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肾病分期证候分布与聚类分析探索

    作者:周迪夷;赵进喜;牟新;刘文洪;周旦阳;刘颖慧;马国玲;胡永宾;寿成珉;陈家炜

    目的:基于疾病分期,探索糖尿病肾病(DN)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量表的制作方法,制定DN中医证候问卷,对180例患者进行了分层、横断面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Ⅲ期以气虚、阴虚表现多见,兼有内热、血瘀、痰湿;Ⅳ期在Ⅲ期基础上出现了血虚、阳虚,还可兼有热结、湿浊表现.V期本虚更甚,还可兼有气滞、郁热等多种表现.对症状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8种证候组合.结论:DN中医证候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血瘀证贯穿病程始终,证素组合多样,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具有可行性.

  • 运用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

    作者:谢世平;左刚

    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和中医理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证候的研究,而当今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多注重于某一证型或某一层次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证候的系统性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引入为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并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和方法.

  • 代谢组学技术在证候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贾敏;苗阳;高铸烨

    目的:了解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进展。方法:按照系统评价方法,以代谢组学和证候为主题词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提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从代谢组学概念、中医证候、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等五方面介绍代谢组学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新研究进展。结果: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发现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代谢产物,并终确认其所在的代谢生化通路。结论:代谢组学技术在证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有望为证候本质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

  • 肾虚型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作者:崔远武;李强;张连城;顾耘;汪振宇;李柱;吴迪;崔俊波;张玉莲

    目的:探讨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的特征。方法:收集天津、上海、辽宁营口、河南开封四个地区7家三级医院的570例肾虚型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建立中医证候数据库,对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中医四诊信息、脉象、舌象进行描述统计,删除指标构成比<10%的变量。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证型、证候要素、主要的症状及舌脉的分布。结果:肾虚型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年老体衰、情志失调;证候要素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精亏、阳虚、阴虚、瘀、气虚、血虚、气滞、内火、内风;肾虚型老年性痴呆以肾精亏虚为多,其次为肾阳虚、肾阴虚、阴阳两虚,兼夹证型主要是气滞血瘀、心脾两虚、痰浊阻窍、肝郁气滞、心肝火旺。结论:肾虚型老年性痴呆证候特点是除肾虚外,同时兼夹痰、瘀、火等致病要素,反应了老年性痴呆作为慢性老年性退化性疾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 糖脂代谢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作者:黄婧文;郭姣

    目的:分析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文献的证候分布规律,归纳临床常见证型及证候要素,进一步阐释病因病机.方法:检索CNKI(中国知网)2006—2016年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构成的主要证型分别为气滞痰浊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占所有证型比例的75.33%;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湿、瘀、阴虚、热、气虚、阳虚,占病性证素比例的90.1%;病位证素主要为肝、脾、肾,占病位证素比例的84%,其中与肝相关的证候多,为30%.结论:糖脂代谢相关疾病证候类型以气滞痰浊证多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夹杂,主要以气滞、痰、湿、阴虚、热为主;主要病位依次为肝、脾、肾.

  • 北京市丰台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跟踪随访3年调查报告

    作者:谢玉晗;张允岭;张志辰;金香兰;盛雪;杨秀泉;杨阳;李涛;王建伟

    目的:初步探讨社区干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化指标、中医症状及舌脉的影响,为中医药防治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卫计委关于“十二五”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工作,选取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高危人群562例,之后对高危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健康宣教、药物指导、定期复查随访等方面进行社区预防综合干预,观察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及中医症状、舌脉、证类分布的频数特征.结果:社区干预3年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按照各症状及舌脉象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出现频率>30%的中医症状及舌脉干预前为12项,干预后为10项.形体肥胖、口唇紫暗、腰膝酸软等检出率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舌质红、苔薄白等检出率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脉弱等的检出率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干预模式有一定效果,对血脂降低有显著影响;气虚血瘀证明显减少,并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发病预警知识的知晓率,改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

  • 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梁晓;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蒲黄榆社区、王佐镇、花乡、方庄街道筛查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8 045例,将人群分为有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有无斑块形成组,分别对比2组人群存在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根据吸烟、高血压、糖尿病3个危险因素的有无,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合并1至2个危险因素组、不合并危险因素组,另外斑块形成人群同上分为3组,依次进行危险因素的相互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年龄、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痛、体育锻炼层增厚呈正相关;均与受教育程度、脑卒中家族史、常吃水果呈负相关.另外内膜中层增厚还与TIA呈负相关,与常吃蔬菜呈负相关;斑块形成还与饮酒、常喝牛奶或酸奶呈正相关,与明显超重、瓣膜性心脏病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均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与年龄、脑卒中、糖尿病痛史、吸烟、体育锻炼呈正相关.另外内膜增厚还与饮酒习惯成负相关,与明显超重成正相关;斑块形成与饮用高度白酒呈正相关.中医症状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分组比较发现多个症状存在差异;中医证型分析:在内膜中层增厚人群的2组比较中,痰湿证、内火证均有差异,而气虚证在同时合并3个危险因素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的人群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斑块形成的2组人群比较中,痰湿证和内火证均有差异.结论:吸烟、高血压痛、糖尿病等多个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形成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可通过控制上述可干预因素达到早期防治脑卒中的目标.

  • 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脂控制现状调查及中医症状证候分析

    作者:赵珈艺;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

    目的:调查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脂控制达标情况及用药现状,探讨分析血脂达标人群与不达标人群的中医症状及证候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8个社区40岁以上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共9 605例,记录其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用药信息及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并抽取空腹血检测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将人群根据有无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进行危险分层,分为极高危组、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根据各自的LDL-C目标值(2.1 mmol/L、2.6 mmol/L、3.4 mmol/L、4.1 mmol/L)分别统计各组血脂达标率,并分析达标组与不达标组的中医症状、舌脉象及证候之间的差异.结果:在9 605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为80.4%,药物治疗率为32.9%,他汀类使用率为31.9%,极高危组、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的血脂达标率分别为15%、26.5%、58.2%、83.7%,总体达标率为43.8%.达标组形体消瘦发生率显著高于不达标组(P<0.01),面色萎黄、面红、头重如裹、头晕、口渴、口苦、口黏腻、胸闷、腰膝酸软、肢体笨拙、乏力、失眠、夜尿频多、咳笑遗尿、舌质暗、脉滑发生率低于不达标组(P<0.01,P<0.05).达标组的血瘀证、气虚证发生率低于不达标组(P<0.01、P<0.05).结论: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脂控制达标率较低,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血脂控制不达标人群较之达标人群,脾肾气虚证、痰湿瘀血证更为明显.

  • 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研究

    作者:史亚楠;张志辰;金香兰;张志军;贾鸿雁;吴浩;盛雪;杨秀泉;李爱辉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其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纳入的5 99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HHcy组与无HHcy组,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生化化验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HHcy组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无HHcy组,TIA、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无HHcy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HDL、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HHcy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多发斑块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单发斑块或无斑块的比例低于无HHcy组.HHcy组的内火、痰湿证候要素所占的比例较高,无HHcy组的患者内风、气虚、阴虚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HHcy与脑卒中、高血压痛有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年龄、BMI、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

  • 子宫肌瘤常见中医证候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璐;陈红天;丁正香;尹天雷;戚磊;刘军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常见中医证型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诊断和辨证标准纳入122例子宫肌瘤患者,然后进行超声检查,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子宫肌瘤四种常见中医证候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候间子宫肌瘤位置分布以及大径、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径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大径及平均直径为5~10 cm 者比例均大于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其余各证型之间大径及平均直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中医证候间不同超声回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痰湿瘀结证回声不匀者占76.47%,气虚血瘀证低回声占70.59%,远高于两证其他回声所占比例。痰湿瘀结证与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不同超声回声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候之间肌瘤单发或多发情况差异以及形态特征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肌瘤常见中医证候在肌瘤位置、大小和回声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

  • AECOPD 呼吸衰竭中医证素、证候的分布及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研究

    作者:付跃峰;刘清泉;蔡阳平;王兰;赵红芳;江其敏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 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 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 基于iTRAQ技术的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 及气阴两虚证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孟永梅;王伟

    目的:寻找慢性心力衰竭(CHF)(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的相关蛋白质组学特征,探讨证候发生发展机制的可能生物学通路.方法:研究设计分为CHF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健康对照组,利用iTRAQ标记定量结合串联质谱技术分析CHF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的相关表达差异蛋白质,为蛋白质组学层面的疾病与证候生物学基础提供实验依据,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揭示证的内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CHF气虚血瘀证组表达差异蛋白质有16个,其中载脂蛋白E、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等11个蛋白质表达上调,维生素D结合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等5个蛋白质表达下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CHF气阴两虚证组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有15个,其中补体9、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家族重链相关蛋白等10个蛋白质表达上调,前血清淀粉样蛋白P、维生素D结合蛋白等5个蛋白质表达下调.结论:蛋白质组检测结果能够反映CHF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从而能客观的评价证候特征,为病证结合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 基于偏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作者:张华;王磊;苏越;张琴;刘平

    目的:运用偏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小二乘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 86例肝硬化随访患者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作者:周扬;胡鑫才;张华;平键;赵长青;徐列明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 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作者:张亚欣;赵进喜;王世东;傅强;李景;庞博

    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4例,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例DR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郁证>湿热证>气虚证出现频率均超过50%,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正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气郁、湿热为主.结论:1)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著的证候特点.证候演变符合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

  • 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作者:张栋;王庆甫;吴忌;郑皓云;时宗庭;石鑫超;杨黎黎;赵军;郎松

    目的:研究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特征,初步拟订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分型.方法:制定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观察表,对1 397名青少年颈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60项中医症状共聚为4类,中医证候研究专家组按照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讨论,对聚类结果进行修订和证候分类,初步拟订出青少年颈痛的4个中医证型.结论:青少年颈痛属于中医筋伤的筋痹,外感六淫、五劳所伤或内伤引起颈部筋的营卫气血闭塞不通是其主要病机,根据统计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拟定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型为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郁脾虚证和心肾气阴两虚证.

  • 建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

    作者:谭洁;马薇;彭芝配;滕久祥;龙霖梓;殷坚;王丽

    目的:通过将慢性应激动物模型与脾胃湿热证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Ⅰ组(脾胃湿热证组)、模型Ⅱ组(复合模型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Ⅰ组、Ⅱ组都予以脾胃湿热造模.其中模型Ⅱ组同时予以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应激造模,造模结束时观察大鼠体质量、体温、粪便性状等生理指标和肠道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Ⅰ,Ⅱ组的一般情况、体质量、体温、粪便性状及行为等方面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肠道组织学方面无明显改变.结论:湿热泄泻型慢性应激脾胃湿热证结合IBS大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腹泻型IBS(脾胃湿热型)相似,并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外观表征的变化

    作者:刘玥;谢鸣;张业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中医外观表征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和模型组60只,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ip方式造模,实验期间连续观察12周两组大鼠的外观行为、体重的变化,并分别于第0,6,8,10,12周末禁食12 h后从正常组、模型组各取10只大鼠取血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外观行为学观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从第4周开始均呈明显持续增加,第9周出现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第6~8周出现嗜睡、眯眼、倦怠懒动,被毛脱落,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尾巴出汗潮湿等表现;第9~10周出现形体肥胖、拱背扎堆、眯眼、精神萎靡、活动迟缓、背毛油腻等表现;第11~12周继现舌质紫暗、被毛减少,臀毛枯黄,尾部瘀斑.糖代谢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水平(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于第6周末开始持续不断升高,至第12周末达到高峰;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于6周末开始不断降低,至12周末降低为显著.结论: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STZip复制出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可能具有中医证候动态变化的特点,即随造模时间延长表现出由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气阴两虚证兼痰浊证以及气阴两虚证兼痰浊血瘀证的演变趋势.

  • 基于中医证候特征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横断面分析

    作者:张静;赵建军;杨伟;张丽楠;王成丽;王健;任吉祥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的中医学证候学特征.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风病及冠心病慢病防治管理信息协作平台为依托,调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录入的中风病患者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开展横断面研究.应用广义Boosted模型,Wilcoxon秩和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多因素条件下证候及证候要素对中风病复发的影响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3 322例,其中新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542例,复发缺血性中风病例1 780例.通过广义Boosted模型分析发现,证候学特征成为了影响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对新发及复发缺血性中风的证候诊断比较,发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痰热腑实证候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发缺血性中风病的证候要素痰、瘀、气虚的构成比高于新发缺血性中风病同样的证候要素的构成比(P<0.01).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痰热腑实、痰蒙清窍、痰热内闭证候类型表现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全部的风、火、痰、瘀、气虚、阴虚证候要素表现也可能是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复发人群显示出了特定的中医证候特征,提示在开展中风病二级预防的研究中应重视证候学特征的因素,有必要通过更多的循证医学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

  • 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多时点NIHSS,中医证候,HSP-70的影响

    作者:黄粤;曹锐;朱宏勋;胡文忠;李京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对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多时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医证候、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及HSP-70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展和中医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脑分水岭梗死发病72 h以内的13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益气活血汤.发病3d内、第7,14天记录NIHSS评分,进行中医证候评价.采集HSP-70,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虚和血瘀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发病3~7d,治疗组HSP-70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7~14d,治疗组HSP-70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个时点HSP-70与NIHSS,气虚,血瘀均成负相关(P<0.05).发病3d内、第7天NIHSS与气虚、血瘀均成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第14天NIHSS与气虚成正相关(P<0.05),与血瘀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益气活血汤有助于改善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有显著改善作用.益气活血汤可能有利于HSP-70发挥细胞保护功能.因其高度相关性,发病后HSP-70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与关联能够从微观角度反映脑分水岭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规律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趋势.

2099 条记录 10/105 页 « 12...78910111213...10410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