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倪明;朱旭慧;齐俊英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慢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和是否大量产生藻酸盐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大量产生藻酸盐而更易形成生物被膜,使其逃逸机体免疫清除和增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3].研究表明,mucA基因突变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发生黏液型转换的主要机制[4-5].目前已发现的mucA基因突变类型有多种[6],mucA基因突变类型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极可能造成较大影响.本课题组从临床分离了3株稳定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muc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其mucA基因序列有较大差异,并进一步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代昆;李具琼;余雪梅;蔡伟;薛建江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必要的病原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分离的86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通过查阅病历获得患者一般资料、疾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等信息,回顾性分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疗效.结果 临床送检标本共分离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86株,男性占72.09%,女性占27.01%;老年人占83.72%,中年人占12.79%,青年人占3.49%;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创伤感染分别占93.02%、3.49%和3.49%;氨苄西林/舒巴坦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98.84%、95.35%,替卡西林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为22.09%、13.95%,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1.63%和10.47%;疗效显著的病例占83.72%.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集中在老年男性的呼吸道感染,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变迁

    作者:陈近;杨双双;严立;张晓兵;张莉萍

    目的 了解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变迁,为临床规范的进行抗感染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住院患者感染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采用VITEK-2-MS鉴定仪及ATB PSE板条检测8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敏结果,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住院患者中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2 520株,其中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78株,占11.0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261株占93.89%、其次为尿液6株占2.16%;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60.00%,其中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高,为83.09%,而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敏感率为50.00%~60.00%,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低,为12.59%,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2.66%,明显高于美罗培南;多药耐药菌检出率为22.30%.结论 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虽然2012-2014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未见明显增加,多药耐药率保持稳定,但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作者:刘丽娟;任玉国;赵元昊;姜梅杰;庄伟

    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4年经实验室检测、临床确诊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 Pa )感染的非重复13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疾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及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Pa菌株检出数和对各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耐药率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已高达4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3.00%;未出现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结论针对m Pa感染患者,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参考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结合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 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作者: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

    目的:研究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用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测定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数,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1∶1抗藻酸盐血清与1×MIC,4×MIC和8×MIC加替沙星联用可以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量(单位为lgcfu*cm-2)分别从(6.63±0.85),(6.48±1.12)和(5.73±1.10)显著降低至(5.76±0.90),(5.02±0.93)和(4.70±0.62),使加替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BEC从8μg*mL-1降低至4μg*mL-1.结论: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用后,能够增强抗菌药物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杀菌活性.

  •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表型分析

    作者:毕玲玲;孙成春;公衍文;张欣悦;安小通

    目的 了解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3年济南军区总医院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E的临床分布、耐药表型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内共分离出1 465株PAE,黏液型PAE共44株(占3.0%),非黏液型PAE共1 421株(占97.0%);44株黏液型PAE除1例来自尿液外,其余均来自痰液标本,74.9%的非黏液型PAE标本分离自痰液;黏液型菌株医院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主要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64.5%;非黏液型菌株则多见于术后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占25.8%、19.6%.44株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占11.4%;而非黏液型PAE中多重耐药菌为19.0%;黏液型PAE对部分原本敏感的抗菌药物逐年产生耐药性,且各药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耐药率均较低;而非黏液型PAE的耐药率自2011年起逐年降低.结论 PAE分离标本以痰液为主,阳性感染者多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与非黏液型PAE相比,黏液型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强.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赵婷;王世东;刘畏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湖南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辽阳市二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9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100.0%敏感,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1%~35.8%;2009年~2012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除美洛培南以外的其他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趋势.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由于产生生物膜,体内呈耐药现象.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考虑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应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控制医院耐药菌感染的流行.

  • 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体外不同方法药敏试验的探讨

    作者:石宗盛;薛世聪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中常见的易形成生物膜的条件致病菌[1]。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黏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并将其自身包绕其中,形成大量细菌聚合体的膜状物[2]。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能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具有顽强抵抗性,而其生长速度较慢,24 h后接种的平板上难见到该细菌的菌落。使得K-B法药敏试验及小抑菌浓度测定法(MIC法)结果难以判断,且与体内用药效果不一定相符。本实验为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药敏结果。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现状探讨

    作者:庞炎

    目的:探讨本地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出的35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用药敏卡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氨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100%)、头孢吡肟(97.1%)、庆大霉素(91.4%)、左氧氟沙星(91.4%)、阿米卡星(87.5%)、环丙沙星(85.7%)、妥布霉素(83.0%)、头孢他啶(64.03%)、哌拉西林(56.7%)、头孢哌铜(51.4%)、头孢噻肟(61.4%)以及头孢呋辛(40.0.%).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比较弱,可是由于能产生大量藻酸盐,而在菌体外形成生物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培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时,特别注意黏液型,以便医生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不同方法检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结果准确性探讨

    作者:蓝锴;张伟铮;罗强;周强;张文;唐小龙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准确性,以找出适合临床开展的、准确的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方法 分别用药物敏感性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 ATB PSE5)、仪器法(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和VITEK 2)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同时检测66株黏液型PA,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作为参考方法,其余方法作为测试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K-B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完全符合率(CA)为92.63%,严重错误(VME)为0.30%,重大错误(ME)为3.13%,一般错误(MIE)为3.94%;ATB PSE5与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CA为88.89%,VME为0.83%,ME为5.83%,MIE为4.44%;MicroScan仪器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CA为89.38%,VME为0.34%,ME为5.19%,MIE为5.07%.VITEK 2因结果缺失严重未进行比较.结论 临床常用检测PA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中,以K-B法检测黏液型PA为可靠,但应延长孵育时间至48 h或放至CO2孵箱24h后读取结果更为直观、准确.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朱涛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选药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 100-S20文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星的敏感性均为100.0%,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在74.0%~ 94.0%之间,对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性为68.0%和49.0%.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的敏感性在56.0% ~ 80.0%之间,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的敏感性在38.0%~76.0%之间,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全耐药.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弱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性较弱.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参考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涂片中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王秀媛

    目的 通过痰标本涂片观察细菌的生物膜及细菌的分布特点,判断是否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以此为临床及早的提示细菌感染和合理的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法 对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461例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66例痰液标本经涂片革兰染色可见被染成淡粉色生物膜包裹物,内有聚集革兰阴性杆菌,经细菌鉴定仪分析65例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通过痰液涂片能够检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 2015年-2016年分离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刘景武;付素兰;张蕊;张翠召;任天红

    目的 了解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分离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特征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分析其耐药特点.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占89.0%).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100.0%,对头孢吡肟等14种抗生素的敏感率为87.0%~ 99.0%.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28.8%、28.4%,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为14.5% ~41.0%.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科室主要是以老年患者居多的科室.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K-B法药敏试验不同报告时间段结果分析

    作者:陈栎江;周翠;徐春泉;吴庆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K-B法)结果的报告时机,了解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所分离出的20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K-B法),记录不同时间段(24h、48 h、72 h)的结果.再将此菌进行转种数代,使其黏液消失.将上述2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4h抑菌环直径与48 h、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消失后的铜绿假单胞菌24h、48 h、72 h的抑菌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未转种前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48 h、72 h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试验(K-B法)结果应该尽量在48 h后报告,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吴娟;胡昌东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分离出的22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派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均为100%),头孢吡肟为95.45%、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为90.91%、阿米卡星为86.36%、环丙沙星为77.27%、头孢他啶为68.18%、派拉西林为59.09%、头孢派酮为54.54%.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较弱,但因其存在生物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因此临床培养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时,应注意是否为黏液型,以便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2013-2015年某院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和耐药性变迁

    作者:幸运;鲁卫平;黎敏

    目的 了解2013-2015年该院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操作,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以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14版(CLSI 2014)标准判定药敏试验结果,应用WHONET5.6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结果 2013-2015年临床痰液标本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 653株,其中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55株,占15.4%;3年平均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耐药率为29.0%;耐药率均低于10.0%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增幅较大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分别由2013年的12.5%、9.7%、8.3%、9.7%上升至2015年的20.5%、17.0%、19.3%、15.9%.结论 2013-2015年间痰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逐年升高,耐药率近3年呈上升趋势,医院应加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 呼吸道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朱荔清;邱广斌;翟如波

    目的 探讨该院2011~2012年分离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采用DLmedcal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多黏菌素B敏感率为100%,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敏感率为93.25%~95.90%,头孢哌酮、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敏感率为80.90%~89.89%,头孢噻肟、替卡西林/棒酸敏感率为78.65%~78.78%.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试验耐药性较低,但因其存在生物被膜,体内用药时耐药率较高,常出现实验室药敏结果与临床治疗不一致的结果.

  •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丽丽;姚蓓;粟伟;游科辉

    目的:探讨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4~2015年分离的3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3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114株(35%),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12株(65%);药敏结果显示,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较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以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比较,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耐药性较强。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和耐药株相关基因型分析

    作者:李鸿飞;邱广斌;李云慧

    目的 探讨携带不同基因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携带不同基因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110株铜绿假单胞菌通过药敏试验和PCR方法检测.结果 与24 h药敏结果相比,48 h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3.6%,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6.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mpC阳性基因的菌株有12株(80.00%),携带VIM-2阳性基因的菌株有9株(60.00%),携带OprD2阴性基因的菌株有11株(73.33%).结论 不同时间检测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显著不同,其机制与AmpC、VIM-2和OprD2基因密切相关.

  • 老年患者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分析

    作者:徐水清

    目的:分析老年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和抗菌药物的灵敏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66株老年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对菌株进行传代培养。同时对菌株在抗菌药物中不同培养时间点的低抑菌浓度和抑菌环大小进行测定,检测不同抗菌药物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然后对数代传种后黏液消除的菌株进行相同检测,对比两次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传种前抑菌环直径在24 h 与48、72 h 及传种后24、48、72 h 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8、72 h 检测结果与传种后24、48、72 h 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的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灵敏性都比较高,但对黏膜性菌株耐药性明显增强,需要考虑生物膜的耐药作用。结论48 h 内检测老年感染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有重要的诊断和疗效意义。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需要考虑生物膜的耐药作用,尽量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