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半腱肌转位联合韧带吻合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

    作者:宋伟;薛兆学

    内侧副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外伤中较常见的韧带损伤[1].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是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膝关节外侧的暴力常可导致其损伤.据统计,MCL损伤约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46.2%[2].对其损伤必须早期诊断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关节不稳及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2004年3月至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MCL损伤患者15例,采用韧带吻合联合半腱肌转位修复内侧副韧带断裂的方法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旭辉;曹飞;张福华

    我们应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同时辅助切口,采用半腱肌移位动力性重建内侧副韧带14例,随访显示效果良好.

  • 陈旧性跟腱断裂严重瘢痕化的手术治疗

    作者:孙传秀;何盛为;方旭;米立东;杜广宇;孙雪刚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移植加锚钉修补陈旧性严重瘢痕化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移植加锚钉修补陈旧性严重瘢痕化跟腱断裂MyersonⅢ型患者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2~47岁,平均32岁;手术时间为伤后3~12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患足跖屈力量减弱、单足提踵试验阳性.术后给予石膏外固定,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术后观察其并发症,并采用ArnerLindholm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断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根据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1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移植加锚钉修补陈旧性严重瘢痕化跟腱断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针刺心膝穴治疗半腱肌半膜肌胫骨止点炎23例

    作者:陆勤亮;姚宏艳

    半腱肌半膜肌胫骨止点炎是由于半腱肌半膜肌胫骨止点的各种急慢性损伤至局部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如半腱肌半膜肌长期、持续、反复的超负荷收缩运动使其胫骨止点发生损伤等).这一病症是山区群众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常因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而变得经久不愈.笔者从1997~2000年,应用针刺心膝穴治疗本病23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巨刺曲泉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

    作者:王红娥;李运峰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巨刺曲泉穴治疗本病3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本组30例中,男7例,女23例;年龄小26岁,大62岁;病程短20天,长3年.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取曲泉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健侧取穴.

  • 带血供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

    作者:鞠家玉;许本柯

    目的:为带血供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半腱肌肌腱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在2侧新鲜下肢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结果:半腱肌肌腱长(15.1±0.3)cm,宽(0.5±0.1)cm,厚(0.4±0.1)cm,其血供主要来源于腘动脉的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脉的腱支、腱外周组织血管网动脉和胫前返动脉.结论:半腱肌肌腱与交叉韧带形态相似,血供丰富,有足够的游离长度.采用带血供的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可行性.

  • 半腱肌重建后交叉韧带术的护理

    作者:郝玉梅;刘如月

    目的 探讨半腱肌重建后交叉韧带术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采用半腱肌功能重建,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及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结果 术后6个月~3年随访,平均随访1.5年,全部功能恢复,无一例出现膝关节不稳,优良率100%.结论 半腱肌是后交叉韧带断裂功能重建的一种理想取材,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配合有效护理和功能康复锻炼是全面修复关节功能的关健.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的比较

    作者:屈波;龚凯;李霖;权毅;潘显明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 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12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 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计73例,以术式不同分为3组:A组23例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B组18例行锚钉喙锁韧带修复术,C组32例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锚钉喙锁韧带修复术,患者均于伤后1周以内就诊,伤后2~12 d手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依据Karlsson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B、C组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69.6%、66.7%和93.8%,C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A、B两组之间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4.8%、33.3%和6.3%,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A、B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锚钉喙锁韧带修复术并3个月取出钩钢板可显著提高 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术式,术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 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作者:蔡海康;汤杰;张银网;郁国强

    目的 探讨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RDP)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自体双束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RDP 23例25膝.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膝部弥漫性疼痛均消失,上下楼梯时前膝痛消失或缓解,膝关节伸曲功能正常.Lvsholm评分术前平均(78.2±4.0)分,术后(94.2±3.4)分.结论 采用本手术方法治疗RDP有可靠的疗效,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康复快,可有效地防止髌骨脱位的复发.

  • 半腱肌重建内侧支持带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36例

    作者:何刚;田丽燕;蔡新忠

    目的 探讨取半腱肌重建内侧支持带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36例习惯性髌骨脱位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后取半腱肌重建内侧支持带,关节镜下清理术后直接行内侧支持带重建.结果 36例术后获10个月~5年的随访.膝关节功能采用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术前平均(58.2±5.4)分,末次随访时平均(95.3±6.5)分(优28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4.4%).结论 此术式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与截骨矫形相比较,患者更容易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关节镜下经胫骨横钉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作者:刘雪峰;韩延龙;程振平;郝松楠;徐德恒;聂广辰

    我院2000年3月~2002年7月,在关节镜下,经胫骨应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对折,横钉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钢丝减张半腱肌移植修复重建陈旧性髌腱断裂

    作者:肖奇

    作者对2例陈旧性髌腱断裂采用减张钢丝内固定加半腱肌联合修复重建断裂髌腱,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例均为男性,年龄26~30岁;左侧1例,右侧1例;均为陈旧性髌腱断裂;手术距伤后时间分别为3个月,5个月;术前查体均不能主动伸膝,髌骨上移,并可上、下左右推动.膝前内侧"S"形切口显露髌骨、髌腱和胫骨粗隆,切除断面填充瘢痕.采用减张钢丝拉出法缝合从髌骨上缘缝合钢丝呈倒"n"形,将髌骨向下推至正常位置,拉紧钢丝固定在胫骨粗隆下方内外侧定位螺帽上,然后取内侧半腱肌修复重建髌腱.术后长腿石膏夹板屈膝30°外固定,6周去石膏固定,开始功能锻炼10周后小切口取出内固定,术后半年复查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3年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能参加体力劳动.

  • 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并发症

    作者:程良礼;陈廖斌

    笔者于2009年10月收治1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术后出现螺钉断裂.报告如下.1病 例报告患者,男,22岁,因车祸致右小腿受伤23 d入院.查体:右膝关节肿胀,浮髌征阴性,Lachman征阳性,抽屉试验阳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麦氏征阳性.MPI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外侧半月板破裂,行关节镜下外侧半月板部分切除,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测8股韧带直径9 mm,股骨隧道用9mm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螺钉尾部平股骨皮质,胫骨隧道另加爱惜邦缝线于胫骨皮质上悬吊牵引,关节镜下螺钉尖部刚露出胫骨近端.

  • 自体半腱肌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同种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陈洋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同种异体骨(DPB)对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6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成4组,建立左侧膝前交叉韧带(ACL)完全断裂模型.重建ACL时,于股骨隧道内分别植人BMP结合DPB、BMP、DPB.结果 术后3、6、12及24周BMP结合DPB腱-骨愈合及移植物抗拉强度大于其他各治疗组,P<0.05.结论 缓释载体DPB能延长BMP作用时间,提高移植物生物力学特性,拮抗骨吸收因子的负面效应,促进腱-骨愈合.

  • 兔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拉伸断裂后组织学研究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陈洋;张峰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异体脱蛋白松质骨(DPB)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移植物断裂部位及组织学形态.方法 将6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他三组选取每只兔的左侧膝关节进行手术,术中于骨隧道内植入BMP结合DPB、BMP、DPB.分别于术后第3、6、12、24周取材,保留股骨下段及胫腓骨上段,包埋后行移植物抗拉测试,观察移植物完全断裂部位及断面组织学结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变化过程.结果 术后第3周,移植物断裂部位DPB组及空白对照组位于股骨隧道内,断端仅为纤维组织,BMP组及BMP结合DPB组均位于隧道内口,断端可见少量软骨样组织.术后12周各组移植物断裂部位均位于关节腔内,断端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空白对照组及DPB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BMP组及BMP结合DPB组胶原纤维较规则,纤维软骨细胞增多.术后第24周各组断裂部位位于关节腔内移植物中段或近止点处,BMP结合DPB组及BMP组断端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可见短杆状及椭圆形细胞,空白对照组及DPB组仅见胶原纤维排列较前规则,未见软骨细胞.结论 术后第24周BMP结合DPB组较其他各组更早发生爬行替代,在组织学形态上与正常前交叉韧带更相似.

  • 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观察倡

    作者:陈哲;郭艳幸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效果. 方法:对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所有患者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记录其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及IKDC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经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后,Lysholm及IKD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5例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1.90%). 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给予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

  • 应用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12例

    作者:夏亚一;吴萌

    目的 观察自体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12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膝关节检查,发现伴随有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各1例,选择骨-腱-骨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胫骨内侧鹅足肌腱部位游离半腱肌进行内侧副韧带重建术.结果 12例手术后伤口1期愈合.6个月内10例膝关节稳定,应力位拍片内侧比健侧张开均<5 mm,挤压螺钉位置良好.11例关节屈曲0°~120°,1例伴股骨外髁骨折者关节活动度90°.结论 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能提供足够的张力,达到坚强固定和关节囊缝合目的.

  • 半腱肌肌腱动力修复膝后交叉韧带断裂16例

    作者:宋展昭;邵顺建;陈峰;徐朋;齐艳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修复后有相当部分病人出现膝关节不稳,主要原因是重建的韧带组织张力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松弛现象.1997年6月~2000年11月,我们采用半腱肌肌腱动力修复膝后交叉韧带断裂16例,疗效满意.

  • 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末端形成的特点

    作者:薛海滨;敖英芳;于长隆

    目的:观察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末端形成的过程.方法:应用家兔为实验对象,将前交叉韧带切除,然后应用半腱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术后4、8、12和16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末端形成的过程.结果:在骨隧道内的肌腱转归与在关节腔内的肌腱不同,未发现组织坏死和新生组织长入替代的过程.末端形成时,在骨与肌腱接触面先发生骨髓腔开放,细胞由骨髓腔向肌腱内长入,肌腱逐渐由软骨化转为骨化,末端形成是先有骨的推进过程,后在肌腱刚入骨的部位形成末端.此过程需要12周以上才能完善.结论:与应用髌腱重建时的骨-腱-骨的重建方式不同,应用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末端的形成过程是形成一个新的末端.末端形成时主要是骨性部分向肌腱推进的过程,而不是肌腱内胶原纤维向骨长入的过程.

  •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动物模型

    作者:刘晨;敖英芳;胡跃林;朱敬先;焦晨;郭秦炜

    目的: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建立距跟骨间韧带重建的动物模型.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重建组、切断组和对照组.分别于4周、8周、16周、32周取材,对3个实验组术前术后体重变化,重建韧带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以及术后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术后8周以后实验动物体重变化出现差别,韧带切断组较重建组体重多增加0.32 kg(P=O.04);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均支持移植韧带成活,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韧带牵拉时出现2个张力屈服点;术后3组距下关节冠状面(P<0.05)和水平面(P<O.001)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可有效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和功能.移植韧带经过坏死、塑形改建、成熟的过程与骨道形成末端结构愈合.对于研究距下关节稳定性、韧带断裂后关节的继发性改变、韧带移植重建的转归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材料.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