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一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累及内侧柱和后柱内侧部的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侯吴仁;徐敏鸥;李伯州;宋永强;郑金保;项宇峰

    目的 探讨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采用单一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累及内侧柱和后柱内侧部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2-01-2015-12诊治32例累及内侧柱和后柱内侧部的胫骨平台骨折,均在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单一内侧入路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 术中失血量平均12(0~30)ml;手术时间平均58 (45~80)min.3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4.6(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6(12~16)周.术后3d与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单一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内侧柱并后柱内侧部骨折显露充分、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AO/OTA及三柱分型联合应用指导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谢卫宁;杨英年;李华;罗善超;唐家鹏

    目的 探讨AO/OTA及三柱分型联合应用指导治疗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侧显露采用倒L形入路,后柱使用抗滑钢板固定,塌陷部位打压植骨,术后指导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结果 38例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按HSS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2%.结论 准确的骨折分型、合适的手术时机、正确的手术入路、可靠的内固定及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仲飙;张弛;孙辉;杨光;王竞超

    目的 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3~92分,平均(82.4±6.8)分,ROM平均为(121.6±1.2)°.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可治疗广泛而复杂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双切口对于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复位和固定都较充分,对软组织创伤较小,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治疗22例

    作者:马晓松;马晓东

    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后侧人路或前后联合人路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2例.现报告如下.

  • 髋臼骨折合并臀上动脉损伤1例分析

    作者:闫奇;李杰;金权赫;余也;徐波;朱亚;徐鹏;穆卫东

    臀上动脉损伤通常并发于髋臼骨折或髋关节后脱位,损伤发生后常常在局部形成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侧臀部肿胀并可见皮下瘀斑,其治疗方法多样.本例臀上动脉损伤后局部形成假性动脉瘤,并无臀部肿胀或瘀斑等典型体征,而术中大量出血,术野内被血液覆盖,创腔内无法找到血管断端,使用纱布填塞加压止血无效,手术机动性地选择带导丝的儿童用8号导尿管阻断患侧髂总动脉,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使用本方法可以提高臀上动脉损伤诊出率,且应对术中动脉出血简单有效,能够降低休克风险.

  • 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

    作者:牟斌

    目的 研究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80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实验组应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骨折基本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力比例分别为92.5%、85.0%,高于对照组的75.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层入路治疗方法,对骨折复位与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力有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显著.

  • 联合后方拉力螺钉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史思峰;卢文海;周冰;陈向阳;赵凤朝;郭开今

    目的 评价联合后方拉力螺钉对合并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联合后方拉力螺钉固定后柱骨折,对照组采用单纯内侧或外侧钢板固定,记录2组内固定手术时间、内固定过程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2组资料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联合后方拉力螺钉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上:观察组为(81±5)分,对照组为(77±6)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后方拉力螺钉固定可靠,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应根据患者受伤情况、骨折的分型、后柱骨折的累及情况等选择固定方式.

  • 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双柱骨折

    作者:邓信昌

    目的 探讨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髋臼双柱骨折的手术技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所有患者术中采用健侧可前后翻转的“漂浮”健侧卧位,对于不规则骨折,做前后路2个切口,由髂嵴开始,初步复位移位较多的大骨块,经髂腹股沟入路显露、复位和固定前柱和前壁骨折,对于高位骨折使用2块短钢板固定髂嵴内侧缘,根据髂耻嵴形状,使用1块钢板预弯固定,低位骨折沿髂耻嵴使用1块钢板固定,K-L入路显露、复位和固定后柱以及后壁骨折.结果 本组手术平均时间(3.5±0.5)h,术中平均失血(1 135±230)ml,解剖复位达到67.9%,患者对治疗的总满意度为96.4%,治疗后总优良率为89.3%,总共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未出现腹股沟斜疝以及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结论 前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髓臼双柱骨折术中显露充分,其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术后内固定稳固,并发症影响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手术方式.

  • 三柱固定治疗累及后柱的老年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作者:徐亚风;罗从风;唐波;邱伟健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多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柱老年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2月采用联合入路多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3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4例,Ⅵ型9例.术中坚强内固定防止关节面塌陷.[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0.7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为86.9%.术后即刻与术后2年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发生前外侧切口愈合欠佳,术后无神经症状,无内固定失效松动断裂.[结论]多钢板治疗老年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有效的方法,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将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 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沈捷飞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例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至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至16周,平均10.5周,术后4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100°-135°(平均122°),伸膝-5°-5°(平均0°)术后24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82-92分,平均85分.结论:联合后内、外侧采用重建钢板或T型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作者:范永盛;尹维刚;史增元;林荣;吴发科

    目的 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 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结果 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结论 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 长板与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建模及稳定性比较

    作者:代元元;章莹;夏远军;谢会斌;郭晓泽;朱昌荣

    目的: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在站、坐位时,髋臼后柱骨折髋臼处大应力(A分别为12.35 MPa、3.30 MPa;B分别为9.75 MPa、2.87 MPa)、大位移(A分别为0.45 mm、0.38 mm;B分别为0.44 mm、0.32 mm)及骨折线上各节点位移均数(A分别为0.404±0.049 mm、0.341±0.020 mm;B分别为0.381±0.055 mm、0.300±0.019 mm)均为A>B,A、B间差异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长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较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 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方庆;罗从风;陈健;胡承方;孙辉;范鑫斌;曾炳芳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作者:杨康骅;朱道信;刘青林;周建国

    目的 探讨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3月,采用膝后内侧倒“L”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0例患者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2~60岁,平均(35.8±4.2)岁;左侧9例,右侧11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后内侧髁使用解剖锁定钢板或“T”形加压钢板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根据骨折块大小选择合适空心螺钉或铆钉固定;后外侧髁使用3.5mm“T”形接骨板支撑固定,骨缺损严重患者需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支撑关节面.术后12个月按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术后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1. 6±14. 8)个月;骨折X线愈合时间10~24w,平均(16.8±6.4)w.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24~47分,平均(365±6.9)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时的55~94分,平均(86.4±8.2)分;其中优1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0%(16/20).膝关节活动度90°~135°,平均120°.术后8个月出现膝关节慢性疼痛3例,其中1例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出现硬化骨,退行性改变,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膝关节疼痛部分缓解;另2例仅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即可缓解疼病.随访中,无患者发生松钉,断钉断板,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安全可靠有效.

  • 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万东;马泉;孔庆柱;张凤鸣;闫石

    目的为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选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成人下肢标本32例。解剖并观测与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相关的重要神经、血管、肌肉及韧带的走行和分布特点。②选取新鲜成人下肢标本4例,按照预先设计的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观察该入路的可行性。结果应用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不需要显露胫后神经和腘动静脉;可以经腘肌下面显露胫骨平台的后内侧及后外侧部,在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部时腘神经血管束可以通过腘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得到保护;胫前动脉穿骨间膜处位于胫骨平台下方男:(59.44±3.97)mm、女:(58.67±1.37)mm。距离胫骨后内缘的距离男:(38.72±3.54)mm、女:(39.12±4.05)mm。在向外侧剥离腘肌时胫前动脉在穿骨间膜处易受损伤,但如果在骨膜下剥离并不超过胫骨后外缘可避免损伤胫前动脉。结论膝关节后侧倒“L”入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柱内外侧骨折

    作者:何绍烜;赵刚;赵辉;郭立民;王志华;袁勇;林丰;向东;魏炜;罗文东

    目的:观察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治疗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采用 HSS 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 HSS 膝关节评分71~93分,平均(81.4±7.2)分,ROM 平均为(120.1±1.3)°。术后即刻与12个月 TPA、PA 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可治疗复杂的累及后柱内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尤其适用于后柱外侧骨折需要单独用支撑钢板固定者。

  • 前后联合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李国文;刘志彬;李毅;丁志勇;黄玉良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0~70岁,平均49.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坠落伤7例.平台前外侧骨折6例,前内侧骨折11例,前内、前外广泛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6.5d.22例均采取前内侧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X线片下骨折线消失为准)以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73.4±40.3)min,术中出血量(187.5±53.1)mL,术后住院时间(16.3±4.6)d,骨折愈合时间(31.2±7.5)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4.9)个月;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HSS评分为(84.6±17.3),优良率为81.8%(18/22),两侧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前内侧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入路对组织损伤小,骨折端暴露充分,利于直视下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远期影响较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