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SIL-2R测定与肿瘤组织ER受体表达

    作者:曾赤佳;段朝晖;黄建华

    目的:研究可溶性白介素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方法: 应用ELISA双抗夹心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滤泡状癌及10例髓样癌进行SIL-2R及 ER测定.结果: 甲状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中SIL-2R含量(118.20±43.50) pmol/L,明显高于甲状腺结节组(50.28±12.28) pmol/L及对照组(49.25±13.32) pmol/L;术后20 d基本降至正常;甲状腺癌血清中SIL-2R升高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甲状腺乳头状癌ER阳性表达率(67.3%)显著高于滤泡状癌(40.0%)及正常组织(8.0%);原发癌ER阳性率(74.2%)明显高于复发癌(20.0%);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ER阳性率(68.5%)高于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46.6%).结论:SIL-2R和ER对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疾病和评价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秀敏;刘凤叶;刘长清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的生物学行为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7月~2000年8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UPS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前分期:1期9例,占90%,Ⅲ期1例,占10%.细胞分化:G1 4例,G2 4例,G3 2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2例,占20%,Ⅲ期6例,占60%,Ⅳ期2例,占20%.细胞分化:G3 6例,占60%;肌层浸润:浸润超过1/2肌层7例,占70%.2例(20%)术后1年内死亡,5例(50%)3年内死亡,6例(60%)5年内死亡.结论:UPSC细胞分化差,早期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VEGF-C/D及受体和D2-40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静;吴靖芳;张静;张文静;刘军超;薛刚

    目的:分析VEGF-C/D及受体VEGFR-3和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09-01-01-2012-10-28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PTC和3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组织中VEGF-C/D、VEGFR-3、D2-40的表达水平,比较VEGF-C/D和受体VEGFR 3在PTC和腺瘤,PTC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的差异;并分别计数VEG-FR-3和D2 40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和腺瘤组织中VEGF-C阳性率分别为85.29%和16.67%,x2=47.70,P<0.001;VEGF-D阳性率分别为77.94%和13.33%,x2=35.71,P<0.001;VEGFR-3阳性率分别为83.82%和13.33%,x2=43.56,P<0.001;D2 40阳性率分别为79.41%和10.00%,x2=35.19,P<0.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3.876,P=0.034,r=0.259,P=0.024;VEGFR-3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7.55%,x2=5.088,P=0.027.r=0.274,P=0.024.PTC组和腺瘤组D2 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3.4±0.4和0.5±0.4,t=12.526,P<0.001;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4.1±0.7和0.7±0.6,t=3.163,P<0.001.PTC伴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D2-40阳性LVD密度分别为5.6±3.7和2.7±1.5,t'=2.758,P=0.009;VEGFR3阳性LVD密度分别为6.9±3.5和3.3±0.9,t'=3.224,P=0.002;癌周VEGFR-3阳性LVD密度(12.6±4.1)高于D2-40的(7.9±4.3),t=2.106,P=0.0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D、VEGFR-3和D2-40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春生

    目的:探讨E-cadher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1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40.6%(67/165),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的90.9%(150/165),P<0.01.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adherin表达与PTTC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强相关性,OR=14.935,P<0.01.结论:E-cadher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子.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HMGB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力;丁相龙;于庆波;冷红刚;霍慧霞;申志新;孙伟

    目的:通过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生、发展及转移等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01-18-2012-11-23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50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病理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HMGB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甲状腺癌组织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37/50)和15.0%(3/20),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MGB1蛋白阳性表达与年龄(x2=0.049,P=0.825)、性别(x2 =0.002,P=0.486)、肿瘤大小(x2=0.485,P=0.968)及TNM分期(x2=1.006,P=0.316)均无关;与包膜浸润(x2 =4.299,P=0.038)和淋巴结转移(x2=5.889,P=0.015)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包膜浸润危险度(OR)大.结论:HMG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预示着HMGB1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

  •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11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鹤;陈心秋;黄薇;李菲;姚德生;高琨;潘忠勉

    目的:分析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1例UPSC和185例子宫内膜样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 UE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UPSC的发生率为4.7%,发病平均年龄UPSC组(60.0岁)明显高于UEC组(52.5岁),t=2.52,P<0.05.两组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绝经后阴道流血,UPSC组无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例,而UEC组43例(23.24%)合并高血压,31例(16.76%)合并糖尿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8,P=0.04.UPSC组和UEC组Ⅲ、Ⅳ期患者分别为5例(45.45%)和45例(24.73%),χ2=8.031,P=0.04;G3级患者分别为6例(54.55%)和51例(27.57%),χ2=6.091,P=0.04;肌层浸润深度>1/2者分别为7例(67.64%)和62例(33.51%),χ2=4.493,P=0.04;p53阳性者分别为9例(81.8%)和34例(18.4%),ER阳性者分别为1例(9.1%)和79例(42.7%),PR阳性者分别为1例(9.1%)和65例(35.1%),χ2=5.841,P=0.02.与UEC组一致,UPSC组亦以手术为主,1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5例术后辅以化疗、放疗,但死亡率(45.45%)较UEC组(15.14%)明显高,χ2=8.266,P=0.01.结论:UPSC少见,发病年龄偏大,病期晚,分化差,肌层浸润深,临床预后明显不良.手术为其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范围类卵巢癌,术后辅助放疗不能降低复发率,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甲状腺癌组织c-erbB-2/neu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默巍;金京浩;安玉杰;薛小东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中c-erbB-2蛋白(p185)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甲状腺癌石蜡标本中,p185的表达并与临床预后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p18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1%(32/45).其中乳头状癌的p185为71.0%(22/31);滤泡癌及髓样癌的p185阳性表达分别为2/4和2/4;未分化癌的p185阳性表达分剐为5/6.p185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与性别及年龄无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及有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的患者中,p185的表达呈明显增强趋势,与无复发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癌中,p185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甲状腺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倾向;p185的强阳性表达暗示着淋巴结转移概率的增加,将对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有指导意义;p185的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甲状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指标.

  • 腹膜癌病二例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

    作者:傅卫红;雷培森;许东普;黄裕新

    1 病例资料[例1] 男,55岁.因腹胀2年,加重伴少尿5个月,阵发性腹痛半月入院.腹痛为下腹部及脐周阵发性绞痛,每次持续1~3秒,可自行缓解.伴不规则低热、盗汗.

  • 卵巢癌13例误诊分析

    作者:郑亚群;孙廷慰;杨伟洁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4%~5.6%[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第3位.由于其症状无特异性,比较隐蔽,又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因此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为提高诊治水平,现将我院近4年来卵巢癌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 JA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陈江;方孙阳;傅燕萍;范乘龙

    目的 探讨连接黏附分子A (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A,JAM-A)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和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JAM-A蛋白的表达.结果 JAM-A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以及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依次降低.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癌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M-A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范围探讨

    作者:黄小娥;周小栋;李宇杰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肿大淋巴结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手术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对中央区淋巴结快速冷冻病理的检查结果,分别对甲状腺癌患者行一侧全切+峡部切除或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198例(96.1%),直径<1 cm的微小乳头状癌87例(43.9%),甲状腺滤泡状癌8例(3.9%).术后随访5年,随访率100.0%,1例在术后3年、2例在术后5年复发而再次手术,其他患者无复发.结论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中,对中央区淋巴结的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可指导对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减少术后复发.

  • 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转变为鳞癌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俊;陶庆松;庞林荣;李晖;魏启春

    1例55岁女性患者,10年余前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8年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此后的3年时间里,患者多次出现复发并手术治疗,由甲状腺乳头状癌转变为乳头状癌伴鳞化,进而转变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终因疾病迅速恶化死亡.甲状腺鳞癌可直接来源于腺癌或乳头状癌鳞状化生,一旦发生转变,则意味着疾病将可能加速进展,呈现高度恶化趋势,预后极差,需引起高度重视.

  • CK8、CK19和TPO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乳头状增生病变中的诊断应用

    作者:刘庆猛;何平生

    目的 探讨CK8、CK19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乳头状增生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法对23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61例乳头状增生病变进行标志.结果 23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K8、CK19和TPO阳性率分别为 97.0%、94.4%、9.0%;61例乳头状增生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49.2%、26.2%、88.5%.三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8、CK19和TPO单项检测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7.0%、50.8%、87.4%;94.4%、73.8%、90.1%和90.9%、88.5%、90.5%;阳性预测值(+PV)分别为88.3%、93.2%、96.8%;阴性预测值(-PV)分别为77.5%、77.6%、72.0%;Youden指数分别为0.478、0.682、0.794.序列试验显示,三者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分别为83.2%、98.5%和0.817.结论 CK8、CK19和TPO可作为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增生的重要标志物,三者联合检测特异性更好,具有更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04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郑磊;刘俊田;魏丽娟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综合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04例IM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例IMPC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占同期全部乳腺癌9 364例的1.1%.其淋巴结转移率(77.0%)及转移个数(平均9.7枚)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41.0%,平均3.5枚),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09年7月初,生存率3年75.0%、2年85.2%、1年96.3%;无瘤生存率3年70.8%、2年81.5%、1年95.0%.结论 乳腺IMPC是一种近几年才受到重视的乳腺癌类型,具有不可忽视的发病率,以及淋巴管侵袭力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生物学行为.

  • NG及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祥;陈创;冯红芳;吴奇;吴娟;姚晓莉;孙圣荣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筛选NG合并PTC(68例)、HT合并PTC(60例)及单纯PTC(104例)患者将其分成三组,分析其相关临床特征.结果 与单纯PTC组比较,NG合并PTC患者中男性比率低、肿瘤直径小、多灶率低、双侧癌比率低、淋巴结转移率低、TGAb表达高和TPOAb表达低等,HT合并PTC患者中男性比率低、肿瘤直径小、多灶率高、双侧癌比率高、淋巴结转移率低、TGAb及TPOAb表达高等临床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G及HT合并甲状腺癌中男性患者较少,肿瘤直径小,淋巴结转移率低,HT合并PTC患者癌灶多灶率高和双侧癌比率较高.

  • BDN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欧阳思;王继华;肖旭平;马丽娟;陈月红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PTC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6例P T C、22例甲状腺腺瘤、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 P法)检测BDNF的表达。【结果】BDNF在PTC、甲状腺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P <0.05);BDNF的表达水平与PTC肿块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BDNF表达水平与 PTC发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 >0.05);BDNF的表达水平与PT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r =-0.482,P<0.05)。【结论】BDNF过表达可能与甲状腺腺瘤、PTC发生有关;BDNF表达水平为临床上判断PT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提供有效参考,对指导PTC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作者:朱加猛;李统虎;陈涛;侍作亮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cN0期PTC患者72例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72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共32例(占44.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和≥45岁(63.41% vs 19.35%)、肿瘤直径≤2 cm和>2 cm(39.68% vs 77.78%)、包膜外侵和无外侵(69.23% vs 38.98%)、病变钙化和无钙化(53.33% vs 29.63%)者相比较,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亦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包膜外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在手术期间和住院期间无死亡发生,且并发症发病率较低.[结论]年龄<45岁、肿瘤直径>2 cm、包膜外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高危cN0期PTC患者有进行预防性清扫淋巴结的必要.

  •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春莲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2例UPSC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并与子宫内膜样癌及宫颈内膜透明细胞癌做对比研究.[结果]UPSC与卵巢浆液性癌有相似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复杂乳头结构,腺腔出芽,瘤细胞是一种大间变性细胞,具极强侵袭性,发生血管淋巴管转移者占58%,深肌层侵犯或盆腔种植转移占75%,腹腔转移33%.治疗主要是手术加化疗,肿瘤细胞P53和PCNA强阳性.[结论]UPSC少见.临床诊断困难,要依据病理学检查确诊.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癌的认识,争取早日诊断,尽量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手术后辅以化疗,可提高患者成活率.

  • 亚甲蓝染色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作者: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N)的检测方法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中使用亚甲蓝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N示踪,观察冷冻快速切片检查SN转移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及SN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24例中成功检出21例SN,成功率为87.5%,SN平均每例3枚;1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4.8%(1/21);无假阳性.SN对颈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83.3%.结论亚甲蓝染色法检测SN可较准确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 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研究

    作者:周晓倩;刘俊;金慧;李想;闫欢欢;明旭;蒋永新;王瑞涛;郑淼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78例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资料,通过比较伴发与未伴发H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来探究HT与PTC之间的关系.结果 伴发HT者共102例(102/478),其甲状腺癌发生率为67.6%,远高于未伴发HT的42.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本甲状腺炎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18,95%CI1.604 ~4.274,P<0.01).222例PTC中,伴发HT组与未伴发HT的患者相比,更好发于女性(83.8% vs 68.2%,P=0.016),多灶癌比例更高(44.1% vs 24.7%,P=0.004).结论 伴发HT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患PTC的风险显著增加;与未伴发HT相比,伴发HT的PTC患者女性更常见、多灶癌比例更高.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