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镜治疗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的短期疗效及软骨损伤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分析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的短期疗效,观察伴随的软骨损伤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笔者自2013-08-2016-08诊治23例(24膝)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合并软骨损伤,均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对于不稳定者(8例)附加缝合术.术中观察外侧盘状半月板分型、损伤、稳定程度及软骨损伤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euchi评分.结果 24膝中Watanabe分型Ⅰ型17膝,Ⅱ型7膝.均有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撕裂损伤,16例为稳定盘状半月板,8例为不稳定盘状半月板.软骨损伤按Outerbridge分级:0~Ⅱ级18膝,Ⅲ~Ⅳ级6膝.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93.0±4.9)分,较术前(61.9±13.9)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keuchi评分优良率达91.7%.结论 对于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术、不稳定者附加缝合术能取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伴随的关节面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影响术后疗效.
-
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变化的MRI影像学研究
目的:分析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关节镜及MRI确诊的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32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和经关节镜和MRI证实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无损伤的另外32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前交叉韧带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及矢状面的ACL走行及形态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信号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引发前交叉韧带走行、形态及信号异常,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前交叉韧带有关.
-
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矢状面形态的量化分析
目的:探讨症状性与非症状性儿童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complete discoid lateral meniscus,CDLM)在MRI矢状面上的形态学差异.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间,35例症状性儿童CDLM病例(症状性组)和27例无症状儿童CDLM病例(非症状性组)被纳入研究.由一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和一名运动医学科住院医师分别对每一病例的CDLM和内侧半月板(MM)矢状面前、后角高度进行测量(绝对值),然后计算CDLM前角高度与MM前角高度比值(前角高度相对值)以及CDLM后角高度与MM后角高度的比值(后角高度相对值).结果:症状性CDLM前角高度的绝对值为5.44±1.05 mm(医师甲)和5.43±0.97 mm(医师乙),相对值为1.35±0.27(医师甲)和1.32±0.24(医师乙),均明显大于非症状性CDLM的4.08±0.58 mm(医师甲)和4.12±0.53 mm(医师乙),1.02±0.12(医师甲)和1.01±0.11(医师乙),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间CDLM后角高度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关系数显示两名医师测得的各形态学指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0.001).结论:相较于非症状性儿童CDLM,症状性CDLM前角高度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增加,前角高度可作为评价儿童CDLM形态异常与否的影像学指标.
-
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失稳的影像学征象:双前交叉韧带征
目的:明确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DLM)损伤膝关节矢状面核磁共振成像(MRI)中双前交叉韧带征(DACLS)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术前MRI影像资料的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病例57例.由两名放射学主任医师共同分析所有病例的MRI图像资料并筛选出DACLS阳性的病例.然后,采用卡方检验比较DACLS阳性病例在不同DLM撕裂类型间分布的差异.结果:57例儿童DLM损伤病例中DACLS阳性11例,总的发生率为19.3%.DACLS在伴有弹响、伸直受限以及麦氏征阳性的膝关节中发生率更高,风险评价显示DACLS与膝关节弹响(P=0.029;OR=5.568)、伸直受限(P=0.002;OR=15.556)以及阳性麦氏征(P=0.009;OR=9.300)具有显著相关性.依据DLM损伤MRI分型,11例DACLS征阳性病例均分布于36例移位型病例中(30.6%):其中14个中央移位型病例中阳性4例(28.6%)、6个前中央移位型病例中阳性1例(16.7%)、16个后中央移位型病例中阳性6例(37.5%),21个无移位型病例中无阳性病例,移位型病例中DACLS阳性例数明显高于无移位型(P=0.013),风险评价显示DACLS与DLM移位明显相关(OR=1.440).依据DLM撕裂关节镜分型,12例边缘裂中DACLS征阳性3例(25.0%)、10例水平裂合并边缘裂中阳性3例(30.0%)、14例后外侧损伤失稳型中阳性5例(35.7%),而21例水平撕裂中无阳性病例.卡方检验显示:DACLS在DLM不同撕裂类型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8).结论:DACLS见于儿童DLM不稳定撕裂以及移位型损伤病例中,是儿童DLM损伤失稳的影像学征象;DACLS与膝关节弹响、伸直受限以及麦氏征阳性等症状体征显著相关,对于评价儿童DLM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
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特征及MRI评价
目的:探讨形态学指标在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MRI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术前MRI影像资料并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68例(70膝).由一名放射学住院医师(甲)和一名运动医学主任医师(乙)采用双盲法独立分析所有病例MRI图像资料.采用楔形征、板形征、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等4个形态学指标作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形态学特征的指标.以膝关节镜作为诊断金标准,探讨上述4个形态学指标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能力.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Kappa评价显示2名医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极佳(K值>0.75,P<0.001).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中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损伤组(P<0.05);无损伤组楔形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损伤组(P<0.05).两组板形征的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征病例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14.8%(甲)和12.0%(乙),板形征为33.3%(甲)和37.5%(乙),游离缘肥厚征为94.1%(甲)和100%(乙),肥角征甲、乙均为100%.与楔形征比较,游离缘肥厚征和肥角征预示存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风险更高(P<0.001).而板形征与楔形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与无损伤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MRI形态学特征有所不同.形态学指标对于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
局麻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成形及后外侧撕裂缝合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局麻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成形及后外侧撕裂缝合的治疗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有症状的外侧盘状半月板92例,采用局麻技术进行镜下成形;其中41例患者伴有后外侧撕裂,镜下将其分为外侧型、后侧型和后外侧型,结合由内到外和全内两种缝合技术进行缝合.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缝合组患者就诊前时间明显短于成形组(P<0.01),2组患者术中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重返正常生活,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66.74±5.35改善至术后97.16±3.46(P<0.01).结论 局麻关节镜下缝合外侧半月板后外侧撕裂安全可靠,不增加病人痛苦.
-
膝内侧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与治疗
盘状半月板临床上并不常见,且多为外侧盘状半月板,内侧盘状半月板罕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双膝内侧盘状半月板2例,经MRI确诊,1例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效果满意.
-
MRI冠状面形态学指标评价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冠状面形态学指标评成人完全型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具有术前完整MRI影像资料并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115膝.采用“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比值以及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中部高度的比值”两个MRI冠状面形态学指标作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指标.以膝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孤立形态学指标以及联合形态学指标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①仅依据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髁宽度比值诊断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为46.1%,特异性为94.9%,阳性预测值为93.8%,阴性预测值为44.6%,准确性为58.3%;②仅依据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中部高度比值诊断的敏感性性39.5%,特异性为94.9%,阳性预测值为93.8%,阴性预测值为44.6%,准确性为58.3%;③联合应两个形态学指标总的敏感性为85.5%,特异性为92.3%,阳性预测值为95.4%,阴性预测值为76.6%,准确性为87.8%.结论 采用孤立冠状面形态学指标单独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特异性较好,但敏感性偏低;而联合应用多个冠状面形态学指标可以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I冠状面形态学指标在成人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MRI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
外侧盘状半月板的研究进展
外侧盘状半月板是骨科常见的疾病.外侧盘状半月板是外侧半月板的一种解剖学变异,这种变异不仅改变了半月板的形状及运动,而且改变了膝关节表面的机械关系并成为一种致伤因素.Young于1889年首先报道了盘状半月板[1].据报道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病率为0.4%(7 056个膝关节)[2]到17%(未给出具体膝关节数)[3].在白种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病率不高于5%[2、4],而亚洲人则更为普遍.Kim等在1990年7月~1992年9月的关节镜检查中发现534例中有77例(14%)为盘状半月板[5],Fukuta s等对日本115例无症状的志愿者行MRI检查显示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3%[6],在Ikeuehi的研究中显示日本人的发病率为16.6%[3].
-
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有效影像学指标:MRI影像学评价
背景:目前,盘状半月板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明确,用于评价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在MRI冠状面上的形态学差异,进而筛选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指标。方法:纳入36例(36膝)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研究组)和34例(34膝)非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对照组),采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在膝关节MRI冠状面图像上测量并采集2组病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所得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体部宽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②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游离缘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③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关节囊缘高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2);④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高度以及股骨外侧髁宽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比值、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体部高度比值均大于对照组(P<0.001),而关节囊缘高度与体部高度比值小于对照组(P<0.001)。⑥结果说明,相较非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而言,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体部宽度以及游离缘高度增加,而关节囊缘高度降低,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比值、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比值可以作为评价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有效影像学指标。
-
MRI形态学指标评价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
背景:目前盘状半月板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完全清楚,用于评价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指标还有待深入探索.目的:探讨依据形态学指标评价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术前完整MRI影像资料并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病例73例(76膝).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副主任医师(医师甲)和一名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医师乙)采用双盲法独立分析所有病例的膝关节MRI图像.采用"游离缘内移征、游离缘肥厚征、肥角征"3个形态学征象作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指标.以膝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上述3个形态学指标评价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①医师甲依据"游离缘内移征"诊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为19%,94%和53%;医师乙的相应值为21%,97%和55%;②医师甲依据"游离缘肥厚征"诊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为52%,100%和74%;医师乙的相应值为57%,97%和75%;③医师甲依据"肥角征"诊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为26%,97%和58%;医师乙的相应值为24%,100%和58%;④医师甲凭借联合形态学指标诊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为86%,91%和87%;医师乙的相应值为88%,94%和91%;⑤Kappa评价显示,2名医师采用上述形态学指标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一致性好(K值>0.75,P<0.001);⑥结果说明,采用孤立形态学指标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特异性较好,但敏感性偏低,而联合应用多种形态学指标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形态学指标在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MRI评价中具有一定价值.
-
双前交叉韧带征: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失稳的影像学表现
背景:双前交叉韧带征是外侧半月板桶柄撕裂的影像学表现,然而其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类型的关系仍不明确.目的:探讨双前交叉韧带征对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失稳的评价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95例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由2名影像学主任医师观察并分析入组病例的膝关节MRI图像.统计术前MRI检查中双前交叉韧带征的发生率,分析其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类型、手术方式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95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病例中双前交叉韧带征阳性17例,阳性率为18%;②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中双前交叉韧带征的发生率为29%,明显高于不完全型的7%(P=0.005);双前交叉韧带征阳性组中纵向撕裂和边缘撕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5%和41%,也明显高于阴性组的9%(P=0.013)和14%(P=0.025);③双前交叉韧带征阳性组中术前膝关节弹响(P=0.021)、伸膝活动受限的发生率(P=0.003)、术中半月板缝合的概率(P=0.010)以及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等(P=0.008)均显著高于阴性组,而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0);④提示双前交叉韧带征是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失稳的影像学征象,其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评价和治疗中具有一定价值.
-
损伤与无损伤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形态学差异:MRI矢状面的量化分析
背景:目前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其影像学评价标准也未统一.目的:定量比较损伤与无损伤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在MRI矢状面上的形态学差异.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6年7月,总共72例经关节镜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被纳入研究.其中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39例(损伤组),无损伤33例(对照组).由2名放射学医师分别测量2组外侧盘状半月板矢状面前后角高度、前后径宽度、前后缘至胫骨前后缘距离以及同层面股骨外髁前后径等形态学数据,进而计算并求得各形态学指标的相对值(外侧盘状半月板各形态学数据与股骨前后径的比值).然后按损伤与无损伤,完全型与不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分组比较各形态学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损伤与无损伤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后角高度、后角与胫骨后缘距离以及股骨前后径等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损伤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前角高度(绝对值、相对值)均明显大于无损伤组(P=0.004,0.001);损伤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前角至胫骨前缘距离(绝对值、相对值)均小于无损伤组(P=0.001,0.001);损伤组矢状面外侧盘状半月板前后径(绝对值、相对值)均明显大于无损伤组(P=0.002,0.000);②完全型与不完全型外侧盘状半月板各矢状面形态学指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组内相关系数显示,2名观察者测得的指标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0.001);④结果提示,外侧盘状半月板MRI矢状面前角高度、外侧盘状半月板前后径以及外侧盘状半月板前角至胫骨前缘距离等形态学指标对评价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
关节镜下治疗青少年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护理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青少年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6例青少年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6例患者中优4例,良1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83.3%.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青少年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采用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症状性与非症状性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MRI形态学差异的研究
[目的]研究症状性与非症状性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discoid lateral meniscus,DLM)在MRI冠状面上的形态学差异.[方法]自2009年7月~ 2012年7月,32例症状性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研究组)和27例非症状性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对照组)被纳入研究.在MRI同一冠状面图像上测量两组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游离缘高度、体部高度、关节囊缘高度、体部宽度、股骨外侧髁宽度以及内侧半月板高度等形态学指标.计算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体部高度、关节囊缘高度与内侧半月板关节囊缘高度的比值,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的比值以及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关节囊缘高度的比值等相对形态学指标,所得数据进行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体部宽度为30 mm,大于对照组的24 mm (P<0.001);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游离缘高度为5 mm,大于对照组的3 mm (P<0.001);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高度为2.5mm、关节囊缘高度为3 mm,分别小于对照组的4 mm和5 mm (P<0.001).而内侧半月板关节囊缘高度以及股骨外侧髁宽度等形态学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比值(P<0.001)、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内侧半月板高度的比值(P =0.001)以及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自身体部高度比值(P <0.001)增加,而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高度及关节囊缘高度与同层面内侧半月板高度的比值降低(P<0.001).[结论]外侧盘状半月板在MRI冠状面上的体部宽度、游离缘高度、体部高度以及关节囊缘高度等参数可以作为评价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与否的形态学指标.
-
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变化的MRI影像学研究
[目的]报告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 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以及经MRI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儿童35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3.733,P=0.001);而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组正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01);而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在冠状面(x2=12.776,P=0.001)及矢状面(x2=10.271,P=0.001)异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增高(x2=5.418,P=0.020).[结论]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改变和信号异常.
-
膝内侧盘状半月板1例报告
盘状半月板临床上并不常见,其中多为外侧盘状半月板,内侧盘状半月板罕见.作者在临床中发现内侧盘状半月板1例,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恢复良好,报告如下.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三)
7 盘状半月板盘状半月板是一种解剖变异,主要发生于外侧半月板,极少情况下也可发生于内侧半月板.Watanabe将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及半月板股骨韧带(Wrisberg'韧带)型.完全型与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差别在于它们对胫骨平台的覆盖程度.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在形态上同正常半月板,只是其后部不与冠状韧带附着,仅通过Weinberg韧带附着于股骨髁(见图14).盘状半月板首次报告于1887年.形成原因Smillie认为与胚胎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对地吸收不良有关.1957年,Kaplan提出半月板异常的活动可能导致半月板肥大和形成盘状半月板.但盘状半月板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外侧盘状半月板通常无症状(见图15),完全形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后常可出现症状.所以,当盘状半月板出现症状与体征时则提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盘状半月板终则需通过MRI或关节镜证实.弹响膝关节综合征通常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有关.由于半月板后方无关节囊附着,致使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异常活动形成半脱位,从而引起相应关节间隙内的弹响.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取决于其类型和与有无损伤.如果偶然发现的盘状半月板无明显损伤则应保留其完整.若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则应考虑采用碟形手术予以半月板部分切除.盘状半月板撕裂手术治疗应切除足够的半月板组织,使其终形成一个有6mm稳定边缘和完整环行轮廓的半月板.对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半月板全切,而如今已有一些复位与修补技术使其与后方附着.
-
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治疗的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
盘状半月板由于形态的异常、缺乏足够的血液供应和组织薄弱等导致其极易破裂,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机能改变.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治疗方法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关节镜的应用为治疗盘状半月板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方法与短期效果.
-
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与否核磁共振成像冠状面上影像学指标观察
目的:考察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与否在核磁共振成像(MRI)冠状面上的影像学指标差异,为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接受关节镜治疗的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因膝关节外侧半月板损伤以外其它膝关节疾患前来本院就医的成人非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在MRI冠状面上对两组患者的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游离缘高度、体部高度、关节囊缘高度以及同层面股骨外侧髁宽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测量,同时计算游离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的比值、关节囊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的比值以及体部宽度与股骨外髁宽度的比值等外侧盘状半月板形态学变化相对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游离缘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关节囊缘高度则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而组间比较体部高度与股骨外髁宽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大到小对3项高度指标依次排序,研究组:游离缘高度>关节囊缘高度>体部高度;对照组:关节囊缘高度>体部高度>游离缘高度.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比值以及体部宽度与股骨外髁宽度比值分别为2.6与1.2(均>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0.7与0.9(均<1),而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关节囊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比值为1.8,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4,以上数据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可将外侧盘状半月板的MRI冠状面影像学指标作为诊断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其半月板是否发生有损伤的重要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