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仅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21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 5年1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8周,B组在常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粒/次日3次口服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指标及CT下肝脏形态学变化情况. 结果 B组在治疗后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明显,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
脂肪肝合并糖尿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脂肪肝合并糖尿病临床特征.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酒精性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教(BMI)、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餐后2h胰岛素水平(2hIns)、血胰岛素抵抗指教(HOMA-IR)、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BM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TG、LDL-C、2hIns、HOMA-IR、AST及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高,具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的效果,为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行为与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120名非酒精性脂肪肝确诊病人实施为期4个月的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120名患者中,男性71人,女性49人,单纯性肥胖性脂肪肝31人,糖尿病脂肪肝38人,高脂血症脂肪肝50人,其他1人.结果干预前患者饮食控制合格与运动达标率分别为7.50%和10.83%,干预后分别升高到92.50%和90.00%(P<0.01).干预前患者高热量与高脂肪的摄入率分别为100.0%与93.75%,干预后分别降低为8.93%与17.10%(P<0.01).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健康饮食与行为知识、疾病预防与治疗知识知晓率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38名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血糖平均值为7.2±2.2mmol/L,低于干预前的11.9±3.5 mmol/L(P<0.01);50名高脂血症患者干预后的甘油三酯为2.28±1.19mmol/L,低于干预前的2.91±1.30mmol/L(P<0.01).结论行为干预有利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
凯西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103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凯西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所选择的病例确诊后,静滴凯西莱0.2g,每日1次共6周,继则口服本品片剂0.2g,每日3次6周,并以强力宁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03例中有效率为95.1%(98/103),对照组为81.4%(35/43),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检验(u=2.17)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凯西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
清热健脾活血方治疗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清热健脾活血方治疗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给予中药清热健脾活血方治疗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脂肪肝、肝脾CT比值、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氨转移酶(r-GT)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肝区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TC、TG、HDL-C、ALT、AST及r-G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脾CT比值改善;临床显效率为42.85%,总有效率为76.77%.结论 中药清热健脾活血方是治疗湿热内蕴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药物.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49例服用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49例心可舒颗粒与辛伐他汀片联用。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为53.06%,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脏B超改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颗粒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可靠的疗效。
-
七味铁屑胶囊对NAFLD大鼠的疗效观察及ERS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七味铁屑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大鼠的疗效及初步探讨对ERS相关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F组)、七味铁屑胶囊治疗组(Q组)、易善复胶囊阳性对照组(P组).分别给予药物干预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学特点,血清AST、ALT、TG、FFA和肝组织GRP78、SREBP-1c、Caspase-3、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2周时与F组比较,Q组和P组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其炎症程度、血清AST、ALT、TG、FFA水平及肝组织GRP78、SREBP-1c、Caspase-3、TNF-α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Q组和P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七味铁屑胶囊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可能通过下调GRP78水平,恢复内质网稳态,减轻脂质在肝内堆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
-
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简称脂肪肝,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临床上则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之分.鉴于FLD的病理诊断通常难以获得,目前主要根据肝脏B超并结合病史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脂肪肝的有无及其可能病因,但这些措施通常难以区分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
-
祛瘀化浊汤联合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西药与祛瘀化浊汤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成A组、B组各70例,A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B组采用西药+祛瘀化浊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生化指标水平.结果:①总有效率:A组为87.14%,B组为97.14%,组别间比较有差异(P<0.05);②B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水平改善情况优于A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化浊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治疗,能促进其血脂水平改善,提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病理及PPARα基因的影响
目的 研究消脂护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模型组、观察组、对照组以高脂饲料联合四环素腹腔注射建立NAFLD模型,并于造模1周后观察组给予消脂护肝胶囊,对照组予东宝肝泰片治疗,第7周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PPARα mRNA表达情况以及肝脏病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肝匀浆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 结果 观察组PPARα mRNA表达增加,血清ALT、AST、TC、TG水平及肝匀浆FFA、MDA含量降低,SOD增加,肝脂肪变性程度减轻,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消脂护肝胶囊能够激活PPARα mRNA表达,同时可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发挥防治NAFLD的作用.
-
HSP47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过度沉积性疾病,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环节.许多因素如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血吸虫病、药物性肝病都可造成慢性肝损害,又都可导致肝纤维化.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内ECM大量生成并在肝脏内沉积,它使肝脏结构发生改变,血液供应受到影响,肝脏功能逐渐丧失,终发展为肝硬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肝纤维化是肝脏受损后,伴随组织修复纤维组织在肝组织中的过度沉积.肝纤维化初期为可逆性,此时如积极治疗,可阻断其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故以大限度地维护肝脏结构和保护肝脏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PBMC中TNF-α的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初步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20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0例单纯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PBMC体外培养72 h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的浓度.结果 (1)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组、单纯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PBMC培养上清中TNF-α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组PBMC培养上清中TNF-α的水平较单纯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也明显升高(P<0.01).结论 TNF-α是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个重要因素.
-
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患者给予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片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硫普罗宁片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3.3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5.0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等血清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可以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肝功能,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脂.
-
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研究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患有NAFLD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肝泰乐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及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后,试验组ALT、AST、TG、T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没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NAFLD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稳定.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DWI定量参数诊断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49只新西兰大白兔,正常组采用标准饮食,实验组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采用10个b值的IVIM-DWI对实验兔肝脏成像,得到ADC值、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对各实验组间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后实验样本为41只实验兔,正常组9只,Borderline组(可疑NASH组)13只,NASH组19只.NASH组、Borderline组的D、D*、f及ADC值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NASH组的D及ADC值低于Borderline组(P均<0.05),而两组D*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VIM参数能客观反映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组织学改变,可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重要无创性量化评价指标.
-
MR三回波序列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三回波序列在体测定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75例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与正常对照组并构建脂肪肝大鼠模型,分别于喂养的第2、4、6、8、10周行3.0T MR T1W三回波序列扫描,在显示肝脏的连续三个大层面取9个ROI,通过公式计算信号强度并取平均值,纠正T2*效应,计算大鼠肝脏脂肪含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高脂组三回波序列、组织病理的脂肪含量分别为(23.16±13.37)%、(36.13±24.39)%,正常对照组三回波序列、组织病理的脂肪含量分别为(2.27±1.31)%、(2.72±1.6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R三回波序列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Bland&Altman曲线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良好.结论 MR三回波序列对于无创、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有重要价值,有望为指导临床干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策略,旨在使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运动行为习惯,全面降低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方法 采取健康教育方法,用食品交换法控制患者饮食,用能量代谢当量值控制运动量,指导患者记生活日记等,干预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9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饮食控制和运动不合格者分别占92.4%与89.1%,高热量与高脂肪的摄入分别者占100.0%与94.1%;干预后高热量与高脂肪摄入减少,运动量增加,体重减轻,血糖、血脂值降低,健康意识增强.结论 行为干预有利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降低对患者预后不利的影响.
-
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诊断及程度判断仍存在很多问题,肝组织病理诊断仍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实验室检查难以做出可靠的诊断.研究发现,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NAFLD各疾病谱均存在一定关联,因此,研究HGF与NAFLD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后者的进展,对于更进一步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对HGF水平与NAFLD相关性的研究,以期为NAFLD病变程度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新思路.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逐渐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其危害不仅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肝细胞癌,而且作为代谢综合征(MS)的重要组分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日益受到相关学科研究者的重视。NAFLD的治疗除了肝病本身,也应包括患者可能并存的异常代谢组分如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IR)、2型糖尿病(T2DM)等。NAFLD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两方面,前者为治疗 NAFLD 的基础。目前治疗 NAFLD的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微生态制剂、降脂药、减肥药、保肝抗炎药物及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