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1例临床分析

    作者:兰俊;黄桂梅;高冉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对21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1例患者均有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有脑实质损害表现,均经病原学确诊.17例留院治疗,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5-Fu)治疗12例,AmB(或脂质体)联合氟康唑(FCZ)治疗5例.除药物降颅压外,脑室外引流术5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随访观察治愈10例,死亡7例,治愈率58.8%.结论 CNM误诊率高,早期确诊,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好.对颅压显著增高者行脑室引流术能较快缓解症状、缩短疗程,改善预后.

  • 原位肝移植术后念珠菌感染二例

    作者:杨扬;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王国栋;蔡常洁;黄洁夫

    念珠菌感染是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约占真菌感染总数的35 %~92? %[1],由于缺乏快捷的诊断方法和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死亡率高达25 %~60? % [2]。我院自1993年4月至1999年9月共开展原位肝移植34例,其中2例并发念珠菌感染,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 男性,37岁,因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变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但血肌酐持续在较高水平,第4 d开始出现高热、腹泻,外周血白细胞升至(20~30)×10 9/L,加强使用抗生素后未见缓解,多次大便检查均未见异常。第9 d血培养证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合并白色念珠菌血症,以氟康唑(200 mg/d,首剂加倍,共2周)联合氟胞嘧啶(6 g/d,共6 d)治疗后体温渐恢复正常,腹泻停止,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培养转阴。术后46 d,患者因多发小脓肿致胆道血管腐蚀破裂,反复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例2 女性,57岁,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变失代偿期。肝移植术后第9 d并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痰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胸片提示双下肺感染。改用万古霉素800 mg/d治疗后体温曾一度下降,后再次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亦不断上升。第16 d起多次痰培养均有白色念珠菌生长,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肺部念珠菌感染。予氟康唑治疗1周后体温逐渐下降,肺部症状缓解,术后46 d痊愈出院。 二、讨论 1. 感染类型及表现:肝移植是易并发念珠菌感染的器官移植类型,感染可分为局部念珠菌病和全身播散性念珠菌病,后者包括播散性感染、念珠菌血症及内脏感染。念珠菌感染几乎都发生在术后初2个月内,尤其是第1个月,表现为发热、寒战、不适、食道炎、胃炎、肠炎、腹膜炎、腹腔脓肿、肺炎、膀胱炎等,或无任何症状[2]。本组2例患者分别为念珠菌血症和肺部念珠菌感染。 2. 危险因素:细菌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过长(超过2周)被认为是引发肝移植术后念珠菌感染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组2例均出现了细菌性败血症,联合使用抗生素剂量较大、时间过长,造成菌群失调,而诱发念珠菌感染。其它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大量出血、术后持续高血糖、肾功能不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再次肝移植等[1]。 3.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由于念珠菌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因而定期的真菌培养和细致的临床观察有助于早期诊断。我们采用术后定期筛查的方法来监测念珠菌感染:术后第1个月内常规每周行真菌培养(包括血、尿、痰、胆汁等)1次,此后每2周1次,当临床症状可疑时适当增加筛查频率。本组2例亦是经过多次培养才得以明确诊断的。对可能污染的标本如痰液、尿液等,其培养结果要结合临床才能做出诊断。近年来,纯化念珠菌抗原测定、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被尝试用于早期诊断,但广泛用于临床尚需要时间。 4. 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使用有效的抗念珠菌药物是治愈的关键。目前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全身念珠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该药能结合到念珠菌细胞膜上,破坏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受损死亡,因而其抗真菌作用较强。用法是:0.7~1.0 mg* kg-1 *d-1,静脉注射,总剂量1.5~2.0 g。但两性霉素B的肝、肾毒性限制了它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是一种双层脂质体的新制剂,脂质体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杀菌效能,同时能显著降低其毒性,机体大耐药量是两性霉素B 的5倍,该药在国外已进入临床,颇具应用前景[1]。氟康唑的毒性远小于两性霉素 B,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可与两性霉素B或氟胞嘧啶(100~150 mg*kg -1*d-1)联合使用,效果较好。本组2例在明确念珠菌感染时肝功能均不理想,故未使用两性霉素B,而是选用氟康唑或联合应用氟胞嘧啶,同样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5. 预防:由于抗真菌药物的毒性、价格、耐药性、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目前尚无一个统一有效的药物预防方案[3]。消除一些诱因,如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术中出血、积极维护肾功能等,可减少肝移植术后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高危患者可根据经验预防性使用抗念珠菌药物。

  • CD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抑制C6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

    本研究旨在利用神经干细胞(NSCs)作为基因的传递载体,观察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5-氟胞嘧啶(5-FC)系统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腺病毒介导CD-TK融合基因对肾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

    肾癌是常见的泌尿系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膀胱肿瘤.自杀基因治疗在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无环鸟昔(GCV)及大肠杆菌胞嘧啶脱胺酶(CD)基因/5-氟胞嘧啶(5-FC)系统治疗机制不同,联合可产生协同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TK/GCV、ClD/5-FC系统在肾癌治疗中的价值.

  • 临床药师参与疑难侵袭性真菌感染会诊2例

    作者:秦又发;薛晓燕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参与制定疑难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积累经验.方法 1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氟康唑治疗5周后,脑脊液中仍能找到隐球菌,临床药师建议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的补救诱导治疗;另1例尿路来源的白念珠菌血症患者,初始卡泊芬净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药师建议换用在尿液中有较高浓度的氟康唑.结果 在临床药师参与下,2例患者感染逐渐被控制,病原菌得到清除.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诱导、氟康唑巩固的方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采取氟康唑治疗来源于尿路的念珠菌血症,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 临床应充分重视临床药师在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作用.

  • 氟胞嘧啶或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锐;刘福;杨明

    目的:系统评价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CZ)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AMB+ 5FC与AMB+ FCZ对比治疗CM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及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中英文文献,7项研究,4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AMB+ 5FC组的2周死亡率低于AMB+ FCZ组[OR=1.88,95% CI(1.09,3.23),P=0.02],但在10周死亡率方面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OR=1.29,95%CI(0.83,2.03),P=0.2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不良反应(AEs)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OR=0.91,95% CI(0.73,1.12),P=0.36].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应用AMB+ 5FC可以降低CM患者的死亡率,虽然两组AE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AMB+ 5FC可能发生更严重的AEs.

  • 5-氟胞嘧啶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考察

    作者:宋素异;白瑞霞;王帅

    目的:考察不同温度下5-氟胞嘧啶注射液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氟胞嘧啶及其相关物质含量.结果:60~80℃温水可溶解氟胞嘧啶注射液中的结晶,且其相关物质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氟胞嘧啶注射液在80℃以下较稳定.

  • 1例氟康唑耐药隐球菌肺炎的药物治疗

    作者:邓体瑛;张庆;张耕;张韶辉

    目的:评价1例氟康唑耐药隐球菌肺炎的治疗方案,考察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报道,参考隐球菌病治疗指南,综述氟康唑耐药隐球菌肺炎的药物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过程,根据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用药.结论:采用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或者联合治疗方案应对氟康唑耐药隐球菌感染,可取得较好疗效.

  • 应注意药名一字之差

    作者:孙午兴;黄慷海;陆星;吴晓新

    药名中一字之差的有地巴唑与他巴唑、利血平与利血生、肌醇与肌苷、可待因与可卡因、心得安与心得宁、消炎痛与消心痛、氨酰胆碱与氨甲酰胆碱、氟胞嘧啶与氟尿嘧啶、阿糖腺苷(Aγα-A)与阿糖胞苷(Aγα-C)等等.皆因药名名称繁多,药物名一字之差致使有些药名极易混淆.在使用和发药时应引起重视,否则引起药疗事故.为此,我们整理一字之差药品名供参考.

  •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夏旭辉;陈炘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对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病死率及隐球菌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78.26% vs100.00%,56.52%vs 78.26%,17.39% vs 39.13%,13.04%vs 30.43%);脑脊液隐球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26%vs 56.52%);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70%vs 2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脑脊液中隐球菌转阴率,降低病死率.

  • 大蒜素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探析

    作者:徐永强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真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广东省高州市石鼓镇中心卫生院接诊的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真菌性肺炎住院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的方法,将本组试验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氢氯噻嗪片、氟康唑胶囊联合使尔通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大蒜素软胶囊及氟胞嘧啶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87%优于对照组71.7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大蒜素软胶囊及氟胞嘧啶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低.

  •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5-氟胞嘧啶联合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

    作者:王新红;殷莲华

    临床上许多恶性肿瘤在外科手术治疗后还需进一步作化学治疗,但目前化疗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疗药物在体内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对机体正常细胞也有明显的损害,使患者难以耐受大剂量的化疗,无法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这也是长期以来恶性肿瘤复发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基因疗法 氟胞嘧啶
  •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作者:张兰玲;杨玲;周福元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敏感双向菌,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播散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此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可累及肺脏、肝脏、皮肤及骨骼等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漏诊,病死率高[1].该菌常从血液、骨髓及皮肤活检组织中分离出.临床常用两性霉素B治疗,合并艾滋病的患者需长期二级预防治疗,防止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病的复发[2].

  • ATB FUNGUS试剂盒在新生隐球菌药敏测定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附24例报告

    作者:陈雪娟;彭晓谋;黄仰甦;谢奇峰

    目的:探讨ATB FUNGUS试剂盒在新生隐球菌药敏测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分离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24株新生隐球菌,采用ATB FUNGUS试剂盒测定其对两性毒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度.结果:2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均为敏感或中度敏感,而对益康唑和酮康唑部分表现为耐药.18例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50%(9/18)治愈,50%(9/18)好转,总有效率达100%.另4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治疗,2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后采用氟康唑口服,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无进展2例,死亡1例).结论:ATB FUNGUS药物敏感试剂盒可用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增加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新的高效的高效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也许能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作者:尹春煜;卢洪洲;石尧忠;翁心华

    1 引言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所致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前,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尚无有效的治疗,随着两性霉素 B的问世,大约有 60%~70% 的病人得到治愈.70年代初,第一个对新型隐球菌有较好疗效的口服制剂氟胞嘧啶问世,与两性霉素 B合用可提高疗效并缩短疗程.80年代以来,又开发出新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以及两性霉素 B的脂质体,这些药物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伊曲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志英;陈万金;王柠

    1引言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药、化学治疗药物等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器官移植、艾滋病患者数的增加,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对隐脑的治疗主要是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国内常规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总量成人为3~4 g,疗程持续3~4个月,鞘内注射给药总量约20mg,而成人氟胞嘧啶用量为5~10g/d,连续3个月以上[1].该方案用药总剂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大、费用高昂,且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近年来两性霉素B的脂质体剂型已在临床投入使用,虽然脂质体优先被脾、肺、肝、淋巴结、肾、骨髓等吸收,改变了两性霉素B的组织分布,从而大大减轻了其毒性,但其药效学提高不明显,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2].

  • 低剂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梅媛

    目的:探析低剂量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作用于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医治的4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分成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仅采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进行医治;观察组施以低剂量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医治.比较2组临床医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0.0%,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低剂量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 免疫缺损状态下隐球菌性脑膜炎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

    作者:黎彦君;玉艳红;吴继周

    目的 比较两种方案治疗免疫缺损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 47例免疫缺损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A组27例先给予氟康唑(FCZ)加5-氟胞嘧啶(5-FC)再用两性霉素B(AmB)加5-FC治疗;B组20例先给予AmB+5-FC再用FCZ+5-FC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1)治疗1个月后,隐球菌芽孢阴转率A组为20.0%、B组为52.6%,B组阴转率高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芽孢消失时间无差异(P>0.05);(2)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阴转率A组为58.3%%、B组为88.9%,B组阴转率高于A组(P<0.05),B组阴转时间快于A组(P<0.05);(3)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66.7%,B组为90.0%,B组疗效好于A组(P<0.05);(4)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采用先AmB+5-FC再使用FCZ+5-FC治疗方案治疗免疫缺损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较好.

  • 新乡地区临床深部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监测

    作者:邢志广;廖卫;张守亮

    为探讨新乡地区深部真菌感染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004年1月~2008年10月对新乡地区两家医院临床分离出的深部真菌进行鉴定.并依照CLSI/NCCLS制定的M27-A微量稀释法检测对5种抗菌药[两性霉素B(AMB)、伊曲康唑(ITR)、酮康唑(KTC)、氟康唑(FLU)和5-氟胞嘧啶(5-FC)]的药敏结果.

  •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移植静脉平滑肌增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璧君;蔡振杰;宁力;朱海龙;许德华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基因/5-氟胞嘧啶自杀基因系统对移植静脉平滑肌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含AdCMVCD(CMV为启动子、含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病毒上清加压注入兔颈外静脉管腔(两端及分支结扎),半小时后剪下该静脉并用Cuff技术移植于兔颈动脉上,以单纯移植组和AdCMVLacz(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对照,4 wk后取静脉桥行RT-PCR以确定转染效率.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血管桥外径、管腔、内膜、中膜面积和外弹力膜周长及管腔相对丧失率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学处理以观察抑制内膜增生、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内膜平滑肌增生明显<两个对照组. 管腔丧失率亦明显减少,AdCMVCD组为(3.68±0.42)%,单纯移植组为(9.68±0.41)%,(P<0.01). 结论 AdCMVCD自杀基因系统对移植静脉平滑肌的增生有抑制作用.

85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