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增强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涛;陆星华;杨爱明;姚方;周炜洵;吴晰;费贵军;伍东升;舒慧君

    目的 评价冰醋酸-靛胭酯增强的放大内镜(ME-AIM)和窄带成像增强的放大内镜(ME-NB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普通白光内镜(WLE)依据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筛查出的317处局灶性病变先后行ME-NBI和ME-AIM检查,以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各种检查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结果 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ME-NBI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 (11/11)、99.7% (305/306)和99.7%(316/317),ME-AIM分别为90.9%(10/11)、99.0% (303/306)和98.7% (313/317),WLE分别为72.7%(8/11)、88.2%(270/306)和87.7%(278/317).ME-NBI和ME-AIM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和准确率显著高于WL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ME-NBI和ME-AIM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也高于WL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E-NBI与ME-AIM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LE仍然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ME-NBI和ME-AIM均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两者诊断价值相似.

  • 放大结合窄带成像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

    作者:王芳军;汪娟;赵可;刘华敏;孙芳;徐娟;仲芳;刘鹏飞;陈卫昌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在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 筛选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活检提示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或直径大于2.0 cm的胃溃疡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2组,2~4周复查胃镜.普通白光胃镜组:普通白光胃镜观察后局部活检.ME-NBI组:根据放大胃镜下表现,在病变严重部位靶向活检.分析普通胃镜活检结果与ME-NBI靶向活检结果与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中,3例患者失访,共完成197例.普通白光胃镜组100例,其中食管病变23例,胃病变77例.ME-NBI组97例,其中食管病变19例,胃病变78例.ME-NBI组平均每例活检数(2.95块)与普通胃镜组(4.56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终病理结果符合率:ME-NBI90.7%(88/97),普通胃镜71.0% (71/1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E-NBI技术操作简便,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可使用ME-NBI观察,指导靶向活检.

  • 智能电子分光技术在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研究

    作者:贺益萍;诸琦;马天乐;陈佩璐;徐凯;金晓龙

    目的 通过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高分辨率放大内镜,描述正常及胃黏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及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2例消化不良患者及5例正常志愿者,在内镜检查中分别于胃窦及胃体部行放大内镜及HCE观察,对胃黏膜按胃小凹形态做出相应分型(Ⅰ~Ⅲ型),并行快速尿素酶、13C-尿素呼气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胃窦及胃体FICE下的分型对诊断H.pylori的价值,并对HCE观察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活动性、炎症度、萎缩、肠化)进行分级评估.结果 对照组5例胃窦及胃体黏膜的HCE分型均为Ⅰ型,提示无H.pybri感染.研究组32例中,胃窦黏膜HCE分型为Ⅰ型14例,其中1例H.pylori感染(7.1%);Ⅱ型13例中10例H.pylori感染(76.9%),且9例同时有萎缩改变;Ⅲ型5例,均H.pylori感染,且3例同时有萎缩及肠化.胃窦黏膜各HCE分型间H.pylori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型结构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90).胃体黏膜FICE分型为Ⅰ型15例,其中1例H.pylori感染(6.7%);Ⅱ型13例中11例(84.6%)H.pylori感染;Ⅲ型4例均存在H.pylori感染.胃体黏膜各FICE分型间H.py-lori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改变(炎症性、活动度、萎缩及肠化)的分级在无H.pylori感染组中显著低于H.pylori感染组(P<0.01).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萎缩、肠化生有明显相关性;HCE技术结合高分辨率放大内镜对预测H.pylori的存在及判断胃黏膜的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殷泙;黄傲霜;张仁岭;史绯;仲敏;李冰;武和平;唐志鹏;吴云林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 Ⅰ型、Ⅱ型、Ⅳ型、ⅤI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 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 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变化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

    作者:卢雪峰;付金栋;王尊松;姜大磊;李延青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下溃疡边缘黏膜小凹形态及黏膜微血管等微细结构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 Pentax EG-3430Z型放大胃镜对158例溃疡病患者,先行常规检查,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溃疡边缘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改变,于相应部位内镜下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良性溃疡胃小凹形态规则,34.4%及67.7%患者呈C型和D型,93.8%恶性溃疡患者胃小凹呈E型,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良恶性溃疡小凹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88,P<0.01);良性溃疡中,69.9%患者可见规则毛细血管网,恶性溃疡患者中,80%患者可见黏膜微血管不规则如迂曲、变形、融合等现象,29.2%的患者可见粗大的肿瘤血管,微血管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963,P<0.01);黏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微细结构变化对恶性溃疡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论 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变化对良恶性溃疡的诊断、鉴别及早期胃癌的发现有重要意义.

  • 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放大内镜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黄永辉;周丽雅;林三仁;金珠;刘建军;丁士刚;夏志伟;段丽萍;常红

    目的确定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探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应用Fujinon EG485 ZH型放大内镜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及0.5%美蓝染色,在确定A、B、C、D、E 5型基本胃小凹形态的基础上,制订放大内镜的诊断分型及放大内镜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判定标准,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4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黏膜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小凹粗大而分布稀疏,肠上皮化生表现为C、D、E型小凹形态伴美蓝着色阳性,异型增生表现为轻度凹陷、隆起或平坦性病变伴细微结构消失、细微小凹或细微结构粗糙紊乱.放大内镜对萎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85%和95.09%;对肠上皮化生分别为88.30%和90.83%;对异型增生分别为91.52%和94.4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结论根据放大内镜下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使内镜对上述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 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萎缩的观察研究

    作者:王沧海;于永征;于中麟

    目的应用高清晰放大胃镜观察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凹形态的特点,并与病理学黏液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胃镜下早癌的检出率.方法使用高清晰放大电子胃镜对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黏膜微细形态,并予1%亚甲蓝喷洒,判断肠上皮化生部位,并于各不同形态处取活组织检查.结果入选患者共109例,共观察及活检115个部位,黏膜微细形态可分为6型,其中4型、5型是肠上皮化生的特征性形态,6型是萎缩的特征.结论高清晰放大胃镜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凹由正常变为椭圆状甚至绒毛状.依据这些特征可指导活检,避免普通胃镜检查活检的盲目性,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诊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作者:姜泊;刘思德;智发朝;白岚;韩宇晶;周殿元;潘德寿;万田谟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 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18个月中共发现34例LST 35个病变.其中黏膜内癌4例, 锯齿状肿瘤2例.35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5个, 结节混合型18个,假凹陷型2个.病变大为68 mm × 85 mm; 11~20 mm 8个,21~30 mm 13个,30 mm以上14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 型10个,其中8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Ⅳ型22个,其中16个为绒毛状腺瘤,1个黏膜内癌;ⅤA型3个,均为黏膜内癌.35个病变全部即时或择期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出血和局限性腹膜炎各1例.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 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 大肠息肉表面结构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李向红;余欣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以提高对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05例大肠息肉进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形态,并参照Kudo法进行分类: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Ⅴ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表面结构与大体形态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有蒂息肉中12例表现为Ⅰ、Ⅱ型;40例亚蒂息肉和48例广基息肉中Ⅰ、Ⅱ型分别为15.0% (6/40)和41.7%(20/48),ⅢL、ⅢS、Ⅳ、Ⅴ、混合型合计为85.0% (34/40)和58.3% (28/48).83.8% (88例)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息肉表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及增生性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78.6%,瘤性表型为21.4%;腺瘤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3.3%,瘤性表型为96. 7%;幼年性息肉均为非瘤性表型.Ⅰ、Ⅱ、ⅢL、ⅢS、Ⅳ、Ⅴ及混合型息肉中腺瘤发生率分别为0%、11.8%、77.3%、75.0%、100.0%、100.0%和70.0%.分型诊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7% 和 80.0%, 特异性为86.6%和94.7%,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9.5%.结论用染色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表面结构,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有助于在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决定对病灶的处理.

  • 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516例结果分析

    作者:凌红;严山;许岸高

    借助放大胃镜,可以清晰地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我们应用放大胃镜,并结合黏膜染色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胃小凹的分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 醋酸染色结合窄带成像对胃黏膜隆起糜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炳良;沙杰

    胃黏膜隆起糜烂性病变通常指慢性糜烂性胃炎(隆起型)或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目前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有癌变倾向,定期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对预后非常重要。内镜诊断技术的改进可有效提高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检出率,文献报道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 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或染色技术对胃小凹和微血管形态的观察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对精确活检有明确的指导价值[1-2]。放大内镜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且医用染料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故本研究采用普通内镜下喷洒食用白醋(醋酸染色)联合NBI技术的方法观察胃黏膜隆起糜烂性病变的胃小凹,探讨该方法对胃黏膜隆起糜烂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 三种方法预测食管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深度的对比观察

    作者:丁炎波;陈炳芳;王莉;陈建平

    食管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都需要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干预,而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预判关乎着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判断食管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深度的方法主要有普通内镜、超声内镜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等。自2010年起,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普通内镜、超声内镜、NBI-ME判断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 内镜分光比色染色技术对老年人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何辉;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80%以上是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1].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其临床特点、癌变率及组织学类型与中青年人不同[2].在诊断老年人大肠息肉时需选取适当的内镜检查.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应用内镜分光比色技术(FICE)的放大内镜对老年人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慢性胃炎胃黏膜改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丰平;陶力;林显艺;郭云蔚;文卓夫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及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等作为消化内镜的新技术,优势在于在图像增强的情况下有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根据黏膜的变化可以更加有选择性地进行取材活检,以提高标本的阳性率,同时在近距离放大模式下观察,区分黏膜微细形态和毛细血管的形态有助于早期判断病变性质.本研究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因上腹部不适症状就诊而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NBI-ME在诊断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中的作用.

  •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廖艳;沈磊;罗和生;沈志祥;于皆平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疾病之一.目前,内镜结合病理组织学活检是诊断CAG的金标准,不过普通内镜诊断CAG的符合率差异较大.富士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通过计算机模拟色素内镜,增强了胃肠黏膜表面对比度,联合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黏膜表面腺管开口类型和毛细血管网结构,从而可提高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分别应用3种内镜模式对单纯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旨在评价FICE内镜诊断CAG的临床价值.

  • 高清晰放大内镜对胃息肉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宏微;于永征

    胃息肉是胃黏膜突起伸向胃腔的隆起性病变,在胃镜检查中检出率大多较低,约1.2%~5.0%[1].有研究显示胃息肉恶变率为1%~3%[2].

  • 表面型大肠肿瘤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作者:张晓慧;许岸高;钟旭辉;刘集鸿

    大肠黏膜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高度相关,利用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筛查大肠肿瘤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表面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确定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浸润深度.而大肠镜下准确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及浸润深度,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早期大肠癌的过度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放大内镜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

    作者:范玉林;杨建民;郭德玉;房殿春;李向红;吴静

    研究表明放大内镜可清楚显示胃黏膜的小凹、毛细血管及集合静脉等微细形态[1-3].本研究通过放大内镜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来明确放大内镜能否用于胃黏膜Hp感染的诊断及作为考察疗效的指标.

  • 食管早期癌双染色定位后内镜下外套管黏膜切除术

    作者:吴灵飞;苏鲁

    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染色技术的进步及放大内镜的发展,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发现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的例数明显增加[1-3].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早期癌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医疗费用低及适合于不能手术者等诸多优点,在国外已广泛开展[1,4].我们自1996年起采取先染色后套切的方法治疗6例早期食管癌,结果报告如下.

  • 透明帽在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张娜娜;李鹏;张澍田

    随着各种内镜治疗附件的应用,镜下止血、息肉切除、异物取出、支架置放、圈套器结扎等内镜治疗技术逐渐成熟.透明帽作为治疗附件在内镜诊断及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食管上端及锐利异物的取出、协助结肠镜进镜、提高放大内镜成像效果以及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中应用.现将透明帽在消化内镜诊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243 条记录 6/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