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列腺移行带及外周带基质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
目的 研究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基质细胞的表型特征,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透射电镜观察3例(年龄分别为21、28和33岁)尸体供者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3例手术切除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标本移行带基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正常移行带间质中富集平滑肌细胞,但大多功能静止,外周带间质分布大量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在正常移行带功能旺盛,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蛋白合成活跃,而在外周带发生线粒体基质空泡样变性,提示存在功能减退.与移行带相比,外周带平滑肌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的移行带中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二者功能旺盛,成纤维细胞常聚集成团并形成纤维瘤样结构.结论 前列腺基质细胞在移行带和外周带结构间存在差异.BPH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有向移行带迁移和重新聚集的现象,可能是触发BPH发生在移行带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价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v2)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3例前列腺外周带疾病患者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表现.由两位医师对前列腺外周带病变进行PI-RADSv2评分,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位医师诊断的一致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评估PI-RADSv2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位医师评估外周带前列腺癌、临床显著癌和非癌病变Kappa值分别为0.75、0.84和0.66.PI-RADSv2诊断外周带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2%和75.1%.PI-RADSv2诊断外周带前列腺临床显著癌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和84.6%.结论 两位医师评估前列腺外周带病变的PI-RADS评分有较高一致性,对前列腺外周带临床显著癌的评分一致性高,且PI-RADSv2对外周带前列腺临床显著癌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前列腺外周带病变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外周带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前列腺肿瘤 -
氢质子磁波谱成像对前列腺外周带疾病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
外周带的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常规磁共振成像(MRI)鉴别有一定困难,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虽然敏感,但特异性低,氢质子磁波谱成像(1HMRSI)从分子水平评估前列腺癌及BPH代谢的差异,能进一步提高外周带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
-
正常前列腺移行带或外周带基质细胞对前列腺癌上皮细胞成瘤的影响
为探讨前列腺癌发生具有带性差异的机制,本研究构建体内和体外共培养模型并探索正常前列腺移行带(Tz)或外周带(Pz)基质细胞对前列腺癌上皮细胞(PC-3)成瘤差异的影响.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原代培养的人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基质细胞超微结构和基因表达差异.成功构建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基质细胞与前列腺癌上皮细胞PC-3体内和体外共培养模型,观察体内共培养裸鼠模型肿瘤生长和瘤重的变化.我们发现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基质细胞之间存在超微结构的差异.同时基因芯片分析显示483个基因在移行带基质细胞中优势表达,而31个在外周带基质细胞中优势表达.PC-3细胞体内、外成瘤性在与外周带基质细胞共培养联合TGF-β1刺激下得以促进,同时PC-3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增强,而与移行带基质细胞共培养模型中PC-3成瘤性受到抑制.本研究认为,前列腺肿瘤发生具有带性差异可能与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基质细胞间的超微结构和基因表达差异,以及与前列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差异有关.
-
单纯体表线圈磁共振波谱成像诊断前列腺癌
目的 探讨单纯采用体表线圈进行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前列腺良性增生或前列腺癌的老年男性患者术前单纯采用体表线圈进行三维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扫描,获取各体素[胆碱类化合物(Cho)+肌酸(Cr)]/枸橼酸盐(Cit)值.参考病理结果,将前列腺各体素性质分为癌与非癌,分别分析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各体素(Cho+Cr)/Cit值,并对(Cho+Cr)/Cit值以体素性质为金标准描画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以Youden指数大为标准求得阈值及相应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不同性质体素(Cho+Cr)/C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o+ Cr)/Cit值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中央带为0.652,外周带为0.821;阈值:中央带(Cho+ Cr)/Cit值为0.645,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512、0.71;外周带(Cho+ Cr)/Cit值为0.815,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72、0.84.结论 仅用体表线圈可以顺利完成前列腺三维质子波谱成像,以(Cho+ Cr)/Cit值0.815为阈值对外周带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PZ)基质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 方法:原代培养前列腺PZ基质细胞按不同年龄段分为23~ 32岁为PZ-young组和56 ~75岁为PZ-old组,利用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不同年龄段PZ基质细胞间的差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Western印迹进行验证. 结果:老年组(PZ-old)与年轻组(PZ-young)PZ基质细胞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倍性变化比(Fold Change Ratio)≥2或≤0.5(PZ-old vs PZ-young),筛选上调基因509个和下调基因188个;结合DiffGene Pathway和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归类,筛选并初步验证一组对前列腺上皮细胞生长有重要影响的显著差异基因,包括HGF、IGF2、IGFBP5及MMP1等. 结论:不同年龄段前列腺PZ基质细胞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老龄化的PZ基质细胞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恶性表型进展的分子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活性增强的旁分泌生长因子的调节.
-
不同年龄段人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表型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不同年龄段人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的表型特征和生长特性差异,分析前列腺基质细胞微环境对老年男性前列腺癌促发的可能原因.方法:原代培养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细胞表型特征、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琥珀酸脱氢酶法观察细胞体外增殖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年龄段前列腺基质细胞均表达成纤维细胞标记物prolyl4-hvdroxy-lase,而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肌间线蛋白(desmin)的表达随年龄逐渐增加,即a-SMA的阳性表达:年轻组vs老年组=(2.56±1.81)%vs(38.89±11.22)%,(P<0.01);而desmin阳性表达:年轻组vs老年组=(0.89±0.93)%vs(14.89±5.97)%,(P<0.01).并且a-SMA和/或desmin阳性细胞形态相对宽大、扁平、多形性.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前列腺基质细胞内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多,主要为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老年组前列腺基质细胞的增殖率低于年轻组(P<0.01);而两组基质细胞凋亡率均在1%~3%之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外周带基质细胞中具有活性的肌成纤维细胞随年龄不断增加可能是老年男性前列腺癌高发和恶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
前列腺移行带及外周带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前列腺不同区带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17例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移行带上皮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Bcl-2表达.RT-PCR法半定量验证Bcl-2 mRNA表达.结果:①正常前列腺移行带上皮细胞凋亡率和增殖率均显著低于外周带[(13.7±4.32%) vs (20.9±6.44)%和(14.6±4.34)% vs (25.6±6.35)%,P<0.01],增生的移行带上皮细胞凋亡减少,同时细胞增殖增加.②正常前列腺外周带上皮细胞Bcl-2表达率低于移行带,后者又显著低于BPH移行带(P<0.01).增生的移行带中Bcl-2表达率与上皮细胞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s=-0.867, P<0.01).结论:移行带和外周带存在细胞增殖和凋亡率差异.增生的移行带上皮细胞凋亡减少,同时细胞增殖增加,这可能是BPH的重要病理基础.Bcl-2在移行带高表达参与了BPH病理过程.
-
正常前列腺间质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组织不同区带来源的前列腺间质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以激素非依懒性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细胞为研究对象,取新鲜的正常前列腺外周带(PZ)和移行带(TZ)组织,提取间质细胞并体外培养.收集不同区带来源的间质细胞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培养DUI45细胞,CCK8法测定肿瘤细胞的生长曲线,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数量及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侵袭性,Western印迹法测定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结果:①PZ间质细胞的条件培养液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而TZ间质细胞的条件培养液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②PZ间质细胞的条件培养液明显增加肿瘤细胞糖代谢关键酶己糖激酶2(HK-2)、丙酮酸激酶2(PKM-2)、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脱氢酶(PDH)的表达,而TZ则抑制上述酶的表达. 结论:前列腺不同来源的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影响不同,其机制可能与不同来源的间质细胞对糖酵解代谢的影响不同有关.
-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1例诊治
刘丹医师:首先汇报病史.患者,男,52岁,因"查体发现前列腺右侧叶硬结"于2005年2月1日入院.患者半年前体检时发现前列腺右侧叶硬结,测血清PSA为4.2 ng/ml.其后半年内反复查PSA,血清PSA波动于3.21~4.50 ng/ml.患者既往体健,无血尿及明显下尿路症状.查体:前列腺右侧叶有一大小约0.5 cm硬结.入院时血清PSA为3.80 ng/ml.胸部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泌尿系B超示双肾形态正常,膀胱充盈良好,未见异常.前列腺体积32 ml,外周带未见异常回声.前列腺MRI检查显示前列腺右侧外周带表现为低信号区.全身骨扫描未见异常.
-
前列腺解剖带区的断层切片与MRI图像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各带区在解剖断层切片的形态学表现,及其与MRI断层图像的对应关系,确定前列腺各带区MRI影像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MRI技术对6具成人尸体及576例健康成人的前列腺进行扫描,观察尸体及活体前列腺带区MRI表现,然后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把标本制成前列腺区薄层连续切片,并与MRI图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尸体断层解剖切片可根据尿道、精阜、射精管识别外周带、中央带、移行带、尿道周围组织及前列腺肌肉基质区的大体位置,但其间未见明显界限。尸体标本及活体MRI图像表现基本一致,即T1WI上整个前列腺呈略低信号;T2WI上前列腺外周带呈高信号表现,中央区呈低信号;薄层切片与MRI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MRI检查时,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相结合,才能完整显示前列腺各带区的结构特点,进而有利于对前列腺内的病灶进行准确地MRI定位诊断。
-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
目的 建立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2版(PI-RADS v2)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评价其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外周带前列腺69例、非前列腺癌109例的患者术前MRI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资料.应用PI-RADS v2对外周带前列腺癌行发病风险评分.分析外周带前列腺癌组与非前列腺癌组PI-RADS v2评分、总PSA、游离与总PSA比值、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及外周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Z-PSAD)指标的差异,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病理结果是否为前列腺癌作为因变量,拟建立四项Logistic回归模型:A、PI-RADS v2+总PSA;B、PI-RADS v2+游离与总PSA比值;C、PI-RADS v2+PSAD;D、PI-RADS v2+PZ-PSAD,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产生的P和PI-RADS v2评分的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与非前列腺癌组PI-RADS v2评分、总PSA、游离与总PSA比值、PSAD、PZ-PS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入因变量.外周带前列腺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建立如下:A:Logit P=-6.825+1.024PI-RADS v2+0.223总PSA、B:Logit P=-4.354+1.586PI-RADS v2-12.7841游离与总PSA比值、C:Logit P=-8.993+1.630PI-RADS v2+17.091PSAD、D:Logit P=-9.434+1.596PI-RADS v2+10.494PZ-PSAD.A、B、C、D模型产生的Logit P预测概率,其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高于PI-RADS v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4、2.68、3.11、3.41,P<0.05).结论 联合PI-RADS v2评分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优于单独使用PI-RADS v2评分,为可疑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行穿刺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PI-RADSv2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logistic回归模型 外周带 前列腺癌 -
标准化ADC值鉴别移行带前列腺癌与间质为主增生结节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比较绝对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标准化ADC值在鉴别移行带前列腺癌及间质为主增生结节的效能.[方法]55例临床怀疑前列腺癌的男性患者行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使用b值为0、1 000s/mm2.所有患者在MR检查后1个月内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分别比较外周带前列腺癌及移行带前列腺癌的ADC值及标准化ADC值,移行带前列腺癌与间质为主增生结节的ADC值及标准化ADC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标准化ADC值与ADC值在鉴别移行带前列腺癌与增生结节的效能.[结果]共36例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的患者纳入分析.包括移行带癌灶26个,外周带癌灶37个,移行带癌与外周带癌的ADC值及标准化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04、0.308.移行带癌灶的ADC值及标准化ADC值均明显低于移行带间质增生结节(P<0.05).标示准化ADC值和绝对ADC值鉴别移行带前列腺癌和间质增生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000、0.997 (P=0.4111);但当特异性设定为100%时,标准化ADC值较绝对ADC值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92.3%.[结论]标准化ADC值鉴别移行带前列腺癌与间质为主增生结节的效能与绝对ADC值相当,在保持高特异性的同时标准化ADC值较绝对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
-
早期前列腺外周带癌与炎症的MRI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早期前列腺外周带癌与前列腺外周带炎症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早期前列腺外周带癌10例;病理或随访复查证实前列腺外周带炎症20例.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T1 WI、T2 W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通过后处理站(EWS R2.6.3)获得2组患者外周带感兴趣区(RO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TIC分为Ⅰ型(流入型)、Ⅱ型(平台型)、Ⅲ(流出型)型,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早期前列腺外周带癌T2 WI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低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平均为0.75×10-3 mm2/s,MRI的TIC曲线多为Ⅲ型;20例前列腺外周带炎症T2 WI呈片状或弥漫性低信号,D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ADC值平均为0.92×10-3 mm2/s,TIC曲线多为Ⅰ型和Ⅱ型.结论 早期前列腺外周带癌与炎症T2WI表现相似,TIC曲线和DWI及ADC值有显著差异,综合应用能准确鉴别诊断.
-
MR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值对前列腺外周带T2WI低信号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Ktrans值对前列腺外周带T2WI低信号区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前列腺MRI外周带T2WI低信号的患者共110例.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78例,前列腺炎32例.另取同期前列腺MR检查及前列腺穿刺活检均未见异常的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MR扫描,并测量外周带T2低信号相应区域的Ktrans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列腺癌组、炎症组和正常外周带组间Ktrans值差异进行比较;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组的Ktrans均值为(56.2±45.3)×10-3min-1;炎症组及正常外周带组相应的Ktrans均值分别为(20.8±9.3)×10-3min-1和(12.1±8.7)×10-3min-1.前列腺癌组与炎症组以及癌组与正常外周带组间Ktran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是炎症组与正常外周带组Ktran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利用癌区和非癌区相应Ktrans值描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P<0.00),佳临界点为27.8×10-3min-1,此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72.8%,特异性为84.4%.结论 前列腺癌组Ktrans值大于炎症组和正常外周带组,结合Ktrans值有助于对外周带肿瘤和炎症的鉴别,但炎症和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Ktrans值有部分重叠.
-
扩散峰度成像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主要的3个参数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常规MRI扫描和DKI序列扫描,以病理检测为金标准,观测指标包括外周带肿瘤区域和非肿瘤区域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项异性(FA)值及平均峰度(MK)值.应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肿瘤区域和非肿瘤区域间DKI各参数值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DKI各参数对外周带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外周带前列腺癌的FA及MK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外周带组织,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而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DKI的3个参数(ADC值、FA值及MK值)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6、0.871和0.998.结论 DKI的3个参数(ADC值、FA值及MK值)对于外周带前列腺癌均具有诊断意义,而MK值是敏感性及特异性俱佳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