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诊治进展
门静脉高压症常并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EGVB)、脾功能亢进、腹水、肝性脑病、细菌性腹膜炎和肝功能衰竭等,腹水和肝功能衰竭是肝病进展期的标志,但为严重和危急的是EGVB〔1〕。在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时,肝功能代偿病人已有30%出现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肝功失代偿者达60%〔2〕。门静脉高压病人有2/3迟早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2/3会发生出血,第一次出血时的死亡率达50%,生存者又常在6周内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又增加30%〔2,3〕。在我国,门静脉高压症住院病人在1990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与60~70年代肝炎高发和对其认识的加深有关〔4〕。近年来尽管许多新药、内镜硬化和结扎、经皮肝内门体分流术、肝移植术相继应用于临床,但其死亡率仍较高,确实是外科的一个难题。
-
重视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约30%~50%的肝硬化病人死于第1次曲张静脉出血后的6周内[1-2].我国由于乙型肝炎高发,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因此,不断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
-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发病的季节性及相关气象因素的影响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既往在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气象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影响,但该因素对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影响研究较少,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初步探讨气象因素对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影响,以期通过较大样本调查来明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发病的节律性,并通过对相关气象因素的分析,探讨其节律性变化的部分机制.
-
D-TH胶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D-TH胶治疗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疗效分析.方法对17例胃底曲张静脉出血部位采用生理盐水+组织黏合剂+生理盐水即"三明治"法注射组织黏合剂D-TH胶1~2ml,术后复查2次,了解其有效率、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再出血率.结果 17例病人共注射24次,活动性出血止血成功率100%,17例随访3~10个月曲张静脉消失8例(47.1%).结论内镜下注射组织黏合剂治疗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止血成功率及曲张静脉消失率高,降低了病死率及出血再发率.生理盐水+组织黏合剂+生理盐水这种治疗方法相对安全,副作用小,临床可采用及推广.
-
施他宁治疗肝硬变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护理
肝硬变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较高.根据发病机制和施他宁止血机制,我院用施他宁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8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停用脑垂体后叶素后出现一过性多尿6例
脑垂体后叶素因收缩小动脉功能确切、止血效果肯定而广泛应用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咯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个别长时间持续静滴该药的病人在停用后出现一过性多尿,尿量24小时竟达6400ml,从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现报告我们所见6例,并就其产生机理进行讨论.
-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甚多,其中以溃疡病出血为多见;食道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凶险;而急性胃粘膜损害出血(含出血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因病灶多变而增加诊断的困难;胃癌、肝内及胆道炎症或肿瘤出血时有发生;少见的病因尚有食道下段粘膜撕裂和Dieulafoy病(含有动脉瘤样变的胃壁浅在性溃疡)出血。众多的病因不仅使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困难,疗效有差异,而且造成在治疗上的多元化和争议。近年因复苏技术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开展,影像学诊断的飞跃进步,纤维内镜诊治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应用,使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症手术率逐步下降,并发率减少和生存率提高。然而误诊和误治仍有发生,必须引起重视。
-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黏合剂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3) (待续 )
1 引言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国外的众多研究已经证实,经内镜注射组织黏合剂 N 丁基 2 氰丙烯酸盐 (histoacryl) 是控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治疗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预示再出血的食管粗大静脉曲张.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曲线静脉出血的疗效观察
我院从1988年起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进行治疗,本文对182例的远期疗效进行总结.
-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附64例临床分析)
外科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目前常用的断流和分流手术均属对症治疗.我院自2004年8月~2008年8月,对64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