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却居高不下.早产儿脑损伤以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为主.早产儿少突胶质细胞对损伤的易感性及各种内、外损伤因素共同作用是早产儿WMD的主要原因之一[1].早产儿WMD分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diffuse white matter damage)[2].现就早产儿WMD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方法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形式,常导致早产儿发生脑性瘫痪、认知以及视听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缺血缺氧时,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受损,晚期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缺氧具有易感性,是早产儿发生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原因[1].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诊断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之一.世界上WMI的发现可追溯到100多年前,1867年Virchow首先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作了描述[1].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会造成多方面神经发育障碍,因此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围产、新生儿临床工作与研究中,对早产儿WMI的诊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临床诊断
1病案摘要1.1病史患儿,女,1 h.因早产、窒息复苏后1 h呼吸困难转入NICU.胎龄为34+6周,G2P1.因"中央型前置胎盘"阴道流血剖宫产娩出.Apgar评分为1 min 5分,因呼吸弱浅,予以气管插管,复苏后转入NICU救治.
-
神经节苷脂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神经节苷脂和复方丹参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的治疗效果观察,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 更为理想的疗效措施.方法:采用多组对照比较实验,对各组临床疗效及头颅B超的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方 丹参组无明显疗效,神经节苷脂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组(P<0.05),而神经节苷脂+复方丹参联合治疗组的疗效 佳.结论:神经节苷脂与复方丹参合用可作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之一.
-
DWI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评价和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的早期评价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确诊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70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疑似早产儿脑白质缺损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DWI 21例、颅脑B超25例、常规 M RI24例,对三组患儿的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DWI组确诊率为95.24%,头颅B超检出率为72.00%,M RI组检出率为83.33%,DWI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头颅B超组与M RI组( P <0.05);但是M RI组检出率较头颅B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DWI脑室周围白质水中区域呈高信号,而M RI检查为T1 WI较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DWI诊断早产儿脑白质缺损特异度为9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5)。结论 DWI检测脑白质缺损呈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呈对称性弥漫性高信号,为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表现;DWI检查可显示脑白质损伤的早期病变,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损伤早期缺乏特异性,可先行M RI检查。
-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移植对治疗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I)模型大鼠的长期作用.方法 将80只3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5 d脑室/白质移植组、9 d脑室/白质移植组、14 d脑室/白质移植组(n=10);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离断并缺氧80 min制备早产儿WMI模型;采用孕10~12周人胚胎脑组织制备OPCs.各移植组分别在造模后5 d、9 d和14 d将3×105 OPCs注入右侧脑室/脑白质中,待大鼠60日龄和90日龄时分别对各组行电镜下脑髓鞘评估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电镜下,大鼠60日龄时各移植组髓鞘损害程度相比模型组略有改善;无论是与同组60日龄大鼠还是与同日龄模型组大鼠比较,90日龄时各移植组的髓鞘均明显增厚,结构破坏更少,其中14 d移植组变化为明显;但不同移植时间脑室和白质移植组间的髓鞘损害程度未见有明显差异.60及90日龄各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NSS)均高于假手术组,但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OPCs移植可能对治疗早产儿WMI存在长期效应,延迟移植时间可能增强疗效.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指24~35周出生的早产未熟儿由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而致的大脑白质病变,是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形式.19世纪中叶Parrot和Virchow等首先记载了本症,1962年Banker和Larroche又对本症做了详细报道,确定了PVL的概念[1].该病是导致早产儿伤残的重要原因.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高危因素
脑瘫是早产儿严重的并发症.有人认为早产儿脑损伤是低出生体重儿发展成脑瘫的主要原因.早产儿脑损伤依神经病理学可分为:①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leukomalacia,PVL)、脑室周围白质区出血及梗死(periventricular hemorrhage or infarction,PVH)、晚期的脑室扩张(ventriculomeglay);②非脑实质区的出血如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脉络丛出血等;③其它部位损伤,如小脑、基底、脑干出血等[1].其中早产儿WMD被认为是脑瘫主要的危险因素,存在WMD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2].因此对早产儿发生WMD的高危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早产儿WMD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
磁共振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评价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得以存活,但由于早产儿脑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缺氧缺血、感染及炎症易感,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首要类型,约占8%~26%[1],可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超声检查相对便捷、廉价,曾被认为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首选检测手段,但目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磁共振在诊断脑白质损伤及判断预后方面更加精确,更具优势[2-3].
-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相关感染及炎性因子机制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尤其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导致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和认知缺陷等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母婴感染/炎性反应导致PVL的学说,以及感染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增敏作用的学说正在得到普遍认可.以下对母婴感染/炎性反应在早产儿PVL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尤其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显著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渐增加.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约10%出现脑性瘫痪,25%~50%出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而导致神经系统高发病率的原因主要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white matterinjury,WMI)有关,尤其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comalacia,PVL)[1].本文主要就早产儿WMI的病因、病理改变,尤其是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诊断、防治与综合管理的专家组意见
2014年11月22~23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办的第一届新生儿神经病学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的80余名新生儿神经病学领域的专家、教授、医生参与了讨论.本次论坛针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防治与综合管理"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