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引起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升高的多种疾病状态
众所周知,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组成的血清心肌酶谱曾在20世纪60、70年代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发挥重要作用.80年代初,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浓度(CK-MB mass)成为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首选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心肌酶谱在心肌损伤诊断方面的缺陷也逐渐凸显,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心肌蛋白标志物在心肌损伤诊断方面的研究.
-
纳米生物条形码方法检测蛋白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
蛋白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很多疾病早期,蛋白标志物的浓度通常很低,常用的ELISA法经常无法检出,灵敏度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纳米BCA技术是将DNA标记技术与目标蛋白结合起来,将与蛋白识别过程相关的信号进行放大,通过标记DNA的鉴定来实现蛋白的检测,为生物标记物的高灵敏度检测打开了新的局面[1],在生物分子检测、传染病监测、肿瘤早期发现和监测等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结近年来食管癌各种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在食管癌标志物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方法为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测定,近年来应用了蛋白质组学和计算机信息分析及处理相结合等高新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虽然食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报道较多,但是目前真正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标志物甚少.除p53蛋白、SCC和p53-Ab及CYFRA21-1在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效果预测和追踪复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外,其他标志物尚需更多的病例研究证实和进一步寻找.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结合计算机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处理技术应用于食管癌特异相关蛋白的研究近期已初见报道,预计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寻找到与食管癌相关的特异血清蛋白标志物,为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和追踪复查提供简便快速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肿瘤基因识别与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统一
1990年,随着大规模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的实施,生命科学研究在21世纪初进入了全新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时代,即分离和鉴定在细胞中所有表达的蛋白质,并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回答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中众多的生物学问题.于是,以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转录本组学(transcriptomics)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相结合的研究便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热点.
-
尿蛋白标志物模型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索基于Au蛋白芯片的尿蛋白标志物模型早期快速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及Au芯片检测86例DN患者、40例糖尿病(DM)患者及55名健康人(对照组)尿蛋白质谱.获得的谱图用Biomaker Wizard 3.1软件筛选差异蛋白,通过BPS软件建立决策树辨别分析模型,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部分筛选的差异蛋白通过比对标准蛋白质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 DN患者与对照组尿差异蛋白质峰有37个(P<0.05),BPS筛选66916质荷比(m/z)蛋白建立的模型诊断DN敏感度100%,特异度97.78%.对DM和DN患者尿蛋白质谱图分析后得到24个差异蛋白质峰(P<0.05),BPS筛选4008、11619、66916 m/z蛋白建立的模型区分两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比对标准蛋白质谱数据,DN患者尿中11619、23529、66916、79378 m/z蛋白,可能分别为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结论 利用SELDI及Au芯片检测尿标志蛋白在鉴别蛋白尿来源、DN快速诊断及肾损害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应用蛋白芯片联合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血中蛋白标志物
目的:同步联检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血中10种蛋白标志物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蛋白芯片技术联检经冠脉造影及临床表现证实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4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血清或血浆中10种蛋白标志物水平,选择其中3种蛋白标志物与经典的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吸附实验(ELISA法)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L(sCD40L)、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中H-FABP、cTnI含量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与IL-6和sCD40L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MMP-9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CRP与IL-6显著正相关(r=0.961,P<0.01);sCD40L与sVCAM-1显著正相关(r=0.644,P<0.01),sCD40L与MMP-9无相关性(r=0.158,P>0.05).采用蛋白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的3种蛋白标志物,结果显示H-FABP、sCD401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MP-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血管蛋白芯片技术不失为一种综合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蛋白标志物的有力工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10种蛋白标志物水平异常,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水平的标志物群.
-
蛋白组学相关技术在骨关节炎研究中的进展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运动系统的常见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受损关节疼痛,可伴关节肿胀、畸形和活动受限等,病理特点是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和滑膜炎症[1].目前,OA被冠为"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缺乏早期诊断手段[2-3].蛋白组学是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实际表达的蛋白质组研究,通过对分析病理状态与正常状态的不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和表达量的变化,提供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差异蛋白标志物等,能更直接、更真实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机制[1, 3-5].本文就蛋白组学技术在OA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
上皮性卵巢癌中化疗耐药相关蛋白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蛋白P53、凋亡抑制蛋白livin、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和Ⅱ型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oⅡ)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8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取其上皮性癌变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化疗耐药蛋白P53、livin、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化疗敏感组P53、livin和GST-π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化疗耐药组(P﹤0.01),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化疗耐药组(P﹤0.05);化疗敏感组5年累积生存率(58.3%)高于化疗耐药组(12.5%,P﹤0.05).临床分期和化疗敏感程度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53、livin、GST-π和TopoⅡ可以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效果的预测指标,根据其表达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
胃癌、结直肠癌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本文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对胃癌、结直肠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溴丙烷中毒患者血清蛋白标志物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技术检测分析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中毒患者的蛋白质表达变化,筛选蛋白标志物.方法 收集1-BP中毒患者(3例)和对照(15例)血清样本,采用Labelfree蛋白质谱分析技术,对1-BP和正常样本中表达的蛋白进行定量和鉴定,并与对照人群进行比较,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结果 与对照人群比较,1-BP中毒患者血清中检测到38个蛋白质上调2倍以上,68个蛋白质下调2倍以上.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信号转导、应激反应等.结论 筛选的蛋白质是潜在的1-BP中毒蛋白标志,为1-BP中毒诊断提供了更可靠和精确的方法及思路.
-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患者血清差异性表达蛋白的研究
目的 寻找肝移植术后急性细胞排斥反应(ACR)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 收集肝移植术后病理证实为ACR患者和未见明显排斥症状患者的血清,应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鉴定ACR患者血清中的差异性表达蛋白,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 经iTRAQ技术筛选鉴定,在ACR患者血清中发现10个差异性表达蛋白,其中3个表达上调,7个表达下调.ELISA结果显示,补体因子H在ACR患者血清中表达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研究鉴定出ACR患者血清中的10个差异性表达蛋白,并发现补体因子H的表达下调与ACR的发生密切相关,这对开发肝移植急性排斥早期诊断标志物的有重要意义.
-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患者血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 寻找与肝移植术后急性细胞排斥反应(ACR)相关的血清蛋白标志物,并初探相应机制.方法 收集3例经肝移植手术、病理证实ACR患者血清为ACR组;3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各项指标达到临床正常值,预后良好患者血清为No-ACR组;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等量混合后取出2份为Control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对血清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和鉴定出3组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应用KEGG和STRING软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 在ACR组与Control组间检出88个差异表达蛋白,No-ACR组与Control组间检出39个,ACR组与No-ACR组间检出10个;对比88个和10个差异表达蛋白,共同存在的有9个.88个差异表达蛋白中30个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并可被定位于软件中的13个信号通路,其中14个(46.67%)分布在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路;No-ACR组与Control组检出的39个差异表达蛋白中10个有直接相互作用,其中9个集中在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路.结论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出的9种与ACR关系密切的差异表达蛋白,可作为开发ACR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候选蛋白;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路在肝移植术后被显著调节,预示与ACR的发生密切相关.
-
肿瘤蛋白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Tumor Marer)又称肿瘤标志物,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代谢异常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存在于肿瘤病人的体液、排泻物及组织中.
-
骨质疏松症和膝关节骨关节炎共病的蛋白组学分析
背景:鉴于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以及两者共病的发病率较高,且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性定论,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对两者的相关性的研究方案后,趋利去弊,课题采取运用蛋白组学技术对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两者共病的软骨组织进行研究,希望从中找出两者共病的蛋白标志物.为两者共病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客观的物质基础,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利用蛋白组学iTRAQ技术,对骨质疏松症、膝关节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并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的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关节软骨组织进行差异蛋白定量分析,从中筛选并鉴定出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共病的蛋白标志物.方法:制备骨质疏松症、膝关节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并膝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待造模成功后,提取各组动物膝关节关节软骨样本,运用蛋白组iTRAQ技术对各组样本进行蛋白组定量定性分析,对比各组样本中蛋白质组的差异性,筛选出共病组样本中与各自单病组样本中的蛋白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倍数>1.2,P<0.01)的特异性蛋白.再经查阅uniport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分析特异性蛋白的特性以及与骨质疏松症和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以初步鉴定出骨质疏松症和膝关节骨关节炎共病的蛋白标志物.结果与结论:①共筛选出12个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共病的特异性蛋白:α-2-HS糖蛋白、M型肌酸激酶、纤维蛋白原β链、纤维蛋白原γ链、血清白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N-acylethanolamine酸酰胺酶、促微管聚合蛋白2、Asporin蛋白、髓鞘P0蛋白、Uncharacterized protein(G1TQR3)、Uncharacterized protein(U3KLT3);②上述12个特异性蛋白在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共病模型组的蛋白表达量均呈显著性升高;③根据12个特异性蛋白各自的生物特性与骨质疏松症和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理机制的相互联系,从中初步鉴定出8个特异性蛋白,其生物特性与骨质疏松症和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密切相关,初步认定为骨质疏松症和膝关节骨关节炎共病的蛋白标志物,可将其作为两者共病的物质基础进行进一步相关机制研究.
-
SELDI技术对开放性脊柱裂胎鼠羊水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
目的 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脊柱裂胎鼠模型的羊水进行初步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将2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脊柱裂组(n=15)和对照组(n=10).于妊娠第10日(E10)8时,脊柱裂组孕鼠经胃管注入全反式维甲酸与矿物油的混合物(140 mg/kg);对照组孕鼠给予等量的橄榄油.于妊娠第17日(E17)取胎鼠,立体显微镜下抽取羊水(0.2 mL/只)并确定开放性脊柱裂胎鼠.选取60只脊柱裂胎鼠和55只对照组胎鼠的羊水离心取上清.采用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采用Ciphergen protein chip 3.1.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ELDI数据结果采用分类与回归树分析建立诊断模型,用于区分脊柱裂组胎鼠与对照组胎鼠.结果 脊柱裂胎鼠羊水中共检测到55个差异蛋白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峰有9个.包括5种蛋白峰高表达,优化相对分子质量(m/z)分别为11 658,27 387,7 898,11 603,13 831Da;4种蛋白峰低表达,m/z分别为5 124,14 702,5 403,13 626 Da.选取m/z 13 831 Da和m/z 17 798 Da用于建立决策分类树诊断模型,诊断灵敏度93.33%,特异度96.36%,阳性预测值96.55%,阴性预测值96.36%.结论 SELDI技术可初步筛选出脊柱裂胎鼠羊水中的差异蛋白峰,这些蛋白可能是脊柱裂胎鼠羊水中的特异性羊水标志物.
关键词: 神经管缺陷 脊柱裂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羊水 蛋白标志物 -
血清蛋白质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蛋白质芯片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宫颈癌病人血清蛋白指纹图谱,通过差异蛋白组学筛选特有的蛋白标记物.方法:应用SELDI-TOF-MS技术和WCX2(弱阳离子)芯片采集58例宫颈癌患者和57例健康人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筛选差异蛋白质组.将115例血清随机分为两组:以训练组30例宫颈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以验证组28例宫颈癌患者和27例健康人血清标本用于模型的双盲法验证.结果:宫颈癌患者与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有14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峰(P<0.05),筛选出质荷比(M/Z)分别为5 912、5 642、8 702、4 320、6432的标志蛋白(P<10-6),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对宫颈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89.66%,阴性预测值为92.31%.结论:特征蛋白在宫颈癌患者较正常人血清明显的高表达或低表达,可能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随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支气管哮喘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哮喘是一种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病因复杂,表型多样,多年来单纯从基因方面研究并没有取得哮喘诊治方面的突破.基因是源头,真正发挥功能的是蛋白质.一般来说,机体在出现病理变化之前,体内的蛋白质在成分和量方面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以研究疾病相关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哮喘病理状态下异常表达的蛋白质以及疾病不同时期的蛋白变化水平,可以筛选出与哮喘相关的蛋白标志物,特别是可能发现以往从未被与哮喘相关联的新蛋白,从而有助于哮喘的诊断、病情评估、预后的预测,由此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生物治疗.本文将主要就哮喘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心血管蛋白芯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症,其范围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到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一系列临床病理生理状态.
-
蛋白组学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的应用
蛋白组是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科学家Wilkins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并首次在1995年7月的"ELECTROPHORESIS"发表.后来经不断完善定义为细胞内全部蛋白的集合体,包括基因组表达的蛋白质,还包括各种形式修饰后的蛋白质.蛋白组是基因组后兴起的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它以蛋白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组成与活动规律.蛋白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1)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鉴定并阐明其转录后修饰的特征;(2)差异显示蛋白质组学,对各种疾病进行表达水平的比较;(3)通过各种技术,如质谱分析和酵母双杂交体系来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并绘制蛋白质作用的图谱.在肿瘤研究方面,对于肿瘤蛋白标志物的筛选及鉴定肿瘤的特异性表达,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治疗评价方面蛋白组无疑是前沿的研究领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蛋白组学的核心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2DE),质谱分析(MS),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而临床样本分析应用广泛的技术是2-DE和MALDI-MS[1,2].
-
蛋白质芯片技术发现前列腺癌潜在的标志物Pca-24蛋白
目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寻找前列腺癌标本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方法: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质谱分析(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SELDI)技术,分析2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标本中癌组织特有的蛋白质表达谱型.结果: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发现了一个分子量在24,782.56±107.27m/Z的蛋白质,我们暂称其为Pca-24蛋白,此蛋白在17例前列腺癌中16例表达为阳性(94%),在相应前列腺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中亦无表达.应用激光捕获微解剖挑取肿瘤细胞,我们进一步证实Pca-24蛋白来源于前列腺癌细胞.结论:蛋白质芯片技术对于在组织标本中发现肿瘤标志蛋白是一种有效的工具;Pca-24很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前列腺癌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