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摆放体位过程中的阻滞效果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modified-fe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M-FICB)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变动的镇痛效果.方法 限期行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M-FICB组(M组)和FICB组(F组),每组30例.M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5 ml于闭孔神经,15 ml于髂筋膜间隙;F组采用超声引导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于髂筋膜间隙.两组患者20 min后进行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记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神经阻滞前(T0)、神经阻滞后10 min(T1)、20 min(T2)、摆放椎管内麻醉体位时(T3)、术后24 h(T4)VAS评分.结果 M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F组[(4.1±1.4)min vs(10.1±3.9)min,P<0.05].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5)min vs(2.1±0.5)min].T1~T3时M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有效阻滞闭孔神经,可以减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体位摆放过程中的疼痛,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
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76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30例。N 组先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再在超声图像上确认髂筋膜和股神经位置,先行股神经阻滞,再在同一穿刺点从缝匠肌内侧缘开始,由外向内沿髂筋膜下给1%利多卡因10 ml 和0.5%罗哌卡因10 ml,同时超声探头在腹股沟韧带水平向内移动,内侧达股动脉上方;E 组采用 L2~3间隙行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的 SBP、DBP 及 HR;记录两组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48 h 恶心呕吐、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 T0时比较,T2时 E 组的 SBP 和DBP 明显降低(P <0.05),T2时 N 组 SBP 和 DBP 明显高于 E 组(P <0.05);N 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 E 组、术中麻黄碱使用率明显低于 E 组(P <0.05);E 组整体麻醉效果优于 N 组(P <0.05),但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 N 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 E 组(P <0.05)。结论改良髂筋膜间隙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较硬膜外阻滞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适应证更广等优点。
-
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应用
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减少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使其尽早活动以获得更好的预后.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获得确切的镇痛作用,与其他镇痛方法相比,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少,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得到大量应用.作者对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体位改变的镇痛效果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体位改变时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ASA)分级Ⅱ~Ⅲ级,2017年1月至9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静脉注射芬太尼镇痛组(I组),每组各30例.F组患者入室前30min,以0.45%甲磺酸罗哌卡因30ml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I组患者入室前5min,静脉注射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25μg/kg.记录患者入室后(T1)、过床时(T2)、麻醉体位摆放(T3)时的VAS评分,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F组T1、T2、T3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17±0.59)分、(3.03±0.72)分、(4.47±0.86)分,明显低于I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P=0.00.F组患者无穿刺部位血肿、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出现,I组患者有头晕3例(10%),恶心2例(6.7%).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比静脉用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体位改变时的镇痛效果更加明显且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
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炎症应激介质分泌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及炎症应激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经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和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麻醉前、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差异及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血清中的疼痛介质(PGE2、SP、5-HT、NPY、β-EP)、炎症因子(IL-1β、CRP、TNF-α)及应激激素(ACTH、Cor、CA)均无差异(P>0.05);而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两组上述因子均显著高于麻醉前的含量(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血清中上述因子含量均较低(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和患者总体满意度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进行镇痛时,可较为有效的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抑制患者的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80例,年龄65~79岁,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30分钟(T1)、麻醉后60分钟(T2)及拔管即刻(T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评估患者术后6、12、24、48小时静止和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48小时内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嗜睡、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组患者T1~T3时点MAP和HR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术后6、12、24小时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术后嗜睡、PONV、皮肤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发挥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还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
-
盐酸罗哌卡因复合盐酸右美托咪定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实施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与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术后予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小时静息与活动时VAS与肌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 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下VAS与肌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状态下,RD组在术后4,8,12及24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活动状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钠、发生谵妄与PONV的患者例数多于R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嗜睡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
-
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镇痛效应
目的 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期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0 年12 月到2011 年12 月单纯股骨颈骨折患者60 例,无复合伤,年龄65~81 岁,体重54~68kg,随机分为2 组,每组30 例,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口服曲马多组T 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实施镇痛前即刻(T0)、镇痛后30 分钟(T1)、镇痛后60 分钟(T2)、镇痛后120 分钟(T3)、镇痛后240 分钟(T4)的静息痛VAS 评分、被动活动痛VAS 评分、静态MAP、HR 和动态MAP、HR.同时观察记录头晕、恶心、呕吐、穿刺部位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结果 F 组T1、T2、T3、T4 时间点的静息痛VAS、被动活动痛VAS 、动态MAP、动态HR 低于T 组相应各个时间点(P<0.05),尤其是F组T2、T3、T4 时间点的被动活动痛VAS 显著低于T 组的相同时间点(P<0.01).F 组未发生穿刺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早期镇痛中安全有效,执行简便.NeerⅡ型锁骨骨折的理想方法,内固定坚强可靠,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
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阻滞组和静脉组,每组50例.静脉组给予静脉镇痛(0.02 mg/kg芬太尼+500 mg曲马多)治疗,阻滞组在静脉组基础上给予B超引导下FICB(0.125%布比卡因+0.02 mg/kg芬太尼)治疗.结果 阻滞组术后6、12、24 h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24 h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胃肠道蠕动恢复、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明显少于静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 B超引导下FICB可有效缓解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高凝、炎性等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喉罩全麻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部手术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喉罩全麻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GLB)与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老年髋部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择期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GLB组(n=50)与CSEA组(n=50).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手术主要步骤进行时(T2)、术后8 h(T3)、术后12 h(T4)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变化;术后疼痛VAS评分,镇痛泵追加次数;术后24 h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发热、嗜睡、谵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在T0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LB组在T1-T4时期心率、血压波动幅度明显低于CSEA组(P<0.05),术后12 h时VAS评分及镇痛泵追加次数GLB组明显低于CSEA组(P<0.01),GLB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发生率低于CSEA组(P<0.05),而患者麻醉及镇痛满意度都显著高于CSEA组(P<0.01).结论:喉罩全麻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相比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改善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优化术后疼痛管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骶丛神经阻滞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置换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蛛网膜下腔组和联合阻滞组,每组各7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组采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案镇痛,联合阻滞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多巴胺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阻滞组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体位摆放前1 min、体位摆放即刻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均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 h 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30 min 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阻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多巴胺使用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于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
-
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术用于老年人股骨骨折椎管内麻醉前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术用于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前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老年单侧股骨骨折患者60例,年龄68~87岁,体质量49~70 kg,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A组,n=30)和静脉药物镇痛组(B组,n=30),A、B两组均行腰-硬联合麻醉,A组于摆放体位15 min前行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术.B组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术毕,A组连接全自动注液泵,持续输注0.2%罗派卡因0.1 mL·kg-1·h-1.B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术后给予负荷量地佐辛5 mg静脉滴注,用自动注射泵持续输注地佐辛0.01 mg·kg-1·h-1.分别对患者在入室时(T0)和刚摆放体位后(T1)的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进行测量并记录,记录术后2、4、6、12、24和48 h时间点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手术过程中哌替啶的使用量及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 A组T1时刻的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较T0无明显增高(P>0.05).而B组T1时刻的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较T0明显增高(t心b=5.302,t舒b=7.369,t收b=5.629,P<0.05),A组T1、T2、T4、T6、T12、T24、T48时间点疼痛VAS评分低于B组相应各个时间点(t1=66.401,t2=7.719,t4=25.260,t6=13.170,t12=3.837,t24=3.081,t48=6.202,均P<0.05),A组未发生穿刺血肿、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可为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提供持续镇痛,安全有效,执行简便,为后期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
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应激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中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测定两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应激指标,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应激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麻醉过程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721.21±21.24)mg、(421.25±8.94) μg,均少于对照组的(946.46±24.35)mg、(545.42±9.13) μg(t=18.832、19.231,均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躁动评分分别为(12.31±0.94) min、(16.43±1.21) min、(1.64±0.39)分,均短(低)于对照组的(18.43±1.21)min、(24.34±1.43) min、(2.54±0.64)分(t=21.124、18.432、19.831,均P<0.05);两组麻醉前应激指标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4 h NE、E、Co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拔管后与麻醉前(t=14.395、13.882、19.662、12.501,均P<0.05);观察组麻醉后NE、E、Cor水平、VAS评分分别为(0.61±0.08) μg/L、(0.07±0.02) μg/L、(112.5±20.51)μg/L、(5.64±0.4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0.84±0.12) μg/L、(0.98±0.06) μg/L、(178.42±29.49) μg/L、(6.75±0.49)分(t=10.773、12.507、11.295、15.774,均P<0.05);观察组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中效果理想,能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拟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阻滞后5、10、20、30 min股神经运动阻滞率,同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其镇痛效果及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阻滞后5 min两组股神经运动阻滞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阻滞后10、20、30 min股神经运动阻滞率分别为2.33%、4.65%、9.30%,明显低于对照组(23.26%、27.91%、32.56%)(P<0.05);阻滞后30 min内观察组VAS评分[(1.27±0.16)分]低于对照组[(4.89±0.35)分,P <0.05],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Harris评分[(92.47±2.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3.14±1.22)分,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比13.9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期间诊治的择期实施骨关节病手术患者中抽取70例作研究对象,并在超声引导下实施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甲组(n=35)应用股神经阻滞模式,对照组(n=35)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模式,就2组患者的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乙组患者的股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97.1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甲组患者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于乙组(P<0.05),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略低于乙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的临床效果均肯定,然而股神经阻滞无法有效阻滞患者股外侧皮神经,而髂筋膜间隙阻滞较少成功阻滞闭孔神经,应合理选择阻滞模式.
-
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股骨骨折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麻醉体位摆放的镇痛作用
目的:探讨髂筋膜间隙注射罗哌卡因对股骨骨折手术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摆放体位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股骨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A组和静脉芬太尼组B组,每组20例.A组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前20分钟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30ml髂筋膜间隙阻滞和B组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前5分钟给予静脉注射芬太尼2.0ug/kg.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1,摆放侧卧位前T2,摆放侧卧位和椎管内穿刺时T3,改为平卧位时T4 RR、SpO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体位摆放满意度,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在T1、T2、T4时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T3时A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B组在T2、T3、T4、HR、RR、SpO2明显低于A组,体位摆放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A组均高于B组,椎管内麻醉操作时间A组低于B组.结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实施前蛛网膜下腔麻醉操作前给予髂筋膜间隙阻滞比静脉给予芬太尼更能减轻患者骨折端疼痛,便于麻醉操作,提高患者满意度.
-
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年龄65~79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48例)和罗哌卡因组(48例),全身麻醉前,两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穿刺,罗哌卡因组给予0.5%罗哌卡因35 ml,联合组给予含右美托咪定1.0μg/kg的0.5%罗哌卡因35 ml,髂筋膜间隙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分别于阻滞后6(T0)、12(T1)、24(T2)、36(T3)和48 h(T4)时,对患肢股神经和股外侧神经支配区域阻滞情况进行测定,对患者静态和动态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记录首次自控镇痛(PCA)时间、累计按压次数,以及舒芬太尼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患者T2、T3及T4时股神经阻滞率高于罗哌卡因组,T3和T4时股外侧神经阻滞率高于罗哌卡因组(<0.05);联合组患者T2、T3及T4时静态VAS评分均低于罗哌卡因组,T1~4时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罗哌卡因组义(<0.05);联合组患者首次PCA时间长于罗哌卡因组,而累计舒芬太尼使用量低于罗哌卡因组(<0.05);联合组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低于罗哌卡因组的25.0%,联合组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高于罗哌卡因组(<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可有效缓解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复合喉罩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89岁,ASAⅡ~Ⅲ级,根据已接受的麻醉分为S组(髂筋膜间隙阻滞组)与Y组(腰硬联合阻滞组),每组各35例.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髂筋膜/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时、注药后10 min、20 min及置入喉罩时血压、心率,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术中液体入量,术后48小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S组在髂筋膜穿刺操作时血压、心率明显低于腰硬联合操作时(P<0.05);注药后10 min、20 min及喉罩置入后血压S组高于Y组,心率低于Y组(P<0.05),S组术中液体入量少于Y组(P<0.05);Y组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S组(P<0.05),Y组不良反应发生高于S组(P<0.05);术后48小时镇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多点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患者生命征更平稳,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置管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的对比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置管罗哌卡因连续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术后的对比.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收治我院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6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出室(恢复室)时、术后(或全麻清醒后)2、6、12、24、48 h的静息状态VAS评分与术后24、48 h的运动状态VAS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镇痛期间的总按压次数(D1)与实际有效进药次数(D2)的比值、术中各种全麻药物的用药总量等指标.结果:与静脉镇痛(B)组相比,神经阻滞(A)组患者的静态、动态VAS评分前显著降低、Rame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结论:相对于静脉自控镇痛,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神经阻滞可以为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更少,超声引导使其安全性更高,而且术前神经阻滞有助于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
-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急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00例,年龄≥65岁,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予0.4%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 mg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后30 min(T1)、l h(T2)、2 h(T3)的静息疼痛评分(VAS-R)和被动活动疼痛评分(VAS-PA);如需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比较穿刺时(TST)MBP、HR变化和疼痛评分(VAS-ST).同时观察两种镇痛方法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T1、T2、T3时的VAS-R和VAS-PA均低于对照组,VAS-PA尤为明显.在53例行骨牵引患者中,实验组生命体征平稳,VAS-ST较对照组低.实验组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的VAS-ST低于胫骨结节骨牵引.结论: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创伤早期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可明显减轻被动活动时、骨牵引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而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