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滇丁香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康文艺;张丽;宋艳丽

    目的:寻找滇丁香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模型进行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谱学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较强的几个单体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滇丁香的醋酸乙酯部分具有较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5个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内酯(1),5-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2),1α,3β,24-三羟基熊果酸(3),熊果酸(4)和齐墩果酸(5),其中化合物4(IC_(50) 3-3 mg·L~(-1)),5(IC_(50)2.88 mg·L~(-1))的活性好,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 1081.27 mg·L~(-1)).化合物3为竞争性抑制.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报道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活性.

  • 茜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康文艺;张丽;宋艳丽

    目的:寻找茜草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模型进行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谱学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茜草三氯甲烷提取物具有很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3个具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1-羟基-2一甲基葸醌(2)和1,2-二羟基蒽醌(3),其中化合物3(IC_(50)=7.97 mg·L~(-1))活性好,与1(IC_(50)=35.96 mg·L~(-1))和2(IC_(50)=15.98 mg·L~(-1))的活性都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 081.27 mg·L~(-1)).化合物1和2为竞争性抑制类型.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报道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蛇菰乙醇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金英;吉腾飞;苏亚伦;丛维娜;刘子良;叶菲

    目的:探讨蛇菰95%乙醇提取物(SHG)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四氧嘧啶诱导雄性ICR小鼠形成糖尿病模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浓度.给动物口服SHG相当于生药20,30 g·kg-1体重连续7~10 d,以动物不禁食和禁食2.5 h的血糖水平和口服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观察SHG对机体血糖及糖耐量的影响;以腹腔注射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评价SHG对机体高血糖诱导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以口服蔗糖耐量和口服淀粉耐量评价药物对糖吸收的影响.结果:SHG可显著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小鼠的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水平.动物口服蔗糖和口服淀粉耐量实验中,SHG可明显降低并后移蔗糖或淀粉负荷后的血糖峰值,减少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动物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中,SHG可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血糖的峰值,减少AUC.在正常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中,SHG组平均血糖上升百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血胰岛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HG显著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小鼠的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SHG控制血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和增强体内葡萄糖代谢有关.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跟踪分离芙蓉菊中的活性成分

    作者:吴琦;杨秀伟;邹磊;傅德贤

    目的:研究芙蓉菊全草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跟踪方法和各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应用各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试验,确定活性成分.结果:芙蓉菊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水溶性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两部分分离鉴定了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1),东莨菪素(2),艾菊素,粗毛豚草素(3),5,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4),柯伊利素(5),万寿菊黄素-3,6,7-三甲基醚(6),石杉黄素(7),东莨菪苷(8)和槲皮万寿菊素-3,6-二甲醚(9).其中,化合物2,3,5~7,9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_(50)(μmol·L~(-1))值分别为(34.36±2.06),(146.28±12.44),(246.26±8.73),(74.06±3.83),(42.19±5.25),(136.20±25.73),强于同条件下的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_(50)=(489.25±38.55)μmol·L~(-1)].化合物1,4,8和艾菊素的IC_(50)值皆大于1 000μmol·L~(-1).结论:化合物5和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7,9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类型属于竞争性抑制作用,它们可能是芙蓉菊防治糖尿病的物质基础.

  • 蒺藜皂苷对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素军;瞿伟菁;周淑云

    目的:研究蒺藜皂苷(STT)对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对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测定STT对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一次性灌胃蔗糖(2 g·kg-1)或葡萄糖(2 g·kg-1),同时灌胃STT(100mg·kg-1),测定60min后血糖水平的变化;每天一次性灌胃STT(100mg·kg-1),连续14 d,测定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灌胃蔗糖(2 g·kg-1)60min后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0.1,1,10mg·mL-1的STT能够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活性(P<0.001),抑制率分别为(20.83±1.66)%,(43.73±2.39)%和(52.62±2.69)%;STT显著抑制大鼠一次性灌胃蔗糖60min后血糖水平的升高(P<0.01),变化幅度为对照的(52.61±6.24)%,但对灌胃葡萄糖没有作用;连续灌胃STT 14 d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为对照的(58.17±3.24)%,灌胃蔗糖60min后血糖变化幅度为对照的(69.50±4.28)%(P<0.05).结论:STT抑制大鼠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是由其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实现的.

  • 中药新配方景丹胰敏剂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剂研究

    作者:田金英;周莹;陈玲;李秀丽;张晓琳;韩静;刘倩;杨桠楠;冯子明

    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物研究的体外分子作用靶点和体内动物实验,探索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药复方景丹胰敏剂(JD)的药材选择、复方的组成、配比及其有效剂量.应用高脂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IRF小鼠模型,以葡萄糖耐量(GTT)、胰岛素耐量(ITT)等指标评价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生化方法检测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以及分子靶点α-葡萄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酰胺基转移酶(GFAT)的活性.分别根据样品抑制PTP1B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调节IRF小鼠血TC水平和抑制GFAT活性作用,选择西藏大花红景天的H13部位(h)、蛹虫草的Y12部位(y)和大黄的D部位(d)作为复方的组分;确定JD各组分治疗IRF小鼠代谢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根据L8 (27)正交试验设计和分别抑制分子靶点PTP1 B和α-葡萄糖苷酶作用,确定JD各成分的佳配比;根据JD对IRF小鼠的糖耐量低减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作用,确定JD的口服有效剂量.总之,配方JD由红景天、蛹虫草、大黄按比例20∶1∶1组成;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口服有效剂量为200 mg·kg-1;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分子靶点PTP1B和α-葡萄糖苷酶.其中,红景天补气清肺,化淤养心,为君药;蛹虫草味甘性温,补肺气,益肾精,化痰浊,强腰膝,与红景天配伍,增强补益肺肾之功,为臣药;大黄泻热解毒,逐瘀通经,与君臣药物相配,发挥其祛逐邪毒淤滞之功,为佐使药.此三药配伍,共凑补气、益精、清热、活血、化痰之功效,用以治疗代谢综合征.

  • 红景天、蛹虫草、大黄配伍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Ⅱ——治疗肥胖症作用

    作者:田金英;陈玲;张晓琳;李娟;韩静;付建阳;杨晓萌;张培成;叶菲

    利用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IRF肥胖小鼠和2型糖尿病KKAy肥胖小鼠模型,观察红景天、蛹虫草、大黄配伍组成的中药复方FF16治疗肥胖症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FF16显著控制IRF小鼠和KKAy小鼠的体重增长;改善KKAy小鼠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降低IRF小鼠的血清TC水平、增加血清HDL-C含量、减小脂肪指数.体外酶学实验显示,FF16可明显抑制分子靶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说明中药组方FF16具有明显降低肥胖小鼠体重、调节脂代谢紊乱等治疗肥胖症的作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补骨脂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王天晓;尹震花;张伟;彭涛;康文艺

    从补骨脂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补骨脂素(1),补骨脂素(2),8-甲氧基补骨脂素(3),补骨脂定(4),补骨脂宁(5),补骨脂甲素(6),大豆苷元(7),补骨脂乙素(8),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9),新补骨脂素异黄酮(10),大豆苷(11)和紫云英苷(12).采用体外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化合物1~4,6,7,11,12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利用K-B法筛选化合物5,8~10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补骨脂定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IC50 43.85 mg·L-1);补骨脂定,补骨脂甲素,大豆苷,大豆苷元和紫云英苷具有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分别为1.32,4.97,10.47,34.22,31.27 mg·L-1);补骨脂定,补骨脂甲素和大豆苷元显示出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40.74,45.73,49.44 mg·L-1);补骨脂乙素和新补骨脂异黄酮均有明显的抑制SA,MRSA,ESBLs-SA的作用(MIC分别为0.7813,1.5625,0.78125μg·disc-1和6.25,6.25,6.25μg·disc-1).

  • 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田璞玉;康文艺

    目的:研究具斑芒毛苣苔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方法: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筛选;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高活性部位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具斑芒毛苣苔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熊果酸(3),豆甾-5,22(E)-二烯-3β-醇(4)和β-胡萝卜苷(5),3-hydroxy-12-taraxasten-28-oic-acid(6),齐墩果酸(7).化合物1(IC50 25.41 mg·L-1),3(IC50 4.42 mg·L-1),4(IC50 11.50 mg·L-1),6(IC50 14.17 mg·L-1)和7(IC50 2.88mg·L-1)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acarbose(IC50 1 103.01 mg· L-1).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海南栽培肾茶中1个新的桉烷型倍半萜

    作者:陈惠琴;张荣荣;梅文莉;蔡彩虹;盖翠娟;于旭东;戴好富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共鉴定了6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1-dehydroxy-l-oxo-rupestrinol (1),N-反式阿魏酰酪胺(2),丹参素甲酯(3),咖啡酸(4),咖啡酸甲酯(5)和咖啡酸乙酯(6),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4呈现不同程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 河南产连翘叶抑制α-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康文艺;王金梅;张丽

    目的:寻找连翘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活性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较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连翘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具有较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5个活性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酶抑制动力学反应结果表明,化合物1,4和1与2混合物(2:1)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剂.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发现对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3为首次从连翘属中分离得到.

  • 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张慧;吴媛媛;黄晨晔;张晓静;颜继忠

    该文研究了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以PNPG作为底物测定戈米辛D的抑制率,戈米辛D的IC50为0.59 mmol·L-1,略高于阿卡波糖的IC50 1.95 mmol·L-1,其抑制类型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4.026g·L-1.通过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研究了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模式,结果显示,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能量值为-7.7 kcal·mol-1,优于阿卡波糖的能量值-6.6 kcal·mol-1,且戈米辛D作用的氨基酸残基数目超过了阿卡波糖.经紫外光谱分析,发现戈米辛D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之后改变了酶二级构象中的芳香族残基微环境,使其极性减小.

  • 茶多糖降糖活性中心AN蛋白组分的制备筛选及体内外降血糖实验研究

    作者:潘欣萍;邢自力;贾韦国;张浩军;杨子荣

    该文比较了不同种类茶叶有效成分活性,筛选了优茶叶种类及其降血糖活性中心组分,并研究其降血糖活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对茶叶进行提取,用超滤技术将茶叶提取物E进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截留并富集;用α-葡萄糖苷酶体外实验模型对提取物进行筛选,用大鼠离体小肠囊翻转模型进一步验证有效组分活性.用四氧嘧啶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模型和高脂饮食合并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研究上述活性组分对糖尿病大鼠血糖、体质量、胰岛素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茶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茶叶提取物E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强,茶叶提取物E的不同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也差异较大,其中Fraction AN蛋白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其他组分强,并且Fraction AN蛋白组分对大鼠小肠囊葡萄糖转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保护胰岛素细胞.结果提示,AN蛋白组分为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中心,对α-葡萄糖苷酶和小肠囊葡萄糖转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糖尿病大鼠有保护作用.

  • 南湖菱壳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陈百泉;张倩;王微;黄嬛;康文艺

    目的:研究南湖菱壳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抑制a-葡萄糖苷酶活性.方法: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南湖菱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分别为4,23,24-三甲基胆甾-22 -烯-3-醇(1),豆甾醇(2),α-香树脂醇(3),(+)-nyaso1(4),齐墩果酸(5),熊果酸(6),常春藤皂苷元(7),3,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8),β-胡萝卜苷(9).南湖菱壳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均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5(IC502.88 mg·L-1)和6(IC504.42 mg·L-1)具有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除化合物2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基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桑叶多组分药效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季涛;宿树兰;郭盛;钱大玮;欧阳臻;段金廒

    采用柱色谱法对桑叶提取物中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进行富集分离;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蔗糖为底物,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桑叶多组分进行评价;采用等效线法、周-特氏联合指数法和等辐射分析法评价2组分间的药效相互作用及量效特点,为揭示桑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成分分析表明,桑叶提取物中,黄酮质量分数为5.3%,有机酚酸质量分数为10.8%,1-脱氧野尻霉素(DNJ)质量分数为39.4%,多糖质量分数为18.9%.活性评价表明,桑叶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均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各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个组分中桑叶生物碱抑制活性强.桑叶生物碱与桑叶黄酮配伍、桑叶生物碱与桑叶多糖配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多糖与黄酮组配伍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证实了桑叶多组分调节血糖的相互作用,为桑叶多组分降血糖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 茶花提取物对实验性糖负荷小鼠糖吸收的抑制作用

    作者:方松柏;李维熙;汪婷美;陈欢;李怡芳;何蓉蓉

    目的:研究茶花提取物对实验性糖负荷小鼠糖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糖负荷模型组、阿卡波糖(6.25 mg/kg)对照组、茶花提取物150及300 mg/kg剂量组,每组8只小鼠。模型组分别以葡萄糖(2 g/kg)、蔗糖(4 g/kg)和淀粉(6 g/kg)灌胃建立3种糖负荷餐后高血糖模型,给药组小鼠糖负荷前1 d及30 min分别灌胃给予阿卡波糖或茶花提取物,检测糖负荷后不同时间小鼠的血糖水平,探讨茶花提取物对小鼠糖吸收的影响。采用酶标法检测茶花提取物对体外和小鼠小肠黏膜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茶花提取物(150和300 mg/kg)及阿卡波糖(6.25 mg/kg)对葡萄糖负荷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能明显降低蔗糖负荷20 min时的小鼠血糖水平(P<0.05),能明显降低淀粉负荷20 min和40 min时小鼠血糖水平(P<0.05)。茶花提取物150和300 mg/kg对小鼠小肠黏膜α-葡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18.8%和31.1%,茶花提取物对α-葡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IC50值)为1.50 mg/ml。结论茶花提取物能有效降低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关。

  • 芝麻叶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张蓉;刘利娥;杨卫红

    目的 探讨芝麻叶多酚在体外对糖代谢相关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 以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利用酶-抑制剂模型及酶抑制动力学分析,考察芝麻叶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抑制类型.色谱柱为Hypersil ODSC18(250 mm ×4.6 mm,5m),流动相为2% (v/v)乙酸溶液(A)和2% (v/v)乙酸甲醇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20 L,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SLP的化学成分.结果 SLP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半数抑制量(IC50)为1.00 mg/mL,抑制类型为可逆性非竞争抑制,抑制常数Ki为14.93 mg/L.色谱分析结果:SLP中主要含没食子酸,绿原酸,芹菜素,咖啡酸,对-香豆酸,柚皮苷,木犀草素和山奈酚等8种酚类化合物.结论 芝麻叶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活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作为潜在的预防糖尿病的膳食功能因子.

  • 4-(3-(4-溴苯基)-3-氧代-1-芳基丙氨基)-N-(5-甲基异噁唑-3-基)苯磺酰胺的合成与抗糖尿病活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映霞;晏菊芳;范莉;张蔚瑜;周祖文;陈欣;苏小燕;唐雪梅;杨大成

    由磺胺甲噁唑、对溴苯乙酮和芳香醛反应合成了17个未见报道的β-氨基酮化合物,制备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32%~90%.通过1H NMR、13C NMR、MS和HR-MS对目标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生物活性试验显示,在低浓度范围,所得化合物不仅显示一定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而且具有中等强度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反应元件(PPRE)的激动活性,7个化合物的激动活性超过40%,化合物12活性达到了66.35%,值得进一步研究.

  • 5-芳亚甲基噻唑烷-2,4-二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作者:黄敏;许荩;范莉;刘红萍;张坤;冯计周;杨大成

    以本研究室发现的高活性噻唑烷-2,4-二酮类(TZDs)化合物为先导物,对其TZD母核的3位氨基修饰,设计并合成了目标分子TM1和TM2;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和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含绕丹宁结构单元的目标分子TM3~TM6;将含酚羟基的目标分子与Linker和咔唑连接,设计并合成了与传统TZDs结构类似的目标分子TM7.体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反应元件(PPRE)激动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 (PTP-1B)抑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多数目标化合物的活性均较弱,但化合物TM2-6、TM7b-2和TM7b-4的PTP-1B抑制活性很好,其中TM2-6抑制活性高达96.71%、IC50低至1.48 mg·L-1,优于阳性对照物.构效关系表明,TZD环改变,PPAR激动活性变弱.毒性预测显示,高活性化合物几乎无毒性.这些结果对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4-(1-芳基-3-氧代-5-苯基戊氨基)苯磺酰胺的合成与抗糖尿病活性初步研究

    作者:杨大成;晏菊芳;许荩;叶飞;周祖文;张蔚瑜;范莉;陈欣

    采用分段投料法,通过Mannich反应直接合成了12个含有磺胺的β-氨基酮化合物,收率23%~97%.所制备的新化合物采用FTIR、ESI-MS、~1H NMR、~(13)C NMR和HR-MS等方法进行结构确证.初步抗糖尿病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合成的含有磺胺的β-氨基酮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糖尿病活性,其中目标分子1e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11表现出较好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反应元件(PPRE)激动活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所得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221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