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好发的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PGIL)占结外淋巴瘤的30%~50%[1] ,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 ~20%[2] .由于本病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内窥镜检查与癌症、慢性溃疡及炎症基本相似,因此误诊率较高.病理形态上胃肠道低度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困难,易误诊.而取材浅表,缺乏典型病变造成漏诊.本文收集40 例胃肠道淋巴瘤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
-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50岁,入院前3年余出现咳嗽、咳痰、腹胀,活动后气促,稍感乏力,偶有低热、盗汗,无咯血。当时在外院抗感染无效,在行剖腹探查术,病理诊断“腹膜结核”,诊断为“腹膜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左上肺涂(-)初治”,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及“泼尼松”抑制腹腔黏连处理。治疗2个月后患者症状好转,左上肺阴影稍吸收,后未复查X线胸片,继续予“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10个月。患者反复咳嗽、咳痰转我院。入院2个月前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在外院病理活检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查体:双颌下及腹股沟触及多粒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双肺呼吸音减低,闻及广泛湿性啰音。血常规:Hb 87 g/L;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阴性。超声:腹部多发低回声结节,大达41 mm×30 mm,腹腔少量积液,肝脾未见肿大。胸部CT见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双侧各叶段支气管管腔未见明显异常。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诊断:肺黏膜相关淋巴瘤(图2,3)。
-
泪腺炎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泪腺炎性病变的临床、血清学、影像学、病理特点,对给予的治疗措施进行研究,提高泪腺炎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泪腺炎性病变患者261例,对其临床特征、血清学、病理诊断、影像学、治疗等方面分析疾病特点及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61例病例以单侧或双侧泪腺区出现无痛性肿胀或肿物就诊,其中男性78例,女性183例.血清学检查,37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占14.17%; 17例IgE升高,占6.51%; 26例IgG升高,占9.96%;57例IgG4升高,占21.84%.眼部B超提示单侧或双侧泪腺体积增大,增大泪腺内中等偏低回声;CT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泪腺体积增大,突出眶缘.CT中等密度,核磁T1WI中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261例患者给予药物或手术治疗:145例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116例患者选择局部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治疗.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24例患者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效果明显,表现为泪腺区肿胀明显缩小及血清IgG4浓度下降,影像学检查增大泪腺体积明显缩小.261例中78例患者泪腺炎性病变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入院行单侧或双侧眶部泪腺切除手术.78例患者中,双侧眶部泪腺切除者23例,共收集病理标本101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23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37例,淋巴组织不典型增生12例,IgG4相关性泪腺炎28例. [结论]泪腺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以单侧或双侧泪腺区肿大,可伴有血清IgG4、IgG、IgE升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糖皮质激素为泪腺炎性病变一线用药,治疗效果不好者可给予手术切除.病理学诊断有利于明确泪腺炎性病变分型.
关键词: 泪腺炎性病变 淋巴上皮病变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IgG4相关性泪腺炎 -
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网状组织(简称淋巴组织)是由T、B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细胞及Langerhan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组成,它受到抗原性刺激以后会发生增生活跃.同时淋巴组织结构不像上皮组织有基底膜、增生与恶变很难识别.由抗原刺激引起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组织象复杂多变,其与恶性淋巴瘤组织学鉴别诊断十分困难,误诊率相当高.但如能够对RH与恶性淋巴瘤的实质,与组织学变化的特征及规律深入了解,绝大多数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
副甲状腺癌1例报告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因“发现颈前正中无痛性渐增大肿块2月”入院。查体: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不肿大,甲状软骨正上方1.0 cm 处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0cm×1.0cm,表面光滑、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偶有压痛。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既往史无特殊。诊断为甲状舌骨囊肿。入院后B超示:颈前正中有一大小约1.0cm×0.9 cmX 0.8 cm的实性不均质回声结节,边界清,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结节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引出动脉血流频谱,RI :0.74。手术探查见:肿块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光滑、质韧,有完整包膜,大小约1.0cm×1.0cm。术后病理示:颈前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20天入院复查 CT :甲状腺左右叶密度不均,其内可见点状低密度灶,右侧颌下腺下极呈结节样增大,密度均匀,大截面约为1.6×1.9cm,其外侧可见肾形结节影,密度均匀,大截面积约为1.6×0.8cm。B超示:甲状腺双叶大小形态正常,峡部不厚,表面平,实质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CDFI :甲状腺背景血流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部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甲状腺功能正常。请外院专家行颈淋巴结II、III区及部分IV 区清扫。术后病理示:颈部左侧6枚及右侧9枚淋巴结可见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未见癌,颈前淋巴结可见少许甲状腺组织及结缔组织增生,少许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反应。术后一周复查甲功正常。监测甲功。 -
超声观察颈部海绵状血管瘤伴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1例
患者男性,43岁.以右颈部包块4月余为主诉.4月前被他人发现右颈部有1包块,无疼痛,无任何不适,来我院门诊,作CT示右侧胸锁乳突肌内囊性病变,考虑良性病变可能,一直未治疗.近半月来感包块逐渐增大,无其他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而住院.
-
舌根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3例
舌根部淋巴组织恶性变临床少见,因肿瘤组织图像复杂常易误诊.1992年以来,我们将3例舌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误诊为舌根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舌根瘤样新生物.现将有关体会报告如下.
-
脾脏结核CT表现三例
例1 男,20岁.体检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脾脏占位病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入院.起病以来体重减轻2 kg,无其他任何不适.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体检:左侧呼吸音减弱.血沉28 mm/h.腹部CT扫描:脾脏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灶,大者约为1.5 cm×1.5 cm,边缘模糊,平扫CT值约47.1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 HU,门脉期CT值为56.8 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膜不均匀明显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图1、2).穿刺活检:脾干酪样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图3).
-
脾结核1例
患者,男,20岁,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腹部B超示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5年10月29日入院.自诉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乏力等不适,体重减轻1 kg,否认结核家族病史.体查: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肺呼吸音低,右肺正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B超见脾内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光团,大约20mm×20mm,边界欠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提示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腹部CT见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大者约为1.5 cm×1.5 cm,边缘模糊,平扫时CT值约37.1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内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 Hu,门脉期CT为56.8 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考虑脾脏肿瘤性病变,左侧胸膜不均匀增厚,建议活检确诊,不除外结核可能.入院后血沉28mm/h,PPD皮试(++),腹部B超未见明显胸腔积液,提示胸膜增厚,于11月3日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胸膜活检术,病理结果未见肿瘤.11月10日在腹腔镜下行脾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结果:脾脏干酪性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
-
淋巴瘤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淋巴瘤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临床上,尤其在病理上,明确鉴别两者有时很困难.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免疫组织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对两者的研究增多,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鉴别依据.
-
回盲部假性淋巴瘤1例
患者 女,73岁,因大便习惯改变1年伴右下腹疼痛1周入院.查体:右下腹扪及一约5 cm×4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余(-).胃肠肿瘤标志物:AFP 3.9 pg/mL、CEA 0.1 pg/mL、CA19-9 6.75 μ/mL、Ferr 142.9 ng/mL,其余入院各项常规检查(-).螺旋CT增强扫描示(图1):末段回肠、盲肠、升结肠壁环周增厚,增厚肠壁分层状强化,盲肠浆膜侧及黏膜侧见结节样突出,肠腔轻度狭窄,邻近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浑浊,内见多枚淋巴结增大,部分融合,边界清晰,明显强化,强化CT值平均约90 HU.CT诊断:回盲部不规则增厚,大肠癌?恶性淋巴瘤?手术及术后病理:肿块位于盲肠,大小约6 cm×5 cm×5 cm,侵犯肠壁全层,盲肠与周围组织粘连,肠旁及肠系膜血管旁见数枚肿大的淋巴结,部分淋巴结融合.镜下(图2)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及肌层见大小较为一致,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送检12枚淋巴结均呈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染色:CD3套细胞(+);CD20Cy中心细胞(+);CD45RO部分(+);CD79a部分(+);bcl-2中心细胞(+);bcl-6中心细胞(+);CyclinD1(-);ki-67滤泡中心(+).病理诊断:回盲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假性淋巴瘤).
-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组织学鉴别诊断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H)与恶性淋巴瘤(NHL与HL)组织学鉴别诊断核心的问题是抓住RH复杂多变的组织形态的免疫反应本质,以量变为主,病原消失可以复原.而恶性淋巴瘤因发生了质的变化,瘤细胞产生了相对无限制的克隆性增生,有破坏性和转移性.HL更要注意以诊断性R-S细胞为代表的系列R-S细胞的形态分布特殊性.
-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H)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与鉴别诊断.RH的主要特点为:(1)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淋巴结轻度肿大,致病因子消除后可以痊愈;(2)病理组织学分为单纯性与特异性两类,共同改变为淋巴或T区细胞增生而导致正常组织结构紊乱,大细胞及核分裂象增多(称为假恶性组织象);(3)免疫表型呈现以淋巴滤泡为主的B细胞免疫表型和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表型保持正常.鉴别诊断主要的是RH特点为组成细胞量的增多产生假恶性组织象,缺乏细胞的异型性与单克隆性,并且会出现正常组织结构的侵蚀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