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院前预通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影响

    作者:黄镪;宋海庆;吉训明;雷燕妮;尹正;马青峰

    目的 探讨急救系统应用移动电话预通知措施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依据有无采用院前预通知措施分为有预通知组(18例)和无预通知组(78例).以入院至治疗中位数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率)的比例为主要终点指标;以入院至评估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发病至治疗中位数时间以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的比例为次要指标.比较两组各变量及时段的差异. 结果 有预通知组冠心病发生率、基线NIHSS评分水平、溶栓前紧急降压治疗比例明显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3% (6/18)比10.3% (8/78),9(4,17)分比4(3,9)分,27.8% (5/18)比7.7%(6/78),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有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至评估时间明显低于无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比例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33,49) min比51(40,60) min,134(110,165) min比167(127,215) min,1(1,4)min比8(4,12) min,100%(18/18)比75.6%(59/78),均P<0.05];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影像结果获得时间、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得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救系统的院前预通知方案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提高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60 min)率.

  •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预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价值

    作者:樊宇;李月春;王宝军;张天佑;姜长春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 完成C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21例(≤2分),不良预后组25例(>3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 ASPECTS)、毛细血管充盈、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 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NIHSS[(15±3)分比(19±4)分]、ASPECTS[8(7,10)分比6(5,8)分]、毛细血管充盈良好85.7%(18/21,CIS 2~3分)比44.0%(11/25, CIS 0~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3±42)min 比(398±53)min]、术后血管再通[100.0%(21/21)比68.0%(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CIS(OR =8.600,95% CI:2.670~33.800)和mTICI分级(OR =5.720,95% CI:12.170~22.300)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CIS可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和血管再通良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血管内治疗时增加CIS评价,可作为挽救缺血脑组织的参考指标。

  • 医院诊治模式的改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

    作者:邢鹏飞;张永巍;陈蕾;朱宣;张萍;吴雄枫;邓本强;刘建民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前后诊治模式的改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成立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3例,剔除病历资料不全者31例,终纳入72例作为对照组,并接受串联诊治模式。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0例,剔除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行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4例,另有静脉溶栓患者9例数据不全),终纳入197例作为观察组,并接受并联诊治模式。两组均于发病4.5 h内就诊且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就诊、就诊至开始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到治疗、就诊到治疗及发病到治疗时间等各时段所耗时间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就诊至开始影像学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到治疗时间、就诊到治疗时间、发病到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12)min比(60±20)min、(27±12)min 比(62±31)min、(51±17)min 比(122±52)min、(153±69)min比(230±81)min,均P <0.01];观察组发病至就诊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血管病中心的建立及流程改善缩短了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仍较长,应加强卒中宣教。

  •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海双;杨鹏飞;刘建民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形成之前,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 AIS发病4. 5 h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有效[1-2]. 但在卒中人群中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比例不及10%,且在静脉溶栓后3~6个月有2/3的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其对于合并大血管阻塞的卒中患者,其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仅为13% ~18% [3]. 在静脉溶栓无效或不适宜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中,机械取栓治疗常可取得理想的效果[4]. 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血管内机械取栓装置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等进行综述.

  • 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可预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

    作者: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Meta分析

    作者:马莉花;孙梦娇;原铂尧;王满侠

    目的 系统评价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使用Rex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篇,终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85例.(1)在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OR=1.02,95%CI:0.57~1.82,P=0.96)、任何颅内出血(OR=1.20,95%CI:0.84~1.70,P=0.32)和死亡(OR=1.18,95%CI:0.81~1.71,P=0.40)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方面,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溶栓24~48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至少8分或NIHSS评分为0~1分;OR=0.80,95%CI:0.65~0.98,P=0.03]和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24 h时闭塞血管完全、部分再通,或溶栓后初次血管造影评估时,血流恢复至原梗死区域的50%以上,或责任血管中无可回收血栓;OR=0.44,95%CI:0.26~0.72,P=0.001),0.25 mg/kg的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OR=0.62,95%CI:0.42~0.93,P=0.02).结论 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以及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肌钙蛋白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佳凯;张艳;周珊珊;赵婷婷;戴新井;胡海杰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肌钙蛋白I(hs-TnI)水平与出院后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71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既往病史等.hs-TnI水平的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90 d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依据患者90 d随访时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 3~6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Tn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结果 出院后90 d随访,171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322例,预后不良395例,mRS评分0~6分,中位评分2(1,3)分.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女性[44.6%(176例)比32.3%(427例),χ2=20.05]、年龄[67(58,75)岁比62(54,69)岁,χ2=50.22]、入院时NIHSS评分[7(5,10)分比3(2,4)分,χ2=348.35]和hs-TnI水平[0.01(0,0.01)μg/L比0(0,0.01)μg/L,χ2=29.44]、白细胞计数[8.43(6.79,10.42)×109/L比7.51(6.21,9.13)×109/L,χ2=32.42]、收缩压[150(140,170)mmHg比150(135,165)mmHg,χ2=4.22]、住院时间[8(6,9)d比7(6,8)d,χ2=49.06]、既往卒中病史患者比例[54.2%(214例)比42.3%(559例),χ2=17.38]及hs-TnI升高[16.7%(66例)比8.9%(118例),χ2=19.25]、临床恶化[18.5%(73例)比2.7%(36例),χ2=127.02]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吸烟史患者比例[34.7%(137例)比44.0%(582例),χ2=10.90]、肌酐[67.4(56.4,84.7)μmol/L比70.9(60.8,81.2)μmol/L,χ2=4.26]、血红蛋白[140(126,149)g/L比142(131,153)g/L,χ2=14.95]及血细胞比容[42.2(38.6,44.7)%比42.8(39.8,45.6)%,χ2=13.16]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33,95%CI:1.01~1.77)、年龄≥60岁(OR=1.59,95%CI:1.18~2.14)、既往卒中病史(OR=1.46,95%CI:1.11~1.92)、入院时NIHSS评分≥5分(OR=11.49,95%CI:8.57~15.4)、hs-TnI升高(OR=1.56,95%CI:1.05~2.32)、临床恶化(OR=14.71,95%CI:8.89~24.33)为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0.62,95%CI:;0.43~0.88)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hs-TnI升高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建立、优化及区域救治网络的建立

    作者:李光建;史树贵;周振华;陈林;桂莉;翟红;肖力;吴宜虹;陈真芳;吴敏;刘璐;陈康宁

    目的 机械取栓时代,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建立急性卒中救治体系,让更多急性卒中患者能在时间窗内及时到达有条件的医院,从而提高区域性急性卒中急诊救治的整体水平.方法 从2014年开始,在院内及医院所在的区域,由单位行政部门及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制定卒中救治的相关政策、规定,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作为技术主导,开展卒中诊治的培训及帮助各级部门、医院建立相应的卒中救治流程、规范.观察我院卒中救治的关键绩效指标及协作单位救治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 ①院内急诊通道的建立:由院长亲自参与,院医疗科作为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协调,院内参与卒中救治的急救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及护理保障中心积极参与,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入院-静脉溶栓(door-to-needle time,DNT)时间由绿色通道建立前的71 min缩短至53 min,入院-动脉穿刺(door-to-puncture time,DPT)时间由104 min缩短至82 min,入院-血运重建(door-to-revascularization time,DRT)时间由144 min缩短至117 min.②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极大提高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能力,2014年本科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总病例数为7例, 2016年提高到112例,区域内初级卒中中心的卒中防治关键绩效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院内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及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能提高卒中救治水平及救治率,改善区域性卒中救治水平.应进一步改进卒中救治通道及网络并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现状初步调查

    作者:霍晓川;高峰

    目的初步调查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的现状。
      方法在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cute Ischemic Stroke Corporation Group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ANGEL)的首批中心中,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各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参与调查中心110家,遍布国内25省,64个城市,三级甲等医院90家,三级乙等医院13家,二级医院7家,61.2%的医院由神经内科实施AIS血管内治疗,18.0%由神经外科实施。所有中心均可实现24 h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24 h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仅为59.1%,24 h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检查为30%。调查中心过去1年内治疗患者的总例数为2522例,完成50例以上的中心16家(14.5%)。AIS年治疗10例以上的中心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比率<5%多,占45.7%。血管内治疗后的再通比率81%~90%多,占32.9%。90 d良好预后比率50%~60%多,占33.8%。再通率60%以下的中心占8.6%,术后颅内出血10%以上占24.3%,90 d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在40%以下占8.8%。培训内容排名前3位的为术中决策及突发问题处理,急诊治疗材料选择和技术规范,以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结论近年,国内AIS血管内治疗数量在显著增加,24 h可及的多模式的影像检查仍有待普及。血管内治疗出血并发症、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仍有待改进,开展规范的培训及质量监控是关键。

  • 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的初步经验

    作者:段文博;张照龙;崔永强;孔祥锴;杜娟;吴铮;王贵平;蔡艺灵

    目的 探讨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对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 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 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 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 ASTRAL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价值

    作者:张庆军;王清华;郭艳;李云霞;靳令经;聂志余

    目的探讨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预测不同性别、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价值,并与PLAN(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血管事件总体健康风险(Totaled Health Risks in Vascular Events,THRIVE)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3个月预测价值进行比较。
      方法记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性别、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然后记录并分别使用ASTRAL评分、PLAN评分与THRIVE评分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进行Z检验来比较它们的预测价值。
      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513例AIS患者,男性309例、女性204例;梗死部位:前循环305例,后循环153例,混合型55例;病情轻重程度:轻型卒中260例,非轻型卒中253例;②ASTRAL预测所有入组AIS患者的AUC为0.845,预测男性组AUC为0.804,女性组AUC为0.878,两者比较Z值为1.86(P>0.05);预测前循环组AUC为0.843、后循环组AUC分别为0.857、混合组AUC为0.814,三者比较Z值均<1.98(P>0.05);预测轻型卒中AUC为0.714、非轻型卒中AUC为0.855,两者比较Z值为4.03,其值>1.98(P值为0.000)。ASTRAL评分、PLAN评分、THRIVE评分预测所有入组AIS患者的AUC分别为0.845、0.783和0.740,三者比较Z值均>1.98(P值分别为0.000、0.010和0.000)。
      结论 ASTRAL评分可对AIS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预测,更适合非轻型AIS患者,预测价值高于PLAN评分、THRIVE评分。

  •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舒;李永秋;夏立伟;赵明艳;李瑜霞;徐明;郭鑫;刘玉兰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短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唐山工人医院2014年1-12月的120例首发AIS患者.入院后测定Hp-IgG阳性率、Hcy水平,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收集其他可能影响短期结局的相关因素(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短期结局(发病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 ①短期结局不良组的Hp感染率及Hcy水平显著高于结局良好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以AIS短期结局为应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Hp感染及Hcy水平与AIS患者短期结局相关.③以AIS短期结局为应变量,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21,P=0.017]、基线NIHSS评分(OR=2.318,P<0.001)、Hp感染(OR=1.038,P=0.008)、Hcy(OR=1.029,P<0.001)与AIS患者短期结局不良相关.结论 Hp感染、高Hcy血症是AIS患者短期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

  • 多中心基层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金云龙;王志敏;王鹏;王俊;王利民;金友雨;戴加勇;吴日圣;潘公华;陈伟庆;裘银虹;吴俊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院内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就诊于台州地区9家基层医院4.5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统计院内延迟时间(门-针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以及各控制因素的平均时间,根据DNT平均值及DNT是否超过60 min进行分组,并分析影响DNT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组28例患者,平均DNT为(79.50±26.97)min。DNT≤79.50 min组相较于DNT>79.50 min组,到院至卒中团队接诊时间(P=0.007)、到院至谈话时间(P<0.001)、到院至到达病房时间(P<0.001)、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P<0.001)以及完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至用药时间较短(P<0.001),高血压病(P=0.049)、高脂血症(P=0.007)及心房颤动病史(P=0.022)比例较小,收缩压相对较低(P=0.021)。比较DNT≤60 min及DNT>60 min组,前者到院至出发行CT检查时间(P=0.025)、到院至完成CT时间(P=0.001)、到院至谈话时间(P<0.001)、到院至到达病房时间(P<0.001)、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P=0.009)以及完成CT至用药时间较短(P<0.001),血糖水平相对较低(P=0.001),糖尿病(P=0.001)及高脂血症病史(P=0.030)比例较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院至完成CT检查时间[比值比(odds ratio,OR)0.95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917~0.992,P=0.005)]、到院至谈话时间(OR 0.501,95%CI 0.320~0.781,P=0.003)、到院至到达病房时间(OR 0.925,95%CI 0.886~0.970,P=0.010)以及完成CT至用药时间(OR 0.796,95%CI 0.620~0.982,P=0.005)、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OR 0.496,95%CI 0.312~0.804,P=0.037)的延长、血糖的升高(OR 0.610,95%CI 0.281~0.969,P=0.017)是DNT≤60 min的阻碍因素。结论基层医院到院至完成CT检查时间、到院至谈话时间、到院至到达病房时间、到院至得到化验结果时间、完成CT至用药时间以及血糖是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DNT的主要因素。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车锋丽;陈胜云;赵性泉;杜会山;魏建朝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
      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 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比较

    作者:廖晓凌;王伊龙;潘岳松;王春娟;赵性泉;王春雪;刘丽萍;王拥军

    目的:对不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患者。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所有完成了溶栓前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且血管成像提示有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对不同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入选122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而颈内动脉闭塞组为0%,基底动脉闭塞组为40%。大脑中动脉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53.9% vs 21.1%,P=0.007,比值比(odds ratio,OR)=5.68]及良好预后(42.7% vs 21.1%,P=0.041,OR=3.76)的比例均优于颈内动脉闭塞组,死亡率低于颈内动脉闭塞组(4.5% vs 47.4%,P<0.001,OR=0.03),而两组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1% vs 0%,P=0.962)。结论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有明显差异,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开通率高,疗效明显优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兆萍;杨寓玲;刘长城;赵晶;孟维静;杨光;王素珍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入选患者来自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选取经颈动脉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AIS患者.所选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ox-LDL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NIHSS评分与ox-LDL水平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21例患者,ox-LDL平均水平为(56.55±20.86)μg/dl,平均NIHSS评分为4(2~8)分.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因素后发现,血浆ox-LDL水平对NIHSS评分有影响,且ox-LDL每升高10个单位,NIHSS增加0.23分(P<0.0001).年龄、性别和斑块是否稳定对NIHSS评分与ox-LDL水平的关系无显著影响.结论 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血浆ox-LDL水平具有正相关性.

  • 运用丰田生产方式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时间临床研究

    作者:徐冬娟;卢晓蓉;李鸿飞

    目的 研究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和提高DNT≤60min的比例.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12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6月启用TPS改善溶栓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min比例.结果 研究共纳入对照组68例,实验组87例.对照组DNT平均(92.27±16.98)min,实验组DNT平均(63.52±11.86)min,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2).改善流程后DNT≤60min的比例由对照组的6.11%提高到实验组的51.09%(P=0.001).结论 通过组建TPS团队多学科合作进行溶栓流程改造,能够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缩短DNT,提高DNT≤60min的比例.

  • 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缺血溶栓分级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不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车锋丽;陈胜云;杨中华;赵性泉;杜会山;魏建朝;孟繁花;张伟东

    目的 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缺血溶栓分级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不同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评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择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对符合静脉溶栓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行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并记录脑缺血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3个月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析前循环不同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患者3个月预后.结果 共入选4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患者19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患者27例.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 TCD监测TIBI分级提示血管再通者,ICA闭塞组5.26%,MCA闭塞组55.56%.ICA闭塞组与MCA闭塞组比较,MCA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及良好预后的比例均高于ICA闭塞组,死亡率低于ICA闭塞组,而两组间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可获得血管再通,尤其是MCA闭塞患者;溶栓前后TIBI血流分级变化可反映大动脉血管再通情况,且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 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静;王昊;高培毅;祁宇;郝丽娜

    目的 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80例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图像上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两组:CMBs阳性组和CMBs阴性组;同时根据CMBs病灶的发生部位和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和分级.参照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Ⅱ,ECASSⅡ),对梗死溶栓后HT分类进行改良分组,分为HT阴性、HT-1型和HT-2型.应用χ2检验对CMBs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HT分型情况、CMBs阳性患者中不同发生部位的HT分型情况、CMBs不同数目分级的HT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CMBs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占31.3%,CMBs阳性组、CMBs阴性组之间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5);CMBs发生率、发生部位、数目差异在HT阴性组、HT-1型、HT-2型之间均无显著性(P>0.05),但CMBs阳性患者发生HT-2型比率高于CMBs阴性患者.结论 CMBs阳性、CMBs部位及数目与梗死后HT无明确相关性,CMBs不应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绝对溶栓禁忌,但可增加溶栓后HT的危险.

  • 急性缺血性卒中睡眠障碍与执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胥学梅;谭华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睡眠障碍与执行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5-1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5例,发病2周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分,分为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采用stroop实验、2-back任务、画钟试验(clock-drawing test,CDT)、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评价全部患者的执行功能,观察睡眠障碍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①stroop实验结果:睡眠障碍组在冲突条件下的反应时为(344.31±23.16)ms,明显长于非睡眠障碍组的(283.92±29.20)ms;前者反应时干扰量为(61.58±16.10)ms,较后者的(51.04±21.16) ms明显延长;前者正确数干扰量为3.00(2.00~5.00),较后者6.00(4.75~8.00)降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5,P<0.001).②2-back任务结果:睡眠障碍组错误率为50%(46%~52%),较非睡眠障碍组的19%(17%~20%)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771,P<0.001).③TMT结果:睡眠障碍组连线A测验84.00(79.00~89.00)s长于非睡眠障碍组的65.00(61.75~69.00)s;连线B测验时间为184.00(173.00~199.00)s,明显长于非睡眠障碍组的130.00(107.00~147.50)s;睡眠障碍组TMT干扰量为(101.91±20.31)s,明显长于非睡眠障碍组的(64.34±29.62)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④睡眠障碍组CDT时间为3.00 (3.00~3.00)s,长于非睡眠障碍组的2.00(2.00~3.00)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60,P<0.001).⑤PSQI得分与stroop实验反应时干扰量无明显相关,与正确数干扰量呈负相关(r=-0.424,P<0.001),与2-back任务错误率呈显著正相关(r=0.750,P<0.001),与TMT干扰量呈正相关(r=0.503, P<0.001),与CDT时间呈正相关(r=0.503,P<0.0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有睡眠障碍较不伴有睡眠障碍者更容易出现执行功能障碍,睡眠障碍越严重,执行功能损害也越严重.

357 条记录 3/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