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驻地新兵网络游戏成瘾状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刚入伍新兵网络游戏成瘾现状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游戏成瘾界定量表》以及自编“新兵背景情况调查表”,对某新兵训练基地的617名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到实际有效问卷581份;网络游戏成瘾检出率为9.3%;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关系满意度、父母不良嗜好;作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学习成绩、玩网络游戏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网占用学习或生活或工作时间的次数、自评使用网络的合理程度、自评使用网络的时间上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队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新兵,使其摆脱网瘾,顺利地完成从一名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阶段性转变,同时为他们以后重新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漫话提高心理承受力(四)网络成瘾的心理和社会危害
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生活空间,却也由此衍生出一个重大的问题--网络成瘾,它已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性弊病.有关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每周至少超过20个小时,这对他们的身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日益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为青少年上网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但也不能忽视网络成瘾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过多使用互联网导致使用者与家人交流减少、交际范围缩小、抑郁和孤独感增强[1].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有技术趋向的人[2].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促使其父母积极改变养育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孩子网络成瘾的发生,进行了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温州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三维人格特征的横断面调查
背景网络成瘾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学业以及社会功能,但评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仍有不足.目的探讨温州地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自评的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和陈氏网络成瘾量表(Chen Internet Addition Scale,CIAS)对温州市多所大学或职业学校的6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48名学生达到陈氏网络成瘾标准(64分及以上可确认为网络成瘾),并与649名非网络成瘾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温州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9%(95% CI=5.1%~9.1%),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更可能为男性、汉族、物质使用史(主要是烟草和酒精)和职业学校学生.网络成瘾者TPQ中的寻求刺激性 [17.9 (1.2)比13.0 (1.6),t=16.75,p<0.001]、躲避伤害性[17.2 (1.9)比14.6 (1.1),t=15.14,p<0.001] 两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奖赏依赖性[14.6 (1.4)比18.3 (1.7),t=-7.64,p<0.001] 维度分值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网络成瘾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汉族(OR= 5.52,95% CI=2.00~15.32),、男性(4.40,1.97~9.81)和物质使用(1.08,1.02~1.15);校正其他变量后,人格变量与网络成瘾无相关性.结论温州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接近.采用TPQ评定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非成瘾大学生有统计学差异,但控制性别、民族和物质使用变量后,两组的人格特征无统计学差异.
-
海宁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相关因素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拥有电脑、宽带的家庭越来越多,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加入到上网一族,成为网络成瘾症的主要群体.农村中学生因痴迷上网,已经暴露出相当多的弊端,如学业荒废,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孤僻、抑郁,无心自立走向社会,引发网络犯罪等.相对城市群体,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者更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诊治,因此更应呼吁起全社会的重视.
-
网络成瘾的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1]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2],是指因过度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明显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网络成瘾者的心理、身体和社会功能都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网络成瘾不仅是近年来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更成为科学界的研究重点.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近年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研究的热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3].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表征、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
大学生自尊对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可能存在缺陷.网络成瘾者可能有轻度的躁狂,会在社会交往、职业或经济方面存在困难[3];他们更喜欢通过上网来宣泄负面情绪[4];网络成瘾行为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具有冲动控制障碍谱系的ERt特征[5].其次,网络成瘾的发生可能和人际关系有密切关系.
-
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自卑心理及其家庭影响因素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征( Internet Addiction,IA),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1].现有对网络成瘾机制的探讨,研究者关注的方向之一就是网络成瘾者个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为此,研究者分别从人格特征、自尊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单独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2],网络成瘾与自尊有显著负相关[3-4],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的家庭因素的不同等[5].
-
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相关信息和消极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
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的行为成瘾,具有一些与其他成瘾行为类似的特征.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成瘾的个体,往往存在某些认知功能的改变,对相关刺激表现出注意偏向[1-2].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情绪stroop的实验室方法,探讨不同程度网络使用者对网络相关刺激和消极情绪词汇的注意加工偏向,以了解网络成瘾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而为通过认知策略的调整来防治网络成瘾提供理论基础.
-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网络成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网络用户中大学生的比例一直高居榜首,他们将是网络成瘾大的潜在人群.大学生网络成瘾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在此我们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以便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
SARS时期强制性戒网疗效及原因探析
国内对网络成瘾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1,2],而采用强制性措施戒除中学生网瘾的研究却不多见.为控制2003年爆发的急性严重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传播,各地政府纷纷强制性关闭了公开营业的网吧,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析了依赖网吧上网的成瘾中学生在网吧关闭到开放过程中强制性戒网的疗效及原因,从而为SARS网络成瘾心理学的理论探讨及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提供一定理论及指导,也为正确认识和帮助中学生网络使用提供一定的有益建议.
-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状态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1-3],因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不佳、社会功能受损并且反复使用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成瘾,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成瘾现象受到诸多研究者的关注[2],Kraut等[1]对73个家庭的169人的第1、第2年的网络使用情况研究认为,过度使用网络可以使人的社会卷入减少,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加,也有研究认为,自责、幻想、回避等不良应付方式与网络成瘾有关[4,5],但网络成瘾者孤独、抑郁情绪及其和应付方式的关系尚无报告.
-
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1.44亿的网民当中,青少年网瘾比例约为13.2%,其中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以在校学生网瘾现象为严重[1],网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2].本研究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为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