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疗效分析

    作者:白克文;邹德威;海涌;马华松;周雪峰;张强;陈志明;鲍磊;王小平

    由于颈椎椎节活动度大,稳定性差,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后都面临着植骨及固定问题.传统的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都存在许多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固定,取得了一定疗效.自2002年6月到2003年12月,我们对22例颈椎病患者共44个椎间隙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治疗,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3D打印骨骼进入临床阶段

    作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息称,该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带领的团队,经过4年努力,已经在脊柱及关节外科领域研发出几十个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其中颈椎椎间融合器、颈椎人工椎体及人工髋关节已进入临床观察阶段。截至目前,已有45名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植入了3D打印出来的骨骼,并接受定期追踪检查。参加人体试验者主要为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据刘忠军介绍,目前将3D打印内植物用于脊柱外科手术,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与传统技术相比,3D打印的骨骼有两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可根据人体骨骼缺损形状随意塑型。第二个优势是,该类植入物带有可供骨头长入的孔隙,它们像海绵一样可将周边骨头吸引进来,让真骨与假骨之间能牢固地结成一体,使患者骨骼尽快康复。

  •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蒋兴良;唐天驷;蔡建平;钱邦平

    目的 观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 CFC)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方法 采集4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自体髂骨组(L)、InterFix组、解剖型同种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allograft fusion cage ,AFC)组、可吸收椎间融合器(absorbable design fusion cage, ADFC)组.制作成颈椎融合标本,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分别测试不同CFC椎间融合的轴向刚度及拔出力.结果 InterFix轴向刚度高;ADFC的轴向刚度与AF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出力以InterFix大,ADFC、AFC拔出力也较大,它们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FC刚度低、拔出力大,是理想的CFC.

  • 可吸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作者:蒋兴良;蔡建平;钱邦平;唐天驷

    目的观察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ADFC)临床应用的疗效并分析其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ADFC植入术,术后随访11~18个月,平均14.3个月.结果1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17例患者的疗效为优良,1例患者为良好,无疗效为满意或差的病例;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产生.结论ADFC具有早期的确实制动作用,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

  • ROI-C双锚定自锁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的应用

    作者:李国;严力生;钱海平;罗旭耀;宫峰;吴建峰

    目的 探讨使用双锚定自锁式融合器(ROI-C)的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01-2014-03,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双锚定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3例(88个椎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SF-36健康调查评分评估治疗结果;在各个随访时间点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病变椎间隙高度、颈椎整体曲度以判定颈椎的即时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 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2.9)分增加至术后平均(12.9±1.6)分,具有统计学意义(F=16.25,P=0.001),优良率为90.6%.SF-36健康所选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t=1.098~11.897,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2±1.7)mm,末次随访时平均(7.9±0.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8,P=0.039);颈椎整体曲度变化由术前平均5°±7°,至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13°,有统计学意义(F=216.27,P=0.000).2例患者分别出现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术后2周自愈.术后6个月拍摄X线片或行CT检查证实,88个融合节段都获骨性融合.结论 颈椎前路减采用双锚定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能有效恢复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弧度,提供颈椎即刻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 可降解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与评价

    作者:吴广森;靳安民;张辉;童斌辉

    目的用羟基磷灰石(HAp)/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可降解颈椎椎间融合器.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和开环聚合法制备HAp和PLLA,按35/65重量比共混,热压模铸加工成颈椎椎间融合器,测试样件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力学特征,并评价初步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HAp/PLLA复合材料的密度为1.64g/cm3,热压后粘均分子量为118.309KDa,融合器样件的平均极限压缩强度为128MPa,E模量5.47GPa.结论 HAp/PLLA复合材料是一种化学性能稳定、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活性材料,用其制作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基本要求,有希望达到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梁定顺;倪斌

    在2000年报道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变、肿瘤、创伤等.成为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手术要求:(1)彻底减压;(2)牢固固定和骨性融合,防止颈椎不稳造成新的损害.但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 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

    作者:吴德升;贾连顺;赵定麟

    颈椎退变性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的外科治疗,现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上世纪50年代Smith、Robinson[1]和Cloward[2]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大量的颈椎病患者由此经典的手术方法而得益,但随全球开展此类手术病例数的增加,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3],一般认为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不足在于:融合材料的来源问题,取自体髂骨被认为是经典而理想的植骨来源,但髂骨供骨区的并发症至今仍困扰着脊柱外科医生[4],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替代材料存在融合率不足的弊端[5];无论是自体骨还是异体骨亦或是人工骨替代材料,均可能存在移植物吸收、塌陷、松动移位突出或突入椎管或椎间孔的严重缺陷,从而导致椎间隙、椎间孔高度及颈椎生理序列维持不足,甚至不融合或假关节形成[6~7],为此人们在寻找理想的融合方法,既能实现植入后的即时稳定性,又能促进融合并很好地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ion cage)首先在腰椎得以广泛应用[8],近年,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研究的文献也相继报道[9~14],其研究的现状有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初步研究

    作者:张竞;袁文;张俊杰;王新伟;张颖;徐盛明;吕碧涛

    目的 设计制作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方法 以6具新鲜人尸颈椎标本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N组)、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A组)和钛网(B组),A、B组附加颈前路钢板.分别测定轴向刚度、扭转刚度、颈惟整体运动范围等指标.结果 轴向刚度值由小到大依次为N组、B组、A组(p>0.05);扭转刚度山低到高分别为B组、A组、N组(p<0.05);A组与N组相比,后伸、旋转位ROM较大,而前屈、侧屈位ROM较小(P>0.05).结论 使用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可满足颈椎减压植骨术后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