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胃肠道巨大间质瘤术后并发肠瘘老年患者的护理

    作者:董莎;秦雪莲

    患者女,71岁,4个月前活动中自觉腹部不适,自触腹部发现包块,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不适.半月前患者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腹部B超提示腹膜后实性占位.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腹部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来源于小肠系膜可能性大.入院完善术前准备.2011年5月11日行剖腹探查+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巨大肿物切除术.

  • 高位肠瘘患者的护理

    作者:林瑞娇;黄丽婷;陈少全

    目的总结高位肠瘘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为22例高位肠瘘患者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采用人工肛门造口袋结合双腔引流管及恒力负压吸引的方法充分引流,并予以有效的护理.结果22例患者住院时间30~71 d,平均41 d,治愈18例,治愈率81.8%.结论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治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1例白塞氏病伴肠瘘病人的护理

    作者:那银玲;于红霞;魏霞;闫微

    白塞氏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和皮肤损害为主要特征,并可累及皮肤黏膜、胃肠道、关节、泌尿、心血管、神经等系统.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本院于1982年5月收治1例白塞病肠病变病人,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此后又分别于1983年11月和1988年7月2次行肠瘘修补术.本次病人于2005年11月4日入院又因再发肠瘘,肠瘘引流量大,影响病人正常工作及生活,故病人入院以求积极地手术治疗,经过医生的积极治疗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关键词: 白塞氏病 肠瘘 护理
  • 1例肾癌术后合并肠瘘患者的护理

    作者:浦明华;郑惠萍

    肠瘘是一严重并发症,80%发生于手术后,也可由先天性畸形、创伤、炎症、肿瘤等引起.肠瘘治疗中存在着治疗率低(30%~50%)[1],病死率高,疗程长,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且治疗和护理难度较大.本文报告1例后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术后合并十二指肠瘘患者经过再次手术,并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至疾病转归的护理体会.

  • 1例腹腔镜下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吻合术后并发肠瘘、肠梗阻的护理

    作者:王岩

    肠瘘、肠梗阻是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吻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科于2007年2月收治1例膀胱癌,行腹腔镜下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吻合术,术后患者并发肠瘘、肠梗阻,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法治疗术后急性肠瘘的效果及护理

    作者:车梦昕;朱莉思;黄弘

    目的:探讨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法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肠瘘的技术要点、优势及临床护理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外科手术后急性肠瘘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法治疗。结果1例死于肿瘤晚期全身衰竭,1例中途放弃治疗,其余22例均治愈,患者多于治疗后1~3 d,停止发热,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15~35 d,肠瘘自行愈合拔管。出院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急性肠瘘一旦发现,及时采用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引流法并联合其他支持治疗,多能取得满意疗效,合理科学的护理配合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自制双套管主动吸引术的护理

    作者:叶晓玲

    自制双套管配合低负压主动吸引术,自1998年7月在我科使用以来,在肠瘘、胆瘘、胰腺断裂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减少创口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保持引流通畅,促进创口愈合,收到较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康维德造口袋在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超;吕明

    肠瘘是肠道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传统引流方法是直接采用腹腔引流管接负压吸引装置,但是在引流管口周围有较多肠瘘液渗出,所渗出的消化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腐蚀性很强,易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糜烂甚至坏死,导致患者局部的疼痛不适,因此瘘口周围皮肤护理是重点也是护理难点。另外,由于肠瘘液不断渗湿伤口敷料,为保持伤口清洁,医护人员只能频繁地更换敷料,既不利于患者伤口愈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以往遇到这种情况,采用氧化锌软膏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肠瘘液对皮肤的腐蚀。为此,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康维德两件式透明造口袋粘贴于肠瘘引流管口周围,两件式造口袋是由造口底盘和透明造口袋组成,康维德造口底盘粘贴性好,对皮肤无刺激,能很好地保护引流管周围的皮肤[1],通过透明造口袋可以收集引流管周围的渗出液并且能够观察到渗出液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既可保护皮肤又可收集消化液,并可准确记录渗出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1例结肠癌多次手术后复杂性肠外瘘伴感染患者的护理

    作者:谢玲女;蔡一波;洪小芳

    患者男,40岁,2006年6月因横结肠癌首次手术,此后患者多次出现腹腔、腹壁、肝脏、胸壁等处的肿瘤转移,共行8次手术及多次化疗和放疗,其中2011年手术后并发肠外瘘,持续4个月后治愈。2013年6月13日(末次手术后21个月)复查发现右侧腹壁肿块,穿刺提示“浸润性腺癌”而再次入院。进一步检查提示肿瘤贴近原肠瘘位置,与肠管关系密切。6月27日经右上腹横切口行右侧腹壁肿瘤广切术+右侧肋软骨部分切除术+右肝部分切除术,留置右上腹部前侧、右下侧腹引流管,切口一期减张缝合。术后第1天,右上腹部前侧引流管引出肠液300 ml,考虑肠瘘。术后1周出现高热,切口周围红肿、压痛明显,并伴脓性液流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4×109/L,中性粒细胞占88%,血液培养和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胃肠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瘘和结肠瘘并存。予抗感染、抗分泌、营养支持等治疗,将两腹部引流管自制成双套管持续冲洗,并接负压吸引。7月24日前侧引流管不通.予拔除。7月30日拔管处有肠液流出,且切口中间出现2 cm裂开,有肠液和粪便排出。采用皮肤保护贴、液体敷料、一件式造口袋等收集漏液,保护皮肤。8月8日,右下侧腹部引流管冲洗引流不.,冲洗液通过置管口外渗至周围皮肤,置管口肉芽外翻,予拔除引流管,贴造口袋。8月10日,右侧前引流管置管口闭合,胃肠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瘘已完全愈合,患者强烈要求进食,遵医嘱予半流质饮食,肛门开始排出糊状便,每日4~6次,量少。8月27日,右下侧腹引流管置管口闭合。9月1,8,15日分次切除瘘口处外翻的肉芽,瘘口周围腔隙填塞亲水性纤维银。9月28日造影提示瘘口周围腔隙粘连闭合,瘘口处排泄物减少,肛门排便每日3~4次,瘘口周围皮肤正常,继续使用皮肤保护贴和造口袋收集瘘口处排泄物,患者出院。

  • 介入诊断宫颈癌全盆腔切除术后并发髂动脉-输尿管瘘1例

    作者:崔玲;时利平;郭青鑫;高芸;李博;王楠楠;李静

    患者,女,37岁,诊断宫颈癌(Ⅲb)1年,曾行化疗、放疗术、盆腔脏器全切术后3个月.术后患者定期更换肾盂输尿管支架管,曾因自行更换时出现血尿,入院治疗后缓解.术后2个月患者部分肠管坏死,形成肠瘘,粪便自阴道口排出.

  • 静脉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对肠外瘘大鼠肠黏膜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乐平;靖昌庆;刘洪俊;石玉龙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的静脉注射制剂L-丙氨酰-L-谷氨酰胺对肠外瘘大鼠的黏膜完整性和黏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肠外瘘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后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TPN+Gln组,7天后采集大鼠静脉血,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Gln含量、改良的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含量、偶氮显色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切取部分小肠作石蜡切片观察黏膜形态,小肠黏膜标本制作细胞悬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比率.结果 TPN组小肠绒毛数量减少,变短变粗,黏膜层及固有层厚度变薄,小肠腺变短变细,成萎缩样变.TPN+Gln组与TPN组相比,小肠绒毛形态完整,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未见细胞坏死现象,腺体未见萎缩.TPN+Gln组大鼠血浆Gln浓度、小肠黏膜的S期细胞比率和增殖指数均较TPN组显著增高(P<0.05);血浆D-乳酸、内毒素浓度较TPN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Gln的静脉注射制剂L-丙氨酰-L-谷氨酰胺可以促进肠外瘘大鼠肠黏膜细胞的增殖,恢复肠黏膜屏障,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 产后重度腹腔感染合并低位肠瘘、不全肠梗阻营养支持一例报告

    作者:王秀荣;刘珠凤

    患者,女,31岁,已婚.于2000年12月8日在家中分娩后3天出现发热,伴腹胀、腹痛, 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经检查确诊为"腹膜炎盆腔脓肿”,行后穹窿切开引流,排出脓液2 00 0 mL.用"先锋必,安塞隆”等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B超示子宫左上方可见一4.8 cm包块 .于2001年2月6日转入北京一家医院应用多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仍无好转,腹痛加重伴稀便 .B超示子宫左上方异常回声及无回声包块.CT示下腹部囊实性占位,脓肿可能性大.于2001年2月23日入我院.查体:贫血貌,血红蛋白63 g/L,腹部膨隆,下腹部可及一平脐包块,边界不清,为囊性感,伴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肠鸣音弱.根据患者在当地医院B超和CT的结果均提示"盆腔腹腔脓肿,重度腹膜炎”.

  • 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长期连续维护经验

    作者:孔晔宏;李秀轻;沈倩

    目的 总结l例肠瘘患者长期应用经外周血管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探讨8根导管在1例肠瘘患者应用中的护理经验和教训.方法 对l例应用8根PICC的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根导管留置时间短3个月,长14个月.第1、3、5、7根导管分别应用12、13、11、14个月,第1根由于经验不足,严格按照说明书导管留置时间拔管,第3根由于滴入不畅拔管,第5根患者强烈要求拔管,第7根则是患者洗头时不慎拔管;第2根导管留置6个月时患者体温升高达38.7C,考虑为导管原因拔管,因缺少经验未作培养,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第4根导管使用3个月时患者体温39℃,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拔出导管,尖端培养为真菌阳性;第6根留置7个月,由颈内静脉穿刺到上腔静脉,拔管原因是穿刺点局部化脓;第8根应用了8个月,拔管原因是堵管,应用尿激酶溶栓效果不佳.结论 对肠瘘患者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充分提高生活质量.

  • 小肠双造口患者“体外肠道”的护理

    作者:方海雁;徐金中;叶向红

    小肠双造口是在近端小肠与远端小肠同时外置造口,由于肠液的大量丢失,使液体和电解质失衡,同时,肠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成分,肠瘘患者的大量肠液流失可导致营养状态的迅速恶化,出现恶液质,肠瘘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可高达55%~90%,营养状态的急剧恶化是近半数肠瘘患者的直接死因。针对这一现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ICU采用同时行近端持续性肠液回输和远端持续肠内营养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空肠造口 肠瘘 护理
  • 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外瘘的临床分析

    作者:蒲春林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66岁,平均37.2岁.拟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慢性阑尾炎2例.术后发生瘘的时间为4d~5年.其中,1个月内12例,2个月内3例,3个月内3例,术后17个月及5年各1例.

  • 肠瘘患者肠外营养的实施与护理

    作者:耿汇涓;李泽信;朱绍辉

    肠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程长、病死率高,55%~90%肠瘘患者合并营养不良[1].营养状态的急剧恶化成为近半数肠瘘患者的直接死因,因此营养支持是肠瘘治疗及护理措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肠瘘 护理
  •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并发肠瘘1例护理体会

    作者:邵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患者,手术治疗68例.其中1例修补术后出现肠瘘,经精心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因突发性上腹痛3小时入院.

  • 早期肠内营养在手术后康复中的应用40例分析

    作者:金丽;王新颖;彭南海

    入选我所2009-08-2009-12我所对40例手术后患者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发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现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普通外科手术并且肠道通气后患者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8~75岁,鼻肠管8例,鼻胃管26例,空肠造瘘管6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13例,肠梗阻12例,克罗恩病7例,顽固性便秘4例,肠瘘2例,阻塞性黄疸2例,结肠造口术后2例.

  • 气囊尿管用于肠瘘患者肠内营养

    作者:毛永贤

    自2005年以来,我们将气囊尿管应用于肠瘘患者的肠内营养,基本解决了肠液及营养液外漏的问题,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方法选用16号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插管前先将气囊内注入15ml氯化钠溶液或空气,检查无漏水或漏气后,将气囊抽空备用.

  • 三管肠内减压法在十二指肠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宗文

    目的探讨应用三管法治疗十二指肠损伤和预防十二指肠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在17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手术中应用3条12~18号十二指肠引流管作三管放置于十二指肠及空肠内,外接负压器作为减压及营养之用.结果治愈16例,1例因拒绝手术自动出院,2 h后再次返院手术死于感染性休克,治愈率达94.1%,全组无肠瘘发生.结论应用三管法治疗十二指肠损伤起到有效的减压作用,促进十二指肠修补裂口或肠吻合口的愈合,对预防十二指肠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836 条记录 3/42 页 « 12345678...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