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经鼻蝶窦垂体大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庄冬晓;吴劲松;姚成军;毛颖;李士其;王镛斐;张荣;钟平;周良辅

    目的 探讨低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在经鼻蝶窦垂体大腺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82例垂体大腺瘤的经鼻蝶窦显微手术中,采用0.15T iMRI系统进行术中实时引导.以术后早期高场强MRI为标准对照,定量分析iMRI的成像准确性,并就低场强iMRI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治疗结果 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在iMRI的辅助下,82例垂体大腺瘤的全切率从61.0%提高到81.7%.低场强iMRI的成像准确率达86.6%,但对于侵犯鞍旁结构的肿瘤的成像准确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垂体大腺瘤的成像准确率(53.3%vs 94.0%,P<0.001).结论 iMRI导航技术的应用,'为经蝶窦垂体大腺瘤手术进程的动态引导及手术结果 的实时判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及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

  • 低场强术中磁共振BOLD导航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

    作者:姚成军;吴劲松;毛颖;李士其;庄冬晓;朱凤平;周良辅

    目的 探讨低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融合术前采集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功能成像(BOLD)功能导航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48例脑皮层功能区的胶质瘤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用术前高场强的BOLD影像与术中iMRI解剖影像融合,对照组将高场强的BOLD与术前高场强MRI解剖影像融合,分别导航手术.两组均采用术中电生理来验证BOLD功能区定位的准确性并随访.结果 试验组BOLD敏感性73.3%,特异性83.3%;对照组BOLD敏感性75.5%,特异性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肿瘤全切率为85.1%,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试验组术后功能改善或保持率为80.8%,对照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场强iMRI与术前BOLD功能导航手术可实时提供病灶与功能区可视化解剖信息,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致残率.

  • 术中磁共振实时影像导航下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初步应用

    作者:卢云鹤;吴劲松;姚成军;毛颖;周良辅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iMRI)影像导航应用于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初步经验、优势与不足.方法 在0.15T PoleStar N-20 iMRI实时影像引导下,对6例颅内占位性质不明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术.结果 6例均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活检阳性率为100%;1例颅内多发占位患者术后并发左基底节活检区域局限性血肿.结论 iMRI影像导航能及时纠正术中脑移位,即只有当iMRI确定穿刺针已位于病灶内才进行活检,从而有利于提高活检阳性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对"曲霉菌性脑炎并发脑疝一例"一文的异议

    作者:张晓宁

    近日阅读贵刊2009年第7期李国京等~([1])的"曲霉菌性脑炎并发脑疝一例"一文,读后深有感触.文中作者指出:"术中病理为曲霉菌病,脑组织内可见较多慢性炎性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浸润,以小血管周围为著,并见大量霉菌菌丝".由此可见,作者诊断为曲霉菌性脑炎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作者"在神经导航下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给予氟康唑抗真菌及头孢匹胺抗炎治疗".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对曲霉菌性脑炎使用氟康唑治疗是不正确的,存在治疗误区.其理由如下:氟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主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抑制真菌的过氧化酶.氟康唑抗菌谱窄,主要对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敏感,对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等其他真菌无效~([2]).

  •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陈思攀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重要代表,其大优势是能够显示大脑皮层功能区的活动,临床医师可通过该技术对脑肿瘤可能影响到的脑皮层功能区进行观察,这对于肿瘤治疗及预后评价均有极大帮助.本文就BOLD-fMRI在脑肿瘤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 SonoWand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孙君昭;田增民;杜吉祥;于新;赵全军;徐永革;王锐

    目的 评价术中三维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onoWand超声神经外科系统,对术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也可在术中直接应用三维超声进行导航.结果 本组进行脑肿瘤手术13例,共14个病灶;全切除13个(92.9%),次全切除1个(7.1%);手术切口和骨瓣较常规开颅手术小;病灶邻近运动区的7例患者,5例术后肌力未受影响,2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本组无症状恶化及死亡者,未发现应用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导致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SonoWand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术中实时超声扫描,解决了脑组织移位问题,有助于提高脑肿瘤的全切除率.

  • 神经导航辅助下大型侵袭性垂体瘤的个体化入路切除(附17例报告)

    作者:程敬民;顾建文;匡永勤;贺伟旗;邢学民;黄海东;马原;夏勋;杨涛;张修忠;程林;曾凡俊

    目的 探讨在神经导航辅助下采用个体化入路切除大型侵袭性垂体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4-2009年收治的Hardy Ⅳ级以上大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22~78(39.8±9.2)岁,术前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进行个体化的入路设计,采用翼点入路、额下硬膜外入路、经蝶窦入路以及两两联合入路,在神经导航的指引下,充分利用自然解剖间隙,切除向多方向侵袭生长的垂体瘤.术后3d复查头颅CT,术后1~3个月复查头颅MRI,随访6~72个月,综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结果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及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复查显示全切15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短暂性尿崩8例,电解质紊乱2例,脑脊液漏2例,嗅觉减退2例,视力损害加重1例,术侧动眼神经及外展神经功能障碍1例,枕顶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根据肿瘤生长方向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个体化手术入路,可帮助术者了解入路路径中的血管分支及神经,从而选择佳入路,有助于提高大型侵袭性垂体瘤的全切率和安全性,降低伤残率.

  • 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在脑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孟祥辉;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李冲;张远征

    目的探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在脑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切除脑内病变22例,其中胶质瘤14例,脑膜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1例.对神经导航系统的术中准确性和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应用Steal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切除22例脑内病变的过程中均准确找到病灶,预期准确性(PA)为2.53±0.73mm,监视器显示病灶的导航精确范围均在2mm以内.14例胶质瘤中有13例达到显微镜下影像学意义上的全切除,1例为次全切除,手术后有2例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但均在手术后2~3个月恢复,余12例恢复良好.其余8例病人均达到显微镜下全切除,1例基底节区淋巴瘤患者手术后神经损害症状略有加重,手术后1周恢复,余7例恢复良好.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靠、准确,提高了脑内病变的手术全切率,同时可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 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结合语言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岩;陈晓雷;王飞;孙国臣;王宇博;宋志军;许百男

    目的 探讨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系统与语言功能导航技术联合应用对优势大脑半球语言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2月-2010年7月与优势大脑半球弓形束关系密切的胶质瘤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61岁,平均43.6岁,根据术前失语评分(AQ)将患者分为语言功能正常组(n=9)和语言功能障碍组(n=11).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及弓形束导航辅助下手术,采用1.5T移动磁体、双室设计的术中磁共振系统,术前通过软件将弓形束重建的3D图像整合入神经导航系统,并在术中联合应用显微镜下功能神经导航.术前及术后2~4周、3~6个月进行随访(包括MRI检查及西方失语成套测验).结果 20例患者均完成术前及术中弓形束重建,将3D重建图像整合入神经导航系统后成功实现了显微镜下导航.术后2~4周,语言功能正常组AQ(94.5±5.5)保持在正常水平,只有1例出现新发的传导性失语症状(AQ=81.8),而语言功能障碍组AQ(89.4±5.8)与术前比较(84.9±8.7)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6个月,语言功能正常组中除2例因肿瘤复发出现语言功能恶化外,其余患者AQ(98.3±0.5)均在正常范围,而语言功能障碍组AQ(95.2±2.6)较术后2~4周也有了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其他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 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结合功能神经导航是一项可靠、稳妥的技术,在肿瘤毗邻重要语言功能区及传导束时,可辅助外科手术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 初级皮质运动区和锥体束的可视化研究及应用

    作者:王宇博;陈晓雷;王飞;赵岩;宋志军;孙国臣;许百男

    目的 探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 手术中对脑功能区进行显微镜下可视化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2月-2010年7月初级运动皮质及锥体束附近病变患者278例,男156例,女122例,年龄40.7±15.9(7~79)岁.278例中胶质瘤231例,转移瘤5例,脑膜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2例,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3例,淋巴细胞瘤2例,均在功能神经导航下行手术切除.术前应用BOLD-fMRI及DTI技术进行扫描,通过导航工作站重建手运动区和锥体束并将导航影像投射至手术显微镜,用于镜下导航.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肌力、运动功能及KPS评分,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78例患者中217例(78.1%)病变切除≥95%,246例(88.5%)病变切除≥90%,259例(93.2%)病变切除≥80%;术后1周内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率为22.3%(62/278),随访1~6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8%(19/278).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fMRI及DTI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对脑功能区进行显微镜下可视化是可行的,可大限度地切除病变,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 精准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新理念

    作者:许百男;陈晓雷

    近10年来,随着神经导航和术中成像技术的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的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借助于多模态脑功能导航和术中磁共振等技术,神经外科尤其是脑实质内病变的手术方式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精准神经外科理念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理念的合理发展和延伸.精准神经外科利用术中磁共振技术进行病变的大化切除,同时利用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可以标记并在术中保护脑重要功能结构,以大化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术后存活时间.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精准神经外科的理念,对于改善脑重要功能区手术的疗效,减少并发症,保持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

    关键词:
  • 语言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扫描在神经外科导航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树永;李敏;姚成军;耿道颖

    目的 利用经皮层电刺激的方法验证血氧水平依赖(BOLD)激活信号的准确性,并探讨语言BOLD技术在神经外科导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脑肿瘤患者8例,术前行BOLD-fMRI.然后清醒麻醉状态下唤醒患者,进行经皮层电刺激过程,在神经导航的指导下与BOLD信号进行点对点对照.将皮层电刺激阳性点与BOLD激活区位置比较,分别计算刺激阳性点位于BOLD激活区(真阳性)、非激活区(假阴性)的个数及刺激阴性点位于BOLD激活区(假阳性)、非激活区(真阴性)的个数,观察BOL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统计:即刺激阳性点位于BOLD激活区上和刺激阳性点距离BOLD激活区1 cm范围内.避开语言区1.0 cm外进行病灶切除,保留阳性点0.5~1.0 cm以内的皮质.结果 8例患者仅6例顺利完成任务.6例患者中,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3例、Ⅲ级2例,胶母细胞瘤1例.共刺激48个点,其中阳性点11个.以刺激点位于BOLD激活区为标准,结果显示BOLD敏感度72.7%(8/11),特异度81.8%(30/37);以距离BOLD激活区小于1 cm为标准,BOLD敏感度82.0%(9/11),特异度75.6%(28/37).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出现失语表现.结论 语言BOLD激活区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但客观上因语言脑区个体变异较大,此项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有待于样本量增加和经验总结.

  • 基于体模三维DSA的导航精度及与MR血管成像的图像融合

    作者:汤伟军;金毅;李克;冯晓源;洪泳

    目的 通过体外模型考察三维(3D)DSA的导航精度,评价通过与MRI和(或)MR血管成像(MRA)[MRI(A)]的图像融合实现基于3D DSA神经导航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1)模型:树脂玻璃体模(Peg-Board Phantom),圆柱体的底部随机排列有32个高低不等的实心定位圆柱体,其高度和排列位置均符合正态分布.(2)3D DSA检查:采用日本東芝公司的Infinix NS/VC DSA机,原始数据经3D工作站重组后,传输至在线PC工作站,经WFU DICOM_Toolkit软件转换为标准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图像层面数据.(3)MRI(A)检查:采用GE Signa VH/i 3.0 T超导MR成像系统,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扫描,DICOM图像亦传输至PC工作站.(4)图像融合:采用3D Slicer软件以定位圆柱体的位置及形态为依据,对3D DSA和MRI(A)图像进行手工配准,融合效果由多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评价.(5)导航精度的测量:计算3D DSA、MRI(A)显示的底盘上的32个定位圆柱体顶点的坐标与模型实际坐标间的欧氏距离.体模的DSA导航精度与MRI导航精度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 以定位圆柱体的位置及形态为依据进行体外模型的3D DSA、MRI(A)的图像配准,终图像融合效果满意.模型内定位圆柱体顶点的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38±0.24)mm(3D DSA)、(0.31±0.12)mm[MRI(A)],两者间的导航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1,P=0.55).结论 通过与MRI(A)的图像融合,可以实现基于3D DSA的神经导航手术,其导航精度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 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难治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广韬;潘隆盛;凌至培;许百男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神经导航技术在难治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颅内电极置入术,进行皮层及深部脑电图监测(intraeranial EEG,iEEG),对致痫区进行定位,二次手术前行MRI扫描,影像资料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明确致痫灶与功能区皮层的解剖关系及功能联系,行神经导航下及iEEG精准定位的显微手术,大限度地切除致痫灶同时大程度的避免功能区损伤.结果 术后随访2-26个月:Engel Ⅰ级13例,Ⅱ级2例,Ⅲ级1例.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神经导航的应用可使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更精确,侵袭更小.

  • 神经导航与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治疗岛叶高级别胶质瘤的预后比较

    作者:朱巍;崔萌;张猛;马晓东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和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治疗岛叶高级别胶质瘤的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的56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导航辅助手术组(n=16)和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组(n=40).导航组男性9例(56.3%),女性7例(43.7%),平均年龄(47.0±5.3)岁;磁共振辅助组男性29例(72.5%),女性11例(27.5%),平均年龄(51.0±7.1)岁;组间性别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记录两组术后肿瘤切除程度(extent of resection,EOR)、病理结果、术前KPS评分、术后放化疗等指标,并通过随访获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两组间组织病理、术前肿瘤侧别、肿瘤大径及术前患者KP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神经导航辅助手术组全切10例(62.5%),术中磁共振辅助组全切37例(92.5%);所有患者随访12 ~ 5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中磁共振辅助组较神经导航辅助组具有更长的PFS(39.4个月 vs28.5个月,P=0.049)和OS(43.0个月vs 31.0个月,P=0.026).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HR=0.393,P=0.024)、切除程度(HR=0.470,P=0.014)和是否应用长周期化疗方案(HR=0.410,P=0.030)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中磁共振辅助手术治疗岛叶高级别胶质瘤效果更佳,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 导航下内镜导引器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病变的临床应用

    作者:董国俊;张家墅;杨佳;赵艺宁;陈晓雷

    目的 评估导航下内镜导引器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6月-2015年7月在本科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病变患者31例.所有病变均位于脑实质内,大直径<2cm,计划手术入路深度>2 cm.31例分为对照组15例,使用传统无框架导航显微手术;试验组16例,使用导航引导下的内镜导引器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使用1.5 T磁共振以更新导航和弥补手术中的“脑漂移”影响.统计两组术中扫描次数、手术时间、病变全切除例数、术后短期(<3个月)和长期(≥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和病变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MRI扫描25次,平均1.67次/例,平均手术时间280 min,病变全切除14例;试验组共扫描19次,平均1.19次/例,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病变全切除15例.两组平均扫描次数、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病变全切除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及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为33.5个月,未观察到病变复发或进展.结论 导航下导引器手术可快速准确定位颅内深部小病变.此技术安全可行,且创伤小.

  • 术中磁共振技术辅助手术治疗脑深部胶质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猛;马晓东;余新光;余鹏霄;王强;徐维林;张宏伟

    目的:分析术中磁共振技术在脑深部胶质瘤辅助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450例脑深部胶质瘤病例,比较术中磁共振组与传统显微手术结合功能导航组全切率的差异。结果不同部位脑深部胶质瘤的手术方式偏好不同。两组中未见年龄、性别及病理分级差异。术中磁共振组于丘脑基底节区(75.6%)、胼胝体区(83.8%)、脑室及周边区(76%)的全切率分别高于对应的传统手术组(71.0%、76.9%、50%),但除脑室及周边区外,两组其他部位全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及低级别脑深部胶质瘤全切率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磁共振辅助技术在脑室及周边区可实现较高的全切率。

  • 术中实时影像技术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谢森;刘康;陶成玉;朱伟杰;赵强

    由于影像技术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iMRI)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得到应用.iMRI可实时反馈手术过程中的信息,有利于肿瘤组织的精确切除,降低了重要血管及神经结构的误伤概率.本文就国内外iMRI技术以及神经内镜、神经导航两种术中实时影像技术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者:赵继宗;曹勇;唐亚娟

    20世纪末世界神经外科进入微创神经外科时代,颅脑解剖结构和神经功能双重保护的全新理念,向当时还处于显微神经外科时代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发出挑战.为引领我国神经外科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实践微创神经外科理念,建立微创神经外科学技术平台,普及和推广规范的微创神经外科治疗理念,并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技术推广研究>得到实践.课题组从搭建规范化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精确定位颅脑手术中神经功能与解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着手,以"小创伤性操作处理病灶,大限度保护或恢复神经功能"为基本原则,应用微创技术改变传统开颅手术模式,实现了准确的病灶解剖和脑认知功能定位;整合脑血流和神经电生理等手术中监测技术,建立脑功能保护预警系统.同时体现了转化医学理念,首次将脑认知功能基础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颅脑手术,不仅大限度保护患者肢体运动、语言和基本视觉功能,而且在国际上首次验证了中文语言区和颞叶前区的拓扑功能.应用本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全国颅脑手术患者预后,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促进了我国的微创神经外科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784 条记录 7/40 页 « 12...45678910...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