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间接造影与DS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比较

    作者:余梦菊;梁键科;许向东;李淑明

    目的 对比分析CT间接造影检查和DS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同时完成CT及DSA检查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比较两者的特点.结果 CT在26例患者均明确显示血栓形成部位,长度及侧枝循环情况.其中5例显示髂静脉血栓(DSA显示1例),25例显示股静脉血栓(DSA显示18例),7例显示股深静脉血栓(DSA显示3例),12例显示帼静脉血栓(DSA显示1例),6例显示胫、腓静脉血栓(DSA未显示).结论 CT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显示优于DSA检查,能显示DSA检查难以显示的盆腔静脉血栓及胴、胫、腓静脉血栓,且能通过CT检查引导DSA进行介入溶栓治疗.

  • DSA、CTA及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评价

    作者:梁远生;陈兵;陈立一;龙霄翱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可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上述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直观的显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能指导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然而血管造影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的重要筛查手段,但又各有着自已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DSA CTA MRA
  • 320层CTA检测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红;谭理连;利晞;陈德基;李志铭;李树欣;李阳勇

    目的 探讨320层CTA检查对双下肢不同分支分级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完成了320层CTA和DSA检查,共1348段血管.下肢动脉分3级,1级为膝上动脉,2级为膝下动脉,3级为足背动脉,以DSA结果 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CTA诊断下肢不同分级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并应用一致性分析评估320层CTA与DSA检查对下肢不同分级的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CTA诊断下肢1级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5.96%、98.77%、98.25%、98.77%,2级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6.43%、96.58%、97.17%、98.96%,3级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4.34%、94.34%、92.45%、98.11%,而下肢1、2、3级动脉的320层CTA与DSA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922、0.918、0.812,诊断一致性好,尤其是1、2级动脉.结论 320层CTA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与DSA检查结果 一致性好,特别是下肢1、2级动脉.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MRI及DSA不同影像征象的比较分析

    作者:杨志华;刘磊;李少明;邵明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不同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男12例,女18例)已确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CT、MRI及DSA影像学表现,把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结果 头部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直接征象+间接征象、无影像征象分别为2、4、1及13例;头颅MRI直接征象、间接征象、直接征象+间接征象、无影像征象分别为4、5、6、10例;头颅DSA直接征象、间接征象、直接征象+间接征象、无影像征象分别为2、12、10、0例.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直接征象、间接征象阳性率不同(P<0.05),CT间接征象的阳性率低(25.0%),MRI有利于显示不同时期的血栓信号,DSA间接征象阳性率高(91.7%),能进一步了解静脉引流代偿情况.结论 加强对不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解读,能提高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性.

  • 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作者:张文清;漆松涛;安胜利;龙浩

    目的 建立犬梭形动脉瘤模型,通过数字减影造影(DSA)、彩超及标本等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为颅内梭形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包裹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10只犬采用显微外科的方法,将双侧的颈外静脉1.5 cm嫁接双侧颈总动脉缺损1.5 cm制作梭形动脉瘤模型20枚;术后4 d~13周分期、分批行DSA、彩超及标本评估,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0只犬全部存活,20枚模型的DSA、彩超及标本均显示形态良好的梭形动脉瘤,瘤腔内为涡流;术中、术后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趋势相类似,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能模拟颅内梭形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易于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方法简单,形态稳定,形成周期短,并发症少,成瘤率高.

  • 介入栓塞治疗胃Dieulafoy病疗效

    作者:罗海军;谢永灿;谭彬斯;邢专;卢天有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胃Dieulafoy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胃Dieulafoy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电凝止血、药物注射止血等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使用放射介入动脉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止血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中,29例完全止血,2例部分止血,1例止血无效转外科行胃次全切除后痊愈,其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32例患者中,20例完全止血,4例部分止血,8例止血无效转外科行胃次全切除后痊愈,其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无再发出血(0.00%),对照组再发出血2例(6.25%).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胃Dieulafoy病疗效确切、创伤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可重复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

  • MRI对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后残癌检出的价值

    作者:徐刚;张应和;李春芳;陆巧葱

    目的 对比分析22例原发性肝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残癌MRI与DSA检出能力,了解MRI对残癌的检出价值.方法 选择22例TACE治疗的HCC患者,共有残癌21例.TACE后1~2个月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7天行DSA.检查方法包括MRI常规平扫,三维MR增强血管成像(3D CEMRA)及动态增强扫描.DSA作为TACE术前常规检查.结果 21例残癌病灶大直径1.5~4.8 cm,平均3.1cm,其中17例MRI与DSA相符(17/21).MRI发现残癌位于原发病灶边缘2例,DSA未发现.DSA发现残癌灶均位于肿瘤中心,可见到肿瘤血管及染色,而MRI未发现.结论 MRI是TACE术前了解残癌、侧支供血及随访检查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肝细胞 MRI DSA
  •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DSA分析

    作者:范卫君;胡雯;张福君;黄金华;吴沛宏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特征.方法对2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发生的常见部位以及脑血管造影特征.结果颅内巨大动脉瘤一般瘤颈较宽,瘤腔内容易血栓形成.其占位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脑血管造影对显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部位特征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巨大动脉瘤 DSA
  • Galen静脉瘤1例

    作者:张洪胜;韩志浩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感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无视物旋转,无复视、黑噱及意识障碍,无言语笨拙,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无四肢麻木、抽搐及肢体活动不灵,无头痛、发热,无胸痛、咯血,在家未予特殊处理,症状无改善,遂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行头颅CT示:脑出血破人蛛网膜下腔、脑室,转入本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食欲不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发现“高血压病”1年,未服药治疗,血压未系统监测.

  • 超声与DSA对微小肝癌的临床诊断研究分析

    作者:王攀科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微小肝癌(直径≤1 cm癌结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104个病灶)经病理鉴别诊断证实为原发性微小肝癌或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复发结节直径≤1 c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测,对比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及与病理检查的符合度.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原发性微小肝癌及术后复发微小肝癌患者经病理证实共计104个微小病灶,实施多普勒超声检测,检出病灶94个,检出率为90.4%;选用DSA检测,共计检出84个病灶,检出率为80.8%,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在0.3 ~ 1.0 cm之间.微小肝癌或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造影增强过程中期血液灌注参数也在不断增加,且微小肝癌患者的开始增强、增强峰值、持续增强过程中血流灌注参数增加情况低于其他病变患者,仅峰值强度高于其他病变患者(P<0.05).结论 对微小肝癌患者或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早期诊断宜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案.

  • CTA和DSA血管参数在肺栓塞治疗对肺动脉高压影响中的评估价值

    作者:朱蕻潮;魏宁;徐浩;崔艳峰;许伟;张庆桥

    目的:探讨CTA和DSA血管参数在肺栓塞治疗对肺动脉高压影响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肺动脉收缩压(PASP)为(52.77±13.30) mmHg,治疗后PASP为(20.91±2.78) mmHg。分别在CTA及DSA图像上测量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直径,计算主肺动脉直径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rPA),使用t 检验评价治疗前后所测血管参数的变化情况,利用ROC曲线分析并比较CTA及DSA评估肺动脉高压改变的价值。结果:除升主动脉直径以外的其他血管参数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主肺动脉直径和 rPA 在 CTA 评估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4、0.841,前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81.8%,后者分别为81.8%、77.3%;主肺动脉直径和 rPA 在 DSA评估中的AUC值分别为0.874、0.932,两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86.4%。结论:CTA和DSA均有助于临床评估肺动脉高压变化情况,DSA的评估价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TA。

  • 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黄乔东;宫庆娟;薄存菊;刘晓明;陈金生;卢振和;高崇荣

    目的:观察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VAS≥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加巴喷丁、阿米替林、奥施康定等药物治疗;B组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射频治疗前,治疗后1、7、30、90、180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奥施康定使用量、药物副作用、治疗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射频治疗前,治疗后1、7、30、90、180 d VAS分别为:(8.2±1.7)、(6.3±1.8)、(4.1±1.4)、(3.2 ±1.5)、(3.1 ±1.2)和(2.6 ±1.1)分.奥施康定使用量分别为:(28.8±5.5)、(35.6±8.5)、(42.3±8.9)、(18.6 ±4.3)、(10.7 ±2.4)和(8.1 ±1.6)mg.B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180 d VAS分别为:(8.1 ±1.6)、(4.5 ±1.6)、(3.0 ±1.2)、(2.1±1.1)、(1.8±0.9)和(1.5±0.9)分.奥施康定使用量分别为:(29.1±5.8)、(17.6 ±5.4)、(12.4 ±3.8)、(5.1 ±1.6)、(6.0 ±1.3)和(4.2±0.9)mg,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药物副作用减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术能迅速减轻疼痛,降低镇痛药使用量并减少其相关副作用.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经皮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在乏血供肝血管瘤的应用

    作者:宋于生;田云飞;赖卫国;吴海武;邹嵩;谢士彪;李征然

    目的:探讨乏血供肝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对10例肝血管瘤行肝动脉栓塞术后瘤体缩小不明显患者行DSA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聚桂醇:空气=1∶3~4).术后采用CT、彩超随访1个月至3年,定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血管瘤瘤体大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者经皮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后彩超或CT示瘤体明显缩小、消失.术后10例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无发热,无腹痛,肝功能无受损.结论:乏血供肝血管瘤瘤体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安全、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CTA与DS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伟雄;梁树生;陈华英;莫永灿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2例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102例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患者均为大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血管狭窄;DSA检查结果显示102例患者中有98例为大脑动脉狭窄或颈动脉血管狭窄,诊断符合率为96.08%(κ=0.769 2,P<0.05).CTA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一致性较高(κ=0.857 5,P<0.05).CTA检查结果显示155支血管为异常;DSA检查结果显示149支血管为异常,诊断符合率为96.13% (κ=0.817 4,P<0.05).结论 在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临床诊断上,CTA和DSA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与DSA相比,CT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创伤更小,应用更便捷,可作为首选诊断技术.而DSA则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 浅谈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因素

    作者: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已被公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一幅高质量的造影图像又成为诊断冠心病的关键所在.本文总结2005~2007年585例冠脉造影图像,分析探讨在DSA导管法冠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冠脉造影图像质量.

  • 对比剂追踪DSA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方烂基

    目的:探讨对比剂追踪DSA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32例次对比剂追踪DSA检查,使用系统Interac Bolus程序,图像采集曝光时,用控制手柄控制检查床的移动,使检查床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同步,以获得一系列与血流速度一致的实时对比剂追踪下肢血管的影像.结果:32例次造影中,30例次造影图像质量优良,占93.7%,2例次造影图像质量欠佳,占6.3%,但经图像后处理仍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对比剂追踪DSA技术能准确显示下肢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是一种能连续实时观察诊断下肢全段血管病变的新方法.

  • 3.0T-MRA、64排3D-CTA和3D-DSA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比较分析

    作者:邓忠勇;黄赛;谢锦兰;姜洪;梁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对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临床诊断主要采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因DS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视为诊断金标准,但DSA属于有创检查,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及放射线暴露,且费用较高,因此,研究者都在积极探寻更适合临床的检查[1].笔者通过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及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差异,旨在寻找适合临床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首诊方法.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CTA MRA DSA
  • 蝶骨嵴脑膜瘤影像学诊断26例报告

    作者:廖玲;林薇

    3例有明显的肿瘤染色;颈外动脉系统供血4例,颈内动脉系统供血2例,颈外、颈内双重供血2例.结论:CT、MR和DSA对蝶骨嵴脑膜瘤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重要性,可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脑膜瘤 蝶骨嵴 CT MR DSA
  • CT血管成像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莫少武;陈松;黄景茂;张旭

    目的:研究比较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78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3D TOF MRA影像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动脉瘤诊断的符合率.结果:78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91个,CTA检出76例,共89个动脉瘤;3DTOF MRA检出71例,共82个动脉瘤,灵敏度分别为97.8%、90.1%,CTA对3 mm以下动脉瘤的检出优于3D TOF MRA(P<0.05).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总体上优于3D TOF MRA,但3D TOF MRA具有无对比剂副作用、无辐射及经济的优点,这两种检查方法均可作为筛选内动脉瘤的首选,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 磁共振和血管造影诊断并术前栓塞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价值

    作者:陈立坚;时忠先;陈广;莫定彪;苏赞瑞

    目的 总结颈静脉球瘤的磁共振(MRI)和血管造影(DSA)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并评价术前栓塞治疗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术前的MRI和DSA表现,手术切除前7~10天行栓塞治疗.结果 7例颈静脉球瘤位于颈静脉孔区,2例位于鼓室;颈静脉球瘤体大横径在5 cm以上有6例;在MRI信号上可见"盐和胡椒征",此征象有特异性.DSA显示颈静脉球瘤由颈外动脉供血,富血供,肿瘤染色明显.栓塞治疗后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或明显变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少.结论 MRI能够明确诊断颈静脉球瘤的发病部位和判断肿瘤的性质,DSA能够明确肿瘤供血血管和血供情况;术前栓塞治疗对减少切除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有积极作用.

769 条记录 30/39 页 « 12...27282930313233...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