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血管性心绞痛18例临床分析

    作者:程秋梅

    1引言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具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储备功能下降.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有关本病的诊断在临床日渐多见.现将我院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所见临床资料完整的18例报道如下.

  • 微血管性心绞痛 31 例临床分析

    作者:唐胜惠;蒋翎

    目的 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31例具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患者,常规行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结果 静息心电图9例正常,2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31例均正常;31例心绞痛发作或运动时ST段压低;平板运动试验31例均阳性.结论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由于小冠状动脉扩张贮备降低或异常收缩而导致的心肌缺血.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等无创性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对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效果好.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岑运光;李伟;张旭日;吴多智;谢方遒;廖卫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研究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O水平显著升高,ET-1及CRP水平显著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尼可地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机制改善微血管性心绞痛症状,且疗效显著.

  • 基于PubMed数据库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作者:宋占春;张迪;陈亮;高乙丹

    目的 分析近十年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研究热点.方法 基于PubMed 数据库,检索策略为"Microvascular Angina"[Mesh]AND"2007/02/17"[PDat]:"2017/02/17"[PDat].检索结果采用书目信息挖掘系统(BICOMS)软件进行常规文献计量学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该主题的研究热点.结果 共检出有关微血管性心绞痛论文297篇,出现高频主题词为30个.通过对30个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得到5个研究热点,即微血管性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微血管性心绞痛发病机制;微血管性心绞痛与遗传学的关系;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与药物治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评价.结论 聚类分析方法很好的体现了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研究热点.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在微血管性心绞痛中的作用

    作者:杨盼;钱风华;钱义明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一类因冠状动脉微血管不能满足心肌代谢对血流的需求而表现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疾病,其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持续增加,但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疗效欠佳。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Microvascular coronary dysfunction,MCD)被认为是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和体征而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发病的关键机制,本文试图对MCD致MVA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做一阐述。

  • ATP-MPI在心脏X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刘威平;高钱纲;钟吉俊

    目的 探讨腺苷三磷酸负荷心肌灌注显像(ATP-MPI)在评价心脏X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心脏X综合征患者42例(心脏X综合征组),其中男12例,女30例;健康者16例(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9例.分别行静息态及ATP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I).结果 心脏X综合征组呈缺血性改变27例(64.3%),对照组1例(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P<0.01);心脏X综合征组共378个节段,其中82个节段(21.7%)呈放射性异常分布;对照组共144个节段,其中2个节段(1.4%)呈放射性异常分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8,P<0.01).心脏X综合征组ATP负荷前后对照:静息态MPI呈缺血性改变5例(11.9%),ATP负荷后呈缺血性改变27例(64.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P<0.01);静息态呈放射性异常分布8个节段(2.1%),ATP负荷后呈放射性异常分布82个节段(21.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0,P<0.01).心脏X综合征组12例男性患者中MPI呈缺血性改变7例(58.3%),30例女性患者中呈缺血性改变20例(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男性患者共108个节段,其中19个节段(17.6%)呈放射性异常分布,女性患者共270个节段,其中63个节段(23.3%)呈放射性异常分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P>0.05).结论 心脏X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明显异常,ATP-MPI可评价心脏X综合征患者CFR能力.

  • 联合应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翠菊;戴亨华;高大中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更可靠的药物选择。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微血管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盐酸曲美他嗪20 mg(每天口服3次)、单硝酸异山梨酯60 mg(每天口服1次);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60 mg(每天口服1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2、4周后有效率[62.5%(20/32)、87.5%(28/32)]明显高于对照组[36.7%(11/30)、53.3%(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有效率高于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不良反应少、耐受好,且应用时间越久,疗效越显著。

  • 微血管性心绞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一凡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在除外其他特殊心脏疾病后,存在的有心肌缺血或微循环病变证据支持的胸痛.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包括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不足、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血管痉挛等.现就微血管性心绞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包强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失调引起心肌灌注减少造成的,是经常受到忽略的一种胸痛,阻塞性和非阻塞性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均可存在.通过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MVA可得到明确诊断.目前MVA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有创的心导管检查,应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可以检测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但过程复杂、耗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近,一种新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通过测定时间密度曲线以计算CFR是可行的,可替代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然而,评估CFR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也正在逐步发展,其中包括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MRI和CT等.反应缺血的定量追踪技术和灌注成像技术可能将进一步增强MVA的诊断,同时可长期监测治疗效果.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薇

    目的: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从M V A患者中选取102例作为研究组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了解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s-CRP、UA、IL-6、TNF-α、ET情况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O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C、LDL-C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9% 显著低于常规组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2% 显著高于常规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A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可靠.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丹

    目的 研究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6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尼可地尔治疗,进行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测定,从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并且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利用尼可地尔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内皮素水平,提高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更好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值得被推广.

  • 微血管性心绞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雅婷

    本文主要针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临床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并未明确,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主要猜想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而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不足,更可能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及血管痉挛等方面。而具体的发病机制需要经过临床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 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春芳;刘晓梅

    1976年,Likoff等首先报道一组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女性患者,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1973年,Kemp首先将此症侯群命名为X综合征.1985年,Cannon等[1]建议将此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但由于有关此综合征的许多问题尚未明了,大多数学者仍沿用X综合征这一诊断名称.近二十多年来,对X综合征作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 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希磊;张荃方;张文辉;吕晓冰;辛辉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病人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尼可地尔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尼可地尔组加用尼可地尔5 mg口服,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绞痛每周发作的次数及治疗心绞痛的效果,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十二导联静息心电图的变化,记录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总个数的变化、ST段压低电压幅度总和的变化,观察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尼可地尔组治疗后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57,P<0.05);与治疗后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730,P<0.05);尼可地尔组治疗心绞痛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3.463,P<0.05).尼可地尔组治疗后十二导联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总个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t=2.874,P<0.05);与治疗后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 =2.997,P<0.05).尼可地尔组治疗后ST段压低电压幅度的总和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26,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85,P<0.05).两组病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 补肾活血颗粒对绝经后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罗文平;汶医宁;史凡凡;王永刚;马静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颗粒对绝经后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85例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观察相关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组NO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T-1、IL-1、CRP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NF-α、IL-6含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修复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率分析

    作者:杨爽

    目的 研究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率,分析尼可地尔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以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患者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两组各30例,比较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经过治疗后治疗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76.67%相比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10.00%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 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采用尼可地尔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行推广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观察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安全性

    作者:郭春荣

    目的 观察和分析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尼可地尔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药物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不良情况情况发生率研究组也要低于参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 将尼可地尔应用到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当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可靠.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作者:曾新龙

    目的 分析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MVA病患87例资料,分研究组(55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为常规性心绞痛的药物疗法,研究组在其基础加以尼可地尔实施治疗,研究两组应用的效果.结果 NO研究组为(82.36±4.49)μmol/L比对照组(53.10±3.64)μ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是94.55%(52/55)比对照组71.88%(23/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应用在MVA的治疗中,能提升治疗效果.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安全性以及临床依从性分析

    作者:任静娟;郭平

    目的 对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临床依从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心绞痛常规治疗,实验组7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尼可地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临床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对比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依从性为87.14%.结论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高.

  • 心脏康复训练对女性微血管性心绞痛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高玉;周江荣;孙桂兰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对女性微血管心绞痛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0例微血管心绞痛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予常规药物治疗+24周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在心脏焦虑评分,6分钟步行实验,超声心动指标的差别.结果:(1)实验组治疗前后对比自身,在心脏焦虑评分总分,6分钟步行距离,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2)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焦虑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每搏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P 均<0.05.结论:24周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微血管性心绞痛女性运动耐量,心理状态,以及心功能指标.

123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