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邓凯;张成琪;李伟;王广丽;董桂青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磁共振(MR)检查资料,分别采用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加扫描(DCE)图像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DWI和DCE图像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浅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1.7%和88.9%、95.8%;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深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83.3%和95.8%、88.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序列诊断肿瘤浸润浅、深肌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705,与DCE (0.833、0.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CE均可作为优选序列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

  •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转移瘤诊断及血供分析中的应用(附60例病例报告)

    作者:陈锦秀;任静;王闽;刘锦;何亚坤;程祝忠;左佳明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动脉期扫描在检测肝转移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转移瘤560个病灶在MRI动态增强各期的图像表现,计算平扫及动态增强各序列显示的病灶数目,分析其血供类型及强化方式.结果:肝转移瘤在动脉期、门脉期及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87%、86%;56个富血供转移瘤仅在动脉期显示.52%的乏血供转移瘤和89%富血供转移瘤在动脉期强化更明显.周边环形强化是肝转移瘤在动脉期的主要强化方式.结论:MRI多期增强扫描,尤其动脉期扫描能够较好的检测出肝转移瘤并分析其血供类型,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 前列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波谱分析的比较研究

    作者:彭涛;肖建明;杨进

    目的 在1.5 T场强下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诊断前列腺癌的能力.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12月,根据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在36例患者的MRI图像中测得216个感兴趣区,其中癌肿组131个,良性组85个,对测得的DCE-MRI和MRS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癌肿组和良性组在枸橼酸盐(Cit)积分(integral)、胆碱复合物(Cho)积分、(肌酸+CHo)/Crt比值(CC/Cit)、时间信号曲线类型、达峰时间、时间差、初始值、强化速率、强化比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CC/Cit和强化速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和0.719,达峰时间、时间差、强化比率和Cit积分的AUC<0.400,CC/Cit的佳工作点为0.775,其特异度为0.85,灵敏度为0.79,AUC为0.853.强化速率的佳工作点为60.89,其特异度为0.66,灵敏度为0.71,AUC为0.719.结论 在1.5 T场强下,波谱分析诊断前列腺癌比DCE-MRI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但也容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而DCE-MRI常常能弥补这些不足.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癌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的疗效判断

    作者:邱丽华;曹跃勇;朱建军;袁志平;朱军;刁显明;敖永胜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的肿瘤残余及复发的判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 2010年10月,对28例经证实的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前、治疗后3~7 d及治疗后1~2个月、3~6个月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及DWI扫描,动态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对照,评价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检出能力.结果 对肿瘤残余及复发的显示,动态增强扫描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6.9%;DWI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93.8%;动态增强扫描与DWI相结合的灵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9.5%;DSA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7%、100.0%.TACE治疗前所有肿瘤实质的ADC值为(1.134±0.014)×10-3 mm2/s; TACE治疗后3~7 dADC值为(1.162±o.016)×10-3 mm2/s;TACE治疗后1~2个月碘油沉积较好,无明显残余或复发病灶的ADC值为(1.175±0.015)×10-3mm2/s,3~6个月后随访病灶ADC值为(1.179±0.017)×10-3 mm2/s;TACE治疗后1~2个月碘油沉积不完全或无明显沉积病灶ADC值为(1.147±0.016)×10-3 mm2/s,3~6个月后随访病灶实质平均ADC值(1.142±0.012)×10-3mm2/s.结论 将动脉增强扫描与DWI相结合可提高对TACE治疗后肝癌残余及复发判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肿瘤组织平均ADC值的动态测量、观察可及早判断肿瘤复发的可能性.

  • 对比研究MR VIBE动态增强和DWI序列对消化道癌肝转移的检出价值

    作者:陈光文;赵黎明;宋彬;黄子星

    目的 比较磁共振容积式内插值法呼吸门控(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 hold examination,VIBE)动态增强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对消化道癌肝转移灶(≤3cm)的检出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患者的MR资料,成像序列包括平扫T1WI和T2WI、3D-VIBE动态增强和b值为600s/mm 2的DWI. 将所有图像资料分成2 组:A组(T1WI、T2WI和VIBE),B组(T1WI、T2WI和DWI),计算各自对消化道癌肝脏小转移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61例患者共有139个转移灶,VIBE检出126个,漏诊13个,误诊5个;DWI检出99个,漏诊40个,误诊13个. 两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 90. 6%vs. 71. 2%)、(97. 0% vs. 92. 3%)、(96. 1% vs. 88. 4%)、(92. 6% vs. 79. 5%)和(94. 1%/vs. 82. 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对于≤3cm的消化道癌肝转移灶,MR VIBE动态增强序列的检出率高于DWI序列.

  • 规范化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小型猪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丽英;杨振峰;赵琼惠;陈天武

    目的 探讨规范化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实验小型猪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健康中国小型猪16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制造肝纤维化各期模型.实验动物从第0周(正常实验动物)至建模后第5、9、16、21周分别接受CT动态增强扫描,获得门静脉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TP),以此确定门静脉佳成像时间,并以此作为门静脉成像延迟时间行门静脉成像扫描,后测量门静脉主干管径(PVD)、肠系膜上静脉管径(SMVD)、脾静脉管径(SVD),统计分析上述参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1)在肝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TTP逐渐延长(r=0.234,p<0.05),SVD、PVD与SMVD逐渐增大(r=0.272-0.613,p<0.05);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SVD在肝纤维化0期与1-4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VD与PVD在肝纤维化S0-1 vs.S2-4、S0-2 vs.S3-4、S0-3 vs.S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p<0.01).SMVD在任何两期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2)在诊断肝纤维化ROC曲线中,SVD在诊断肝纤维化≥S1中具有意义(曲线下面积[AUC] =0.893);PVD和SVD均对诊断≥S2,≥S3以及S4有意义(AUC=0.789-0.829),其中SVD诊断效能大于PVD.结论 应用规范化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测得的SVD,对诊断肝纤维化具有重要价值.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忠;袁涛;付兵;杨智;曹瑛;彭竹琴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对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35例临床诊断前列腺癌和28例前列腺增生的病人,进行常规扫描、DWI以及DCE-MRI扫描后图像分析,重点关注前列腺癌病灶及前列腺增生病灶的弥散加权信号改变,测量表观察弥散系数(ADC)值;动态增强峰值时间及增强延时扫描强化程度随时间变化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在DWI序列上,前列腺癌呈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前列腺增生DWI序列信号无明显增高,ADC值无明显减低;在DCE-MRI上,前列腺癌呈早期迅速强化,延时扫描,可缓慢下降或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不会升高;前列腺增生结节呈逐渐强化,延时扫描,强化程度略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序列和DCE序列相结合运用,能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

    作者:肖昆;韩兴权

    本文对53例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分析,以探讨其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3例原发性肝癌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手术证实13例,活检证实7例,其余由临床资料、实验室(AFP阳性)及DSA证实.

  • 多层螺旋CT (MSCT)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建斌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MSCT检查且诊断符合国际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断标准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MSCT检查诊断,对病灶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以及延迟扫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08个,MSCT平扫显示为圆形及椭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灶;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特征性边缘结节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向心性充填.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帮助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供血方式,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鱼汀;李国华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门诊发现有乳腺肿块的80名女性患者(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40例),采用德国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首先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平扫T1W1,T2W1,Flash-3D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对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与动态增强表现进行评估,绘制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后行弥散加权成像,计算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时乳腺良性、恶性肿瘤ADC值,利用ROC曲线判定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后动态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对肿瘤良恶性进行判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研究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MRI信号表达间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中,乳腺恶性肿瘤多为Ⅱ、Ⅲ曲线,乳腺良性肿瘤多为Ⅰ、Ⅱ曲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60%.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b值下(b值分别取400,800s/mm2),当b值400 s/mm2时,灵敏度为82.5%,特异度为80%,b=800s/mm2时,灵敏度为92.65%,特异度为70%.随着特异度的升高,灵敏度下降.二者联合应用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92.5%.结论:临床在诊断乳腺恶性肿瘤方面,动态增强扫描虽然能够较为准确区分,但是特异度较低;弥散加权信号特异度高,但是敏感度相对较差,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诊断特异度.

  • MRI 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洪义;邵建民;胡明成;包权;邢健;魏秀芳;尹燕伟;刘鹤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8例病例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乳腺钼靶或乳腺超声发现肿块)。对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癌的8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检查,并进行两者诊断准确性比较。结果:107例患者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癌,与手术或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6.26%。MRS 和 MRE 两项检查对于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分别可达78.48%和81.65%。结论:磁共振动态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MRI 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余水莲;马隆佰;刘颖

    目的:探讨MRCP、TrueFISP结合3D-VIBE动态增强MR扫描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9例,回顾性分析 MR 资料,观察病变发生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周围结构及有无远处转移。结果本组腺癌共21例,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混合1例,印戒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未分化癌1例,恶性间质瘤3例,1例霍奇金氏淋巴瘤。MR 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肠壁偏心性或环形不规则增厚,形成软组织结节或肿块,黏膜破坏消失,伴肠腔狭窄,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恶性间质瘤肿瘤较大,合并囊变坏死。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弥漫增厚,合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7例侵犯胰头,7例合并淋巴结转移,5例合并肝转移。结论MRCP、TrueFISP 及3D-VIBE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肠壁不规则增厚并肿块形成、黏膜破坏消失是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病灶侵犯周围结构、合并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则有助于定性诊断。

  • 低张饮水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尹涛;宦怡;齐顺;袁远;贺晶

    目的 探讨低张饮水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在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齐全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例,该组患者均曾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低张饮水MRCP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 本组5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其中正确诊断4例,共同的征象为十二指肠降部管腔呈偏心不对称狭窄,可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以宽基底与肠壁相连,相邻肠壁僵直,肠黏膜破坏;LAVA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持续强化.结论低张饮水MRCP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全面、直观显示十二指肠肿瘤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在明确肿瘤性病变的范围及周围组织浸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动态增强MR在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周建军;曾维新;周康荣;王建华;曾蒙苏;程伟中

    目的 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MRI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9例,分别经MRI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动态增强扫描.仔细复习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9例节细胞神经瘤中,脊柱旁6例(颈部2例,纵隔1例,腹膜后3例),肾上腺3例.肿瘤直径3.7~16.4 cm,平均7.1 cm.SE T1WI为均匀低信号4例,混杂低信号5例;FSE T2WI显著高信号肿瘤3例,高低信号混杂5例,等信号1例.SPGR动态增强动脉期轻微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方式包括线条交织状强化6例,漩涡状强化2例,斑点状强化1例.3例肿瘤内血管强化.所有肿瘤境界清楚,瘤体自身受压变形7例,形成伪足样尖角4例.5例肿瘤推移邻近血管,所有与肿瘤解剖关系密切的血管形态正常.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MRI征象具有特点,动态MR可提高诊断率.

  • 肾上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周建军;曾维新;周康荣;王建华;曾蒙苏;丁建国;程伟中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影像学对肾上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淋巴瘤病例,5例皆为B细胞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术前经MDCT动态增强检查,其中2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MR检查序列为SE T1WI、FSE T2WI和SPGR平扫和动态增强.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资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特征、浸润范围、软组织肿块的范围,信号特征,病变的强化程度等.结果 5例肾上腺淋巴瘤8个病灶中,双侧3例,单侧2例;病灶呈椭圆形6个,三角形2个.肿瘤直径4.3~11.9 cm,平均6.5 cm.CT平扫肿瘤均匀密实,动态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MR SE-T1WI呈低信号,信号略不均匀,FSE-T2WI脂肪抑制呈等低或略高信号,低于其它肾上腺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且信号不均匀,可见多发线条状高信号影.SPGR动态增强早期可见线条状强化,门脉期强化更明显,趋均匀.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

  • 肾毛细血管瘤1例

    作者:蔡玉琴;陈英敏;祝雅慧

    患者女,53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4 d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双肾CT平扫:左肾中上极可见稍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匀,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大小约7 cm×6.5 cm×5 cm(图1).CT动态增强扫描:左肾病变于增强扫描各期呈不均匀强化,病变大部分为逐渐增强,动脉期CT值30 HU,至延时12 min扫描,CT值升至71 HU,仅病变前内上部分各期均无明显增强(图2,3).诊断:左肾中上极占位,血管瘤可能性大,不除外肾癌.MR平扫:左肾中上极见一较大不规则异常信号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压脂呈高信号,内可见网状等信号影(图4).

  • 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病理及病理生理诊断意义

    作者:张秀丽;吕申;郭冬梅;于晓艳;郑洪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方法诊断肺栓塞的可行性及其对肺栓塞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20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剂,浓度300 mgI/L,总量100 ml,3 ml/s高压注射.其中两期增强扫描9例,延迟时间分别为20~25 s和60 s;三期增强扫描11例,延迟时间分别为5~15 s、25~32 s和60~80 s.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中,Ⅰ期(肺动脉期)延迟5~7 s,可从密度上区别肺动、静脉及左右心腔;Ⅱ期(主动脉期)延迟23~25 s,胸内各血管均达到佳强化,肺动脉栓子此期显示清晰;Ⅲ期(实质期)延迟60 s,实质组织及肺门支气管周围淋巴结有强化.结论 三期增强扫描中主动脉期是主要期程,是诊断肺栓塞显示肺动脉内栓子的好时相,肺动脉期和实质期可以起到辅助诊断肺栓塞的继发性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及鉴别诊断作用.

  •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肺癌的初探

    作者:赵一平;刘白鹭;边杰

    目的 研究动态CT增强对肺癌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25例肺癌及35例肺良性病变行CT增强扫描,并对照其病理标本进行分析,研究肺癌动态增强的表现与病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CT强化峰值、病灶与主动脉比值、强化形态及时间密度曲线与肺良性病变组存在明显差异.CT强化峰值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密切相关.结论 CT动态增强检查可以反映肺癌的血供特点,可根据强化峰值来推测肿瘤的侵袭及转移情况.

  • MR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润;龚洪翰

    近年来,我国居民受饮食习惯西方化、生活环境及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现己跃居为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且呈年轻化趋势,尤其以大中城市为著,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乳腺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特别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ment,DCE)、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技术的应用,使乳腺早期癌灶的检出及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本文就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这一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盛杰鑫;黄光建;王西宾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预后极差,1年存活率低于20%,5年存活率仅有3%,是所有恶性肿瘤中生存率低的[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手术切除是治愈胰腺癌的关键.现就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予以探讨.

224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