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花青素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赵艳;吴坤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roanthocyanidins)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类聚合物的总称,为双黄酮的衍生物,由不同数目的黄烷醇聚合而成.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种子、花和外皮中,也存在于某些饮料(茶叶、啤酒)、蔬菜、水果和粮食中.近年来研究发现,原花青素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在营养、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3].本文就近几年来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碘价在煎炸油卫生质量控制中应用探讨

    作者:朱圣陶;江伟威;杨秀鸿;唐小丽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热化学变化,产生一些有强烈刺激味或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的物质[1~3],有害于健康.我国在食用油煎炸卫生标准中已经规定了酸价、羰基价和极性组分等限量标准(GB7102.1-94).这些指标主要反映油脂的分解产物,对油脂的热聚合反应还没有适宜指标.研究表明,油脂的聚合物有致突变和致癌性[1],碘价是反映油脂中脂肪酸不饱和度的指标,常用作产品质量指标.由于油热氧化和热聚合反应必然会导致不饱和双键减少,饱和度增加,因此本文探讨碘价作为卫生质量指标在控制煎炸食用油质量中应用的可行性.

  • 聚乳酸凝胶预防肌腱吻合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段宏;丁永利;卢冰

    背景:肌腱吻合术后易粘连而影响功能恢复,近年来多采用固态物质为隔膜以利于肌腱滑动,但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聚乳酸凝胶(PLA-G)预防肌腱吻合部粘连作用.设计:随机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外科完成,对象为1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由该科室提供).干预:将16只兔左后肢比目鱼肌腱切断一半后吻合,鞘内涂PLA-G为实验组;兔的右后肢同样操作,不涂PLA-G为对照组.术后2,,6,0周观察结果.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段肌腱和鞘管作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大体观察:实验组2周时PLA-G隔离好无粘连;4周开始降解,肌腱滑动良好;6,0周瘢痕小,吻合口生长及滑动良好.对照组瘢痕大、广泛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排列由不规则向规则变化,成纤维细胞少.对照组腱与鞘无分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分泌活跃.③超微结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较对照组明显稀疏、胶原纤维少.结论:PLA-G具有防粘连作用,不影响肌腱愈合.

  •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

    作者:唐倩;陈建洪;粱焕友;吴坚;李源;陈晓峰;吴刚

    背景: 骨再生的形状与数量取决于膜下空间的存在及保持,膜下空间的塌陷、减少会严重妨碍骨再生,因此引导骨组织再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膜材料的选择.目的: 探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构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 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2006-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提供,规格为(10×10×0.3)mm.1岁左右、体质量10~12kg的健康杂种家犬8只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方法: 横型犬双侧胫骨共4个骨缺损区.左、右两侧近心端的骨缺损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仅将骨膜瓣复位;左、右两侧远心端的骨缺损为实验组,缺损区覆盖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术后2,4,8,12周取材.主要观察指标: ①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的体内降解性能和成骨能力.②骨缺损区X射线能谱分析及元素定量测定.结果: ①实验组8周时见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逐步降解,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空洞,形成的孔洞明显增大,12周时,该膜仍未能完全降解.②实验组8周时见骨缺损区表面平整光滑,X射线显示缺损区骨密度增高,12周时骨缺损区已与正常骨基本完全融合.③骨缺损区X射线能谱分析及元素定量测定显示实验组新生骨以Ca,P峰为主,杂质峰少;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钙、磷浓度增加,钙化程度增强,Ca/P原子个数比接近正常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膜能引导骨组织再生,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引导骨组织再生的天然膜材料.

  • 国产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术后下肢功能评定半年随访

    作者:肖军;杨述华;许伟华;叶哲伟;叶树楠;梁袁昕

    目的:探讨国产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2002/20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住院的行手术切开复位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髌骨骨折患者28例.术后第2~3天患肢置于下肢持续被动器上做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第5天开始进行床上练习患肢主动屈膝活动;1周后持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并逐渐加大屈膝活动,术后6周可逐渐脱拐行走.术后1,2,4,12和24周进行定期随访,评定膝关节功能,观察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1.7(6~20)个月.①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定:术后6个月对患者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为:优17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②骨折愈合时间:随访3,4个月时,患者无畸形及延迟愈合发生;股四头肌萎缩6例,术后6~12个月恢复4例,12~18个月恢复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或移位.结论: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有效性;在早期能保证骨折端固定所需有强度,能达到安全、稳固牢靠的要求,且随着骨折的愈合,强度逐渐降低,和骨折愈合同步进行,不产生应力遮挡,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固定强度维持时间长达6个月;终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并排除体外.用于治疗髌骨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可靠,是髌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 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对其生理前凸及椎间隙高度和功能综合恢复指标的影响:23例半年随访

    作者:吕宏琳;周跃;王建;郝勇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对颈椎生理曲度、椎体间隙及颈椎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06/2004-03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应用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56.6±10.7)岁;病程3个月~6年,其中混合型9例,神经根型14例.于术后1周和3及6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术后颈椎功能综合恢复情况,颈椎生理前凸及椎体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评定标准:①采用Cobb法测量颈椎生理前凸恢复情况,Cobb角前凸为(+),后凸为(-).②X射线侧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③采用Odom标准以无不适症状为优良,以不适症状间歇发作且不影响工作为良好,以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标准评定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情况及改善率,以改善率≥75%优,50%~74%为良.④采用Weiler分级评估局部反应,分为0级(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Ⅰ级(溶骨<1 mm,一般不需治疗).⑤根据颈椎正侧位X射片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判断为骨性融合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6个月随访.①术后1周及6个月颈椎生理前凸恢复好于术前[(8.9±2.6)°,(8.7±2.4)°,(-3.5±4.1)°,(t=2.369,P<0.05)],术后1周与6个月随访无明显差异.②术后1周及6个月椎体间隙高度较术前增高[(35.9±3.0,35.5±3.1,33.2±3.1)mm,(t=2.476,P<0.05)],术后1周与6个月随访无明显差异.③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情况以Odom标准评定优良为91.3%(21/23);良好为8.7%(2/23);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标准评定优为95.7%;良为4.3%.④植骨融合率:3个月为94.4%,6个月为100%(23/23).⑤术后患者无明显局部反应.结论: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能够非常好的恢复颈椎生理前凸,维持颈椎间隙高度,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而且其生物力学强度足够维持骨融合全程,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 口服胰岛素载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资玲;熊向源;李玉萍;龚妍春

    作为口服胰岛素载体的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和脂质体.天然高分子材料主要集中在多糖的研究:脂质体具有类似细胞膜的结构,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本身不够稳定,因此主要集中在经表面修饰的脂质体研究;合成高分子的形态较多,用于口服胰岛素载体的形态主要有微球、水凝胶、囊泡等.文章探讨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高分子材料和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包埋胰岛素的研究现状,但至今尚未见到实际应用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报告,主要原因是口服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稳定性等尚未解决.随着药物新剂型、药物载体材料和制药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期望能研发出方便、安全、稳定的口服胰岛素制剂.

  • 叶酸修饰聚合物和脂质体药物载体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郭亮;熊向源;李玉萍;李资玲;龚妍春

    背景:叶酸介导的靶向药物载体被广泛研究.目的:总结叶酸修饰靶向聚合物和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2 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选择叶酸修饰靶向聚合物和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folic acid,drug carriers,targeted delivery system,polymer,liposome",中文检索词为"叶酸,药物载体,靶向,聚合物,脂质体".共纳入相关文献19 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叶酸受体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而在多数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仅限于一些难于进入血液循环的上皮细胞顶膜.正因为叶酸受体表达的特性,叶酸受体天然配体--叶酸成为将药物靶向到肿瘤细胞的重要分子.叶酸具有与叶酸受体的高亲和力、低免疫原性等优点,这使得叶酸介导肿瘤靶向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含叶酸靶向的药物载体体系中,主要分为3大类:即人工合成高分子载体体系、脂质体和天然高分子载体体系.

  • 用于心血管医疗装置的聚合物材料表面构建与生物相容性研究Ⅱ-心血管医疗装置聚合物的表面构建与生物反应行为

    作者:陈宝林;王东安

    背景:用于心血管医疗的生物材料在血液接触性条件下必须具有抗血栓性、对抗生物降解性与抗感染性。
      目的:研制用于心血管组织工程的新型植(介)入型聚合物材料(表面),从聚合物生物材料的表面构建与生物反应行为方面考察各种相应改性表面的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
      方法:检索1984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Biocompatibility, Blood compatibility, Bio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生物相容性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蛋白质吸附、细胞黏附中的生物识别、凝血与纤溶过程中的酶催化作用“瀑布模型”,以及生物材料表面构建与蛋白质表面吸附行为4个方面的归纳分析,研制用于心血管组织工程的新型植(介)入型聚合物材料(表面)关键在于对聚合物生物材料生物功能性表面的构建,以及对其相应生物相容性与内皮细胞相容性的研究。通过对聚合物生物材料种类与应用及其心血管医疗器件和可植入性软组织替代物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表面与本体的差别将体现在从表面向本体延伸的很多层分子上,而两种主要因素决定了其包括本体/表面差异及表面相分离在内的本体/表面行为,即表面能和分子运动性。如果考虑到对本体-表面组成差异的理解,还必须追加附加决定因素,即各组分的结晶行为。

  • 壳聚糖以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能特征

    作者: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特性,展望高分子材料在胰岛素载体中的应用.方法:以胰岛素,载体,壳聚糖,脂质体,聚合物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insulin,carriers, chitosan,liposomes,polym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包埋率、药物的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纳入壳聚糖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口服胰岛素载体的研究,排除注射给药及其他给药方式的研究.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4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壳聚糖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特性进行分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纳米粒作为胰岛素给药系统的研究备受关注.它在黏膜给药系统中表现出独特的纳米效应,不但可以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而且可以延长在黏膜内的滞留时间,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膜的通透性,有效地克服了酶等生物屏障,解决了胰岛素在体内易失活及半衰期短等问题.近年来,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主要是包封率较低,吸收有限,而且制剂质量方法不成熟,剂量较难控制,成本较高,以及对吸收部位的损坏乃至可能对人体脏器功能带来影响.随着许多新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涌现以及医药制剂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分子载体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结论: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是选择胰岛素载药体系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胰岛素载体的合成,胰岛素与载体的联接方式,间隔基对释放药物性能的影响,载体结构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关系对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有决定性的影响.

  • 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构建人组织工程软骨

    作者:国冬军;蒋海越;潘博;庄洪兴

    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中国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外耳整形与再造中心完成.①选取4周龄无胸腺雄性裸鼠8只,左侧背部皮下为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右侧背部皮下为单纯支架对照组.人软骨细胞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外耳整形与再造中心临床小耳畸形患者行肋软骨移植时剩余的边脚料分离软骨细胞.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泡沫材料由清华大学化工系提供,1.0 cm×1.0cm×0.3 cm大小,环氧乙烷消毒后备用.②消化、分离、培养人肋软骨细胞,将第3代细胞制成悬液,细胞浓度为5×1010L-1.取1 mL软骨细胞悬液与少量30%氧化异丙烯F-127溶液(4℃)均匀混合后接种至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支架上,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植入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单纯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③术后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阿尔辛蓝-丽春红染色对再生的软骨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选取4周龄无胸腺雄性裸鼠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周大体标本观察结果: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形成了与支架形态相同的乳白色类似软骨样组织,表面光滑有弹性.单纯支架对照组呈褐色,质地较软.②再生的软骨组织术后12周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证实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有软骨细胞存在,并且有基质分泌.单纯支架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组织形成.结论:利用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可在裸鼠体内形成人组织工程化软骨.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曲安奈德控释载体的评价

    作者:赵东旭;封兴华;吴红;范黎;胡彬;梁志波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曲安奈德缓释系统,对其形态、载药及体外释药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曲安奈德控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完成.①以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粗选制备工艺条件,再应用正交设计实验,通过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曲安奈德用量、聚乙烯醇浓度等3个因素进行制备工艺优化.②以聚乙烯醇作为乳化剂,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曲安奈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微球的理化特性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结果:①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一般性质: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平均粒径为(17.751±2.154)μm.冻干粉剂为白色疏松粉末,无塌陷或萎缩现象,加双蒸水后为白色乳状溶液,再分散性良好.②微球载药率与包封率测定情况:曲安奈德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26.28±0.51)%和(66.73±1.24)%.③药物释放实验结果: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28 d内无突释现象,28 d后其释放度达81.2%.结论: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制备工艺良好;微球中曲安奈德生物活性保存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应用.这种新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在激素类药物给药途径中具有潜在价值.

  • 构建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包埋甲壳胺无纺布的新型高聚物材料支架

    作者:程友;黄金中;全大萍;李景红;杜江;唐乔

    目的:利用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强度大和甲壳胺无纺布可塑性好的特点,制作出一种力学性能良好及空隙均匀的新型聚合物支架.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儿科中心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进行.将2倍甲壳胺无纺布质量的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溶解于氯仿中,聚合物浓度为20 g/L,将甲壳胺无纺布反复浸泡其中、烘干,直至均匀交联.去除氯仿细胞毒后,所制作的支架,测定其力学性能及孔隙率.结果:①新型聚合物支架抗压缩强度为1.4~2.0 MPa,弯曲强度达16.3 MPa,剪切强度为48 MPa.②新型聚合物支架孔隙率达到82%~86%,孔径在100~300?m之间.结论:使用此法制作的组织工程支架,强度和可塑性较好,三维结构稳定,各项参数可控制,可以制作较大型体积的支架.

  • 新型可完全降解材料聚外消旋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聚合物体内降解行为和组织相容性

    作者:郭清奎;吕志前;张袆;李速明;杨建

    背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金属裸支架、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合金支架等置入心血管后会导致局部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应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研发和制备完全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观察新型完全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外消旋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PDLLA/TMC)(50/50)聚合物在机体内的降解行为和组织相容性.方法:以课题组前期合成并研究的聚合物PDLLA/TMC(50/50)为实验对象,聚左旋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PLLA/TMC)(50/50)和聚乳酸(PLLA)为对照,分别将其薄膜片植入144只6月龄Wistar大鼠,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体积排除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环境扫描电镜研究其体内降解行为,并通过光镜下镜检及周围炎性细胞计数量化评价其组织相容性.结果与结论:在植入机体前60 d,3组材料的失重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降解速率均相对平稳缓慢,PDLLA/TMC的降解速率略快于其他两组聚合物材料,60 d后PDLLA/TMC的降解速率明显加快,其失重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聚合物材料,180 d后PDLLA/TMC大部分被降解,其余两种聚合物降解很少.3种聚合物材料包埋于生物体内即开始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初期下降速率较快,而后逐渐趋缓.3种材料的表面结构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由初期的较为光滑整齐变为后期的皱褶、扭曲、紊乱、凹陷和孔洞,且PDLLA/TMC材料表面变化较明显.PDLLA/TMC和PLLA/TMC与PLLA比较,各个时间点均有相对较低的炎症细胞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PDLLA/TMC与PLLA/TMC比较,各个时间节点上的炎性细胞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PDLLA/TMC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组织相容性.

  • 纳米技术的7个分支

    作者:

    纳米科技大致有以下7个分支: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机械学(制造工艺学)、纳米加工等学科。纳米科技在新世纪将推动信息技术、医学、环境科学、自动化技术及能源科学的发展,它像抗生素、集成电路和人造聚合物一样,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 静电纺丝在组织工程的应用:距离临床转化还有多远?

    作者:崔志栋;李冬松;刘建国

    背景: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极有前途的技术手段。
      目的:综述目前静电纺丝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至2013年文章,检索关键词为“静电纺丝,组织工程;Electrospinning,tissue engineering”。
      结果与结论: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无纺布材料,其结构类似于细胞外基质,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可控机械性能良好,便于加工,已被广泛应用到组织工程中生物降解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领域。静电纺丝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快速,尤其所选用的电纺材料或者与不同技术结合的电纺。静电纺丝能将材料的性能与组织的不同形态结构相结合,一系列新的聚合物被成功引入到组织工程支架中作为细胞再生和增殖的基质,然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控制支架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即实现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如何控制孔隙大小,机械性能,毒性等,在该技术应用到真正实用的生物医学中之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体内研究。

  • 共聚比不同的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观测

    作者:张文捷;周跃;王建忠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 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 mm×5 mm×0.3 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大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0.66),(17.15±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0.16)μm,(3.96±1.73)μm,(10 135±1 053)个/mm2,(23.4±2.7)%比(0.45±0.19)μm,(4.07±1.86)μm,(9 879±1 491)个/mm2,(23.6±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 三种可降解聚合物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对照

    作者:周栋;邹良建;汪钢;金海;杨勇

    目的:评价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的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聚羟基丁酯3种生物可吸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皮下吸收情况.探讨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聚羟基丁酯3种材料的结构特点.②新西兰大白兔18只,在兔背胸腰段脊柱两侧各作3个切口,每只兔分别植入6块可吸收材料,每种材料6只.③分别于术后2,4,6,8,10和12周各取6块材料,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纤维包裹组织的厚度.结果:15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种材料的结构特点:扫描电镜下3种材料均呈网孔状泡沫结构,聚羟基丁酯孔径约110 μm,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孔径约130 μm,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孔径约170 μm.②组织学检查结果: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和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2周包膜纤维疏松,与其下肌肉组织分界不清,网孔中有疏松纤维组织长入,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多核巨细胞.10周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材料完全吸收,12周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材料完全吸收,均为胶原纤维所代替.聚羟基丁酯2周包膜结缔组织疏松,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弥漫性增生,也可见多核巨细胞.8周时包膜增厚,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10周材料包膜较8周薄,炎性细胞明显减少,成纤维细胞转变为梭形的纤维细胞.③包膜厚度测量结果:包埋后2,4,6,8,10周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和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材料厚度测量值均显著小于聚羟基丁酯.结论:聚乙醇酸/聚乳酸共聚物、聚羟基丁酸/聚羟基戊酸共聚物在组织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优于聚羟基丁酯,更适合于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支架材料.

  • 整形美容外科相关的生物材料

    作者:张晨

    生物材料是用于取代、修复活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生物材料和人工生物材料,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聚合物、金属和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根据这种分类,笔者将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材料作以简单介绍.

  • 高分子聚合物逆转血浆所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

    作者:孙丽萍;甘小庄;董声焕;宋国维

    目的 包括血浆在内的许多物质能够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PS)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这是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本研究的目的 是探讨高分子聚合物是否可以防止或减轻血浆诱导的PS失活.方法 利用闭泡式表面张力仪分别测量葡聚糖(dextran)、聚乙二醇(PEG)和透明质酸(HA)、Ps(固尔苏,curosurf)以及加入了1%~3%血浆的混合物大表面张力(γmax)和小表面张力(γmin),并计算它们的稳定系数(SI).结果 不同高分子聚合物、血浆及它们的混合物γmin均>10mN/m,SI<0.8,而curosurf(1.25mg/ml)的γmin为(1.54±0.03)mN/m,SI为1.71±0.01.Curosurf与1%、2%或3%的血浆混合后γmin分别为(19.0±0.46)mN/m、(22.9±0.42)mN/m和(22.6±1.22)mN/m,SI为0.38±0.05、0.34±0.02和0.39±0.15.上述混合物与5%PEG、5%dextran或0.25%HA混合,γmin分别降至(1.59±0.22)mN/m、(1.43±0.24)mN/m、(17.2±0.72)mN/m;(0.88±0.06)mN/m、(1.18±0.06)mN/m、(1.46±0.22)mN/m及(1.22±0.10)mN/m、(1.33±0.07)mN/m、(1.42±0.18)mN/m,与curosurf同各浓度血浆混合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分别增加到1.72±0.04、1.73±0.04、0.43±0.04;1.82±0.01、1.82±0.01、1.79±0.03及1.79±0.02、1.79±0.01、1.79±0.04,与curosurf同各浓度血浆混合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浓度的高分子聚合物显著提高了血浆存在情况下curosurf降低γmin、增加SI的能力(rPEG=-0.718,P<0.01;rdextran=-0.682,P<0.01;rHA=-0.889,P<0.01).结论 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逆转血浆所致的curosurf失活,和PEG比较,dextran和HA与curosurf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对抗血浆的抑制.

320 条记录 6/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