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BI联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观察研究

    作者:刘松华;莫湘;文黛薇;孙玉霞;黄大荣;陈艳斌

    目的 观察NBI联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 2016年3月期间接诊的24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120例,两组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其中对照组患者用普通电子胃镜观察后进行活检,而研究组患者用NBI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后进行活检.记录两组患者的图像清晰度、活组织检查标本病理诊断结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能力的结果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病变轮廓、胃小凹形态以及微血管形态的检测中,研究组患者的图像清晰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对两组患者的萎缩、萎缩伴肠上皮化生,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结果中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病症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敏感度检查率为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15.0%的敏感度检查率,而在特异度方面的检出率为1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3.3%的检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不同方法在阳性预测、阴性预测以及准确率等方面的诊断能力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方法对患者不同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为75.83%,明显高于对照组51.67%的总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腺管开口分型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联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测不仅安全简便,有效提高了患者图像清晰度,还可以大大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使患者可以及早采取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放大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诊治研究

    作者:严山

    目的 评价色素放大内镜结合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n食管(BE)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观察其放大内镜特点并行氩离子凝固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APC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共随访1年其中5例再次发现柱状上皮.结论 放大内镜结合APC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易行,但有一定比例复发,须定期复查.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胃平坦型病变诊断的价值

    作者:龙靖华;陈耀华;梁浓亮;智发朝;梁健;张国安;周光平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 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 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 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 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 例,早期胃癌10 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 肠镜下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陶珊;卢青;姜泊

    目的 应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寻找平坦型病变,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与平坦型病变肿瘤情况.方法 16 457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平坦型病变.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1)共检出腺瘤和癌变2218例,平坦型170例(7.67%).(2)隆起型肿瘤平均直径为(29±9)mm,平坦型肿瘤平均直径为(17±14)mm.(3)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发生在左侧结肠分别为1630例(79.59%)和140例(82.35%).(4)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性病变中发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状腺瘤的例数分别为1051例(51.34%)和95例(55.55%),87例(4.25%)和29例(19.96%),180例(8.79%)和30例(17.54%).(5)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中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例数分别为638例(31.15%)和44例(25.88%),337例(16.46%)和34例(20.00%),45例(2.20%)和16例(9.41%).结论 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率的发现率平坦型病变明显高于隆起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平坦型病变与隆起型病变相比,恶性程度更高.

    关键词: 肠肿瘤 放大内镜
  • 如何确定胃癌淋巴结转移标志物

    作者:丁士刚;赵梅莘

    随着胃癌诊断新技术如放大内镜、智能染色内镜及激光共聚焦内镜等的应用,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步提高,适合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可治愈,但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是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禁忌证,应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因此有无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TNFR1表达在胃息肉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红梅;仲华;张小茜;李蕾;高志星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TNFR1表达在胃息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放大技术观察123例胃黏膜腺管开口,根据Sakaki标准进行胃小凹分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变组织的TNFR1表达,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及不同胃小凹分型的TNFR1表达情况.结果 1、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基本形态与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之间关系密切(r=0.872,P<0.05);2、TNFR1的表达率在正常胃粘膜、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癌中分别为33.3%、42.1%、46.4%、87.5%、90.0%,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表达率与腺瘤性息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NFR1的表达率在胃小凹A型、B型、C型、D型、E型和F型中分别为23.9%、43.6%、44.4%、75.0%、83.3%、89.5%.结论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息肉性质的诊断与病理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TNFR1在可望作为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标记物.

  • 放大内镜检查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凤玲;胡建章

    目前,常规的电子内镜检查对绝大部分消化道疾病都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但对一些微小早期病变易于遗漏.近年来,放大内镜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对于观察黏膜的细微结构,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病变意义重大[1].本文就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黏膜微细形态类型的可视化判断对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于卫芳;牛巍巍;张立玮;王顺平;都超群;袁丽

    目的 探讨增强放大内镜下早期贲门癌和癌前病变黏膜微细形态分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放大内镜结合乙酸染色观察食管癌高发区的136例贲门黏膜微细形态,并将其分为5种黏膜类型,即A型(圆点状)、B型(短管状或细线状)、C型(绒毛状)、D型(沟槽或脑回状)和E型(不规则状伴异常血管形成).统计分析各黏膜类型与组织病理学诊断之同的内在联系.结果 本组共获得贲门病灶483个,其中炎症293个、肠上皮化生80个、低级别上度内瘤变66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个、早期贲门癌(包括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21个.放大内镜观察,A型为胃底腺黏膜小凹类型,所占比率为100%(150/150);B型为贲门腺黏膜小凹类型,比率为87.7%(143/163).A型和B型主要见于炎症组,C型发生肠上皮化生的比率为74.2%(49/66)与B型和D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型发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率为55.9%(38/68),与B型和C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型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率为占41.7%(15/36),与C型和D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早期贲门癌的黏膜类型均为E型.5种黏膜类型与贲门病变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s=0.850,P<0.01).结论 贲门黏膜类型与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关系密切,其中C型可能为肠上皮化生、D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E型为早期癌的特征性表现.通过增强放大内镜判定黏膜类型,能提高活检的准确率,有助于高发区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

  •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凯悦;刘丽

    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与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密切相关,内镜检查已经成为筛查消化道早癌的重要方法.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可以使光照深度限定在组织表层,因此对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组织可以比较清晰地进行成像显示,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能够对黏膜表层结构进行放大观察,临床上常将两者结合,以期发现普通内镜不能发现的早期癌变部位,旨在早期治疗消化道早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重复癌一例

    作者:张志伟;王爱民;古彩喆;李元平

    [病例]女,65岁.主因吞咽不畅1个月就诊.既往体健.查体上腹部压之不适,未发现其他异常.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0~31 cm食管黏膜可见一平坦隆起型病变,表面粗糙,颗粒不平,充血(图1A见封3).

  •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诊断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张志伟;王爱民;耿焱;熊英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累及直肠壁,在直肠壁内非癌性生长,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影响,产生肛门坠胀、里急后重、经期便血等临床症状的疾病[1].本病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并有恶变的潜能[2].我们应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NBI-ME)及超声内镜(EUS)检查确诊1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现报告如下.

  • FICE 不同波长组合加放大内镜观察大肠隆起性病变微细结构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斌;黄伟;周立平;陈姣艳

    目的:探讨应用FICE波长佳组合+放大内镜观察大肠隆起性病变微细结构,与病变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对大肠隆起性病变作出正确及时的诊断并加以治疗。方法:用放大变焦结肠镜常规检查,记录病灶部位,形态。用FICE的10种红绿蓝( RGB )不同波长组合,观察粘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记录佳波长组合,然后使用放大40-200倍放大病灶。结果:通过应用FICE不同波长佳组合+放大内镜观察结肠隆起性病变的微细结构,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在90%以上。结论:根据FICE不同波长佳组合+放大内镜观察可即时鉴别结肠粘膜的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指导相应的镜下或手术治疗,提高诊治早期大肠癌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 早期胃癌诊断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戴彦苗;徐宏伟;徐倩菲;吴坚芳;徐进康

    目的:探索早期胃癌诊断的相关因素,了解各因素对诊断早期胃癌的贡献及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49例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胃癌病例的血清学指标(PG Ⅰ、PG Ⅱ、PG Ⅰ/Ⅱ、G-17)及蓝激光放大内镜下特点(病灶处是否存在边界线、是否存在微血管异常、是否存在腺管消失),并与同时期存在胃内病灶并进行内镜检查的98例非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指标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价值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清PG Ⅰ、内镜下病灶处存在边界线、内镜下病灶处微血管紊乱、内镜下病灶处腺管消失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PG Ⅱ、G-17较对照组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G Ⅰ水平、放大内镜下边界线有无和腺管是否消失为早期胃癌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边界线的有无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高.PG Ⅰ<66.62ng/L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佳诊断临界值.结论:PG Ⅰ、放大内镜下边界线有无和腺管是否消失为早期胃癌的独立相关因素,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提示意义.

  • 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临床探讨

    作者:王文军

    目的 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及胃镜下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对79例胃息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放大内镜下一次切除成功,无一例发生胃出血和胃穿孔.结论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切除息肉防止恶变,避免剖腹手术,痛苦少,损伤小、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是一种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结合超声小探头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日金;吴富;暴军玲;李凤艳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完善,染色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了极大的提高.我院内镜中心2年前引进超声小探头后,与电子放大染色内镜相结合,预判食管病变的性质与组织病理学对比,探讨其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小乔;王翠华;叶丽芳;王芳;吕芳;谭文惠;梁彪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优势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依次进行白光、NBI、碘染下放大观察,获取清晰图像,评价每一种检查方式下患者病变部位的轮廓、浅表性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图像的可见度及清晰度,后由操作者对 NBI 观察到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分型,并在病变为明显的地方取2~4块活体组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变形态清晰度方面,NBI 放大>染色放大>白光放大,与后两者比较,NBI 放大的清晰度评分均显著较高(P =0.000、P =0.005)。IPCL 对食管炎症组的诊断特异性为96.8%,灵敏度为87.7%,阳性预测值为92.8%,IPCL 分型主要见于Ⅱ型(12/18)。IPCL 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诊断特异度为96.5%,灵敏度为87.7%,阳性预测值为85.7%,IPCL 分型主要见于Ⅲ型(22/3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 IPCL 分型均见于Ⅳ型(24/24)。IPCL 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特异度为87.4%,灵敏度为84.3%,阳性预测值为78.9%,主要见于 V-1、V-2型(14/23)。结论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ME-NBI)与白光放大、染色放大下 NBI 放大内镜观察病变形态的清晰度较高,借助 NBI 放大观察的 IPCL 分型,可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及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具有良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体会

    作者:贾俊仙;孙小芳;周胜云

    结肠镜插入技术有两种:一是我国应用广泛的双人操作法,另一种为单人操作法.单人操作法由于手感明确,可以避免粗暴动作,病人痛苦小,安全程度高,以及放大内镜的应用,要求术者具有高超的操作准确性,以观察病变的微细结构.因此,单人操作在国际上已成主流趋势,国内也在逐步推广普及.我们对1 025例单人操作结肠镜的操作体会如下.

  • 放大内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作者:王蕾;李鹏

    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早期诊断,可以明显降低胃癌的死亡率.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电子胃镜,放大内镜为临床上常见的电子胃镜诊断方法之一.文章主要阐述放大内镜及放大内镜联合其他内镜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的进展.

  • 放大内镜对大肠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钟旭辉;许岸高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93.3%、90.9%、1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作者:周丽雅;薛艳;闫秀娥;李渊;姚炜;张静

    [编者按]北京医科大学消化疾病中心成立于1985年.20年来取得了多项成果,得到了国内外认可,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胃癌发病影响的8年人群随访研究,25年10万例胃疾病谱的演变分析,胃液荧光检测胃癌人群盲法研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放大内镜诊断研究,小肠双重造影加小肠黏膜活检诊断小肠病变,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等.2005年5月,周丽雅教授在美国消化疾病周所做的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发病率影响的报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被美国AGA选为40篇"TOP"研究,并被<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为2005年十大医学新闻.2004年及2005年亚太消化疾病周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被选为大会报告交流成果6项,居国内首位.

243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