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部隐性骨折的MRI诊断(35例报告)
目的探讨膝部隐性骨折的MRI表现,评价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膝部外伤病例在外伤后7天内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与T2*WI.结果 35例共49处膝部隐性骨折.FSE T2WI与FE T2*WI序列对病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0%及93.88%.隐性骨折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多见.21例合并膝部韧带损伤.12例有膝部损伤其他征象.结论 MRI能敏感显示膝部隐性骨折及合并的其他表现,对于疑为膝部隐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
-
起搏器与磁共振成像术
历史回顾1958年,43岁的Arne Larsson接受了第一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
头颅影像学与多系统萎缩的诊断
多系统萎缩(MAS)是一组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较少见,起病缓慢,渐进性加重,明确诊断之前易误诊为帕金森病、小脑疾病等.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MAS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正逐渐提高.
-
30例脑脓肿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脑脓肿的影像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MRI检查手段,分析了30例脑脓肿的影像表现,讨论了其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和鉴别诊断.结果CT、MRI检查单房脑脓肿呈不规则低密度影,其内可见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多房脑脓肿具有特征性改变"子环征".结论脑脓肿的影像表现反映了病理变化的特点.
-
腹膜后纤维化22例影像诊断及其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针对22 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腹膜后纤维化CT 及MRI 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腹膜后的纤维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继而出现腹膜后的广泛纤维化,导致包括血管、输尿管在内的后腹膜结构被压迫,继而使空腔脏器受压而发生梗阻,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结论 腹膜后纤维化影像诊断的探讨和分析可有效提高诊断水平.
-
有关MRI研究的一些问题
磁共振成像术(MRI)不仅在辅助临床诊断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生物医学研究上也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功能.近几年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接受研究生咨询,与影像科医师共同编书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提起注意.
-
磁共振成像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前列腺炎中的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类综合征,是青年男性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临床征象多样,主要表现为排尿刺激症状、生殖器及盆腔疼痛.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缺乏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段[1].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25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炎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均发现前列腺外围带有异常信号,且具有一定特点,部分影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现对该病的常规MRI表现作一探讨,旨在总结前列腺炎的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MRI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术( MRI)是一种安全,无需对比剂,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检查中,量化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评判指标,对无症状PFD患者早期诊断,尿失禁诊断以及盆底重建手术的疗效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刍议中等卫校开设断面解剖学课程的若干问题
早在19世纪中叶,俄国的著名外科学家、解剖学家Пnрогов将冰冻尸体锯成断面解剖标本来研究人体某些部位的局部解剖结构.虽然Пnрогов首创的这一研究方法仍沿用至今,但断面解剖一直只作为局部解剖学的补充部分,未成为独立体系.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超声诊断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磁共振成像术(MRI)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以及介入放射学和立体定向技术(如γ-刀)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断面解剖学的研究和教学重新受到重视,使断面解剖学成为解剖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科学.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术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腹膜转移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良好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有助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疗效的评估。腹膜转移癌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术检查图像中表现为较之周围组织明显的高亮信号,与CT检查相比能明显提高腹膜癌的检出率,尤其是小转移癌灶以及膈下、肝包膜下、网膜囊、肠系膜根部和肠管浆膜表面的腹膜癌的检出率。
-
磁共振尿路造影对泌尿系梗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造影对泌尿系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临床或随访证实的泌尿系梗阻.结果:泌尿系梗阻40例磁共振尿路造影成功率100.0%,梗阻段狭窄类型为:截断征18例,杯口状3例,充盈缺损12例,鼠尾征3例,移行性狭窄4例.MRU结合MRI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0%,定性准确33例(82.5%),总确诊36例(90.0%).结论:MRU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新技术,对泌尿系梗阻和狭窄的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结合常规MRI图像能对大多数泌尿系梗阻性疾病做出定性诊断,是IVU的有效补充检查技术.
-
多种磁共振检查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种MRI检查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胰腺癌109例,经常规胰腺扫描序列(FLASH 2d和3d T1WI、倾斜横断面FS-T1WI、TSE-T2WI)、MRCP、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胰胆管扩张、周围血管侵犯及小胰腺癌诊断价值.结果:常规MRI序列对胰腺癌确诊99例(90.8%);MRCP可清晰、准确显示胆总管和胰管扩张,胰头癌"双管征"显示66例(97.1%);动态增强扫描对评价胰腺癌周围血管浸润、肝转移有较高价值.本组小胰腺癌24例(22.0%),其中手术切除21例(87.5%).结论:联合应用多种MRI检查技术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直径小于3.0 cm的小胰腺癌无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磁共振表现及诱因,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9例行磁共振普通扫描和增强检查,分析临床表现及引起该病的病因。结果:9例患者中原发病脑外伤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小脑出血2例,中脑出血1例。磁共振表现:下橄榄核异常发生部位右侧5例,左侧3例,两侧1例,病变侧均表现为较对侧增大,两侧肥大1例,磁共振信号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像为高信号。结论:磁共振能较好的显示出下橄榄核病变,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
软组织肉瘤MR T2WI特征与组织病理分级关系
目的:探讨软组织肉瘤的MR T2WI特征可否用于高、低级别软组织肉瘤鉴别。方法:分析新辅助化疗与术前行MR T2WI检查的软组织肉瘤患者41例。通过组织学标本记录每例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分级。在MR T2WI上分析瘤体的深度、尺寸、信号强度、信号异质性、瘤体边缘和病灶周围信号特征。结果:软组织肉瘤低级别与高级别的MR T2加权像特征分析10项指标中,其中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尺寸(5cm,P=0.047)、T2信号异质性(P=0.022)、瘤体边缘(P=0.001)、瘤周包膜(P=0.003)、瘤周高信号(P=0.049)。结论:MR T2WI形态特征有助于诊断高级别低级别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学分级。
-
术中磁共振成像辅助下显微切除垂体瘤32例
目的:总结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在垂体瘤手术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32例垂体瘤患者在iMRI系统辅助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借助iMRI定位扫描1~3次,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直至满意。结果:iMRI扫描发现肿瘤残留18例,其中14例(43.8%)中经iMRI1~3次扫描证实全切10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1例。不易切除较大侵袭性垂体瘤4例,终肿瘤获全切除24例,肿瘤全切率为75.0%。术后出现尿崩4例,脑脊液鼻漏6例,不明原因感染后死亡1例。随访3~12个月。头疼消失10例,头痛减轻5例;视力视野障碍改善14例;肢端肥大症减轻3例;溢乳停止月经恢复4例。结论:iMRI能及时有效的判断垂体瘤的切除程度,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及肿瘤的切除率,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术在恶性肿瘤转移30例诊断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活检证实已转移恶性肿瘤30例患者行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并于3天内对可疑部位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必要时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病理及实验室检查对照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结果:肝癌8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2例,肺癌6例,胃癌4例,结肠癌3例,前列腺癌2例,行WB-DWI检查诊断出恶性肿瘤转移22例.诊断敏感度92.1%,特异度84.7%,同时发现良性病变8例.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转移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显示后组脑神经优越性探讨
目的:探讨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显示后组脑神经的优越性.方法:使用GE Signa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3D-FIEST序列,对健康志愿者3例及头痛患者10例进行扫描,在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受检者13例图像均能良好显示后组脑神经,3D FIEST斜矢状位和轴位可清晰显示由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组成的脑神经复合体及走向.而冠状位仅能显示其断面,未能显示脑神经复合体的整体形态.结论:3D-FIEST序列在显示脑神经与脑脊液,脂肪间良好对比,可清楚显示后组颅神经与周围组织关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后组脑神经 磁共振成像术 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
术前磁共振成像术在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术(MRI)由于快速扫描序列和消除伪影序列的开发,已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对胃肿瘤的诊断[1].我们对2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以探讨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
小儿脑性瘫痪110例CT和MRI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CP)患儿CT和MRI改变.方法对110例CP患儿进行CT或MRI检查,并对其结果以及病因、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0例中,CT异常者65例(59.1%),其中弥漫性脑萎缩(34例)、局灶性脑萎缩(16例)、脑软化(10例)和脑穿通畸形(8例)等是常见的CT改变.CT检查正常45例中28例做MRI检查,异常23例(82.1%),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16例)是主要的形态学异常.结论CT和MRI检查对CP病因学诊断有重要价值,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
鼻咽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①28例鼻咽癌初诊病人,先行MR动态增强扫描,获取伪彩显示的大上升斜率图,后进行鼻咽纤维镜活检,测量活检部位的MVD和VEGF表达水平;②观察肿瘤大上升斜率图特征,分别测量肿瘤"热点"和活检部位的MR动态参数值,包括大上升斜率平均值(MMS)、大线性斜率(LMS),强化峰值(PV)和强化百分数(SI%);③将活检部位的MR动态参数值与其MVD和VEGF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④对肿瘤"热点"和活检部位的MR动态参数值进行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①活检部位的MMS、LMS,PV、SI%与MVD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4,0.643,0.541,0.397.P<0.05),与VEGF的表达也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44,0.635,0.456,0.503,P<0.05);②肿瘤"热点"多位于靠近肿瘤中心的位置 ,其各项MRI动态参数值均大于活检部位的MRI动态参数值(P=0.000).[结论]鼻咽癌活检部位的MRI动态增强参数与其MVD、VEGF表达呈正相关;MR动态增强可作为一种对活体鼻咽癌进行整体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的无创性方法.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术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