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共聚焦显微内镜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郭晓青;李兆申

    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对消化道黏膜病变进行实时组织学预测是目前内镜发展的方向[1].普通白光内镜(whitelight endoscopy,WLE)配合活检标本组织学分析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规方法,但这一过程耗时较长,有时还存在活检位置不准确或组织过小等弊端.虽然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所帮助,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 大肠平坦型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选芳;许岸高

    大肠平坦型病变是基于大肠肿瘤形态学意义上提出的概念,由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并规定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肉眼定义是病变的高度小于直径的一半,组织学定义是病变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由于认识不够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大肠平坦型病变在西方及我国报道甚少,近年来由于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的应用提高了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为平坦型病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由于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平坦型病变的研究近几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现就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形态特点、分子生物学和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 智能染色内镜诊断结肠病变腺管开口的临床价值及Ang-2表达、MVD值与腺管开口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锦涛;杜仙蓉;余细球

    目的 探讨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瘤性、非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腺管开口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放大观查判定腺管开口为Ⅰ~Ⅴ型的结肠病变标本(Ⅰ-Ⅴ型各20例),Ⅰ、Ⅱ型纳入A组,Ⅲ、Ⅳ型纳入B组,Ⅴ型纳入C组.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判断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不同腺管开口结肠病变中Ang-2表达情况及MVD值,分析3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FICE放大内镜对非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92.5%,符合率为90.2%;对瘤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和91.7%,符合率为93.2%;对结肠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2.0%.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在A组(Ⅰ、Ⅱ型合并组)、B组(Ⅲ、Ⅳ型合并组)、C组(腺管开口Ⅴ型)3组逐渐升高.且Ang-2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增高.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结肠病变腺管开口分型的判断可基本准确区别瘤性、非瘤性病变,结肠病变中Ang-2的阳性表达、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其腺管开口关系密切.

  •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凌红;钟旭辉;许岸高

  • 消化内镜医师培训的目标及方法

    作者:李鹏;张澍田

    消化内镜历经了1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硬质内镜、纤维内镜到今天的电子内镜,以及不断出现的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荧光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新的内镜诊断方法,使得消化内镜医师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不断更新的内镜诊治技术也对消化内镜医师提出了挑战.

  • 染色及放大内镜的用法、操作要领及注意点

    作者:李学良;林琳;施瑞华

    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和内镜诊治技术的提高,对于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色素内镜、放大内镜也在一些大型医院开始普及[1-6].但由于色素内镜在中国普及较晚,放大内镜的使用仍限于少数大医院,因此有关这两种检查法的做法在各单位也不尽相同.现笔者参考国外,特别是日本在色素及放大内镜方面的做法,结合本人的经验,阐述这两种检查的用法及操作要领和注意点如下.

  • 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徐麟;刘吉勇

    目的 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经普通内镜发现存在胃黏膜可疑病灶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共56例,行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对NBI、靛胭脂染色诊断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内镜检查之后对所检查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将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 及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56例中有16例经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将NBI结合放大内镜及靛胭脂染色检查结果 及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统计得出: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93.8%(15/16)、95.0%(38/40)、5.0%(2/40)、6.3%(1/16);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BI、靛胭脂染色诊断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评分结果 对比显示:NBI与靛胭脂染色在腺管结构显示方面无明显差别,但NBI显示微血管形态明显优于靛胭脂染色.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可以提供清晰的胃黏膜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性,与靛胭脂染色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作者:姜泊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的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对发现微小病变和早期癌意义重大,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检查手段.在发现这类病变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和分片黏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明显提高了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和大肠癌5年生存率.

  • 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 提高内镜诊断水平

    作者:朱建新

    染色内镜是指应用特殊的染料对胃肠道黏膜进行染色, 使黏膜的结构更加清晰, 使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加强, 轮廓更加清楚, 从而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染色内镜早于1966年由津田报道, 此后报道日渐增多, 应用的染料也逐渐增多, 应用范围也从初的胃黏膜染色扩展至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汤瑜;向培;张鑫;姚平;符玉章;胡学军;徐威;邱全兴;李葵芳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普通胃镜和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内镜检查诊断为CAG患者的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CAG患者113例中,83例病理诊断为CAG,诊断符合率为73.45%,明显高于普通胃镜诊断的符合率23.91% (33/138)(P<0.05).化生型萎缩性胃炎在NBI结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45.13%,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的检出率7.25% (P<0.05).结论 与普通胃镜检查结果比较,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后者对化生型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更高.

  • 肠镜加上显微镜捕捉比米粒还小的癌病灶

    作者:余宁宁

    40多岁的李大姐经常腹痛,便秘、腹泻反复交替发作,她一直以为是普通的肠胃疾病,但治疗却不理想.不久前,她来到浙医二院消化内科就治,该院潘文胜博士用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在良性腺瘤上找到一个1毫米大小的癌病灶.小小的癌病灶怎么找到的呢?原来潘博士把显微镜放在肠镜的前端,可放大观察,再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病灶表面陷凹结构进行判断.

  • 联合应用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徐前成;张新军

    目的 探讨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接受内镜检查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经病理确诊的44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将通过术前使用普通内镜、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病理类型、浸润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结果 普通内镜、普通内镜+窄带成像、普通内镜+窄带成像+卢戈液染色对病灶的检出分别为52.27%(23/44)、88.64%(39/44)、100%(44/44).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48%与86.96%.超声内镜判断病灶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0.91%(40/44).结论 联合使用卢戈液染色、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能够更加准确地明确病变性质、范围、浸润深度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 淡蓝色嵴对Barrett食管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王蕾;陈有为;杨建民;黄伟

    目的:系统评价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淡蓝色嵴对诊断Barrett食管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关于淡蓝色嵴对诊断Barrett食管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准确性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4篇文献(包含285例患者的854例标本)纳入异质性分析,以同质性较高的3篇文献,包括247例患者的626例标本进行合并分析,合并敏感度0.895(95%CI:0.861~0.923)、特异度0.900(95%CI:0.862~0.931)、SROC曲线下面积0.957。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淡蓝色嵴对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靶向活检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江婷婷;王亚雷

    回顾性分析67例行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 NBI-ME)进行胃部病变检查的患者内镜资料。患者均经白光内镜检查疑为恶性病变者,后进一步行NBI-ME并靶向活检。终患者接受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次活检结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诊断准确率。终诊断胃炎1例,低级别上皮瘤变8例,高级别上皮瘤变24例,早期胃癌34例。白光内镜活检及NBI-ME靶向活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48.28%、88.89%、53.73%及72.41%、77.78%、73.13%。 NBI-ME靶向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活检(P<0.05),两者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阳性率与性别、年龄、病变位置、肉眼分型无关。故对于白光内镜下疑似恶性病变,需结合NBI-ME进行靶向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 放大内镜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雄;孙颖;胡梅洁;李健;刘进进;马瑾;王吉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 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 窄带成像技术放大胃镜联合高频超声小探头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邵红征;黄爱霞;刘荣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小探头对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患者分别以普通白光模式、NBI及放大模式对病灶进行观察,判断病灶的范围,大体形态,微血管形态及腺管开口形态,再于高频超声小探头对病灶进行探查判断其浸润深度,检查结束后在NBI模式下对病灶明显处进行活检,将NBI联合放大内镜下微血管形态及腺管开口形态结果,联合高频超声小探头所判断的病灶浸润深度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内镜和NBI+放大内镜分别发现病灶21处和23处,NBI指导活检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39.1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34.76%),癌4例(17.39%)。21例中20例行高频超声小探头探查,病灶局限于黏膜层12例(60%),累及黏膜下层7例(35%),累及固有肌层1例(5%)。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pit pattern与慢性炎症的pit pattern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小探头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度,并可准确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NBI 染色放大内镜在常见食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周林华

    放大内镜(magnified endoscope,ME)是一种特点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像素的电子内镜,通过按钮,可将内镜下的物像放大数十倍到上百倍,肉眼可直观到黏膜表面的黏膜组织,有助于观察微细结构的变化;在结构和原理上,ME 与普通内镜无本质区别,只是在物镜与导光束或者物镜与微型摄像机间装有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头。近年来,ME 的可变焦、电子化、数字化、清晰度逐渐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在食管等消化道黏膜的腺管开口、微细血管等微细结构变化方面显示清晰,能更好地诊断早期黏膜病变。

  •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国君

    目的 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pit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170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19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0例,进展期癌52例,Ⅱa、Ⅱb、Ⅱ 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有23个,直径为15~108mm,其中Ⅱ型2个,ⅢL5个,Ⅳ型8个,VA型1个,V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0.45%;而腺瘤性息肉则主要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2.48%;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进展期癌的主要表现,为VN型;10例早期癌中有6例腺管开口为V型,其中VA型1个,VN型3个.结论 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早期诊断西宁地区咽喉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熊向菁;王青海;付海生;李俊娟;谢添慧;刘慧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放大内镜对西宁地区咽喉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咽喉癌及癌前病变患者50例,都进行NBI联合放大内镜模式下诊断,并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50例患者在内镜白光下评分为(2.41±0.78)分,而在NBI联合放大内镜模式的评分为(3.50±0.6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模式下患者的上皮内乳头样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白光模式下多为Ⅰ型与Ⅱ型分型,而NBI联合放大内镜模式下多为Ⅱ型与Ⅲ型分型.内镜白光模式下诊断咽喉癌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85.7%和84.2%,而NBI联合放大内镜模式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97.1%和93.3%,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联合放大内镜诊断咽喉癌及癌前病变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有效判定上皮内乳头样毛细血管袢分型,提高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敏;吴运

    目的 评价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Barrett食管患者和7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和FICE联合放大内镜检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内镜下诊断结果 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染色放大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放大内镜对特殊肠化型上皮和异型增生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均优于染色放大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对于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43 条记录 7/13 页 « 12...45678910...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