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 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出,已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1988年,Lee[1]首先报告了一组因下腰痛和腰骶椎间盘突出而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经平均8.5年的无症状期后,出现了邻近节段的退变症状.其后,陆续有国外学者报告脊柱融合术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作者拟对目前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简述.
-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重建躯干平衡,而这种平衡决不仅仅是冠状面的平衡,从术后的远期效果来看,矢状面平衡的意义重大.而矢状面上以往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融合区域远端运动节段的功能[1,2].随着第三代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及为了更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但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i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8].笔者就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冈素、发生机制及对患?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文献回顾,综述如下.
-
第三代脊柱矫形器械是否可遵循King原则治疗KingⅡ型脊柱侧凸
随着第三代脊柱矫形器械的临床使用,遵循King原则治疗的KingⅡ型脊柱侧凸约22%的病例术后出现躯干失代偿.使人们对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KingⅡ型脊柱侧凸的原则产生了怀疑.文献表明第三代脊柱矫形器械对于脊柱的去旋转力是造成躯干失代偿的直接原因.
-
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引言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降解材料,在体内可降解成乳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终产物是CO2和H2O,对人体无毒无害,是当前医学上应用多的合成可降解聚合物之一.它在医用领域中广泛应用为药物缓释材料、体内植入材料、手术缝合线、骨科固定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等[1].聚乳酸可以通过乳酸的缩聚或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制备.乳酸是手性分子,以两种旋光异构形式存在,即左旋(L-)和右旋(D-)乳酸;因而可导致四种不同形态的聚合物:PDLA,PLLA,PDLLA和meso-PLA.形态不同,性能也不同,其中PDLA和PLLA是两种有规立构聚合物,具有光学活性,聚合物链排列比较规整,有较高的结晶度和机械强度,适合用于那些需要高机械强度和韧性的地方,如缝合线、肘钉和矫形器械等.PDLLA是外消旋聚合物,无光学活性,呈非晶态,分子量半衰期是3~12周,适用于作药物载体.meso-PLA属内消旋,不常使用.
-
应用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报告
自1961年Harrington手术应用于临床,人类开始对脊柱侧弯进行手术加器械矫形至今已有40年历史.1984年,CD器械的临床应用开创了脊柱侧凸三维矫正的先河[1].近年来,新的三维矫形器械使得脊柱侧凸矫形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克服了断棒、脱钩、神经并发症高、矫正度明显丢失等问题[2-4],中华长城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与TSRH. CD. ISOLA等90年代以后出现的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属同一水平内植物,设计上适合亚洲人种,特别是青少年的解剖数据.本院自2003年3月起应用中华长城脊柱矫形内固定系统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12例,疗效满意.
-
法国医疗设备企业将亮相59届医博会
十多家法国专业生产医疗设备的公司将通过法国企业国际发展局(ubifrante)组成法国集团展团,参加2008年4月18日至21日在中国深圳举办的第5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整个法国的医疗器械行业都将有代表参加这次博览会,包括电子器械,图像设备,诊断和治疗设备,理疗设备,矫形器械,医院和急救用消耗品,医院家具,等等.
-
Paul R.Harrington-脊柱侧凸治疗先驱
尽管近年来在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中有许多重要的进展,但Harrington仍被尊为这一领域内无可争议的先驱.在他之前,差不多没有什么像样的矫形器械;在他之后,所有的发展几乎都建立在他的理论和器械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