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胃癌内镜精查技术应用

    作者:汪鹏

    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均居各类恶性肿瘤的前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患者存活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诊断率仅为5%~20%.EGC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癌,不论有无淋巴结的转移.与中晚期胃癌相比,EGC在内镜下的黏膜改变不易识别,在普通白光内镜检查中,全面清晰的观察整个胃黏膜,熟悉EGC的黏膜特征,仍是发现可疑EGC病变的基础.进一步运用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荧光内镜、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等内镜精查技术可以强化EGC的内镜表现,不但使EGC的定性诊断变得容易,而且还能提供组织病理学信息,提高了EGC的检出率.本文将总结几种用于诊断EGC的内镜精查技术.

  •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诊断老年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应用研究

    作者:刘志刚;赵继先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在诊断老年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收治的108例老年消化道可疑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5例患者接受常规内镜检查设为常规组;53例患者接受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检查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检出情况、诊断价值、图像清晰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进展期癌、早癌、癌前病变检出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灵敏度、Youden指数、Kappa值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变轮廓、消化道黏膜、微血管形态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能提高老年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改善图像清晰度.

  • 内镜下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国梅;何池义;李琳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随着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内镜、I-Scan、共聚焦显微内镜等新型内镜的出现,内镜医师能更好地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如胃小凹、毛细血管、集合静脉,甚至菌体.越来越多的内镜下特征表现提示Hp感染得到公认.内镜下诊断Hp感染具有准确性高、微创、快速、实时等优点.本文总结了内镜下诊断Hp的应用进展,为Hp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

  • 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

    作者:武丽萍

    目的 探讨普通胃镜与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用于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有可疑病变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NBI-ME进一步观察,并于病变区取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NBI-ME与普通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结果 纳入病例的50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提示早期胃癌的为7例,普通胃镜及NBI-ME诊断早期胃癌例数分别为13例和9例.NBI-ME较普通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57.1%、79.1%、20.9%、42.9%、30.8%、91.9%、76.0%和85.7%、93.0%、7.0%、14.3%、66.7%、97.6%、92.0%.其中NBI-ME组诊断早期胃癌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准确率均高于普通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28 0、P=0.000 0,x2=8.047 8,P=0.004 6,x2=8.047 8,P=0.004 6,x2=20.028 0、P=0.000 0,x2=25.792 3,P=0.000 0,x2=36.945 2,P=0.000 0),而在阴性预测值的比较中,两组无明显差异(x2=3.265 7,P=0.070 7).结论 普通胃镜是用于筛查早期胃癌常用的方法,对于考虑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可采取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帮助诊断,NBI-ME诊断早期胃癌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 放大内镜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诊断的实用性

    作者:张莹;张斌;李长锋;杨蕾;李丹丹;张宝刚;金景鹏

    目的 通过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微细形态的改变来判断Hp感染,以探讨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GIFQ-240电子放大内镜,选取200例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患者行变焦放大观察病变部位胃黏膜的微细结构.结果 放大内镜诊断Hp感染与病理组织学及快速尿素酶检测无统计学差异;将放大内镜下集合静脉观察大体分三型, R型与I型或D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两型存在Hp感染;胃小凹分为五型,A型胃小凹为正常胃黏膜, χ2检验证实,C型小凹对应黏膜的Hp感染率高于B型 (P<0.01),其余各型间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E存在Hp感染.结论 电子放大内镜对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有临床应用价值.

  •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价值

    作者:陈兰;贾业贵;肖丹;余卫中;夏伶俐;程建国;霞明;黄继征;朱杰伦;文峰;谷欣

    目的 探讨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的诊断价值.方法 疑似GIM患者480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乙酸染色组、美蓝染色组、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各120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差异.结果 普通内镜组与乙酸染色组诊断GI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蓝染色组与乙酸染色组的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与美蓝染色组的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组的阳性似然比、优势比、Kappa值均明显高于美蓝染色组,阴性似然比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联合乙酸染色可提高GIM定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诊断胃平坦型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黄宇

    目的:分析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在诊断胃平坦型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03月至2014年0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胃平坦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为其完成常规内镜检查后分析其镜下病变特征,为其采取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观察其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的形态,并对比分析为其进行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有55例慢性炎症患者,有25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患者,有20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患者,有12例早期胃癌患者。与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相比,为本组患者采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胃平坦型病变、慢性炎症、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炎症伴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的符合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检查胃平坦型病变时应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而且操作简单便捷,此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放大内镜对结节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石运涛;庄丽维;朱承雁;汪丽燕;李滨;凌霄华;王立国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放大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尤为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诊断.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粘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加上染色对比技术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结节性胃炎及其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郑洪伟;薛会光;杨爱华;孙学国;刘希双

    目的:评估比较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价值.方法:115例早期胃癌患者行NBI-ME观察,采集照片并做出内镜下诊断,于病灶明显处取活检并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术后行病理活检.分别计算NBI-ME、内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1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终术后切除病理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neoplasia,LGIN)1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neoplasia,HGIN)30例,分化型胃癌59例,未分化型胃癌10例.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8.0 %、81.3%、97.0%、86.7%、95.7%,内镜活检的对应值分别为82.8%、87.5%、97.6%、45.2%、83.5%.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内镜活检(P<0.05).结论:NBI-ME对早期胃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周彩芳;刘铁梅;梁暖

    目的 探讨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并于病灶处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167例胃黏膜有可疑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活检.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界.经放大胃镜检查后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缘胃小凹变化明显处.结果 167例胃黏膜可疑病灶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3.00%),异型增生18例(检出率10.78%),肠上皮化生26例(检出率15.5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其中早期胃癌为3例(检出率1.80%),异型增生为11例(检出率6.59%),肠上皮化生为19例(检出率11.38%),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染色放大胃镜检查后活检病理检查发现,早期胃癌10例(检出率5.99%),异型增生29例(检出率17.37%),肠上皮化生36例(检出率21.56%),分别高于染色胃镜检查结果,明显高于常规胃镜检出率.与常规胃镜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胃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早期胃癌、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用于消化道微结构形态学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广勇;吕礁

    大量研究显示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NBI-ME)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病变.针对消化道不同部位微结构形态差异的研究发现,消化道组织病理类型与窄带成像(NBI)图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文就近年来NBI-ME用于消化道微结构形态学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环分型与食管疾病

    作者:吕静;张军

    组织病理学诊断往往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而消化道内镜新技术如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内镜等能够清晰显像表浅黏膜血管及黏膜的细微结构.此文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内镜对食管疾病与食管黏膜乳头内毛细血管环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较全面的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智能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及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旭明;刘锦涛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部疾病关系密切,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到肿瘤一系列黏膜改变.常规内镜检查很难判断是否Hp感染以及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早期癌等病变,盲目活检不但给患者增加痛苦,且检出率低.故如何更清晰地观察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变化,目前靶向指导活检成为热点研究课题.近年来,智能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的出现,大大提高胃部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此文复习有关文献,探讨智能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 FICE技术应用于胃肠道病变的诊断

    作者:沈奕;钟捷;范荣

    此文从FICE技术的原理、FICE放大内镜的特点、FICE技术所应用的领域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以操作简便、图像直观、设备通用性好、便于被临床工作者接受与开展等优点, 在消化内镜领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仙蓉;刘锦涛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通过对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的辨别,可以大致预测黏膜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大肠黏膜病变作出实时准确的判断,不仅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而且为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依据,从而指导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

  • 放大染色内镜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王尊松;卢雪峰

    此文通过对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在Barrett食管、食管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癌、大肠粘膜病变等方面的应用介绍,阐述放大内镜对上述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 电子胃镜对早期胃癌边界的评估

    作者:王玮;王道蓉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层,因而淋巴转移的概率较低,内镜下微创切除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1]。内镜下切除胃癌时,准确判断胃癌的边界十分重要,不清晰的边界可能会影响内镜切除的效果,导致肿瘤残存,进而引起胃癌复发以及再次内镜切除。近年来放大内镜、色素内镜、荧光内镜、超声内镜、近红外线电子内镜等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2]。然而,由于普通电子内镜的普及性高,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因此准确使用电子内镜评估早期胃癌的边界还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普通电子内镜对早期胃癌边界的辨别价值以及胃癌边界不清晰的相关因素。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癌浸润深度的预判价值

    作者:陈思杰;黄中华;郭朝书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食管早期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手术。选择内镜治疗或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取决于食管早期癌的浸润深度。超声胃镜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是目前判断食管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两种主要方法。莆田市第一医院胃镜室采用 NBI-ME 及超声胃镜对食管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浸润深度进行预判,结合大体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 NBI-ME 对食管早期癌浸润深度的预判价值,现报道如下。

  • 内镜下诊治大肠早期癌的进展

    作者:曹世植

    近年来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尤其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宽带成像内镜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等技术应用,在日本发现许多小于1cm甚至0.5cm内小的或微小癌的病灶,在内镜下表现为单纯平坦Ⅱb或单纯凹陷Ⅱc的表现,在病理上表现为de novo即没有腺瘤病变的早期癌肿,这对大肠癌的发生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作为消化及消化内镜的医务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故很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讨.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

    作者:苏振华;魏思忱;王亮;张健康

    背景: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主要通过内镜加病理学检查确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已较大范围应用于CAG的诊断,如何优化该项检查技术仍需进行研讨。目的:探讨NBI-ME诊断CAG、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因CAG复查胃镜的患者100例,采用序贯检查方法,即首先在普通白光内镜( C-WLI)下观察,确定病变范围,然后在NBI-ME模式下对病灶局部进行观察,分析胃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变化。比较内镜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序贯检查方法诊断CAG的敏感性为89.7%,特异性为63.3%;诊断肠化生的敏感性为89.4%,特异性为89.3%;诊断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95.9%。结论:采用序贯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CAG、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准确率,能有效指导靶向活检,且操作简便。

243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