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进展期胃癌病理和预后影响因素的关系

    作者:黄海力;吴本俨;尤纬缔;申明识

    目的:研究机体免疫因素和肿瘤生物学行为与进展期胃癌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并筛选对进展期胃癌预后有影响的指标.方法:获得6l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预后资料,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TUNEL(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组织切片中胃癌细胞增生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树突状细胞(DCs,dendritic cells)浸润密度,凋亡指数(AI,apoptosis index),研究上述指标和病理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PCNA-LI,DCs,AI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胃癌分化有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的大小、肿瘤分化、是否有淋巴管癌栓、AI等与胃癌预后无关.胃癌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CNA-LI、DCs浸润密度是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Log-ranktest,P<0.05).多参数回归生存分析表明肿瘤大小(RR=2.328),UICC(1997年)TNM分期(RR=5.251)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UICC的胃癌TNM分期是判断胃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胃癌细胞本身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胃癌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参与了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 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皮层肌动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九娜;李校天;瞿峰;魏红;翟山;翟建文;郭永泽;路新卿;王飞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皮层肌动蛋白(CTT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D2-40标记的食管鳞癌淋巴管浸润(LVI)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6例食管鳞癌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VEGF-C和CTTN蛋白表达及LVI的情况,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随访观察患者总生存期.结果 VEGF-C、CTTN在食管鳞癌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1%与10.6%,63.9%与25.5%,x2值分别为28.874、32.259,P均<0.0001];216例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管浸润率为63.9%.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CTTN的表达与浸润深度(pT)(x2值分别为10.759、13.958)、TNM分期(x2值分别为11.476、16.299)、淋巴结转移(pN)(x2值分别为15.473、23.728)和LVI(x2值分别为16.370、23.594)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VEGF-C、CTTN、LVI和TNM 分期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6、0.004、0.003);而在单因素分析中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42),但多因素分析中浸润深度不能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EGF-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51.0个月,高于VEGF-C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8.0个月;CTTN(-)组的中位生存时间54.0个月,显著高于CTTN(+)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6.0个月;VEGF-C和CTTN的Log rank值分别为11.810、18.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同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VI(+)组中位生存时间26.0个月明显低于LVI(-)组的中位生存时间5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ox多因素分析示浸润深度pT、TNM分期、LVI、VEGF-C、CTTN为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CI分别为0.005~0.684、0.105~0.480、0.100~0.423、0.002~0.181、0.002~0.105,P均<0.05).结论 VEGF-C、CTTN有望成为食管鳞癌预测病理分期、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方面可靠的肿瘤标志物.

  • 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浸润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晓蕾;艾自胜;方建萍;汤如勇;陈锡美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淋巴管生成[常表现为淋巴管密度(LVD)增加]和癌细胞淋巴管浸润(LVI)可能是肿瘤淋巴结转移前的两个重要过程,与患者预后可能存在关联[1].

  • 食管鳞状细胞癌NET1的表达和淋巴管浸润与病理的相关性

    作者:黄海涛;丁胜光;王飞;陆晨希;仲崇俊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uroepithelial cell transforming gene 1,NET1)的表达及D2-40标记的肿瘤淋巴管浸润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ESCC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NET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SCC中NET1及D2-40的表达情况,观察D2-40标记的淋巴管内癌细胞浸润(lymphatic vessel invasive,LVI)的情况,分析NET1、LVI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NET1在E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1.3% (20.4%/40.9%) (49/80),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0.5% (2/19),2例均为弱阳性(+),LVI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3% (29/80),NET1高表达、LVI阳性与ESCC的淋巴结阳性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神经血管侵犯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NET1高表达与LVI阳性密切相关(P=0.012),NET1高表达或LVI阳性的ESCC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明显降低,而且同时存在NET1高表达和LVI阳性的ESC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低.结论 联合检测NET1及LVI可以提高对食管鳞癌患者的术后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判断的准确性.

  • D2-40在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标记及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孙薇;周晓军;刘晓红;马恒辉;周航波;陆珍凤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判断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74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癌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 结果 D2-40选择性地表达在CD31染色阴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HE染色和D2-40染色判断肿瘤淋巴管浸润的阳性率分别是16.2%(12/74)和52.7%(39/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学相关分析显示借助D2-40(r=0.641)和HE(r=0.415)方法判断淋巴管浸润均相关于淋巴结微转移,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采用D2-40标记判断淋巴管浸润来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是一种更可靠的手段.结论 D2-40抗体的应用较HE染色方法更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淋巴管浸润,并且在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 联合肿瘤芽殖与淋巴管浸润预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作者:高照华;王振宁

    目的 联合肿瘤芽殖与淋巴管浸润预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旨在确立一组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调查施行根治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大肠癌病例168例,评价芽殖或与淋巴管浸润联合预估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结果 肿瘤芽殖与淋巴结转移程度、数目、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等病理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肿瘤芽殖单独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5%、49%、84%;而联合淋巴管的预测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4%、49%、85%.结论 术前通过超声纤维结肠镜和螺旋CT的准确判断,结合肿瘤芽殖这一病理生物学指标预估伴发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选择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 D2-40在直肠癌淋巴管浸润检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利民;朱德茂

    目的 探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直肠癌淋巴管浸润检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128例直肠癌淋巴管浸润情况,与常规HE染色对比,并分析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D2-40标记显示128例中有51例淋巴管浸润;HE染色显示18例淋巴管浸润.大体浸润型组、低分化组、浸润至浆膜外组的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检测率明显高于HE染色对应组.结论 特异性检测肿瘤淋巴管浸润D2-40抗体较HE染色更敏感,且浸润程度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大体类型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明显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管浸润
  • 结肠腺癌中肿瘤出芽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陈军芳

    目的 探讨肿瘤出芽与结肠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2005年1月-2011年12月136例结肠腺癌患者标本组织中肿瘤出芽情况,并随访患者,记录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6例结肠腺癌患者标本中有71例发生肿瘤出芽,出芽率为52.21%.有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管浸润者的肿瘤出芽率(66.13%、66.6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管浸润者(40.54%、4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越高,肿瘤出芽率越高,有肿瘤出芽者早期复发率(36.62%)明显高于无肿瘤出芽者(1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的肿瘤出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出芽是提示结肠腺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形态特征,有肿瘤出芽的结肠腺癌患者早期复发多见.

  • 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淋巴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高强;丁贵坡;张旋

    目的 探讨D2-40标记乳腺癌组织淋巴管的可行性(LV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2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的表达及淋巴管受癌细胞浸润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LVI阳性率为69.4%,腋淋巴结转移组为85.7%,未转移组为54.1%,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I与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 =0.382),淋巴结转移>10个患者中LVI阳性率高(100%),淋巴结阴性组LVI阳性率低(54.1%).结论 D2-40可作为可靠的淋巴管标记物;LVI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早于淋巴结转移出现,可作为临床病理学的检测项目.

  • 结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占东;孔烨;姬社青;刘洪兴;杨巍;刘鹏;彭良群;马二民;花亚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系膜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Ⅱ~Ⅲ期结直肠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淋巴管有无浸润和淋巴结有无转移将120例患者分为浸润组(57例)和无浸润组(63例),以及转移组(65例)和无转移组(55例)。取术后淋巴结标本,进行VEGFR-3和VEGF-C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比较浸润组和无浸润组以及转移组和无转移组系膜淋巴结标本中VEGFR-3和VEGF-C表达量(以累计吸光度值表示)。结果浸润组VEGFR-3和VEGF-C累计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无浸润组[VEGFR-3:(2162.3±102.4)比(455.9±109.3), P=0.008;VEGF-C:(1328.5±86.5)比(254.4±38.3),P=0.006]。转移组VEGFR-3和VEGF-C累计吸光度值亦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VEGFR-3:(1986.7±176.9)比(497.5±125.4),P=0.005;VEGF-C:(1296.1±96.4)比(275.8±42.6),P=0.008]。结论结直肠癌系膜淋巴结VEGFR-3和VEGF-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早期胃癌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的价值

    作者:杨秋蒙;朱正纲;川村泰一;坂东悦郎;米村丰

    目的 评价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早期胃癌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的价值.方法 4420例接受剖腹胃癌D2根治术的早期胃癌,常规方法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并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状况作比较.结果 全组早期胃癌患者中,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4.5%、82.0%、78.9%、27.4%和93.5%;其中2426例局限于黏膜内者分别为14.5%、98.0%、95.8%、15.8%和97.8%;而1994例侵及黏膜下层者则分别为60.3%、57.8%、58.3%、28.1%和84.2%.黏膜下淋巴管浸润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但与早期胃癌的预后无关(P>0.05).黏膜下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4.4%和87.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998 d和7237 d,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163.9 d和6042.6 d(P=0.2495).结论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准确度过低,不适合于诊断早期胃癌黏膜下淋巴管浸润状况.

  • D2-40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柴红娟;施薇;杜光烨;张建平;范琴;李东平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也是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与预后相关性高于原发灶的直接浸润,已成为宫颈癌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 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作者:杨景明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复习1990年-2005年收治的128例原发性乳腺癌病理切片.其中,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有单纯或部分微乳头成分.分析各种指标,包括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浸润和腋窝淋巴结状况.结果 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5-62岁(平均51.4岁).肿瘤大小2.0-4.0cm(平均2.9cm).5例均有淋巴管浸润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且在术后5年内死于乳腺癌.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预后差,淋巴结转移率高的乳腺癌,应对其鉴别诊断予以高度重视.

  • 乳腺癌微淋巴管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谢竞;姜军;杨新华;徐鹰妮;程鸿;凡庆东;钟玲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内微淋巴管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微淋巴管标记物podoplanin对102例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微淋巴管的特点,分析乳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LD)及淋巴管浸润(LVI)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与血管标记物CD34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的特异性.结果 podoplanin标记的微淋巴管与CD34标记的微血管没有交叉反应;乳腺癌组织中MLD和形态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组织内MLD较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增高(P

  • 淋巴管浸润与乳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梅红;孔德娣;朱亚芹;周艳贞;王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浸润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浸润性癌(浸润性小叶癌除外)患者280例,根据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浸润情况分为淋巴管浸润组与无淋巴管浸润组,分析淋巴管浸润情况与乳腺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相关性.结果 淋巴管浸润组淋巴结转移、肿瘤>2 cm及病理分级Ⅱ和Ⅲ级(87.5%、67.2%、59.4%)均高于无淋巴管浸润组(39.8%、50.0%、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管浸润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较无淋巴管浸润组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12.25,P=0.0005;LogRank=15.20,P=0.0001).结论 淋巴管浸润与乳腺癌多种临床病理特点有相关性,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管有浸润患者预后差.

  • 大肠癌淋巴管形成浸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陶茜;陈玉刚;郑煦光;杨海涛

    目的 探讨大肠癌淋巴管形成、浸润特点及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检测96例大肠癌中心区、周边区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VD),观察淋巴管浸润(LVI)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中心区LVD明显高于周边区及正常组织(P<0.01).周边区淋巴管具有功能性,其LVI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肝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大肠癌周边区淋巴管形成与浸润是判断其转移和不良预后的依据.

  • HER2/neu 扩增和淋巴管浸润(LVI)在 T1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作者:詹颉;马少君;刘延梅

    目的:探讨 HER2/neu 扩增和淋巴管浸润(LVI)在 T1期(肿块小于2 cm)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6例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 T1乳腺癌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如年龄、肿瘤大小(T1a,T1b,T1c)、组织学分级,核分级、淋巴管浸润(LVI)、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状态、HER2/neu 表达、Ki-67标记指数和 Bcl-2表达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因素与 T1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206例 T1乳腺癌患者中139例淋巴结阴性(T1N0),其余67例淋巴结阳性(T1N1-3),年龄(χ2=6.484,P =0.011),LVI(χ2=72.813, P <0.001),组织学分级(χ2=74.813,P =0.019),HER2/neu(χ2=72.813,P <0.005),Ki-67(χ2=6.255,P =0.012)和Bcl-2(χ2=4.977,P =0.026)的表达,LVI 和 HER2/neu 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而诸如肿瘤大小(χ2=1.544,P =0.254)、手术方法(χ2=2.414,P =0.120)、核分级 HG(χ2=2.017,P =0.159)、ERC 雌激素受体(χ2=0.140, P =0.709)、PgR 孕激素受体(χ2=2.199,P =0.145)则与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HER2/neu过度表达和淋巴管浸润 LVI 与 T1期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LVI 是临床有价值预测性因素。

  • 重视膀胱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作者:周四维;叶章群;祖雄兵

    转移是膀胱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早期以淋巴结转移为主.T2期膀胱癌约50%淋巴管内有癌细胞,T3期几乎全部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残存的肿瘤细胞淋巴管浸润是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根源,明显的淋巴结转移更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膀胱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探讨膀胱癌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将会为抑制膀胱癌淋巴道转移提供理论基础,并找到有效的阻断淋巴道转移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