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脏疾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早在1917年Eriksson等[1,2]提出免疫反应引发肾脏疾病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随着免疫和免疫病理的发展,已公认肾小球肾炎为免疫性疾病,并将其列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和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类.近年来,由于免疫学理论、技术的发展和肾活体组织的检查以及肾脏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的深入研究,在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肾脏疾病的关系、细胞免疫致病机制、各种实验动物的建立、免疫调节、肾小球性肾炎的抗原成分、补体作用、炎症细胞和肾小球固有细胞的反应、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与肾小球肾炎关系等方面,皆取得进展.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1].为进一步探讨ITP的免疫致病机制及细胞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ITP患儿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4、8、10(IL-2、4、8、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免疫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阴道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对女性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而成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宿主的全身和局部免疫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研究深入,对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及机体对阴道局部假丝酵母菌侵袭的反应,特别是机体和阴道局部对假丝酵母菌侵袭的免疫机制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近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免疫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现代研究与中医辨证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G-螺旋状杆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与黏液之间的中性微氧环境中.
-
肺炎支原体的免疫致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可以在无细胞培养体系中生存的小微生物,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其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引起咽炎、扁桃体炎甚至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严重的肺外并发症,如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更甚者可以导致死亡。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比重约20%~30%的病原菌,MP感染人体后容易反复发作难于根治和长期携带,是造成人口密集区MP传播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肺炎支原体临床分离培养特点、培养周期长等特点,一直以来其复杂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比较落后。
-
苍白密螺旋体两类膜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苍白密螺旋体尚不能人工培养,其具体免疫致病机制还不清楚.寻找具有免疫原性或潜在致病性膜蛋白分子已成为梅毒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prK和Tromp两类与免疫原性或致病性有关的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
荧光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转录能力
幽门螺杆菌(Hp)是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对Hp免疫致病机制的探讨是当今研究的热点.Hp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趋化因子(chemokines)与胃黏膜炎症过程密切相关,其中以C-X-C类趋化因子IL-8尤为引人注目[1].文献中对胃上皮细胞IL-8转录水平的检测多采用分子生物学(如Northern blot, RT-PCR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操作要求高、步骤复杂、耗时较长.我们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检测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IL-8转录能力,旨在探讨一种敏感、快速、简便的测定胃上皮细胞IL-8转录的方法.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免疫致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一组以慢性关节炎为主伴有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机制相当复杂,以不明原因的慢性关节炎为特征.JIA定义为16岁以下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并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炎,起病方式各异,临床表现多样,一些病例呈现一定的遗传背景.国际风湿病学联盟2001年统一命名,将其分为7种亚型.JIA的致病机制至今不明,各类亚型的异质性可能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相关.JIA遗传背景复杂,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细胞因子与T细胞调节相关的等位基因与JIA发病有关.尽管JIA-直被认为是由T细胞异常识别自身抗原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但近年研究显示,JIA更可能是崮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因素外,近几年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致病机制及信号转导中的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一组在结构上具有极大同源性、能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内肽酶的总称,因为含有金属离子锌、钙而得名[1].包括膜型的MMP在内,该家族迄今已发现20余个成员,根据其发现顺序可分为MMP-1~MMP-19,按其作用底物和结构不同又可分为5类:胶原酶类(MMP-1、MMP-8、MMP-13),明胶酶类 (MMP-2、MMP-9),基质分解素类 (MMP-3、MMP-7、MMP-10, MMP-11),膜型金属蛋白酶类 (MT-MMP-14、MT-MMP-15、MT-MMP-16、MT-MMP-17)及其他(MMP-12、MMP-18、MMP-19等).本文就MMPs的结构、生物学功能、表达调控以及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