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舌骨综合征14例诊治体会

    作者:沙志荣;丁国章;张健

    在临床实践中,耳鼻喉科医师常常忽略以咽异物感为主诉的患者,当其病因不明且治疗效果欠佳时,大多未考虑舌骨综合征,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

  • 氯诺昔康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芝珍;贾存德;邢改兰

    目的:观察硬膜外持续注入氯诺昔康及吗啡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全身情况麻醉耐受力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46例,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毕予氯诺昔康24 mg、吗啡4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按每小时2 ml的速度硬膜外腔持续注入,观察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前、术毕及术后4、8、12、24、48小时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结论:氯诺昔康复合吗啡用于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 口服吲哚美辛致锥体外系反应二例

    作者:李长达;毕淑霞

    1 病例资料[例1] 女,72岁.因双侧股骨头坏死病史4年,间断服用吲哚美辛50 mg,1日3次.约2个月后出现胸闷、胸痛、心慌、上肢震颤,于1997年8月21日入院.系统查体无特殊异常.

  • 吲哚美辛栓致急性过敏反应一例

    作者:周曙航

    1 病例资料男,25岁.因耳前区剧烈疼痛,伴张口受限4天,张口度5 mm,门诊以左侧颞下颌关节紊乱收入院.

  • 吲哚美辛栓致双下肢肌无力

    作者:王红萍;刁研

    1 病例资料男,56岁.主因双下肢无力伴头晕2天入院.患者3天前因肛裂、大便带血就诊,门诊予以吲哚美辛(消炎痛)栓50 mg直肠用药.当日下午(用药后4小时)患者散步时突感眩晕、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次日症状加重,不能行走,不伴头痛、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当时测血压140/80 mmHg,以"眩晕原因待查"收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确定位体征.血、尿、粪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颅脑CT及颈椎X线片、心电图、胸部X线正位片及腹部B超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因近期未用其他药物,考虑眩晕可能与应用吲哚美辛有关,立即停用,并给予对症治疗.5天后患者行走正常,眩晕、视物旋转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局部注射引发白癜风

    作者:李华;文蕾;郑吉琦

    1病例资料女,52岁.因右腕部肿痛4个月,加重1个月就诊.4个月前患者因长时间抱小孩后右腕部疼痛,贴敷膏药及热敷,但效果不明显,休息时疼痛减轻,劳累后疼痛难以忍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右腕桡侧轻度肿胀,局部可见理疗斑,右桡骨茎突压痛,并可触及硬结,握拳试验阳性.右腕部X线片未见异常.

  • 抗生素使用应注意的误区

    作者:毛新贵;张宏伟

    近年来抗生素的品种不断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常备一些抗生素药品,如阿莫西林、先锋Ⅳ号、利君沙、头孢羟氨苄、黄连素、氟哌酸、氯霉素眼药水等以及价格昂贵高档的抗生素,感冒头痛就吃"消炎药",发烧就打青霉素,眼睛稍有不适就滴氯霉素眼药水或利福平眼药水,滥用抗生素的例子举不胜举.抗生素是对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各种微生物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强有力武器.

  • Ⅱ型阴道斜隔综合征超声表现1例

    作者:刘典美;郑传利;邵伟光;颜翠兰;代培凤

    患者女,28岁.以"阴道脓性腥臭分泌物2年,婚后1年未孕"来我院就诊.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双子宫,子宫纵隔,宫颈及阴道囊肿性肿块",未作特殊处理,仅给予口服消炎药(药名不详)治疗,无明显效果.后被我院生殖中心以"双子宫,子宫纵隔,宫颈畸形,右宫腔积脓"收入院.月经史(4~5)d/30 d,月经量中等,色红,痛经(+).婚后1年余,夫健,精液检查正常.无个人史、家族史.妇科检查:外阴及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其外口正常,于右侧穹隆部近宫颈旁可见一小孔,探针进入困难,挤压后可见大量脓血性液体自孔眼处外溢,有臭味.子宫似两个,中间可触及一切迹,左侧子宫略小于正常,右侧子宫较左侧略小,有压痛,仅见一宫颈.

  • 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浆RANTES浓度的影响

    作者:唐琦峰;邱玉华;王忠云;张洪兴;钱燕宁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浆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性激活因子(RANTES)浓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氯诺昔康8 mg组(L8组)麻醉前单次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氯诺昔康16 mg组(L16组)麻醉前单次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 mg.分别在开放静脉前(T0)、切皮后30 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RANTES的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C组、L8组、L16组在T1~T3时血浆RANTES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L8组、L16组血浆RANTES浓度升高(P<0.05);与L8组比较,L16组血浆RANTES浓度升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 mg可抑制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浆RANTES浓度的下降,提示可能有助于维持细胞免疫功能的稳定.

  • 氯诺昔康持续静脉输注用于全髋置换术病人术后镇痛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张晓丽;王莉;严海;徐惠芳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连续静脉输注用于全髋置换术后病人镇痛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20例行全髋置换术后的病人,氯诺昔康2mg首剂静脉注射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10),连续静脉输注氯诺昔康0.4mg·2ml-1·h-1;Ⅱ组(n=10),连续静脉输入氯诺昔康0.32mg·2ml-1·h-1.分别抽取氯诺昔康输注和停止后16个时间点静脉血.用HPLC法测得氯诺昔康及其代谢产物5'-羟氯诺昔康的血浆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根据非房室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显示:氯诺昔康消除半衰期为(4.8±2.1) h(Ⅰ组)和(5.0±2.4) h(Ⅱ组).Ⅰ组和Ⅱ组氯诺昔康血浆稳态浓度(Css)分别为(475±106)ng·ml-1和(393±67)ng·ml-1.输注期间病人血浆浓度保持较小波动.结论氯诺昔康半衰期短,但个体间差异大.

  • 心脏手术中小剂量抑肽酶对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兰;毛咏秋;肖红;雷松;王泉云;刘斌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CPB)中小剂量抑肽酶对全身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8例首次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组,各14例,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后1h及24h用免疫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和CD18的表达.结果CDllb/CD18的表达与CPB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4、0.538,P<0.05),CPB结束后1h及24h对照组CD11b的表达较麻醉诱导前及同时点的抑肽酶组明显上调(P<0.05);CD18的表达仅在CPB结束后1h明显上调并高于抑肽酶组(P<0.05),CPB结束后24h表达下调有所缓解,但仍高于麻醉前基础值(P<0.05).结论CPB所致的炎性反应可能与转机时间有关,小剂量抑肽酶对CPB术后CD11b/CD18表达增加具有抑制作用.

  • 氯诺昔康用于妇科开腹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龚志毅;叶铁虎;于广祥;秦晓涛;郭向阳;罗爱伦

    目的评价非甾体抗炎药氯诺昔康用于妇科腹部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效应及安全性.方法100例妇科开腹手术术后中度以上疼痛病人,随机分为L组和M组,接受PCA治疗.L组使用氯诺昔康(1mg/次,总量32mg/24h),M组使用吗啡(1.25mg/次,总量40 mg/24h).结果氯诺昔康组与吗啡组的疼痛缓解评分总和(T(TPAR)分别为14.9±3.9和15.2±3.7(P>0.05),疼痛程度差值总和(SPID)分别为10.5±3.2和9.4±3.0(P>0.05).氯诺昔康组的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吗啡组(10.2%vs 17.9%).结论氯诺昔康用于妇科腹部手术后PCA的效应与吗啡接近,可引起轻度的胃肠道症状.

  • 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对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军;胡毅平;丁浩中;黄政坤;顾静雄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对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和血小板功能表达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8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51~66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术中及术后用芬太尼镇痛,B组术中及术后用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镇痛,两组术后均给药2d.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后4、12、24、48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术前1d~术后8d连续监测心电图V1、V5和Ⅱ导联、血压及心率变化.分别于术前1d、术后6h、术后1、2、7、8d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PTT)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CD62P、CD63表达.结果两组术后4、12、24、48h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d比较,两组术日~术后2d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发生频率升高,B组术后7~8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7~8d房性早搏发生频率低于A组(P<0.05或0.01).与术前1d比较,A组术后6h~术后8d、B组术后6h~术后7d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及CD63表达均升高,A组术后6h~术后7d、B组术后6h~术后2d血小板膜CD62p表达升高,B组术后8d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降低(P<0.05或0.01),两组PLT、PT、T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7~8d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CD61、CD62p、CD63表达降低(P<0.05或0.01),PLT、PT、T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混合芬太尼可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病人腹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频率,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 腭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杨平;许银乐;吴凡

    患者,男,48岁,因左腭部肿物2年半入院.缘于2年半前无意中发现左腭部有花生米大小的肿物,无任何不适,口服消炎药无效,肿物生长缓慢,至今有鸽蛋大小,因影响进食,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腭部混合瘤"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一般状况良好,脊柱四枝、心、肺、腹未见异常,面部对称,

  • 慢性尖周炎急性发作并发急性肾炎1例

    作者:秦宗长

    患者,男,14岁.于1998年8月19日来我科就诊.主诉:右下前牙疼痛、肿胀1周,腰疼乏力,虚汗,尿量多2天.现病史:1周前右下前牙突发持续性疼痛 ,肿胀,服消炎药效果不佳.2天前出现腰疼乏力,头晕、出虚汗、尿量多.

  • 视网膜母细胞瘤腮腺转移1例

    作者:石灵萍;满仓位;王景辉

    患者,男,1999年3月发现左耳垂下约大豆大小肿块,触之较硬 ,压之无痛,服用消炎药1个月肿块未见明显好转,到当地医院诊治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增大 ,近半月来肿块生长迅速来我院口腔科就治,门诊以"左腮腺混合瘤"收入院.既住史:两年前曾因左眼肿物在外院切除后植义眼.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专科检查:左耳垂前下及耳后约5. 3cm×3.5cm×3cm大小、无活动、界较清、质中无痛性肿块,皮温不高.初步诊断: "左腮腺混合瘤".治疗:在全麻下行"左腮腺混合瘤"切除术,术中见瘤体前缘达下颌角骨膜及下颌升支内侧,上界为耳根部腮腺浅中,深度达颈深筋膜.腮腺导管穿越瘤体,完整切除后送病检.病理报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

  • 我院心血管疾病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分析

    作者:张仪娜

    目的 分析我院心血管疾病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 2013 年 1 月—2014 年 5 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506 例.回顾性分析 NSAIDs 的品种、限定日剂量(DDD).结果 NSAIDs 中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栓、醋氯芬酸肠溶片、肠溶型阿司匹林,分别占 21. 0% 、20. 5% 、10. 5% ;506 例患者使用 NSAIDs 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血管不良事件 55 例(10. 87% ).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NSAIDs 时应尽量选择非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并严格评估患者的治疗获益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合理选择NSAIDs 进行治疗,并加强用药监测,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 大黄消炎痛含漱液对固定矫治患者牙菌斑影响的研究

    作者:崔占琴;邱志香;池学谦;赵满琳

    目的观察大黄消炎痛含漱液对固定矫治患者牙面菌斑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戴固定矫治器的患者60例,分为2组,大黄消炎痛含漱组和安慰剂含漱组.对2组患者戴入矫治器前1周、戴入后2周、4周、8周分别测定前磨牙菌斑细菌的数量.结果戴用固定矫治器会引起牙面菌斑致病菌的数量显著增高,应用大黄消炎痛含漱液漱口能使致病菌显著下降.结论固定矫治患者用大黄消炎痛含漱液漱口可以有效降低致病菌的数量,从而可以减轻对牙体、牙周的不利影响.

  •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进展及其不良反应

    作者:许慧君;张兰桐

    非甾体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对症药物,能抗炎止痛缓解症状,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骨关节、肌肉和软组织的炎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亿多人在服用NSAIDs,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5~1/4,因此,可以说NSAIDs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从乙酰水杨酸到罗非昔布,均有相似的药理作用特征,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NSAIDs的种类繁多,其"家族成员"还在不断增多.

  •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和研究进展

    作者:刘琨;马桂林;黎文志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但长期服用对胃肠道及肾脏有副作用.该类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从而阻断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合成.而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1],COX存在2种异构体,即COX-1和COX-2.COX-1是在生理过程中起作用,催化生成保护胃肠道和血管内环境稳定的PG;而COX-2参与炎症过程,产生诱发炎症的PG.目前临床上应用的NSAIDs既抑制COX-1又抑制COX-2,若仅仅抑制COX-2,则既可抗炎又可避免副作用的产生.因此,开发选择性COX-2抑制剂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许多选择性COX-2抑制剂被开发出来,可将其分为3类:酸性磺酰胺类,二芳基杂环类,传统NSAIDs的修饰.本文对以上3类COX-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672 条记录 10/34 页 « 12...78910111213...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