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癌DCE-MR征象分析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朱辉严;谌力群

    目的:观察乳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的形态学及增强曲线特征,分析动态增强参数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30例为观察组,乳腺良性占位患者3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乳腺DCE-MR。观察其MR动态增强表现及动态增强扫描-时间曲线特征,测量和比较两组MR动态增强参数大增强线形斜率(SS)、增强峰值(PH)及信号强度峰值时间(Tpeak),并观察SS、PH及Tpeak与乳腺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病灶MR动态增强显示不同程度强化,12例呈均匀性明显强化,11例呈不均质性明显强化,5例呈边缘性强化,3例呈不均质性轻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时间曲线显示22例呈速升速降型,8例呈速升平台型。观察组MR动态增强参数S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peak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MVD均值为42.3±1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3±3.6(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DCE-MR参数SS、PH与MVD呈正相关(r=0.723,0.636), Tpeak与MVD呈负相关(r=-0.546)(P<0.01)。结论乳腺癌病灶MR动态增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量化测量指标可以间接反映MVD特征。

  • 肺癌、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附44例分析报告)

    作者:冯仕庭;陈境弟;孟悛非;杨旭峰;谢洪波;严超贵

    背景与目的:肺癌、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是常见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近年来关于它们的CT特征报道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从形态学上的分析,鉴别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观察肺癌、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的血供变化,找出它们的一些特征和规律,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方法:采用螺旋CT对115例肺部单个结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分析经手术治疗确诊病例44例,其中肺癌30例,肺结核球7例,肺炎性假瘤7例.结果:30例肺癌中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14例,高度强化5例,显著高度强化2例,无强化7例.肺癌高强化值开始出现在18~28 s 9例,30~39 s 17例,40~44 s 4例,平均32 s.7例结核球中5例无强化,2例环状强化.7例炎性假瘤均呈显著高度强化,高强化值均在100 Hu以上,高强化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6 s、28 s、30 s、32 s、33 s、110 s和122 s.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癌、肺结核球、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MRI扫描的护理

    作者:张红娟;王薇薇

    垂体微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病灶直径小于10 mm,部分甚至小于3 mm,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但不同的扫描方法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准确率差异较大,而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检出率为显著[1].在增强过程中,如何掌握和解决相关的护理问题,直接影响到能否得到好的扫描结果.现就穿刺要领、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DCE-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

    作者:任萍;詹浩辉;胡春艳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于术前均行新辅助化疗且化疗前后2周内均行DCE-MRI检查,提取患者的MRI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影像专业主治医师进行独立评价,后汇总二者结果,将不一致的结果共同协商并达成一致.结果 DCE-MRI评价32例患者,完全反应7例,部分反应20例,无反应5例,无疾病进展病例;有效的27例全部证实属于病理反应有效;MRI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100.0%.结论 DCE-MRI可准确显示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的变化,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准确度较高,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探讨

    作者:李远章;黄杰灵;邓立维

    目的 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的ADC为(0.81±0.09),大强化率为(138.98±36.34),1 min强化率为(132.87±35.35),2 min强化率为(133.09±41.21),流出分数为(17.72±7.88).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对比,2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效果较为理想,与病理学诊断较为接近,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MR动态增强检查在评估乳腺肿块切除术后恶性残留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芸;张树桐;金朝林;王翔;王铮

    目的:探讨对于乳腺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恶性的患者,MR动态增强检查在评估癌灶残留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恶性的患者,在2次手术前,行MR动态增强检查,MR诊断与2次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动态增强检查中,32%(17/53例)的乳腺内发现异常强化灶。肿块样强化8例,占47%,其中6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P <0.01);局灶性强化6例,占35%,其中1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P <0.01);导管样强化3例,占18%,其中2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P <0.05);MR 动态增强检查中,68%(36/53)的乳腺内没有发现异常强化灶,其中33例病理证实无癌灶残留,占92%;3例病理证实有癌灶残留,占8%。 MR动态增强检查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和92%。结论:MR动态增强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肿块切除术后的患乳内有无癌灶残留及其分布范围,为2次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透视触发法与常规延时法在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米玉成;丁建荣

    目的:比较透视触发法与常规延时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探讨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7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93例,接受透视触发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B组114例,接受常规延时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比较、分析两组病例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增强图像的成功率.结果:A组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图像80例(86.0%),B组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图像72例(63.2%).比较两组获得佳肝脏双动脉期图像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23,P<0.001).结论:采用透视触发技术能较准确地控制扫描延时时间,提高了获得佳肝脏双动脉期增强图像的成功率,在临床上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下)--呼吸系统疾病(4)

    作者:陈境弟;沈冰奇

    3 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3.1结节的大小形态和密度3.1.1结节的大小孤立性肺结节的大小有一定的定性意义,对鉴别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较小的结节更有可能为良性.有学者统计,小于1 cm的结节85%为良性,小于2 cm的结节约60%为良性.大于3 cm的肿块多为恶性肿块.

  • 良恶性卵巢肿瘤MRI表现及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

    作者:刘彪

    目的:分析和总结良恶性卵巢肿瘤在MRI的表现,提出良恶性卵巢肿瘤MR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27例在平扫后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32例卵巢肿瘤的MRI征象经统计学检验,良恶性有显著差别者包括:肿瘤的质地(囊性或实性),肿块均质性,囊壁结节的数目,位置,壁结节均质性,囊壁或囊内分隔厚薄规则度,强化方式及程度,而肿瘤体积的大小、形态、T1及T2信号强度和分隔征等方面良恶性肿瘤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恶性组:速升-缓降型;良性组:缓升-缓降型;恶性组峰值信号高于良性,到达峰值时间较良性早.结论:(1)良性卵巢肿瘤以囊性为多,囊壁结节少且位于囊内,质地均匀,囊壁或囊内分隔厚薄均匀,多均匀强化.恶性卵巢肿瘤多为囊实性和实性,囊壁结节多发且可从囊内突出囊外,坏死多见,囊壁后囊内分隔厚薄不均,多为不均匀强化.(2)良恶性卵巢肿瘤的MRI动态增强曲线形态特征不同,对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3.0T MRI高分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早期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韦洁勤;陆力坚;白杨;李伟雄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及MRI高分辨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宫颈癌灶与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点,并计算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达峰时间.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高分辨率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对宫颈癌分期的预测效能.结果 MRI高分辨率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对早期宫颈癌ⅠB期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为94.7%(18/19)、100.0%(11/11),ⅡA期为66.7%(4/6)、95.8%(23/24),ⅡB期为100.0%(4/4)、92.3%(24/26),对宫颈癌分期的总准确度为86.7%(26/30).宫颈癌灶与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的TIC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宫颈癌灶以Ⅰ、Ⅱ型曲线为主,而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以Ⅲ、Ⅳ型曲线为主.宫颈癌灶的早期强化率与未受肿瘤侵犯的子宫肌层的早期强化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3.0T MRI高分辨率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其对宫颈癌分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的3.0 T MRI动态增强扫描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沁萍;丁可;黄建宁;黄瑞岁;陈炯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患者的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CSP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总结CSP患者妊娠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 40例CSP患者的子宫瘢痕均位于子宫前下壁,瘢痕呈长T1、短T2信号,瘢痕处子宫肌层均不同程度变薄.大多数(38/40)患者的孕囊表现为单纯孕囊型,呈低T1、高T2信号,孕囊均具有完整的囊壁,囊壁呈等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呈较明显环状强化,囊壁光滑,绒毛植入处强化较囊壁更明显.40例CPS患者的妊娠囊与膀胱间距不同程度缩短,其中5例妊娠囊达浆膜层,2例妊娠囊突破浆膜层达膀胱顶层.40例CSP患者根据MRI特征接受不同治疗方案,效果结果均良好.结论 3.0 T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CSP的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评估的应用

    作者:周程;徐列印

    随着磁共振(MRI)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由常规显示病灶形态转移到观察病变的微观情况.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反应组织内部水分子微观运动情况,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DC来量化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变化程度,从而反应组织病变,在评价肿瘤复发、监测疗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可以很好反映肿瘤血流灌注情况,在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多层螺旋CT对肺错构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么恩亮;王瑞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错构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错构瘤的CT特点,其中2例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肺错构瘤病灶光滑整齐,浅分叶5例,无深分叶征、毛刺征或 卫星灶.其中3例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例为"爆米花"样钙化.6例病灶内有脂肪密度.2例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其大CT强化值《20Hu.结论 肺错构瘤病灶光滑整齐,出现钙化(尤其是"爆米花"样钙化)、脂肪密度是其特征性表现.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为错构瘤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肝脏病变CT表现分析

    作者:谭书德;李恩春;刘敏;李瑾

    目的:探讨在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肝脏病变CT表现,分析并总结各自的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在增强CT图像上显示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肝脏病变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大部分病变动脉期强化具有特征性:中央瘢痕见于肝局灶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肝癌及肝血管瘤,钙化多见于纤维板层样肝癌;动态强化方式“快进快出”的不均匀强化支持肝癌,“快进慢出”强化方式支持血管瘤的诊断,“牛眼征”支持肝转移瘤等;结合其他期CT的表现大多能准确的定性诊断.结论:肝脏病变的动脉期强化特性结合其他期CT表现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探讨3.0TMRI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鲁文力;欧阳祖彬;吕富荣;李信友;石军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乳腺疾病患者(良性37个病灶、恶性42个病灶),活检前均行DCE-MRI及DWI(b=0.800s/mm2).分析病变形态、边缘、曲线类型,统计比较Fischer评分、DWI及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别为(1.49±0.34)× 10-3 mm2/s和(1.01 ±0.29)×10-3 mm2/s,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ADC阈值为1.15×10-3 mm2/s,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分别约为83.3%(35/42)、83.8%(31/37)、83.5%(66/79)、0.199、5.142;单独行动态增强Fischer评分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分别约为97.6%(41/42)、78.4%(29/37)、88.6%(70/79)、0.031、4.519;两者联合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为92.9%(39/42)、91.9%(34/37)、92.4%(73/79)、0.077、11.469.结论:联合诊断方法较单一运用DCE-MRI或DWI在特异度、准确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等指标上诊断效能强,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

    作者:刘春岭

    目的:分析小肝癌的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图像特点,为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的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与常见肝占位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小肝癌在平扫图像呈现低密度灶,在动脉期或门脉期扫描快速强化,延迟期呈现低密度无强化灶.结论:三期动态扫描小肝癌呈现动脉期或门脉期快进快出强化的特征性低密度灶,三期动态CT扫描能够为小肝癌影像学诊断提供可靠的方法.

  •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屈光雄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 DCE MRI )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DCE MRI 增强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怀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DCE MRI扫描资料,探讨DCE 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26例患者的DCE MRI图像中共测得132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包括80个良性ROI(良性组)与52个恶性ROI(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的SI T曲线强化类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组的强化开始时间(Tint)、达峰时间(Tmax)及时间差(TD)较良性组显著缩短(P<0.05),强化速率(V)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DCE MRI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析DCE MRI的SI T曲线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袁赟;时建;杨茂文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及对临床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确诊的肺动脉栓塞27例,根据其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肺动脉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例、有无支气管动脉扩张显示、是否并肺梗死.结果:27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央肺动脉受累15例(55.6%),支气管动脉扩张4例(14.8%),发生肺梗死12例(44.4%).12例发生肺梗死的肺动脉栓塞指数平均46%,15例非肺梗死的肺动脉栓塞指数平均21%,栓塞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程度及范围,对评价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样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夏高平

    目的:总结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疾病的强化特点,以提高对肝脏肿瘤样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1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扫描过程中病灶三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特征.结果:180例病例经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8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56例诊断为肝血管瘤,30例诊断为肝转移性肿瘤,5例诊断为肝脓肿.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样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肝脏肿瘤样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 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富民;印隆林;陈晓煜;杨李;蒲杨梅

    目的 探索3.0T磁共振联合序列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乳腺MRI检查的59例乳腺病变患者的67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特点(Fischer评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观扩散系数(ADC)及三者的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67个病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恶性49个,良性18个.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形态学特点(包括边缘、形态、边界及信号均匀度)、TIC分型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cher评分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9.8% (44/49),特异度为61.1%(11/18);TIC分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3.7% (41/49),特异度为77.8% (14/18);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佳界点为1.012×10-3 mm2/s,此时灵敏度为91.8% (45/49),特异度为83.3% (15/18);Fischer评分联合TIC分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5.9% (47/49),特异度为72.2% (13/18);Fischer评分、TIC分型和ADC值三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0%(48/49),特异度为83.3%(15/18).结论 3.0T磁共振扫描的Fischer评分、TIC分型和ADC值三者联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比单一检查方法较高.

224 条记录 9/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