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尸肾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5例分析
尸肾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国外报告发生率较高达10%~60%,一般以术后1周内需要血液透析,但经几天或几周等待后能恢复肾功能者为DGF[1].本组15例中有3例术后泌尿功能恢复但血肌酐及尿素氮值居高不下,经2~3周后才恢复,故亦列入DGF,但未行血液净化治疗.本文分析本中心6 a来(1992年5月至1998年12月)同种异体尸肾移植190例194次尸肾移植发生DGF15例(发生率为7.7%,较国外报告低),发生的原因及治疗、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血液净化治疗体会
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开展尸肾移植789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192例(24.3%),行活体肾移植15例,发生DGF 1例(0.7%).均采用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尸肾体外循环的配合和体会
尸肾体外循环试验,由我院肾移植中心郑克立教授于1992年在全国首创的.此方法是将需要做肾移植患者(受者)的血液通过尸肾(供者)进行体外循环,用来预测是否出现超急排斥反应,通过观察尸肾颜色,张力和取组织活检决定.阴性者,该肾经灌注后仍用于受者,这样可避免无效移植肾术,免除患者手术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于群体抗体试验阳性,曾肾移植失败,尸肾质量欠佳,高危受者,均适合作尸肾体外循环试验.我院用此方法已连续200多例尸肾移植,术后未出现超急排斥反应.现将我们的临床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
让亲情再次点燃我们的生命
自古以来,人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像机器那样把坏了的器官像换零件一样修复.但一直到1902年,外科医生成功实施了血管缝合术,这一梦想才有了可能.经过长期的摸索,世界第一例亲属肾移植手术发生于1954年,在美国的一对挛生兄弟间进行,术后受者存活8年;国内第一例亲属肾移植手术进行于1972年,早于尸肾移植,受者术后存活1年.河南省新乡市的小林森就是亲属间器官移植受益者之一,并且创下了全国有文献记录的年龄小的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案例.
-
再次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有过移植失败的经验,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护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有具体针对性,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002年-2005年共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205例,其中9例为再次肾移植.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4~43岁.距第一次肾移植时间1~9年,因术后移植肾血管大出血而急诊切除移植肾1例,因移植肾吻合口动脉瘤使移植肾功能丧失而切除移植肾1例,其余均为慢性移植物失功.2次肾移植之间采用腹膜透析2例,血液透析7例.
-
腹腔镜和手辅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DR)的理想治疗手段.由于尸肾来源匮乏,活体供肾移植的比例逐年增加.与尸肾移植相比,活体供肾移植的植肾功能和存活率均优于尸肾移植,人/肾存活率高,对病人和移植物长期存活有利.
-
营养支持在7例肾移植术中的应用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997~2000年,我院实施肾移植手术7例.同种异体尸肾移植6例,同种异体活体肾移植1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4~46岁,平均38岁,术后营养支持32~47天,平均34天.
-
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尸肾移植后早期常见并发症,是引起肾移植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约为5%~20%.我院近几年尸体肾移植21例中有3例移植后发生早期急性ATN,经治疗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本文就3例肾移植后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原因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
尸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的比较
目的 了解尸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状况.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1例尸肾移植受者(尸肾组)和74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活体组),于移植术后第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SAS、SDS评分显著高于常模(均P<0.01);活体组SAS评分显著高于尸肾组(P<0.01).活体组焦虑、抑郁阳性率显著高于尸肾组(均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普遍存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较尸肾移植受者更严重.
-
移植肾动脉多次破裂一例
患者,男性,45岁,2周前在我院行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后10 d血肌酐为134μmol/L,尿量为2300~3500 ml/24h,出院随访.患者因不慎摔倒后出现下腹部胀痛,再次入院.
-
移植肾动脉血管瘤破裂一例
患者,男性,42岁.因患"尿毒症"于1996年在外院行第1次尸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未恢复,继续血液透析治疗.2000年1月行第2次尸肾移植,手术顺利,1周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周后出院.出院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
-
重视质量加强随访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移植临床研究
自60年代初吴阶平院士率先在我国开展尸肾移植以来,同种肾移植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就目前我国年肾移植总数而言,位于国际先进行列,移植肾1年存活率在90%以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不断总结出有关组织配型,受者的选择和准备,术后外科并发症的防治,免疫抑制剂应用,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感染、肝功能损害及其它并发症的防治,患者的长期存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的经验.
-
MLR的结果与尸肾移植物存活和输血无关
已证实在活体亲属供者中,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MLR)较弱或阴性,移植物存活较好,但对尸肾移植却有争议.术前输血之所以可以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机理还不太清楚.本文报告65例尸肾受者(R)分别与其特异的供者(D)和多个供者混合的第3组细胞(P)间的单向和双向:MLR 5天的结果:术前输过血的尸肾受者,MLR结果与移植物存活无关;第1次移植物失败又未输过血的受者,与移植成功者比较,R-P间的MLR反应明显较强,而R-D间的MLR无明显增强.作者测定了61例尸肾移植受者和52例即将接受肾移植的受者与P的单向MLR,显示其反应程度与输血次数、末次输血时间及细胞毒抗体产生高峰等均无关.
-
多次输血对提高肾移植存活率的作用
目前,至少有50个移植中心肯定输血对肾移植有良好作用.作者组织了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5国的33个中心,对331例尸肾移植进行了统计处理,证实输血可以诱导出病人的无反应性.
-
肾脏移植进展
我国1996年共施行同种肾移植2 996例次,全世界肾移植总数已超过40万例次.肾移植近期效果明显提高,尸肾移植一年移植物存活率已由30年前的40%提高到超过80%以上.1996年美国6 918例尸肾移植,结果一年人/肾存活率为94%/88%,而一年非亲属活体供肾存活率高达93%,值得注意.但长期效果并不随之同步提高,10年、20年移植物存活率仍不理想,分别为40%和20%.因急性排斥反应而失败者虽日益少见,但慢性移植物失功已成为主要问题.目前及今后相当时间内,仍以提高移植物长期效果为中心,以免疫耐受、异种移植和新型具有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为重点向纵深方向发展.现就其中有些问题简述如下.
-
小儿肾移植临床应用进展
北美小儿肾移植协作组(NorthAmerican P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 Cooperative Study,NAPRTCS)统计1987~1998年间5 958例小儿的6 534次肾移植,近年小儿肾移植有以下变化[1,2]:①采用尸体供肾的肾移植数下降,尤其是小于10岁的尸体供肾使用显著减少,从1991年的35.0%降到近的22.0%;②使用活体亲属供肾的数量在稳步增加,1997年已占所有移植的54.0%;③6岁以下儿童的移植数目在逐渐下降,只占20.4%;④新型免疫抑制剂如藤霉素(tacrolimus, FK506)、霉酚酸莫非替克(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的应用使排斥反应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移植存活率大大提高,但所带来年的免疫抑制性并发症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⑤尸肾移植的效果近年也有显著的改善,移植物1年存活率从1987年的71.7%上升到1998年的92.6%,移植物短期存活率已经非常接近于活体供体移植.
-
尸肾体外循环的配合及体会
尸肾体外循环试验,由我院肾移植中心郑克立教授于1992年在全国首创.此方法是将需要做肾移植病人(受者)的血液通过尸肾(供者)进行体外循环,用来预测是否出现超急排斥反应,通过观察尸肾颜色,张力和取组织活检决定,阴性者,该肾经灌注后仍用于受者,这样可避免无效移植肾术,免除病人手术痛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对于群体抗体试验阳性,曾肾移植失败,尸肾质量欠佳,高危受者,均适合作尸肾体外循环试验.我院用此方法已连续作200多例尸肾移植,术后未出现超急排斥反应.现将我们的临床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
尸肾移植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尸肾移植83例的临床经验,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3例尸肾移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61例肾功能恢复顺利,余32例中3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尿瘘,2例输尿管梗阻,1例肺部感染,1例骨髓抑制,2例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影响移植肾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应高度重视.
-
尸体肾移植术291例
1 临床资料我院1987-05/200109共作尸肾移植291(男178,女113)例;年龄16~65岁.受者ABO血型为A型者96例,B型125例,O型38例,AB型32例.术前283例行血液透析,9例行腹膜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