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脑损伤并发迟发曲霉菌性脑脓肿1例

    作者:索耀华;王破;景猛

    外伤后曲霉菌性脑脓肿是极少见的病例.迄今为止文献只见几例报道,本文报告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治愈后半年发生曲霉菌性脑脓肿,行脓肿切除5个月后又因全脑曲霉菌性脑炎而死亡的病人.结合病理及有关文献对其影像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1 病例报告男性,30岁,车祸致弥漫性轴索损伤、右中颅窝骨折、右颞脑挫裂伤,入院当时GCS3分,立即应用亚低温综合性脑保护及大剂量激素(甲强龙)冲击治疗,在此期间应用了三代头孢菌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病人于伤后24d清醒.伤后4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体温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出院.出院后1个月即伤后6个月出现头晕、记忆功能减退、并逐渐出现中枢性面瘫.头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见右颞边界清楚的多个高密度影,增强见环状强化,并见右颞囊性病变区,其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磁共振成像(MRI)示右颞部异常信号(图1),CT及MRI均考虑"脑脓肿”,当时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3×106/L,手术切除了右颞4个多发性脓肿,肿物体壁与细菌性脓肿壁相同,较厚,囊内为似炼乳样液体,无味,根部位于蝶骨嵴中1/3,较韧,与硬膜融为一体,术中脓肿全部切除,根部用双极反复烧灼,术后切口愈合佳.术中留取脑脊液检查常规示细胞数:1×106/L,同时留取脓汁送检培养,结果无细菌生长,病理回报为曲霉菌感染(图2,3,4),临床诊断:霉菌性脑脓肿.

    关键词: 曲霉菌 脑脓肿
  • 小儿心源性脑脓肿的微创穿刺治疗(附12例分析)

    作者:赵佩林;张雁;王洪生;刘艳明

    1 对象与方法 2002年2月~2006年1月,本组治疗12例心源性脑脓肿病儿,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5~12岁,平均7岁.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6例.脓肿部位:额叶6例,顶叶4例,颞叶1例,枕叶1例.脓液量15~40 ml,平均23 ml.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3例.细菌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大肠杆菌3例,链球菌4例,微球菌1例,绿脓杆菌1例.

  • 颅内病灶CT简易精确颅表定位法

    作者:赵佩林;王洪生;赵青江

    1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 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 cm、长60 cm的松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深部脑脓肿

    作者:戴荣权;李之邦;汪海关;陶荣真;周剑锋

    我院1998年8月~2000年3月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治疗深部脑脓肿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65岁,病程10天~5个月,7例均经CT确诊.多发性脓肿2例,单发多囊性脓肿1例,总共11个脓肿分布如下:基底节区2个,鞍区1个,桥小脑角1个,颞叶深部4个,额叶深部3个.

  • 脑实质内小病灶的临床治疗(附43例报告)

    作者:赖杰宇;贾成武;白晓忠;陈忠智;孙永安;解放军第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脑实质内小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抗炎、抗癫痫治疗及小骨瓣开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引导直视下摘除病灶.结果保守治疗26例,13例痊愈,4例好转,9例转入外科手术;直接手术17例,经保守治疗未愈再手术9例,共26例病人均痊愈.结论对于病程较短的炎性病灶及环壁较薄的微小脑脓肿,保守治疗易取得疗效;对于非炎性病变及病程较长,环壁较厚之微小脑脓肿手术疗效满意.

  • 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治疗丘脑脓肿

    作者:郑伟明;瞿宣兴;陈伟建;林岩崇;钟鸣;谭显西;郭献忠

    丘脑脓肿很少见,国内外的报道都较少.我院自1983~1997年4月收治了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手术证实的脑脓肿病人35例,其中丘脑脓肿3例,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均治愈.现报告如下:

  •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小儿多发性脑脓肿(附10例分析)

    作者:李奋强

    1 对象与方法 2000年3月~2008年2月,我院收治小儿多发性脑脓肿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5岁.房间隔缺损1例,法洛四联征2例.本组病人均有发热(体温38.5~41.5℃)和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表现,及精神异常、脑膜刺激症等脑损害症状.人院前均使用过抗生素.本组CT平扫及强化检查,表现为颅内多发环形增强影,增强后囊壁为均匀一致强化环,周围水肿明显:脓肿数目2~5个;分布于单侧大脑半球1例,双侧大脑半球9例.

  • 垂体腺瘤合并垂体脓肿、垂体性甲亢1例

    作者:崔勇;潘源;王麒;卢亦成

    1 病历摘要男,24岁.反复发热、头痛1月余入院.神志清,心率110次/分.双侧视乳头水肿,颜色淡红,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甲状腺Ⅱ度肿大.鞍区CT示:鞍区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2.0cm×2.0cm×1.8cm,局部骨质受压吸收,鞍池亦受累,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

  • 脑脓肿合并脑出血2例临床分析

    作者:江博雄;胡裕全;蔡梅钦;傅泉;石德金;杨李轩

    目的探讨脑脓肿并发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问题.方法分析CT诊断为脑出血但手术证实为脑脓肿合并出血2例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 2例CT高密度影实为脓血混合物,其周边有脑水肿的征象,1例因误诊致术中脓液外溢并发颅内感染死亡,1例确诊后经手术成功救治.结论脑脓肿合并出血会出现类似脑出血的CT征象,它与脑出血的区别在于高密度影周围存在低密度区.

  • 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心源性脑脓肿5例

    作者:王京;熊光仲;阳楚雄

    心源性脑脓肿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颅内并发症,如不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治疗,预后较差.我科从1991年4月至2000年11月应用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心源性脑脓肿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单发脑脓肿的误诊与治疗(附18例分析)

    作者:蔡望青;陈由芝;钟志光;谭平国

    脑脓肿具有与其他一些疾病相似的临床表现,常易误诊.现将我院自1993年3月至1998年12月收治单发脑脓肿中的18例报告如下.

  • 20例多发性脑脓肿的治疗

    作者:王学廉;高国栋;李永林;潘宏学;田应德;赵振伟;张宝国;秦怀洲

    多发性脑脓肿占细菌性脑脓肿的10%~50%[1].在如何掌握其处理原则方面仍是神经外科医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我院1987~1998年常规应用头颅CT后,共收治多发性脑脓肿20例,占同期住院脑脓肿的12.5%,采用了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多房性脑脓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选择

    作者:于新;刘锐;张剑宁;赵虎林;王亚明;亓树彬;王洪伟;杜亚楠;贾博

    目的 探讨多房性脑脓肿(MLPB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1年至2011年收治的20例MLPBA和69例单房性脑脓肿(ULP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MLPBA患者占全部脑脓肿患者的22.5%,2组间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时间、脓肿部位、细菌类型、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LPBA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破人脑室率高于ULPBA组,MLPBA和ULPBA的平均脓肿体积分别为8.8 mL和13.3 mL.MLPBA和ULPBA的立体定向治疗复发率分别为26.7%和3.2%,死亡率分别为0%和4.3%.结论 MLPBA并非少见;其脓肿体积小于ULPBA但更易破入脑室;立体定向脓肿穿刺为第一治疗选择;虽有些患者需重复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但总体预后良好.

  • MR弥散加权成像与钆增强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新娟;王光彬;林祥涛;袁振国;武乐斌

    目的 评估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含钆造影剂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9例脑内单发囊实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液体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和钆增强MRI检查.分析脑脓肿(22例)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27例)DWI信号及强化特征并进行囊变坏死区ADC值测量.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DWI结合常规序列;Ⅱ组为CE-MRI结合常规序列;Ⅲ组为DWI、CE-MRI两种序列联合并结合常规序列.结果 DWI上20例脑脓肿呈高信号,24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为低信号;14例脑脓肿、12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呈壁较薄而均匀环形强化.大部分脑脓肿的ADC值明显低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P<0.05).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脑脓肿的敏感性分别为90.9%、63.6%、95.5%,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较CE-MRI能更敏感地发现脑脓肿,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18例瘤型脑脓肿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

    作者:牟永告;ZHANG Xiang-heng;何杏勤;魏大年;赛克;ZHOU Wang-ning;谢海涛;DENG Xing-hai;王涤宇;陈忠平

    目的 总结瘤型脑脓肿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自2000年10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18例瘤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共有18例腩脓肿在外院诊断为肿瘤,其中诊为胶质瘤11例,转移瘤7例.冬春季节发病16例.18例均未发现原发性感染灶,2例入院前1月有发热病史.入院后白细胞总数10.1×109/L~13.7×109/L者7例,其中6例中性粒细胞比率80.8%~90.5%,白细胞总数正常11例.入院后患者均行MRI检查,14例诊为腩脓肿,2例诊为转移瘤,诊为胶质瘤及寄生虫病各一例.细菌培养结果 为无菌生长9例,革兰阳性菌4例,链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各一例.手术切除12例,穿刺引流6例.术后随访1~6年,治愈17例,好转1例.结论瘤型脑脓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临床表现不典型,MRI扫描是其有价值的辅助榆查方法 .在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MRS和DWI足常规MRI扫描的重要补充.

  • 鼻疽诺卡菌引起的脑脓肿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程振娜;周晓燕;李刚;来彦博;殷国民;贾伟

    诺卡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海水、淡水土壤和尘土中,具弱抗酸性,多由呼吸道进入人体,能够引起呼吸系统、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播散性感染[1].诺卡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包括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等,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诺卡菌感染病死率高且诊断困难.不同种的诺卡菌在毒力、治疗及药物敏感性上是不同的,因此成功将诺卡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于2016年3月在1例脑脓肿患者标本中发现鼻疽诺卡菌,现将其详细资料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鼻疽诺卡菌的认识.

  • 隐源性脑干脓肿一例报道

    作者:林昆哲;袁邦清;赵琳;薛亮;鹿松松;王守森

    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所形成的脓腔,其中无法确定感染来源者称之为隐源性脑脓肿.病因不明的脑干脓肿国内罕见报道,笔者收治了l例脑干脓肿病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患者 男,27岁,因“突发头痛伴口角歪斜9d”为主诉于2014年11月12日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体检:神志清楚,言语含糊.双侧瞳孔等圆,直径约3mm.双眼视力粗测正常.双眼复视,眼球水平方向震颤.左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右歪斜.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颈抵抗(-),病理征(-).

    关键词: 脑脓肿 脑干 误诊
  • 鹑鸡肠球菌致脑脓肿一例

    作者:孔鲁;刘伟

    患者男性,45岁.因发作性四肢无力伴言语错乱5月余于2011年3月12日入院.2年前曾行小脑胶质瘤手术,病理示星形细胞瘤Ⅱ级.术后接受系统放射治疗.有"溶血性贫血"病史,并长期小剂量口服强的松.体温正常,神经科查体基本正常.脑MR示左顶枕及右枕多发占位病变(图1).诊断:胶质瘤复发并脑内转移;转移瘤;脑脓肿.

  • 1.5T MRI用于脑内环形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敏;贾守强;王锦玲;王敏;李锋

    目的 探讨1.5T MRI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影像中心选自2009年4月至2013年3月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现为环形强化的脑转移瘤、胶质瘤以及脑脓肿各40例病例的1.5T MRI表现,比较各病种的影像征象差异. 结果 脑转移瘤与胶质瘤组间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分房征、多发壁结节、外侧壁是否光整征象有差异;脑转移瘤与脑脓肿组间病灶的数目、大小、子母环征、环壁切迹征、环壁厚度、内侧壁是否光整、T2WI低信号环征、液液平征、病灶中心DWI高信号及ADC图低信号、灶周水肿程度征象有差异;胶质瘤与脑脓肿组间病灶的位置、形态、分房征、子母环征、多发壁结节、环壁切迹征、环壁厚度、内外侧壁是否光整、T2WI低信号环征、液液平征、病灶中心DWI高信号及ADC图低信号征象有差异.脑转移瘤的征象依次为多发病灶、灶周Ⅲ级水肿、小病灶、外侧壁光整、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处,显示百分比分别为79.5%、70.3%、67.5%、48.5%、47.9%;胶质瘤的征象依次为分房征、病灶位置在髓质、多发壁结节、外侧壁不光整、病灶为不规则形,显示百分比分别为85.7%、78.0%、77.8%、65.4%、51.9%;脑脓肿的征象依次为子母环征、DWI高并ADC图低信号、环壁切迹征、T2WI低信号环征、液液平征,显示百分比分别为100%、100%、100%、92.6%、82.4%. 结论 1.5T MRI能够显示脑转移瘤、胶质瘤、脑脓肿3种病变特征性征象,对三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与口腔诊治

    作者:汪军;乐进秋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以下简称HHT)也称Renda-Osler-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在美国的发病率为10~20/10万人.虽然此病早在100年前已被发现,但医务工作者却普遍缺乏对这种危及生命疾病的认识,同时有许多HHT患者并未被诊断出来,这就更增加了日常口腔诊疗中的风险.所有年龄阶段的HHT患者均可能发生中风、脑脓肿、肺动静脉变异、偏头痛、胃肠道出血及慢性贫血等并发症.本文着重讨论HHT对患者的影响,与牙医有关的症状及体征、对HHT患者的口腔治疗中预防性措施及不同部位HHT的诊断与治疗.

716 条记录 29/36 页 « 12...26272829303132...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