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腔颌面外科教学建设、改革和教学人才建设
口腔颌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基本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牙及牙槽外科、口腔颌面颈部肿瘤、口腔颌面炎症、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创伤、面部神经疾患、涎腺疾病、牙颌面畸形、唇腭裂、组织缺损功能重建、口腔颌面种植等.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复合型人才以及其他口腔学科、临床学科支持,所以其教学必须依托大型专业医院或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
MR成像在判断涎腺病变性质中的价值
目的确定MR成像是否可用于判断涎腺病变的性质,以及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个MR表现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哪些参数可预测涎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炎症病例的情况下,仅转移(P<0.001)征象可预测病变的性质.而在不包括炎症病例条件下,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预测涎腺恶性病变方面具有显著意义.用转移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为83.0%、敏感性为43.8%、特异性为100%;而侵蚀征象预测恶性病变的准确性84.9%、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100%.当应用转移征象和/或侵蚀征象来预测恶性病变时,准确性为92.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结论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结构侵蚀在确定恶性涎腺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
双侧腮腺淋巴上皮病1例
淋巴上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涎腺疾病中发病率较低,临床并非多见.我科曾收治1例双侧腮腺淋巴上皮病病人,现报告如下.
-
腮腺非肿瘤性疾病混合唾液和腮腺液的细菌学研究
为探讨涎腺非肿瘤性疾病所引起的口腔微生态变化, 本研究对29例腮腺非肿瘤性疾病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混合唾液和腮腺液的需氧菌、厌氧菌总数及5种常见的口腔致病菌(产黑色素菌、放线菌、变形链球菌、乳酸菌和核梭菌)数量的对比研究,以加深对涎腺疾病与口腔微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
-
静态和动态唾液总流率生理节律观察
唾液是涎腺分泌的体液,在口腔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分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涎腺疾病的诊断,也为口腔临床和基础诸多学科研究提供参考.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理、病理因素等,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季节、生理节律等.我们通过测定正常青年人白昼不同时间动态及静态唾液流率,了解唾液分泌的规律,并将此作为唾液分泌基础生理研究的一部分.
-
我国涎腺疾病研究现状
涎腺疾病的研究包括唾液的生理及病理、涎腺非肿瘤性疾病和涎腺肿瘤,由于涎腺外科常涉及面神经的处理,因此也包括面神经损伤及修复.近10年来,我国在涎腺疾病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现就此作一评述.
-
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
全国非肿瘤涎腺疾病及唾液研究学术会议召开
-
全国第二次涎腺疾病学术会议总结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肿瘤协作组协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及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全国第二次涎腺疾病学术会议于2004年9月16至18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8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上国内外10位涎腺疾病专家作了专题报告.
-
第四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第一通知
-
第四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6例误诊分析
舌下腺囊肿是由舌下腺小导管阻塞、扩张或破裂致使唾液潴留所致,多位于口底黏膜下,并向上突向口腔侧,少数囊肿可穿越口底而表现为颌下或颈部肿块,是口腔科常见的涎腺疾病之一,其好发于青少年.本病病因明确,诊断和治疗一般不困难,口外型(即颌下型)舌下腺囊肿是舌下腺囊肿中一种容易引起误诊误治的类型.我院口腔科10年来收治舌下腺囊肿资料完整的病例127例,口外型40例,其中误诊6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作一回顾性分析.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上皮型钙黏附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在原发性干爆综合(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一过氧化酶(SP)法检测52例PSS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唇腺中MMP-9,E-cad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52例PSS患者唇腺组织中MMP-9均阳性高表达,导管区平均表达水平,面积为(2 135.50±566.75)μm2,光密度为(0.211±0.068)A/μm2,累积光密度为(460.26±357.17)A,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腺泡区平均表达水平,面积为(19 981.15±3551.38)μm2,光密度为(0.167±0.027)A/μm2,累积光密度为(3 320.53±1 132.99)A,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MP-9表达随着淋巴细胞漫润灶数的增加而增强.52例PSS组E-cad均低表达,导管区平均表达水平,面积为(2 493.05±997.14)μm2,光密度为(0.209±0.007)A/μm2,累积光密度为(489.33±24821)A,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腺泡区平均表达水平,面积为(1 1957.66±6 975.28)μm2,光密度为(0.108±0.003)A/μm2,累积光密度为(1 291.42±951.79)A,低于正常时照组(P<0.01),E-cad表达随着淋巴细胞浸润灶数的增加而降低.PSS患者唇腺组织中MMP-9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MP-9、E-cad在PSS患者唇腺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二者的表达情况与病理分级相关,MMP-9、E-cad参与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
局麻监护下静脉辅助药在老年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临床上腮腺肿物是颌面外科常见的涎腺疾病,多为良性肿瘤.治疗方法采用手术切除肿物及腮腺组织,同时保留面神经,手术以局麻为主.60岁以上老年人多合并重要脏器疾病,单纯局麻易发生意外,术中辅以镇痛、镇静药,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减轻疼痛反应,保障患者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
BT2245生化分析仪测定唾液中钙磷氯
自1993年开始,我院检验科配合涎腺疾病中心,采用意大利产BT2245 ARCO自动生化分析仪,摸索建立了唾液钙磷氯等无机离子的检测方法.
-
IGF、细胞凋亡与涎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涎腺疾病为口腔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它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目前随着对涎腺疾病研究的深入,有关IGF、细胞凋亡与涎腺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总结IGF、细胞凋亡与涎腺疾病之间的关系如下.
-
上皮型钙黏附蛋白和Snail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锌指转录因子Snail、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法(SP法)检测50例pSS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组唇腺组织中Snail、E-cad的表达情况.2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 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 E-cad在正常唇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30/30),而在pSS患者唇腺组织中阳性率为62%(31/50),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651,P<0.01);Snail在正常唇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而50例pSS患者唇腺组织中20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800,P<0.01);在pSS组患者唇腺组织中随着淋巴细胞浸润等级的增加,E-cad表达降低(P<0.01),而Snail的表达增强(P<0.01);pSS组患者唇腺组织中E-cad与Snail表达呈负相关(rs=-0.484,P<0.01).结论 Snail和E-cad与pSS患者唇腺组织的破坏有关,可能参与了pSS的发病过程.
-
高频超声对诊断颌下腺炎及结石的临床价值
颌下腺炎是涎腺疾病中较多见的一种病变,应用实时线阵高频探头检查,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无创,是颌下腺的首选检查方法[1],现对临床疑有颌下腺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
涎腺疾病及唾液的研究进展
涎腺疾病包括涎腺肿瘤及非肿瘤性涎腺疾病.涎腺主要依靠其分泌液--唾液发挥功能.近些年来,涎腺疾病和唾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对其中部分进展作一概述.
-
124例小儿涎腺疾病的临床分析
[背景]探讨小儿涎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病例报告]对124例涎腺疾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腮腺疾病30例(24%),颌下腺疾病18例(15%),舌下腺疾病76例(61%).病理分类:肿瘤10例(8%),囊肿82例(66%),炎症32例(26%).治疗时尽量减少创伤,采用小切口降低疤痕的产生.[讨论]10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指数测定表明,行完整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区及颌下区手术后少数患者出现暂时性面部瘫痪,3个月后即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面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