    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护理过失,对患者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不良护理后果[1].所谓质量控制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2].我院介入治疗室面对全院需介入诊疗的患者,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少,每天加班都在4h以上,尤其是心脑血管的介入治疗,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精力集中.

  • 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诱发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

    作者:殷俊;袁伟杰

    对比剂肾病(contrast 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定论,很多研究倾向于:无其他原因,使用对比剂后发生的急性肾功能下降.具体表现为:使用对比剂后48~72 h,血清肌酐水平上升44μ mol/L,或比基础血清肌酐水平上升25%[1].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智;黄希勇;刘奎;汪圣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16例,术后经胸彩色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 16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4例,2例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第30天复诊时分流消失.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近期临床效果好,安全有效.

  • 微波消融治疗腹膜后淋巴结1例

    作者:孙厚坦;赵威武;陈朝旻;滕红;徐晓燕

    患者男,64岁,于2010年2月接受肝癌及胆囊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2010年9月MR复查提示肝右叶前段局部异常信号灶,不除外复发或转移病灶.为巩固疗效患者曾分别于2010年7月及2010年11月在本院院先后2次接受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及经皮门静脉灌注化疗术.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苏新友;欧阳爱梅;刘汝勤;谢文治;李南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烈士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长期以来,手术铺以药物治疗是子宫肌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但肌瘤肃除术及子宫切除术不易被未生育和年轻妇女所接受,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咄咄怪事者有一定定困难[1].

  • 介入栓塞治疗右手蔓状血管瘤1例

    作者:宋国勇;王捷

    患者男,19岁,右手掌及环、小指肿大多年.一年前局部外伤后病变进展迅速,在当地医院手术后病变增大.查体: 右手局部肤色紫红,皮温高,可闻及血管杂音,手掌尺侧2/3见弥漫分布异常纡曲软组织团块.临床诊断:右手蔓状血管瘤.

    关键词: 血管瘤 治疗 介入性
2937 条记录 12/147 页 « 12...9101112131415...14614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