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桡动脉压与袖带压差异的临床研究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的直接动脉压与常规的袖带压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并不相吻合.而我们平日所谈的血压大多是指袖带压值.但我们在手术当中许多病人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龄及危重病人常常需要直接动脉压的监测.这样以来,术前的血压值对于术中血压的观测与处理及术中的血压值对术后病人的处理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笔者随机抽取30例开胸病人并对其血压进行测量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非肿瘤所致腹腔干狭窄或闭塞的诊治
非肿瘤致腹腔干狭窄或闭塞由正中弓状韧带压迫或动脉粥样硬化等所致,Park等报道发生率7.3%~([1]).由于自肠系膜上动脉(SMA)经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和胰背动脉普遍的侧支循环,因此虽有明确的X线表现却无上腹部器官缺血的临床症状.
-
腹壁巨大切口疝合并双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患者男,67岁,因"肠梗阻、肠坏死"在外院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1个月出现腹壁切口周围可复性包块,逐渐增大达篮球大小,伴腹部不适,常需使用腹带压迫.术后5个月入我院.患者伴高血压病5年.
-
改良式腹带在肠造口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腹部手术后为了减轻腹壁张力,利于伤口愈合,常使用弹力腹带.肠造口病人术后使用弹力腹带,由于腹带压迫影响造口黏膜血液循环而引起造口缺血导致造口坏死;造口开放使用造口袋期间,腹带包扎后不易观察造口血液循环,每次观察时需松开腹带;使用排放型造口袋排放粪便及冲洗时也需松开腹带,既不方便,又易使病人受凉.为此,我们对目前使用的腹带进行改进,方便造口病人使用.
-
桡骨茎突部分切除、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
腕舟状骨骨折是腕骨中常见的骨折,占腕骨骨折的70%-80%.根据Mayo分类,可分为结节部、远端关节面、远端1/3、腰部(中1/3)、近极部5种类型.其中腰部骨折常见约占全部舟骨骨折的70%,近极骨折占20%,其它类型少见.损伤机理为跌倒手臂前伸着地,桡偏背伸位,手接触地的反作用力通过舟骨向近心端传导,舟骨的桡背侧被桡骨茎突及背侧关节缘阻挡,掌侧有紧张的桡腕韧带压迫,易造成骨折.
-
63例黏连性肠梗阻治疗及护理
黏连性肠梗阻是指肠与肠或其他组织黏连致肠管成角或腹腔内黏连带压迫肠管引起的肠梗阻,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黏连性肠梗阻总死亡率为8%-13%[1].传统的保守治疗,肠黏连的消除率不高,而且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仍有较多病例出现肠黏连.2003年l0月至2008年3月,我们对63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予以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
先天性腸旋转不良是中腸的发育异常,临床可引起腸梗阻症状.共主要病理为盲腸位于上腹部,或由盲腸本身压迫十二指腸下端,或由盲腸与后腹壁形成索带压迫十二指腸,造成十二指腸梗阻;同时整个小腸系膜游离,仅以腸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悬挂于后腹壁上,随时可发生小腸扭转.
-
脾切除术致腹主动脉压迫误诊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既往无特殊病史.因肝硬化、脾大和双下肢水肿入院在全身麻醉下行脾切除和肝门静脉、奇静脉离段术.8:25 min开始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3 mg,阿曲库铵50mg,丙泊酚100mg,芬太尼0.2mg后行气管插管.行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右足背动脉穿刺测压,右上肢袖带测压,麻醉维持内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5~0.2 μg/(kg·min),手术于9∶10正式开始.此期间足背动脉压维持在110~130mmHg,右上肢袖带压维持在95~115 mmHg,心率60~80次/min,手术进行到分离肝门血管,并准备行肝门静脉测压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急剧变化,足背动脉压维持在75~85mmHg,右上肢袖带压维持在125~135 mmHg,心率上升100~120次/min,此时患者上半身潮红,上半身体温上升,下半身稍凉,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血气结果显示:pH7.48,PO2 493mmHg,PCO2 30 mmHg,BE-0.5 mmol/L,Hb 10.9 mmol/L.此时误认为过敏反应,立即给与麻黄素10 mg,地塞米松10 mg,葡萄糖酸钙1 g,经颈外静脉输液1 000 ml,果糖10 g,参附100ml,此时改善效果不明显.约0.5 h后情况自行缓解,足背动脉压恢复到120~140 mmHg,右上肢袖带压维持在105~125mmHg,心率70~85次/min.事后考虑此可能为腹主动脉受压所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急剧变化.
-
脊髓血管畸形2例报告
病例1 患者女,29岁.腰痛,左腮痛7年,左下肢麻木、无力4年,近2年左下肢时有肌束颤动.查体:颅神经无定位体征,颈阻(一),胸腰段棘上韧带压痛(+),双下肢肌肉萎缩,左侧明显,左下肢痛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对称存在.左下肢肌力IV+级,右下肢肌力IV级,双上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
-
短肠综合征2例分析
李××,男,28岁,2002年3月20日下午3时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来我院诊治,腹部X光片示小肠有多发气液平面,血wbc:12.1×109/L,诊断为肠梗阻,给予保守治疗后,腹痛、腹胀、呕吐加剧,有暗红色大便排出,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腹水,考虑肠坏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cm处有一粘连带压窄回肠肠管,致粘连带压窄处以上小肠及肠系膜扭转,距屈氏韧带70cm以下至回盲部肠管坏死,切除坏死肠管后,行空肠、回盲部端侧吻合术,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抗感染等治疗,7天后开始进流食后,患者出现腹泻,2~5次/天,大便排出量每天在2.5L以上,血总白蛋白由59g/L下降至50g/L,白蛋白由43g/L下降至32g/L,体重由62kg下降至4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