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带蒂肝圆韧带预防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疗效

    作者:刘英俊;王刚成;刘晓勇;化鹏标;王有财;韩广森

    目的 探讨利用带蒂肝圆韧带预防合并高危因素的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的563例合并高危因素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率及转归.结果 对照组302例患者中14例术后发生了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为4.6%,实验组261例患者中4例术后发生了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为1.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6,P=0.037).对照组14例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均超过38.5℃,WBC计数平均达(18.4±5.9)×109/L.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4例接受二次手术后好转.实验组4例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中2例发热,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胃癌患者,带蒂肝圆韧带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

    关键词: 胃肿瘤 肠瘘 圆韧带
  • 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

    作者:唐云;李荣;陈凛;卫勃;武现生

    目的 总结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胃癌切除术后19例吻合El瘘和18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共37例胃肠道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7例均加强了瘘口附近的腹腔引流,采用了持续胃肠减压,先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然后从肠外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32例在肠外营养液中强化了谷氨酰胺,31例使用了生长抑素,13例在吻合口瘘愈合期加用了生长激素.9例瘘口于术后21-30d自愈,24例于30-60d内愈合,2例于60.81 d内愈合.2例死亡,其中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因严重的左侧胸腔、肺部感染及腹腔感染于术后42 d死亡.另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因瘘口周围严重感染和急性腹腔内出血于术后62 d死亡.结论 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持续胃肠减压,特别是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胃癌切除术后胃肠道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 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汪进国;吴佩;武健;陈贤军;瞿章;汪为林;黄鹤;茆家定;梁林虎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4年10月间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行胃癌根治术420例患者中21例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对可能导致胃癌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组胃癌患者术前并存糖尿病和肝硬化、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消化道重建方式、十二指肠残端是否包埋均与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胃癌患者术前并存肝硬化(OR为5.369,P=0.016)、术前血红蛋白水平(OR为5.66,P=0.011)和消化道重建方法(OR为3.82,P=0.015)是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患者术前并存肝硬化、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是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主要危险因素.

  • 负压封闭引流在肠外瘘裂开伤口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陆培华;孙键;沈伟;汤浩;吴登峰;蒋志阳;陶国清

    肠外瘘是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性通道,依瘘的部位不同,可产生大量刺激性消化液、脓液、粪渣,可引起自身组织消化、切口感染、局部皮肤腐蚀等严重并发症.近两年我科并发3例肠瘘伤口裂开,均通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腹膜后及腹腔多发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刘承利;张洪义

    患者男,65岁,因腹部包块反复手术后复发12年并腹胀、恶心呕吐半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于1996年4月在外院行腹腔包块切除术,此后于2001年7月、2003年8月、2004年6月、2005年1月、2006年4月多次因肿瘤复发在北京市多个医院行肿瘤切除术,2006年12月4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腹腔多发巨大脂肪肉瘤切除术,共切除腹膜后、肠系膜等部位40个大小不等的肿瘤,术后出现肠瘘,经积极治疗后痊愈.

  • 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368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乾德;陈汉卿

    目的:观察保留胃血管弓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30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胃外伤破裂、刀刺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68例,行胃大部切除时,胃血管弓保留完好。对照组362例,常规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用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覆盖十二指肠残端进行缝合加固。采用SAS 8.1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8%(14/362),χ2=11.292, P <0.01;术后腹腔感染率为0.5%(2/368)、4.1%(15/362),χ2=9.984, P<0.0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3%(1/368)、3.3%(12/362),χ2=9.34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毕罗(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保留完好的胃血管弓,明显降低了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

  • 经结肠双腔造口局部切除闭瘘术的术式探讨

    作者:邹小明;宋茂力;贾红波;李刚;李晓林;姜学海

    目的 探讨经结肠双腔造口局部切除闭瘘术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 12例结肠双腔造口闭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2.0 h.术后切口一期愈合10例(83.3%),切口感染2例,均并发吻合口漏,占16.7%;均无腹腔内感染.随访4~36个月,随访率为83.3%(10/12),无再次行造口术的患者,无切口疝(包括2例吻合口漏的患者)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结肠双腔造口局部切除闭瘘术安全可靠,副损伤小.

  • 补片悬吊法治疗小肠瘘一例

    作者:汤东;张琪;章洪鹏;周怀成;王杰;熊清泉;黄玉琴;史友权;王道荣

    1.病情介绍:患者宗xx,女,40岁,因"阑尾切除后20 d伴切口肠液溢出1 d"于2016-01-30 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患者2016-01-07因"腹痛伴腹胀2 d"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2016-01-10中午出现腹痛加剧,腹部超声提示腹腔见多处游离样液性暗区,病情加重,行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手术采用绕脐下腹正中切口,进腹后探查见腹腔内大量黄色脓液,量约1 000 ml,阑尾根部坏疽伴穿孔,小肠扩张水肿,未见明显梗阻部位,余探查未见异常,术中考虑: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麻痹性肠梗阻,遂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后9 d拔除腹腔引流管,无明显不适.

  • 阑尾系膜"套埋"阑尾残端避免肠瘘及粘连的新术式

    作者:舒思远;王井友;陈飞云;丁喜坤;喻登明;杨佳全;张正伟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急慢性阑尾炎病例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26~47岁,随机选取19例行阑尾残端套埋术式(观察组),对照组27例用传统方式荷包包埋残端,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方法: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阑尾斜切口,观察组术式图解及说明如图1~4.

  • 腹腔镜梗阻性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安书;傅朝春;张世博;许永平;时鑫;陆观;李洁;杨晓宾

    目的 探讨腹腔镜梗阻性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梗阻性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Dixon) 4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保肛组),与同期的50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患者对照(对照组).结果 保肛组发生肠瘘6例(6/45,13.3%),经充分引流后肠瘘愈合;局部肿瘤复发5例,转移3例;无死亡病例.保肛组的术中出血量(120±3)ml及术后住院时间(9±1)d,与Miles术比较有优势.结论 只要病例选择适当,辅以术中结肠灌洗和(或)预防性造瘘,对于梗阻性低位直肠癌可以采用腹腔镜保肛手术治疗,不但能够恢复良好的排便、控便功能,而且可以达到和Miles术相同的根治范围,取得类似的疗效.

  • 补片迟发性深部感染去除感染补片后并发五例肠瘘的临床分析

    作者:阎立昆;李伟;王小强

    目的 探讨腹壁疝修补术后补片迟发性深部感染去除感染补片后肠瘘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2003年2月至2014年4月共36例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其中5例去除感染补片术后发生肠瘘,对这5例肠瘘发生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相关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术前均无肠瘘症状,影像学检查也未见明显肠瘘,去除感染补片术中也未发现明显肠瘘,但均在手术去除感染补片24~ 72 h后引流管发现肠液,证明肠瘘发生,肠瘘量约为(15~40) ml/d.发生肠瘘后5例患者均未手术,在给予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后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异常.结论 补片迟发性深部感染去除感染补片后发生微小肠瘘,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补片对肠管的侵蚀有关,但也不能排除手术操作因素.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上,充分引流后多能自愈.如何预防的关键是防止补片对肠管的侵蚀.此外去除感染补片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肠管.

  • 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术后肠瘘二例

    作者:王福荣;蔡相军

    患者1:患者女,75岁,因腹部切口红、肿、热、痛10 d 于2011年10月27日入院。既往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因升结肠癌和右侧卵巢癌行手术治疗。二次手术后3个月出现腹壁切口疝。于2010年8月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cisional hernia repair,LIHR)手术。术后2 d腹腔引流管引出小肠液,引流初期50~100 ml/d,逐渐减少,术后20 d 引流液消失,拔除引流管出院。201 1 年 10 月 1 7日出现腹部切口皮肤红肿伴明显疼痛及发热。查体:切口红肿部位有明显波动感。腹部 CT 检查见脐水平双侧腹直肌略分离,白线区被肠管占据,可见多个结节状致密影(图1)。立即行脓肿切开引流术。脓腔底部可见感染的补片,剪除部分感染补片后,含有食物残渣的浑浊恶臭液体流出,并从中拾出3枚螺旋钉。诊断小肠瘘。经积极换药、持续负压吸引及抗炎治疗后,局部炎症消退。入院40 d 后予以剖腹探查。术中确诊肠瘘位于空肠,感染的补片周围与肠管紧密粘连,外周补片与肠管形成膜性粘连,补片有部分皱缩。遂行肠瘘小肠部分切除并消化道重建。补片感染的范围较大,全部取出补片。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见感染等并发症。

  • 应用合成材料行腹壁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相关肠瘘

    作者:阎立昆;李伟;王小强

    手术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方法,无张力修补术虽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但是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而补片相关肠瘘是无张力疝修补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本文主要就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相关肠瘘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 疝修补术 肠瘘
  • 腔内修复治疗继发性腹主动脉肠瘘一例

    作者:李璇;辛世杰;罗英伟;杨栋;段志泉

    继发性腹主动脉肠瘘为血管重建术后的少见并发症.1953年Brock[1]首次报告了自体血管移植治疗腹主动脉瘤术后继发腹主动脉肠瘘的病例.我院于2006年11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 肠瘘内镜下介入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秀文;任建安;黎介寿

    肠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并发症.内镜技术的发展使通过非手术的介人性治疗手段修复肠瘘成为可能.介人性治疗应在患者全身情况稳定、感染控制、营养不良纠正之后开展.这些疗法包括真空负压引流、纤维蛋白胶封堵、支架、窦道栓、缝合和Over The Scope Clip(OTSC)吻合夹等,各型介人手段可综合运用.真空负压引流适用于肠瘘早期清除瘘周围的炎性环境,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架跨过瘘,可帮助暂时恢复胃肠道的连续性.胶堵适合管状瘘,窦道栓插入瘘口及窦道可封闭肠瘘,内镜下缝合用于治疗大径<1 cm的瘘成功率较高,而OTSC吻合夹适用范围广,适合大的缺损.内镜下介人性治疗肠瘘避免了再次手术,可作为特定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关键词: 肠瘘 内窥镜检查
  • 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治疗腹壁转移癌

    作者:陈其龙;徐小宏;蔡小燕;周育成;胡耕远;泮丹红;陈钶;谢坤;牟一平

    传统观念认为,腹壁出现转移癌预示着肿瘤已发展至晚期,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然而,腹壁转移癌常引起慢性腹壁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肿块可浸润至肠壁,引起肠瘘或肠梗阻.近年来,随着新型补片的出现,腹壁缺损修复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治疗腹壁原发性肿瘤的应用[1].我们有选择地对腹壁转移癌患者行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术,取得一些经验,报道如下.

  • 肠瘘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学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潘海燕;贾英斌;李月婵

    目的 研究分析肠瘘病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主要病原菌分布、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2002年1-11月在医院就诊的肠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119例,留取患者的腹腔引流脓液等标本做培养,应用ABBott(MS-2 System)系统做细菌鉴定及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分析腹腔感染的细菌及其引起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对抗菌药物耐药特点.结果 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3.02%、7.19%、7.19%、7.19%、6.48%、6.84%、6.84%,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63%,革兰阳性菌占41.37%;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阳性率为46.01%,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高于肺炎克雷伯菌与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并且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显示了较强的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的耐药率<30.00%;鲍氏不动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的耐药率<3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8.18%、头孢哌酮为36.36%;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整体高于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整体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的链球菌属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低,无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 肠瘘并发腹腔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ESBLs检出阳性率达46.0%;检出病原菌均呈现多药耐药性,因此对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在更改引流方式等手术治疗外,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B超监视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水压灌肠治疗

    作者:李丽娜;李心元

    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手术创伤、腹腔炎性渗出和肠壁水肿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并存的黏连性肠梗阻.若对本症认识不足,常常导致不必要的手术,甚至造成肠瘘、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我院近年来采用在B超监视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

  • 介绍肠瘘换药的新方法--盒式开放负压引流

    作者:许元良;杨双飚

    肠瘘是外科较常见的并发症。长期以来对肠瘘的治疗,以TPN(胃肠外营养)、EN(胃肠内营养 )及药物抑制胃肠液分泌为主。而对治疗肠瘘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药,却报道不多。怎样对未禁食的患者换药,以促进肠瘘及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换药的工作量,我们研制一种盒式开放负压引流装置,简单有效,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消毒透明肥皂盒盖一只,一端锉一圆缺口(大小与乳胶引流管外径相当),盖面烫2~3个通气孔。普通乳胶引流管一根,一端剪成斜孔与侧孔。大灭菌凡士林纱布若干。氧化锌软膏适量。修筑"堤坝":换药时医生戴手套,将大凡士林纱布卷拉并接成长条,围于创面一周,略小于盒盖。同样方法制成两圈,上下重叠,并在两圈间放置引流管。管口离瘘口约0.5cm。圈外皮肤及创缘敷氧化锌软膏,干纱布覆盖。固定盒盖:另取小凡士林纱布叠成小块,置引流管端浅面,使得盖上盒盖后引流管紧贴腹壁创面。将盒盖压在干纱布上,并用两条宽胶布将盒盖固定于健康皮肤。转动引流管使副孔贴近创面。胶布条交叉将引流管固定于盒盖,防止引流管转动。引流管接电动吸引器,低负压持续吸引。 典型病例男,64岁。肝门胆管癌肝浸润,行肝门胆管癌、第Ⅳb 肝段切除、淋巴清扫,Roux-y胆肠吻合,U形管吻合口支撑引流。术前术后全身情况差,并发剑突下"人"形切口感染裂开,肠瘘胰瘘,菌群失调。我们采用钢管架保护腹腔持续灌洗、纠正内环境失衡、每日换敷料20~30余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病情平稳后,设计全封闭负压吸引袋等处理肠瘘和18×10cm创面,进展较慢。逐步改良成盒开放持续吸引(夜间),白天一般纱布棉垫覆盖换药,创面缩小效果显著,病人食欲良好,离床活动。一月半后,肉芽创面基本消失。 体会肠瘘患者的肠内容外溢腐蚀皮肤和创面。我们开始试用完全密闭的塑料袋加负压装置,但负压后,塑料面贴紧创面,肠粘膜很快外翻、肉芽创面红肿,吸引效果不理想。我们逐渐改良为透明肥皂盒盖保护肠瘘口及周围创面,既可观察又可盖上棉被。由于有通气孔,不会造成容器内累积负压的增加及肠粘膜和创面的损伤。特别对肠瘘周围较大创面,一般定型的人工肛门袋因口径小无法使用,而纱布棉垫覆盖瘘口,肠内容不断流出,腐蚀创面和皮肤,影响愈合,局部也十分疼痛,医护人员换敷料的工作量也很大。使用本装置,肠内容流出随时吸引,大程度减少肠内容对创面的刺激,保证创面的缩小和瘘口的愈合,为下一步肠瘘的回纳创造条件。

  • 腹部手术后肠瘘11例

    作者:李国强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11例腹部手术后肠瘘的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 11例肠瘘中7例经控制感染,充分引流,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自行愈合;2例行再次手术治愈;2例因腹腔感染,体质较差,终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肠瘘主要发生在手术后,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836 条记录 6/42 页 « 12345678...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