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鸣宇;刘正;朱彩莲

    生物膜(biofilm)是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有机物积聚而成。体外实验证明,在生物被膜中生长的细菌与游离状态的细菌有很大差别。使游离菌致死的抗生素往往对生物膜中的细菌无效,同时应用低于致死量的抗生素又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形成生物膜被解释为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一种机制。我们在人工口腔中建立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主要用于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用药的口腔保健品的筛选和预测,以及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的治疗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人工口腔的设计:瑞典LKB202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密闭性好、温度可控制在37℃, 作为本实验的细菌培养箱,人工口腔装置置于其中,并通过加入数片英国Oxoid公司的厌氧发生袋而维持环境的厌氧。

  • 牙菌斑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作者:凌均棨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作为典型的细菌性生物膜[1],由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及其他菌属微生物细胞和细胞外多糖基质组成,各种细菌存在于宿主和细菌胞外多聚物基质包绕的立体三维结构中[2],相互黏附或附着、定植于牙表面及界面.经过动态的发展循环过程,牙菌斑生物膜成为菌丛赖以生存及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场所.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包括牙菌斑生物膜微生物的空间结构、牙菌斑生物膜微生物的种群分布及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的信息交流.本文将从牙菌斑生物膜立体结构及形成过程、牙菌斑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牙菌斑生物膜内细菌信号调控机制等方面对牙菌斑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 光动力疗法对牙菌斑生物膜活性及结构的影响

    作者:邹朝晖;常秀明;阴慧娟;李迎新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4种主要致龋菌形成的混合菌菌斑生物膜活性及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嗜酸性乳杆菌和黏性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建立牙菌斑生物膜模型.实验分为3组:PDT组,洗必泰处理组,生理盐水处理组.平板菌落计数观察牙菌斑生物膜活性,并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对处理后的牙菌斑生物膜进行断层扫描、分析.结果 与生理盐水处理组相比,洗必泰能使牙菌斑生物膜内致龋菌的数量(CFU/ml)显著下降,杀菌率为57.8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T组牙菌斑生物膜内致龋菌的数量(CFU/ml)下降更为显著,杀菌率高达94.9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PDT可以有效杀灭牙菌斑生物膜内的细菌,破坏生物膜结构的完整性,有望成为控制菌斑和预防龋病的新方法.

  •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牙周病发病中的研究

    作者:王琰

    龋病和牙周病是当今世界口腔的两大类主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患病率,而在我国,牙周病的患病率更居于龋病之上,牙周病甚至和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互为因果。牙周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牙齿松动、牙龈充血、牙槽骨吸收,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研究表明,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是牙周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子,是多种细菌参与的结果,主要的细菌有牙龈卟啉单胞菌、链球菌、齿垢密螺旋体、中间普氏菌等;牙周病还是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对抗的结果。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控制菌斑的早期预防,即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同时将甲硝唑作为治疗牙周病的首选药物。尽管有较好的疗效,但周期长,且易复发。之所以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并未完全有效地控制牙周病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牙周病的作用机制还尚未得到全面的掌握。本实验旨建立 Wistar 大鼠模型,系统地论述一氧化氮( NO )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效应,为牙周病的病因学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 牙菌斑生物膜概述

    作者:胡丹阳;张锦龙;崔伟;王成龙

    牙菌斑是口腔内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多种菌属微生物细胞与胞外多聚物基质组成的复杂的三维结构,粘附、定植于牙齿表面,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生物膜(biofilm,BF)[1]。已有研究表明,存在于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利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基因系统发挥其致病性,与浮游状态的细菌明显不同。与浮游状态的同种细菌相比,其具有更强的耐药性、毒力及对抗宿主免疫防御的能力。由此可见,牙菌斑生物膜对口腔菌群的生存乃至发挥其致病性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致龋特性、预防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对进一步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及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笔者将针对以上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对牙菌斑生物膜酸碱平衡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娅玲;胡涛;张静仪;周学东

    目的:初步探讨在牙菌斑生物膜天然环境中,内氏放线菌尿素酶能否发挥高效尿素水解反应,以及尿素水解对口腔环境中pH值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寻找内氏放线菌尿素水解的适条件,监测尿素水解调节细菌产酸后的pH值变化.采用SPSS软件包,对酶促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内氏放线菌尿素酶米氏常数Km--7.5mmol/L,在口腔中正常尿素浓度3~10mmol/L范围内,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催化活性大约保持在大活性的20%~63%;内氏放线菌尿素酶适pH值=6.5,但是在牙菌斑临界pH 5.0,尿素酶活性仍保持40%的大活性;在口腔正常尿素浓度范围内,内氏放线菌尿素水解产物中和细菌产酸后,pH值不会下降到牙菌斑临界pH 5.0以下.结论:在牙菌斑生物膜中,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可以发挥高效尿素水解反应,尿素水解对口腔环境pH值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 荧光技术在牙菌斑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靖;陈武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呈时空动态变化,是菌丛赖以生存及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场所.对于菌斑生物膜的空间结构、信号交流及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渐成热点.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为牙菌斑生物膜研究的重要工具,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CLSM在口腔菌斑生物膜研究领域的应用.而近年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被引入细菌生物膜的研究中,使结合CLSM的荧光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几种常见的荧光技术做一综述.

  • 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治疗牙周炎疗效观察

    作者:胡孔飞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能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破坏、牙周袋形成和炎症发生,进行性的附着性丧失和牙槽骨吸收[1]。牙周炎是目前人类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牙周炎患病率为70%~85%[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牙周洁治或刮治,用机械方法去除牙体上的菌斑和牙石,或口服抗生素,或使用含漱剂,但这些手段都不能有效控制牙周袋内的细菌生长,也不能有效促进牙周新附着的形成[3]。随着对牙周炎与特殊致病菌相关认识的加深,抗生素抑制牙周菌斑的化学疗法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我院对牙周炎患者实施传统牙周序列治疗的同时,辅以局部用药,即在牙周袋内注入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软膏,现对其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 超疏水釉质表面抑制黏蛋白吸附和细菌黏附

    作者:殷佳莉;唐旭炎;李全利;曹颖

    目的 探讨涂有超疏水材料釉质片表面对于黏蛋白吸附和变形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 制备牛牙釉质块若干,随机分为两组:用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处理釉质片作为实验组,用去离子水处理牙釉质片作为空白对照组.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样品分别面进行检测.对两组样品分别进行接触角和唾液黏蛋白的吸附的测定.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生物膜形态特征以及计数菌落形成单位评估样品表面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检测样品表面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形貌不同.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接触角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接触角(P<0.05).实验组样品的唾液黏蛋白的吸附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2h和24 h的实验组样品表面均只有极少量的菌落,而对照组样品表面有大量的菌斑生物膜.48 h后,两组样品表面均被大量细菌生物膜完全覆盖.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与扫描电镜结果一致.结论 涂有超疏水材料釉质片表面对于黏蛋白吸附和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 白色念珠菌与主要致龋菌相关性研究

    作者:仵楠;赵今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人体口腔环境中检出的共生微生物超过700种[1].龋病是口腔常见疾病,龋洞中的微生物都是以牙菌斑生物膜的形式定植在龋洞中.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在龋洞中的检出率很高,其中变形链球菌是龋的优势菌,另外也检出多种革兰阴性球菌和杆菌,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优势,如在儿童,成年人及老年人的龋齿中自色念珠菌的检出率都很高,而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龋齿损害部有时并没有变形链球菌的存在.因此对于白色念珠菌与龋齿其他致龋菌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研究者的关注,成为目前研究牙菌斑粘附及信号传导的新热点.

  • 生物膜中不同定植阶段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及模型

    作者:耿奉雪;潘亚萍

    牙菌斑生物膜是引发口腔龋病和牙周病的重要因素。在牙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中晚期定植菌并非直接附着于牙面,而是依赖于识别早期定植菌表面的多糖或蛋白受体,因而早期和中晚期定植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膜的形成至关重要。近年来,体外生物膜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细菌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文就以生物膜为依托的细菌间相互作用及体外生物膜模型的应用作一综述。

  • 报告基因及其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于西佼;李纾

    报告基因技术是指通过把转录控制元件剪接到报告基因,从而报告细胞内与基因表达有关的信号级联,被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伴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等观察成像技术的进步,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等新报告基因的应用,为生物膜胞间信号传递及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 含纳米抗菌无机填料树脂粘接剂的合成及相关性能研究

    作者:陈德英;胡格;周传健;葛建华;吴峻岭

    目的 合成含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新型树脂粘接剂,并探讨其粘接强度、力学性能、体外抗菌性能等.方法 制备长链烷基季铵盐修饰的纳米抗菌二氧化硅填料,并以0%、2.5%、5.0%、7.5%及10%的质量分数添加到树脂粘接剂中,生成新型纳米抗菌树脂粘接剂.以0%组作为对照组,用牙本质剪切试验来测试粘接强度;用三点弯曲试验来测试力学性能;建立人牙菌斑生物膜体外模型,通过菌落计数、乳酸代谢分析及活/死细菌染色等手段来评价新型树脂粘接剂对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加入5.0%的纳米抗菌无机填料时,树脂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为28.9 MPa,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分别为86.6 MPa和4.2 GPa,与对照组比较,粘接强度及力学性能明显提高(P<0.05);当抗菌无机填料含量达到2.5%时,新型抗菌树脂粘接剂对牙菌斑生物膜代谢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显示了良好的抗菌性能(P<0.05).结论 含一定质量分数(5.0%)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树脂粘接剂具有较强的粘接强度、力学性能及抗菌功能,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 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复合树脂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

    作者:吴峻岭;张强;孙睿男;朱婷;葛建华;周传健

    目的 合成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复合树脂,探讨其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制备含长链烷基季铵盐的纳米抗菌二氧化硅填料,经表面偶联处理后,分别以0%、5%、10%、15%及20%的质量分数添加到复合树脂中,以0%组作为对照组,用三点弯曲试验来检测其力学性能.建立人牙菌斑生物膜体外模型,通过菌落计数、乳酸代谢分析及活/死细菌染色等手段来评价复合树脂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当复合树脂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质量分数小于15%时,其力学性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当纳米抗菌无机填料的质量分数达到5%及以上时,复合树脂对人牙菌斑生物膜的代谢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性能(P<0.05).结论 当抗菌无机填料的质量分数达到5%时,复合树脂具有较强的抗菌防龋功能.

  • 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群与牙菌斑生物膜

    作者:周学东;施文元

    牙菌斑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膜结构,口腔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牙菌斑生物膜的性质、形成、毒力,以及微生物在生物膜结构中的定位和定植.生物膜内细菌之间存在的信号传导对生物膜的形成及其毒力具有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人体口腔微生物组群与牙菌斑生物膜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生态膜·牙面生态膜

    作者:史俊南

    19世纪后期,学者由显微镜观察到牙齿表面有一种软而黏稠的沉积物,其中含有大量细菌.Williams(1897)称它为牙菌斑(dental bacterial plaque).后来Dawes等(1963)指出:牙菌斑是一种附着牙面的软而黏稠,含有大量细菌且不易被清除的物质.从此,牙菌斑有了一个较准确的定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