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26例胆囊结石患者规范化治疗的体会

    作者:张和平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临床分期及规范化治疗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新安县人民医院治疗的326例胆囊结石患者,依据其临床资料,按结石对胆囊的病理侵害程度进行术前分期(Ⅰ~Ⅳ期),决定相应的治疗方式,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26例患者中,Ⅰ期患者57例,小切口胆道镜取石保胆术53例,其中中转胆囊造瘘术3例,1年后发生胆囊结石复发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Ⅱ期患者1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2例,其中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发生胆漏2例,无胆管损伤严重并发症;开腹胆囊切除术30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无胆漏、胆管损伤发生。Ⅲ期患者8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50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例,无胆漏、胆管损伤发生;开腹胆道镜辅助胆囊造瘘术37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7例,10例术后3个月造影显示胆囊管不通,或胆囊管开口异常而行开腹胆囊切除术。Ⅳ期患者30例,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0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无胆漏、胆管损伤。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5%。结论对胆囊结石患者实行规范化治疗,是保证胆囊结石患者治疗效果,有效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尝试。

  • 结肠癌手术治疗的标准化——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研究进展

    作者:滕永旺;李林虎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位于第2位[1].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手术切除肿瘤,手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患者的预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普及使直肠癌的复发率降低,预后改善,而结肠癌的手术治疗却无明显进展.为促进结肠癌手术治疗的标准化,Hohenberger等[2]于2009年首次提出了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概念,本文对CME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胃肠间质瘤6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史有龙;陶东升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治疗,1例复发后再手术.格列卫治疗3例,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1例未见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提高生存期、生存质量.

  • 电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佩蓉;张瑜;桂敏;刁枢

    目的 观察电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健康SD雄性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手术组(S组),电针组(Z组),每组30只.每组又分为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 3个亚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TNF-α和IL-1β的变化.结果 与C组同时点比较,S组术后1 d、3 d、7 d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以术后3 d为明显;与S组同时点比较,Z组术后1 d、3 d、7 d找到平台的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S组TNF-α和IL-1β术后阳性表达数量增加(P<0.05);与S组同时间点比较,Z组各亚组阳性表达数量降低(P<0.05).结论 电针调节能改善肝左叶切除大鼠术后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抑制海马TNF-α和IL-1β的过度表达有关.

  • 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胃肠道术后消化不良240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孙菁;袁耀宗;房静远

    目的:研究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胃肠道患者手术术后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12家医院的240例胃肠道手术后消化不良患者,分为给药组120例和安慰剂组120例,并分别服用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和安慰剂。口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100 m g/次或匹配的安慰剂,3次/d ,连续服用4周。治疗前和治疗第1、2、3、4周评估两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早饱、嗳气、恶心、腹痛或腹部不适)积分和总积分。治疗第4周比较两组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有效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在治疗后1周,给药组患者腹胀、早饱、嗳气、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积分与总积分(4.61±0.98、2.87±0.64、3.03±0.58、3.13±0.79、18.32±3.44)均较安慰剂组(8.83±1.28、4.28±0.61、4.87±1.07、5.46±0.87、29.63±5.50)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524、17.400、16.453、21.619、18.983,P均<0.01),但食欲不振和恶心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后2、3和4周,给药组腹胀、食欲不振、早饱、暖气、恶心腹痛或腹部不适各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与总积分(治疗后2周为2.57±1.28、1.87±1.17、1.55±1.27、1.55±1.08、1.09±0.82、1.98±1.02、10.53±4.54,治疗后3周为1.42±0.60、1.11±0.45、0.94±0.37、0.94±0.41、0.79±0.31、1.42±0.55、6.52±2.41,治疗后4周为1.13±0.51、0.46±0.12、0.58±0.13、0.38±0.16、0.30±0.07、0.81±0.33、3.65±1.06)均较安慰剂组(治疗后2周为8.50±2.61、3.78±2.01、4.08±2.14、4.73±2.64、2.27±2.13、4.91±2.24、28.25±8.86,治疗后3周为7.92±2.51、3.68±1.76、4.08±1.86、4.71±1.77、2.14±0.83、5.01±1.31、27.54±8.09,治疗后4周为7.63±2.37、3.67±1.63、3.92±2.08、4.66±2.95、2.14±1.65、4.67±2.34、26.68±7.45)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均=0.000,P均<0.01)。治疗后4周,给药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6.21%(100/116),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39.16%(47/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64,P<0.01)。在治疗后4周,给药组患者生命质量总分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分别为12.24±4.30和22.13±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225, 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可有效改善胃肠道手术后的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安全性好。

  • 中药喷雾法在留置胃管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明珍;范成荣;瞿秀琴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雾化液对缓解留置胃管致咽喉部不适、口干及排痰不畅等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临床使用留置胃管的1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2例使用留置胃管患者为对照组.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间使用留置胃管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的方法 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自制的中药雾化液进行喷雾,每4 h1次,持续到胃管拔除. 结果 观察组病人咽喉部疼痛,口干、恶心等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自制中药雾化液进行喷雾能有效预防及减轻留置胃管致咽喉部的疼痛、口干、痰粘于喉部、恶心等症状.

  • 腹部闭合性外伤性小肠破裂32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钢;吴伟;章崇志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腹部闭合性外伤性小肠破裂32例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性小肠破裂全部手术治愈,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腹腔内感染1例,肠粘连梗阻1例,切口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掌握腹部闭合性外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 老年人肠梗阻234例分析

    作者:李正刚;朱志强

    目的总结急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234例老年急性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 234例急性肠梗阻中165例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合并症,机械性肠梗阻为215例,占91.9%,其中腹腔内肿瘤引起的98例,其余为粪块阻塞、腹股沟疝嵌顿、乙状结肠扭转、柿石梗阻、胆石梗阻等,手术治疗105例治愈、好转102例,死亡3例;非手术治疗129例,治愈、好转127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1)高龄肠梗阻的病因中肿瘤占首位,肠粘连其次.(2)肿瘤引起的高龄肠梗阻如无手术禁忌证,应争取手术治疗.

  • STARR术式和Block术式治疗直肠前突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作者:刘洁;沙巴义丁·吐尔逊;付靓;马云云;王东宏

    目的 比较肛门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Block术式)与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术式)治疗直肠前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直肠前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Block术式治疗,观察组行STARR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且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且在术后1 d评价,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更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明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直肠前突患者治疗中,与Block术式相比,STARR术式手术创伤小,疼痛程度轻,可更为有效地减轻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 腹部空腔脏器穿孔104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竹楼;计鹏飞

    目的:分析腹部空腔脏器穿孔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腹部空腔脏器穿孔104例,均行腹部立位平片和(或)腹部CT和(或)腹部B型超声检查。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19例上消化道穿孔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8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30例行穿孔修补,胃穿孔41例均行穿孔处活检+修补术,其中1例术后病理怀疑癌,后复查胃镜证实为癌而二期行胃窦癌根治术;闭合性腹部损伤致肠破裂穿孔7例,乙状结肠癌穿孔1例,降结肠自发穿孔1例,小肠穿孔3例,肝下阑尾伴穿孔1例,胆囊穿孔1例。结果手术治疗组85例均痊愈出院,围手术期出现感染性休克3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1例,均经相关处理治愈。保守治疗组19例中13例痊愈出院,其中1例出现肝内及膈下脓肿经穿刺引流治愈,2例要求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1例不配合治疗而出院;另3例家属拒绝手术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而自动出院,其中2例出现感染性休克,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腹部空腔脏器穿孔的患者,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腹部立位平片、CT等检查尽早做出临床诊断。大多数病例手术疗效显著;保守治疗仅适用于空腹穿孔或腹膜炎较轻、腹腔积液较少的溃疡性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

  • 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腹部手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锦秀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镇痛方法对腹部手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比较两组镇痛方法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对术后镇痛均取得满意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术后尿潴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32例,B组20例患者通过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排尿功能训练能自行排尿.A组4例,B组12例患者通过诱导排尿或按摩热敷膀胱区也能自行排尿.A组4例,B组8例患者通过导尿解决排尿问题.结论 PCIA与PCEA两种镇痛方法对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 B组比A组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明显要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能很好地解决排尿问题.

  • 腹部外科病人保留导尿更换集尿袋时间的探讨

    作者:朱小丽;汤宏芝;吕建萍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留置导尿病人更换一次性集尿袋的佳间隔时间.方法 将150例腹部外科术后留置导尿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Ⅰ组每天更换一次集尿袋;Ⅱ组3 天更换一次集尿袋;Ⅲ组1周更换1次集尿袋.留置导尿1周后分别采集三组病人的尿液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判断感染阳性率.结果 尿培养细菌阳性率Ⅰ组与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与Ⅰ、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感染阳性率明显低于Ⅰ、Ⅲ组.结论 腹部外科留置导尿病人每3天更换一次性集尿袋为宜.

  • 腹部手术后两种镇痛方法 的效果比较

    作者:俞士卉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两种镇痛方法 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术后采用静脉镇痛,B组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方法 的效果,并观察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易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低血压(P<0.05).结论 静脉和硬膜外镇痛对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治疗均能达到同样满意的效果,但硬膜外镇痛不良反应较多.

  • 在腹部手术中运用廓清式呼吸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戚玉珍;张雪英;张满满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中运用廓清式呼吸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2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观察组2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廓清式呼吸。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24 h恶心、呕吐、术中低血压、疼痛,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及术后24h恶心、呕吐,术中低血压、疼痛,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部手术中有效运用廓清式呼吸,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

  • 胃肠减压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尹秀芬

    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利用负压吸引及虹吸原理,预防术后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胃肠内的压力,利于手术后胃肠吻合口的愈合和胃肠功能的恢复[1].胃肠减压是否恰当、有效,关系到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由此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现对胃肠减压胃管置入深度、留置胃管时机、腹部手术胃肠减压的应用价值及腹部手术后胃肠减压的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 胃肠道间质瘤23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兴国;王成宏;陈晓宇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和小肠(91.3%),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2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1~60个月,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5例(21.1%),潜在恶性7例(31.5%),恶性11例(47.4%).CD117 阳性22例(95.6%).结论: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腹膜后神经鞘瘤29例诊治研究

    作者:宣然;曹先东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腰背部疼痛等.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21例(72.4%),其他来源肿瘤8例(27.6%).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时间为(128.91±20.40) min,开腹手术时间为(161.17±38.47)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7).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日为(6.00 ±0.63)d,开腹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日为(11.17±6.00)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良性随访均未见复发,恶性中1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术前不易诊断,影像学检查对其术前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手术切除为有效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术后住院时间短,适用于瘤体较小的患者.

  • 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式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分析及临床评价

    作者:禚海成;荆炳霞;朱静

    目的 观察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提出优选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腹部手术患者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B组采用镇痛泵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血清前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手术麻醉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加硬膜外麻醉方式.结果 两组术后镇痛方式患者的血清前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自术后6 h始[A组:(85.03±8.77)pg·mL-1,(12.01±7.23)ng·mL-1,(17.45±7.51)ng·mL-1;B组:(62.10±6.97)pg·mL-1,(8.57±3.01)ng·mL-1,(9.59±4.78)ng·mL-1]升高(t值分别为-6.425,-4.886,-7.102,均P<0.05),峰值均位于24 h[A组:(78.31±7.98)pg·mL-1,(15.17±7.87)ng·mL-1,(20.21±12.23)ng·mL-1;B组:(65.35±4.03)pg·mL-1,(9.41±4.18)ng·mL-1,(12.34±7.92)ng·mL-1],而A组患者均高于B组患者(t值分别为6.481,4.197,6.218,均P<0.05),48 h水平恢复速率B组优于A组(t值分别为9.290,2.612,2.791,均P<0.05).IFN-γ自术后6 h始下降[A组:(9.01±2.04)μg·mL-1,B组:(12.01±5.04)μg·mL-1,t=-4.098,P<0.05],谷值同位于前炎性细胞因子的时间段(24 h),而A组患者均低于B组患者[A组:(7.52±2.68)μg·mL-1,B组:(11.47±4.87)μg·mL-1,t=-2.092,P<0.05],48h水平恢复速率B组也优于A组(t=-6.284,P<0.05).自各时点VAS评分结果看,两组术后VAS评分高峰位于6 h处,24 h后下降,6 h和24 h两组VAS评分B组低于A组[A组:(3.72±1.43)分,(3.52±1.29)分,B组:(2.61±0.98)分,(2.21±0.98)分,t=4.293,5.972,均P<0.05].48 h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7±0.98)分,B组:(1.08±0.95)分,t=-0.838,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毕组(均P<0.05).结论 两组术后镇痛方式患者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但总体衡量硬膜外自控镇痛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 奥美拉唑在胃肠外科术后用于调整胃肠功能的疗效评价

    作者:徐海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胃肠外科术后用于调整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胃肠外科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7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的术后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在胃肠功能改善和临床症状缓解方面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奥美拉唑调整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能够更好的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自制式双腔冲洗引流管在腹部术后肠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田;魏少明

    目的 探讨改良负压引流技术(自制式双腔冲洗引流管)在腹部术后肠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8例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3例采用市售引流管进行引流;观察组15例采用自制式双腔冲洗引流管进行引流,患者引流期间加强病情监测和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护理人员对引流管进行贴标签注明,并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的通畅,实时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观察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拔管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再手术的发生情况,同时评价自制式双腔冲洗引流管在腹部术后肠瘘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14.59 ±3.78)d、拔管时间(8.08±2.03)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36±4.02)d、(11.13±2.6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5、3.444,均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7,P<0.01).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23,P<0.05).结论 对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应用改良式负压引流技术(自制式双腔冲洗引流管)进行引流,引流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294 条记录 8/15 页 « 12...567891011...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