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皮质激素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电极阻抗的影响

    作者:张略;黄宏明;葛润梅;王晓茜;许海强;汪菊萍;吴佩娜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不同使用方法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早期电极阻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行澳大利亚Nucleus 24CA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患者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方法纳入经鼓室圆窗给药组(A组)及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组(B组);以各组22个电极相对于耳蜗内位置分为高频段(3-6)、中频段(10-13)及低频段(17-20)3个亚组,检测各组术中、开机(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电极阻抗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22个电极阻抗平均值均在术中较低,开机时高,术后6个月达低值;开机、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电极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亚组间比较中,两组在术中不同频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机时两组间各频段电阻抗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频段电极阻抗值小于A组,且两组开机与术中电阻抗差值均在高频段较大;术后3月及6月两组高频段比较仍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频段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经鼓室圆窗联合全身静脉给药途径在降低术后电极阻抗效果方面优于局部单独使用,在高频段尤为明显,提示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更有利于降低耳蜗植入后电极周围纤维化组织形成。

  • Nucleus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及T/C值变化分析

    作者:李旭;温立婷;高磊;陈阳;邱建华

    目的 观察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81例植入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值,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低,术后1月开机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值、C值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值呈线性相关.结论 测定电极阻抗值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值及C值,此后则应对C值进行重点调试.

    关键词: 人工耳蜗 电极阻抗
  • 心脏起搏器单双极起搏模式电参数的差异

    作者:陈雷旻;邱伟;蒋金全;沈菁原;陈炼

    目的 观察单极和双极起搏模式下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 64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3个月,分别在植入心胜起搏器当日及术后3个月测试并记录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结果 2种起搏方式相比,双极起搏阻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的阈值和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结论 双极起搏的电极阻抗高于单极起搏的电极阻抗,2种起搏方式的阈值和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

  • Combi 40+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会军;姜学钧;惠莲;杨宁;于刚

    目的 研究人工耳蜗植入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多导人工耳蜗系统Combi 40+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中、术后1,2,3,6个月电极阻抗,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 植入的Combi 40+型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值在术中低,开机时高,以后逐渐下降,并于术后3个月达稳定状态.蜗顶与蜗底处电极阻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耳蜗植入术后,排斥反应使纤维组织包绕电极,在电刺激下,电极阻抗于术后3个月可达稳定状态.检测电极阻抗是目前评估Combi 40+型人工耳蜗植入体状态的有效手段.

  • 语前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结果的分析

    作者:王菲;赵宁;李巍;田颖;冯帅;姜学钧

    目的:观察语前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电极阻抗、检测阈值(THR)、大舒适阈(MCL)、动态范围(DR)的变化规律,为术后调机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植入Med?EL SONATAti100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对术中、术后1、3、6个月的电极阻抗值、THR值、MCL值及动态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值术中低,术后1个月高(P<0.01),术后1个月蜗顶组电阻值和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各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THR比较术后3个月降低(P<0.05)。术后3个月MCL比术后1个月升高(P<0.01)。动态范围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术中及术后电阻值与THR、MCL、DR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电极位置不同将导致电极阻抗值不同;电阻值与THR、MCL及DR之间无相关性;DR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MCL比THR较早达到稳定状态,术后3个月重点调试MCL,术后6个月重点调试THR。

  • 双腔起搏器电极老化致心室过度感知误诊为心房感知功能不良1例

    作者:金鄂;孔祥辉;郑萍

    患者女性,76岁,2006年12月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美敦力双腔起搏器(KD701,右心室电极型号BBD166245V,右心房电极型号BBE092234V)。术后不规律随访。2013年11月患者因心悸、头晕入院,心电图提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不良,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圣犹达(型号5356)双腔起搏器,电极测试无异常遂保留沿用(电极为双极导线)。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规律随访,患者主诉无不适,心电图均表现为窦性心律、VAT起搏模式,程控仪显示AS-VP起搏>99%。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程控为VVI模式后检测自主心室率低于40次/min,故从未测出心室感知参数,心室电极阻抗每次测试均在230Ω左右,在厂商建议200~2000Ω安全范围内略低。其余各项参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作者:邹彤;王志蕾;佟佳宾;李梅;吴素娟;杨杰孚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VV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 V、0.58±0.27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 V、1.06±0.54 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 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 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 V或阻抗小于30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 VVI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衡;张从虬;李涛;尹宗宪;吴宗华;黄佐;黄高忠;殷仁富;陈金明;吴宗贵

    研究长期起搏器治疗后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的变化及电极使用的寿命.32例病人,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104.22±30.10(49~168)个月.置入时起搏阈值为0.72±0.33(0.2~1.5)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1.85±0.75(1.0~3.5)V,P<0.0001.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阈值是置入时的2.57倍,增加幅度为201.2%±162.9%(10%~700%),增加绝对值为1.13±0.71(0.1~2.5)V.置入时电极阻抗为642.83±185.39(333~980)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702.79±73.00(402~1240)Ω,P>0.05.更换起搏器后,对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的28例随访54.91±51.21(1~168)个月.3例在更换术后1~24个月分别出现起搏及感知障碍,再次手术时发现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包鞘破损及微脱位.结论:置入性右心室心内膜电极在使用8年以上,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考虑继续使用,但早年生产的电极,更换术时参数即使正常,亦不排除电极可能短期内发生故障,须随访及定期复查.

  • 心脏起搏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作者:王庆顺

    我院从1990年10月开展心脏起搏临床应用研究工作,10多年来,共安置临时和永久心脏起搏器69例,其中临时起搏器17例、永久起搏器52 例,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病例均来自1990年10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病人.男47例、女22例.年龄54.2±4.6(28~81) 岁.病窦综合征(SSS)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Ⅲ度房室阻滞(AVB) 12例,伴Ⅱ度Ⅱ型AV B 2例;扩张型心肌病伴Ⅲ度AVB 4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高度AVB 4例;冠心病房颤伴Ⅱ度Ⅱ型AVB 3例;心肌炎后遗症伴Ⅲ度AVB 3例,伴Ⅱ度Ⅱ型AVB 1例.临时起搏器系Med tronic 5375型,VVI方式.永久起搏器中VVI 35例、VVIR 5例、DDD 9例、DDDR 3例.其中M edtronic公司产38台、Pacesetter 8台、Biotronik 4台、Siemens 2台.临时起搏器电极导管经右股静脉置入16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1例.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管经右头静脉置入7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37例、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8例.使用Medtronic 5311 B型分析仪, 对安置的起搏器进行各项参数的测试.永久起搏器采用右或左锁骨下区胸壁皮肤浅筋膜下皮囊袋埋藏固定.安置临时起搏器17例,手术成功率100%,使用5.2±2.5(3~17)天.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52 ±0.26(0.3~0.9)V、电极阻抗704±110(514~979)Ω.16例病人安置临时起搏器后,其起搏感知功能均良好.患者心悸、黑、昏厥及阿-斯综合征等缓慢心律失常的症状完全消失 . 1例病人于置入临时起搏器后第3天,出现起搏功能障碍,当时再测电极阻抗大于2000 Ω, 加大起搏电压至20 V,也未能起搏,后证实为电极移位所致,恰好此时病人的Ⅲ度AVB已转至Ⅰ度AVB,病情未受到明显影响.安置永久起搏器52例,手术成功率100% .有39人直接安置,13人先安置了临时起搏器后又安置了永久起搏器.术中测得起搏阈值0. 35±0.10(0.1~0.7)V、电极阻抗530±96(472~904)Ω,感知灵敏度8.6±2.5(6.8~17.6)m V.起搏器囊袋无菌性坏死1例,迁延愈合.皮肤囊袋内出血1例 ,经处置延期愈合.出现起搏器综合征(VVI方式起搏器)1例.讨论心脏起搏技术的出现对心律失常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基层医院开展这一技术工作意义也很重要,特别是偏远,交通不便,远离中心城市的基层医院尤为不可缺少.基层医院所属范围病人较多,病人发病初期多到基层医院就诊,心脏起搏技术对患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的病人来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有6例病人是AMI伴Ⅲ度AVB或Ⅱ度Ⅱ型AVB, 反复出现黑、晕厥,甚至抽搐,经紧急临时起搏后,建立了有效的心脏起搏,保障了心脏泵血功能,病情迅速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之后分别安置了永久起搏器,痊愈出院.本文中有5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长期心率偏低,经常出现乏力、倦怠、黑、记忆力减退等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因经济能力所限,无力转往外地大医院医治.在本院接受治疗时 ,分别置入Champion 7302型VVI起搏器.就地治疗不仅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而且还为其节省了许多费用.在10年来的起搏器安置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掌握好适应证很重要,应做到使病人创伤小 ,经济支出少,而受益大.有些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随原发病的治愈而治愈,这样的病人则不需要安置永久起搏器.文中有4例AMIⅡ度Ⅱ型AVB和Ⅲ度AVB的病人,临时起搏后,经对原发病治疗,心律失常消失,停用临时起搏器,痊愈出院.基层医院所接诊的病人,经济上多不宽裕,而起搏器价格较贵,在选取时应考虑到患者的承受能力,尽量减轻负担,依心律失常类型的原因,选相适宜的起搏方式的起搏器.如单纯房室阻滞,窦率不慢可选用VDD 方式,既可维护房室生理顺序起搏,又可为患者节省经费.开展心脏起搏器技术的设备并不复杂,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医院都具备这些条件.应本着科学的态度,培养一支理论过硬、技术娴熟的技术人员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必要时与上级医院开展技术协作,以争得技术上的支持.

  • 激素环境下圆窗进路人工耳蜗植入不同时期电极阻抗值的比较分析

    作者:钟凯邦;王晓茜;葛润梅;黄宏明;曾洁;吴佩娜

    目的:探讨激素环境下圆窗进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不同时期电极阻抗值的变化,为术后言语处理器的调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09 2015-10期间在地塞米松环境下行人工耳蜗电极植入(Model:sonata)的47例患者进行术后电极阻抗动态变化跟踪检测,将不同时期的阻抗值进行对比,另根据频率不同进行分组,对比不同频段组间的阻抗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频段及3个亚组的平均阻抗在术中(A0期)小,术后1个月(A1期)达到大值,随后缓慢下降,6个月(A3期)开始趋向稳定;6个月(A3期)与1年(A4期)的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期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时期中,均是低频段的平均阻抗值高,中频段的平均阻抗值低.结论:局部应用激素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降低电极阻抗具有一定作用.激素环境下圆窗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电极阻抗值在术中小,术后1个月达大值,随后缓慢下降,术后6个月时趋向稳定;因此开机到术后6个月期间应定期调试机器,以获得佳听力状态.

  • 20例Med-EL Combi 40+人工耳蜗术后电极阻抗和检测阈值及大舒适阈值变化的观察

    作者:吴文瑾;贾欢;李蕴;唐职健;黄琦;杨军;梅玲;黄治物;吴皓

    目的:观察Med EL Combi 40+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检测阈值(THR)、大舒适阈(MCL)、动态范围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的20例植入Med-EL Combi 40+人工耳蜗患儿,对术中、术后1、3、6、12、24、36个月的电极阻抗值,以及对应时间点的THR、MCL值、动态范围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总体而言,各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低,术后1个月时电阻较术中有明显升高(P<0.01),术后3个月时电阻略有下降(P<0.01),随后蜗顶组和中间组电极电阻基本趋于平稳,但蜗底的电极电阻呈逐年升高.各电极通道THR值基本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MCL值术后早期呈显著上升(P<0.05),但第2年起趋于平稳.蜗底组电极的动态范围术后早期呈上升,但1年后出现下降趋势.各组电极电荷量术后3个月升高显著(P<0.05),术后1年起趋于稳定(P>0.05).电极电阻与动态范围的相关性较THR值、MCL值高,且呈负相关.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电极电阻与术后3年时的动态范围呈强负相关,均以蜗顶组明显(r=-0.618,r=-0.636,均P<0.01).结论:电极电阻的变化规律会因电极的位置不同而异,测定电极阻抗值能有效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术后电极THR、MCL值与电极电阻的关联性小,可能受众多因素影响所致,但电极的动态范围与电阻呈负相关;术后3个月或6个月时的电极电阻具有预测动态范围大小的意义.

  • Nucleus人工耳蜗电极阻抗测试的研究

    作者:王超;王丽娜;肖玉丽;金德均

    目的探讨NucleusCI24M与NucleusCI24R(CS)型人工耳蜗电极阻抗的区别.方法应用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RT)监测16例NucleusCI24M与10例NucleusCI24R(CS)型人工耳蜗电极的阻抗.结果所有电极阻抗值正常,两种类型的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差异存在显著性,并且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其阻抗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在术中测试电极阻抗数值存在从蜗底到蜗顶逐渐上升的现象.结论NucleusCI24M与Nu-cleusCI24R(CS)的电极阻抗存在明显差异,电极植入后,其阻抗值随时间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与机体生理活动有关.在相同条件下NucleusCI24R(CS)比NucleusCI24M更加节能有效.

  •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电极阻抗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小卫;王景峰;张燕;吴铿;莫振兆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电极阻抗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0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的33例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1 w、2 w、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电极阻抗,同时随访起搏器功能状态.结果19条Medtronic CAPTURE SP(MCSP)系列心房激素电极阻抗术后均较术中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1 w至6个月无明显变化;24条MCSP系列心室激素电极阻抗亦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9条BIOTRONIK SYNOX SX(BSSX)系列高阻抗非激素心室电极阻抗术后亦均较术中明显降低(P《0.01),术后2 w低,其与术后1、2和3个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结论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电极阻抗于1 w时开始明显降低,此后6个月激素电极阻抗保持稳定,而非激素电极在正常范围内出现较大波动,但并不影响起搏器正常工作.

  • 右心室流出道电极穿孔1例

    作者:蓝荣芳;徐伟;吉文庆;余洪松

    患者女,42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我院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其中心室主动电极拟同定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术中右心室电极阻抗1 020 Ω,阈值0.8V,R 波8.0mV,腔内图见ST段抬高10mv.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心电图提示起搏和感知良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7 d,患者因头晕、黑嚎两次入院.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